《北京人(精)》是一本由曹禺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北京人(精)》精选点评:●图书馆借的,太喜欢这个版本的装帧了,买起来●唉就像看了一场话剧曹禺先生真的太厉害了!
《北京人(精)》是一本由曹禺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北京人(精)》精选点评:
●图书馆借的,太喜欢这个版本的装帧了,买起来
●唉 就像看了一场话剧 曹禺先生真的太厉害了!
●我绝不会再看曹禺的书了,每看一本心里难受一次。
●读到结尾也没想出来“北京人”到底代表了啥,可能就也没代表啥吧,北京人就是人类的祖先。
●在笼子里关久了的鸽子已经不会飞了。
●能当小说读的剧本,了不起。没听过鸽哨声,查了查,原来是把乐器绑在鸽子身上。如此说来,所有鸽哨声不是鸽子自己的声音,只是风声而已,不飞的鸽子就是无声的。大片鸽哨在上空蔓延时,是嗡嗡的响动,其实格外阴森。
●那时候的人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喊,不怕死,也不怕生。
●曹禺的剧每次都可以一口气看完 看的过程中好像雷电交加一般的 行将作古的封建制式 饮鸩止渴麻木了不愿意醒过来的中年人 年轻的鲜活的永远还让人在黑暗中能怀抱希望的明天
●我有点疑惑为什么这本剧本的标题是“北京人”,是因为曾家这个家庭式北平的旧式家庭还是因为袁任敢先生的“北京人”?倘若是前者,但剧本中似乎并没有流露出过多关于这一点的证据,倘若是后者,那么寓意究竟是什么呢?
●要下下不下来的雷雨,想逃逃不出去的原野,说走走不出去的北京人...曹禺在有限空间里制造压抑感的手法真是妙绝。有故步自封的,有有心无力的,有自我麻痹的,有敢于同命运抗争的,也有作为破除封建愚昧象征的“北京人”,曹禺在设计人物上面目的性强,但台词与动作的描写让每个人都脱离了扁平,尤其是曾思懿
《北京人(精)》读后感(一):太——***——赞了!!赞爆!!
不算书评,就是一些读后感想。短评字数放不下了: ●喜欢“北京人”这个形象和塑造。 ●关于老祖宗“北京人”的那段描述我也深有同感。 ●这是一家子“耗子”。看到后面又越发觉得这是一家子“死人”。都死了吧,早死晚死有什么区别呢? ●阅读过程中,从一开头到结尾都被这家人气得要死。 ●在这一家子中,反倒把泼辣阴毒的曾思懿衬托着像是一个人。真他妈讽刺。 ●不知为何倒是没有对曾皓有厌恶感,甚至可能有隐隐的悲悯,不想去对他嘲讽怒骂。我想着可能是因为他人老了吧……也可能是因为他出场最少。最后结局看着他还有点可怜……唉。 ●因为有些年头了,里面一些封建思想我还是不太能理解(比如为何曾皓对棺材那么执着……这个也是让我觉得有些好笑的点)。
《北京人(精)》读后感(二):知己于海内,宛若隔天涯。
读完再回头看首页王勃的诗,黯然起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若有知己,不在乎距离。那么知己在眼前,宛若隔天涯,又是怎样的孤独?依《北京人》看,是在不同笼中相见难言的一对鸽子,置换到现实,根源是封建大家庭。人为利、为己、为名(体面的棺木)相互捆绑,互筑牢笼,不得自由,同时囚禁他人。
曾家世代以读书为傲,长子曾文清读如许书一无所成,不由质疑,曾皓都教后代读了些什么书。
经文明"包装"的家庭,是一番人吃人的场景,长媳曾思懿强权管制整个家庭,儿子曾霆与瑞贞被旧式婚姻捆绑,愫方三十未嫁孤苦伶仃"被"老太爷留下照顾终老,老太爷曾皓则为一副棺材活得胆战心惊。人人皆无自由,袁氏父女与"北京人"纯真、自然的生活状态恰好与曾家的"家教严厉"形成对比。
结局是娜拉出走式的,我想曹禺也没能给出鲁迅先生都给不了的答案。至少,不论往后怎样,千千万万的愫方啊,人要为自己活着。
全书写的极好的一处,是曾霆对自己包办婚姻的妻子说:我们顶多是朋友,各人有各人的自由,各走各的路。你,你自己也相信这句话,是吧?
随后,写下休书,还瑞贞自由,这里有启蒙的味道。
《北京人(精)》读后感(三):《北京人》与曹禺其他与契诃夫
《北京人》是曹禺学习模仿契诃夫后的成果,这也是我读曹禺之前先尝试接触契诃夫戏剧的原因。
《北京人》对于契诃夫戏剧的模仿有以下几点,与曹禺其他几部作品对读来看更加清晰:
艺术手法上,削减高潮强度,削减“故事”,主要人物死亡时的动静变小了。没有激烈的长陈词的余地(《日出》方达生与《原野》仇虎),也没有痛彻心扉的眼泪(《雷雨》鲁妈和周繁漪),曾文彩一句的“耗子,闹耗子”,将整座曾公馆的气氛压到了可怖的极点。这样的设置,并不是角色性格使然,而是作者有意为之:必然会大吵大嚷的曾思懿发觉丈夫服药自杀的场景被有意略去了,曾思懿被支开,由隐忍善良的曾文彩和陈奶妈揭开曾文清的死亡。
这和契诃夫戏剧对于死亡的处理是相仿的。《林妖》中,对于舒尔仁舅舅开枪自杀的描写是极克制的;至契诃夫将《林妖》改写成《万尼亚舅舅》,万尼亚舅舅暴怒发狂,想用手枪杀人,最后却没有射中,死亡的场面甚至被直接省去了。《三姊妹》中,屠森巴赫男爵的死亡,宣告莫斯科幻梦的破灭,带来的只是伊里娜“无声的哭泣”,以及三姊妹们沉静的思考。
如果这是一篇论文,而不是我因为不愿意写作业也不愿意复习而信手写的无聊札记,此刻我就有义务解释这种对于死亡的处理好在哪儿,曹禺为什么要模仿这种写法。幸好我不用,因为老实说,我没读明白契诃夫,我读契诃夫的时候只觉得心里沉;读《北京人》的时候,也觉得心里沉,于是我知道这里曹禺在学契诃夫了。为什么要把强调矛盾冲突的戏剧中最激烈的高潮,即人物的死亡,用一种平淡以至于宁静的方式处理?契诃夫,我不知道;但是《北京人》,我有话说。曾文清的死亡太静,是因为曾文清本身就是一株蒲草一样脆弱的人物,折断一株蒲草是不会有声响的。
人物形象上,《北京人》对契诃夫既有模仿又有突破。模仿主要在于江泰这个角色,一事无成的理想主义者,活着痛苦着又不知道是为了什么。模仿中又有突破,则在于愫方。愫方也有理想,甚至已经有了出走的机会,但是她选择留下,这是情感和道德的束缚,是我目前在契诃夫戏剧中没有读到过上的困境;愫方突破情感和道德的束缚之后才能出走,情感的幻灭在于她看清了曾文清是飞不起来的鸽子,道德束缚的幻灭则在于认清曾皓的真面目——其实她可能一直都知道,只是需要破碎的那一下。
人物关系,《北京人》中的两段婚外感情在契诃夫戏剧中太常见了。但是曹禺笔下的婚外情和契诃夫笔下的婚外情意义全然不同;首先婚姻的意义就不一样。
但其实我还没有读完契诃夫的戏剧……重要的还剩《伊凡诺夫》和《海鸥》,此外还有一些独幕戏。今天潦草读完《北京人》,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简单写一下。日后对契诃夫、曹禺乃至于戏剧的了解加深了,可能会有一些更深入的体悟。
《北京人(精)》读后感(四):【2020/02/07】活着,就是这么一大段又凄凉又甜蜜的日子啊
【2020/02/07】
曹禺 北京人
『活着,就是这么一大段又凄凉又甜蜜的日子啊。』
其实我昨天本来是在看多克托罗的短篇,中途和一个北京的妈妈聊天,她一个“您”字带出了之前去北京旅游时碰到当地人时他们带着京片子的“您”。因为这样触发了记忆中这个难忘的点,于是换成了曹禺先生的《北京人》。
书看了两天,一共三幕,昨天看了第一幕,今天把剩下两幕看完。和昨天预期的可能会是聚焦封建旧社会时期中国大家族一步步没落这样的清洁工其实也算是相差无二,只不过读完了才想着也许这个家庭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没落了。年纪大的长辈空叹着祖业无靠得住的后辈可以继承;后辈们局囿于大家族想挣脱最后又灰溜溜回来。长辈和晚辈们真的也不用互相推卸责任了,我看你们都是败家类中的个中翘楚。还有那些对于女性的刻画:女性过了三十岁就不值钱了;不结婚怎么办啊;十六七岁就绑在一起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般地稀里糊涂结了婚。那些曾经在电视剧中或者父母口中所听闻过的历史即使已经有过了解了,可是再一次在书里看到还是默默地在边上写上了“呸!”的字眼。
书写得很是精彩,只不过于我而言,对于故事的热爱还没有文字本身来得更加有魅力。之前在认认真真系统完整刷《雷雨》的时候已经感受到了曹禺先生文笔的精湛,这一本书中所表露出来的文学内涵更是不用赘述。情景的描述和人物形象的塑造,看到文字的时候就觉得那是一种最精准的表达方式了,没有更适合的语言可以表达。
这是北京人吗?
其实都是一样的人,无所谓某个地区的限定。
想不想逃离这样的一座“北京城”,直面现实吧,逃出去,我们就是勇敢的人。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