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营十八年2》是一部由桑华执导,杜淳王鹏凯阿斯茹主演的一部剧情历史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敌营十八年2》精选点评:●三之无望,留坑无悔。●和第一部一样好看,刚播完时每天都想着早日看到第三部●这部电视剧现
《敌营十八年2》是一部由桑华执导,杜淳 / 王鹏凯 / 阿斯茹主演的一部剧情 / 历史 / 战争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敌营十八年2》精选点评:
●三之无望,留坑无悔。
●和第一部一样好看,刚播完时每天都想着早日看到第三部
●这部电视剧现在看来依然经典,比现在那些抗日神剧好看多了。情节真实感人!
●标记下。
●挺精彩的
●结合史实的功夫非常好,从七七事变到大山事件到八一三事变到淞沪会战,揭示了全面抗战爆发的整个过程,很有看点。
●瞟过,忘了……
●看了两遍,还是很用心了
●守候江波,守护信仰。良心好剧。
●虎胆雄心
《敌营十八年2》观后感(一):和第一部一样好看
《虎胆雄心》为《敌营十八年》的续集,该剧此次将目光放在共产党、国民党、日本人三方之间,最为激烈的抗日战争时期,讲述角色之间的情仇爱恨、党国列强之间的冲突斗争。敌中有我,我中有敌,各派势力纠缠在一起,上演一出更加复杂又不失精彩的谍战戏。许多剧拍续集难免会有狗尾续貂之嫌,但该剧不仅继承了上一部的特色,而且在剧情上更具看点。就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第三部一直没有出来,难免觉得可惜。
《敌营十八年2》观后感(二):虎胆雄心
《虎胆雄心》是《敌营十八年》系列的第二部,以抗日战争时期的上海为主要历史背景,讲述了潜伏在国民党军队内部的我党地下工作者江波凭着坚定的信仰、超强的智慧和惊人的胆略为我党搜集大量军事情报,积极推动一致抗日,与各方势力斗智斗勇、舍生忘死的故事。
该剧剧情除了揭示角色之间的情仇爱恨、党国列强之间的冲突斗争之外,更表现了人物之间、势力之间极尽拉拢利用、美色利益等各种手段,各种心理战术的运用比枪火更出彩。
《敌营十八年2》观后感(三):今生无缘来世再做父女——井上与娇妮
井上,日本演员三浦研一扮演的井上贤二,被山下小姐称作“井上大叔”的井上贤二。井上大叔的形象非常贴近“侵华谍枭”土肥原贤二,三浦研一先生的汉语也和土肥原贤二一样非常流利,他让我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极有人情味的日本特务头子的形象。娇妮,或者说,河口千惠,屈菁菁把头发披散下来的时候远不如束发和服的装扮乖巧清爽。
井上贤二是日本陆军设在上海的井上特务机关的负责人,军统特工娇妮冒名顶替河口千惠潜伏在井上机关。三浦研一扮演井上贤二时,除了展示井上贤二在谍报战场上的神通广大、精明能干外,着重刻画他对娇妮的深厚感情。井上贤二的妻子和女儿在东北被抗日组织炸死,他把这个父母双亡来投靠自己的假河口千惠当成了自己的女儿,把她调到自己的身边,把她当成自己的心腹,所有的秘密都不隐瞒她。在娇妮用古筝弹奏乐曲时,他随着音乐唱起日本的樱花歌,唱着唱着,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想起了自己死去的妻子和女儿,歌声渐渐地变成了哽咽的哭声,脸上泪水纵横交错。
井上机关屡屡出现泄密事件,特别是赵文元被杀后,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了娇妮的可疑,他的顶头上司山下珍子也把怀疑的目光锁定了娇妮,但他仍然极力为娇妮开脱。他告诉娇妮杀死赵文元的子弹型号与他送给娇妮的手枪子弹相匹配,暗示娇妮身份已经暴露,并把她调到宫西中一的调查班里。直到叛变的军统高层特务把娇妮穿着国军军装的相片放在他的面前,他才没有办法为娇妮开脱,但他还是给了娇妮逃跑的机会。可是他并不知道,娇妮已是被军统抛弃,亦不能投向中共,走投无路、逃无可逃了。娇妮在街头上被日本特务杀死后,跪在娇妮尸体旁伤心的骂她“八嘎”,直至最后自杀身亡,手边依然放着娇妮的遗照。三浦研一的演绎很有深度,他把一个离乡背井、侵略他国的侵略者兼受害者,对家乡的想念、对死去的妻女的思念的痛苦和对娇妮的慈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极富感染力。井上对娇妮的感情,远胜剧中其他人的情感纠缠。井上对娇妮的感情,如此单纯,如此感人,如此悲剧。一个父亲的本能,一段战乱时期的特殊亲情,两个敌对国家的人的一段错爱,爱错的父女情。假如,中日无战……下辈子做父女吧!井上贤二,娇妮。
《敌营十八年2》观后感(四):随便吐个槽
《敌营2》早已看毕,说句老实话,提不起什么动笔的兴趣,因此拖延至今。虽然早知道狗尾续貂几乎是牢不可破的真理,虽然之前的剧透多多少少也打压了心理预期,可是真正面对的时候还是有些许的失望。只是有始就该有终,无论如何总该对自己有个交待,顺笔瞎白话吧,写到哪儿算哪儿。
所谓天时、地利、人和,什么时候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放之四海皆准,文艺作品也是相同的道理。《敌营》第一部之所以成功,首先就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天时”,1927至1931,第一次反G高潮,中国人充分释放出身体里潜藏的全部“狼”性开始互咬,弱肉强食,一地鲜红,那叫一个恨似高山仇似海,心如铁石手做刀。当其时也,无论发生什么不可思议的事都不必奇怪,常在狼群混,哪能不挨咬,何况还是杀红眼的狼群。以“天时”而论,第二部也不遑多让,煌煌一部抗日史,其间多少离人泪、儿女情、英雄气、壮士歌、一寸河山一寸血……,只不过此时已是GG合作,不必自相残杀,枪口一致对外,从普通观众的道德观而言,不必纠结于豆、秸之争,更容易产生同仇敌忾之感,故事可以讲的更加堂堂正正、更加气壮山河。
再说“地利”,第一部故事基本发生在军营,所到最大的城市也不过是个名不见经传的江州,背景相对有些小有些简陋,但小有小的好处,因为小所以简单所以独立。因为简单所以能够集中笔力,路人甲乙丙丁越少,越能够着力于几位主要人物的刻画。因为独立所以能够恣意挥洒,小小军营发生的日常小事,不可能见于正史,只要把握不背离社会大背景的基本前提,怎样胡编乱造都不妨事儿。反观第二部,故事发生在上海……国际大都会,冒险家乐园,三教九流黑白多道鱼龙混杂,背景相当庞大。大,当然有大的优点,随意哪一点铺陈开都将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可资利用的素材异常丰厚。但背景越大,人物线索越多,对编导的要求也就越高,既要条分屡析人物丰满、又要繁简合理故事紧凑,没有金刚钻真是揽不了这瓷器活儿,毕竟世上能有几个曹雪芹、罗贯中?且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是万目聚焦之地,十里洋场、寻常巷陌,哪一处不曾被正史、野谈、文学、影视描摹勾画、涂脂抹粉过,也是因此,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上海滩,编造过了头观众自是不会满意。
事实证明,敌剧编导的野心是巨大的,能力是不足的,手法是有些小儿科的,第一部中的小背景小故事娓娓道来,倒也整得风生水起很有些动人之处,及至第二部,驾驭上海这艘汪洋巨轮明显捉襟见肘,费力不讨好,故事讲的杂乱无章、主次不分,连篇累牍的日语对白,冗长而乏味,面面俱到的结果是面面都不到,妄图参与每一个历史重大事件的结果是可信度直线下降。将虚构人物穿插入历史事件是文艺作品的惯用手法,原本无可厚非,用地好了可以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比如小说中的后起之秀:穿越……但即便是穿越小说,其虚构人物参与历史事件也往往是以旁观者身份,不影响或很少影响到历史进程(那种直接穿到历史人物本尊身上的另当别论)。
在第一部中,敌剧编导对历史事件的借用还是相对成功的,比较典型的是顾顺章事件和铁桶计划,江波都参与其中。请注意,这里说的是“参与”,整个事件并非因江波而起,也非因江波而终,他只是无数参与者中的一个,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却不是舍他其谁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这两个事件在《敌》剧中,只能算作借鉴,顾像顾顺章,但他不是顾顺章,铁桶计划似铁桶,但不是铁桶,“像”和“是”的差别勿庸赘论。许是尝到了甜头,编导在第二部中将对历史事件的借鉴发扬光大,京沪守备师、淞沪大战、机场、远征军,总之哪儿有热闹哪里就有江波“伟岸”的身影……(江师长==我BS创造你又不珍惜你的人,不是BS你),编导啊编导,你让我凭什么相信淞沪大战是由不知打哪儿冒出来的江波挑起?每一个个体在历史面前都是渺小,所以,干嘛不以渺小的姿态溶入历史,大背景下的小故事也许更好看。
终于说到“人和”。万物灵长,社会主体,贪嗔痴慢疑,爱憎恶欲情,喜怒哀乐愁,所有的所有最终都归结而为“人”。电影也好电视也罢,可以没故事,可以没情节,可以没文化,但至少要有人,鲜活的、令观众心向往之的“人”。《敌营》第一部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树人”的成功,男的女的、正面的反面的,无论你是否喜欢,至少那些人物实实在在立得起来,过眼而不望,就算想扯闲篇也能扯得出一长串废话来。这第二部……我只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死沙滩上,后浪退回水中央。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