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的读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12-04 09:44:1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21

《社会心理学》是一本由E.Aronson著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517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0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社会心理学》精选点评:●社会心理学基本上是现代版处世格言啊,读着压力好大,消化不了的感觉.推荐给腹黑系

社会心理学的读后感大全

  《社会心理学》是一本由E. Aronson著作,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517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0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会心理学》精选点评:

  ●社会心理学基本上是现代版处世格言啊,读着压力好大,消化不了的感觉.推荐给腹黑系的众们

  ●与戴维迈尔斯的书风格不同,很多理论术语不同,大同小异,同样非常值得学习研究。我最爱社会心理学了,读过之后,我再次肯定,大多时候,民众是愚蠢的,眼睛是瞎的

  ●社会认知最来劲,社会影响也不错,社会关系就疲了。全书用讲例子的方式整合得挺好。翻译欠佳,排版更差。

  ●另一本经典的社会心理学教材,阿伦森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真是经典

  ●特别靠谱的教科书

  ●超级牛,看完之后对于心理的思考深了很多。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自己理性的分析也不靠谱,一切还是凭感觉吧!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5596078.html 一件事情失败的时候,可能会归因为不够努力、或者能力有限……前者更容易站起来些。

  ●刚看了两章,感觉不错,是外国翻译过来的文章,所以逻辑上和中文的书有差别,不是有严格的逻辑条里,而是介绍性的,通识性的感觉。

  ●翻译再好一点好么!!!!!!!==

  ●原本想读的是麦尔斯那版的看岔了。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一):值得细细品味

  买这本书是因为本身对心理学很感兴趣,又看到书评不错,于是买来的。确实超乎我意料的好,可能是作者很牛,译者也比较有心吧。后来自己和好朋友在那段时间里有遇到一些事情,看到某章,居然也给自己和朋友当了半个心理治疗师,心情平复了很多,也更清醒的认识了自己和别人。看着看着,就想到那句“知识总是好的”,顿时感慨,还是读书,看书的时候最幸福……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二):经典教材

  我买的是第五版。社会心理学的权威及集大成之作。花了大半个月,终于读完了,超级有成就感。按照国际惯例:感谢党,感谢国家!感谢CCAV!感谢BTV!

  本书的易读在于:1、每章均以某案例为引子,结尾再分析案例,非常有针对性。2、文中穿插大量的实验和事例辅助解释,很容易理解。

  本书探讨的是,人物心理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注重探讨人性本身,而忽略了一切事件的发生均是在某种环境中。环境对当时当地人们的心理和会采取的动作,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将社会纳入心理学考量的范围。

  从认识自我,到团体决策,从偏见到攻击,从压力到心理健康,本书的研究非常之全面。因为研究的正是我们自身的心理以及思维过程,读来分外亲切,然而又有理论上的拔升,亲切至于又有了一定的理论深度。

  人的心理确实很微妙,但并不神秘,这本书,可以帮我们打开一扇通向心理学的大门。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三):实用性很强的心理学书籍

  我是先看过《社会性动物》,惊叹不已,对人和社会这个层面的心理学知识产生了巨大的兴趣。后来加心理学小组,要求写加入小组的理由,我二话不说写了句寻找现象的本质,又被要求写读过的心理学书籍,我就是写了这两本。因为确实是这两本书改变了我对心理学的认知。

  刚进大学的时候,去找心理学的书看,什么荣格啊、弗洛伊德啊,看了看,不知道是不是我理解力不好,反正根本就提不起我的兴趣,觉得很玄乎很不靠谱的赶脚——完全不能解答我自己的心理问题。那时候很困扰啊,我对很多事情都觉得困惑——我不了解自己的某些行为和内心躁动,我也不了解别人的某些行为,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个社会有那么多暴戾,我不知道的行为背后的真意实在是太多了,但是这本书在这方面已经有诸多研究成果和理论,这给了我许多帮助,开拓了眼界,也真的打开了某些心灵的死角。总之,这书实用性是非常强的,我这个极少买书的人,立马买回来当宝贝书了。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四):可读性强 X 阅读建议 X 内容简介 X 读后感 X 网站推荐

  1.阅读建议。本书的例子比较多,如果借一个两个例子就能理解一些理论,建议跳过一些繁琐的例子,这样花的时间会少很多;书中的理论有很多漫画解释,建议先看漫画解释再看文字解释会更容易理解;此书的结构清晰,易于阅读,建议用mindmanager画思维导图来做笔记;第一第二章建议简单浏览,水分比较多;

  2.每一章内容的一些简介。

  见博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a4dfa14c01014fn4.html

  3.感受。

  (1)心理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

  由于本人是第一次学习心理学的知识,一开始觉得它是一本比较迷信的科学,觉得实验过程不严谨,证明出来的东西可信度不高。可是事实恰好相反,心理学是一门具有严谨研究方法的科学,实验非常严谨。

  (2)学习心理学能更好了解世界与自己。

  心理学能够解释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无论是想要更了解自己,还是想要更了解别人,学习心理学都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充分感受到“内心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这句话的威力。

  学习的过程你会发现,我们看待世界,就像透过透镜来看待它,很多事物都扭曲了(例如记忆重构),“眼见为实”其实并不实在。认真学习以后,你会用一种更清晰的眼光来看世界。

  (3)可读性强。

  知识点相互连接,承前启后,而且很多时候后面的内容是前面内容的深入。虽然是深入,可是可读性还是很高,再加上基本的心理学理论都附有漫画演示,也就更容易理解了。

  虽然可读性很强,可是建议看英文原版(尤其是具有大学英语四级的),总觉得翻译过来的东西理解都比较困难,而且翻译的过程会扭曲一些东西。

  (4)心理学的实用性很强。举个例来说,第10章 人际吸引,说到:假设你希望A喜欢你,那么首先你必须经常出现在她身边,让她熟悉你(时空接近效应与曝光效应);接着,你要提供给她较多的社会效益(社会交换理论),强调你和她的相似性(相似性),并且让她知道你喜欢她的陪伴。对于人际交往遇到困难的人来说,这本书可以解决不少这些方面的问题。

  5.推荐网站:http://www.xinli001.com

  《社会心理学》读后感(五):社会心理学之优势计划

  社会心理学·阿伦森眼中的社会性动物

  [美]埃略特阿伦森等 「卡片作者」范文珺

  1.导语: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体系中把人与社会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学科分支,它主要探讨的是社会情境“下人的行为与心理特征。《社会心理学》这本书由三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合著,是一本内容丰富、结构严密,强调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心理学教材,不依靠枯燥地陈述以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而是通过向读者呈现趣味且普适的心理学事例和实验,令人对社会心理学领域有更好的了解。

  2.社会心理学与其他与之联结紧密的社会科学之间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我们熟悉的人格心理学是在个人水平上进行分析,重视个体差异带来的影响;社会学家在团体或情境水平上进行分析,分析对象是宏观的社会;社会心理学家分析的层次则是社会情境下的个体。

  3.社会心理学是介于社会学与心理学之间的学科。它和社会学一样重视情境和整个社会影响行为的方式,但更重视使人们易受社会影响左右的个体心理成分。它和人格心理学一样强调个体的心理,但强调的是使大多数人都会受社会影响左右的心理过程。因此,社会心理学家试图去了解事件背后种种情境的复杂性,理解人类的行为,探讨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是如何受到社会影响的驱使的。

  4.研究者该如何研究社会情境呢?社会心理学存在两种方法。一种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即认为只需通过对环境中的强化因素进行研究就可以了解人类的行为。当某种行为发生后,若对其进行奖励,行为很可能会再次发生;若对其进行惩罚,行为很可能再也不会发生。另一种定义方式是格式塔心理学,即我们要了解人们如何知觉他人,以及他们的动机、意图和行为,不仅是情境会影响人,人们的行为也取决于他们对周围社会环境的诠释或解读。格式塔心理学强调了解读(即个人对世界的解释)的重要性,人们对于社会情境的不同解读会促使人们做出不同的反应。

  5.社会情境中看似微不足道的方面,有时能产生超越人格差异的强大影响。

  6. 如果说人们的行为受他对这个世界的解读的影响,那么解读是如何形成的呢?社会心理学家通过寻求对大多数人都适用的人性的基本规律,发现个人解读情境的方式主要由两种基本的人类动机形成:维护良好的自我感觉的需求,以及尽可能准确的需求。

  6.1希望维持良好的自我感觉和合理的高自尊,即认为自己是好的、有能力的、高尚的,是大多数人都有的一种强烈需求。

  6.2 之所以会发生社会促进现象,是因为他人在场会提高我们的生理唤醒状态,当这种唤醒状态存在时,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会变得更容易,而要完成一些复杂任务会变得更困难。

  6.3当个人在团体中的表现无法被辨认时,没有被评价的焦虑,人们就变得更放松,放松会降低简单任务的表现,但是会提高复杂任务的表现。社会懈怠现象也存在性别和文化的差异,一般来说,在男性之间比在女性当中更加普遍,在西方文化中比在东方文化中更普遍。更严重的是,当人们不能在团体中被识别时,会导致去个体化。

  6.4社会心理学家指出,有时候团体决策并不优于个人决策。让一个团体无法做出优于个人的决策的原因在于团体成员之间无法分享独特信息,团体互动抑制了良好解决办法的出现,造成了过程损失(process lose)。为了能够让非共享信息在团体中更顺畅的流通,有三种常见的办法。

  6.4.1首先,非共享信息通常更可能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后才会被提及,因此当我们适当延长讨论的时间,确保能够涉及一些非共享信息时,也就解决了我们的问题。

  6.4.2第二种方法是让不同成员分担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这样他们会意识到自己是单独负责特定种类信息的。

  6.4.3第三种方法就是采用交互记忆(transactive memory) 的方法,让不同的人负责记忆任务的不同方面,达到良好的效果。这样分工合作的记忆会比各自单独的记忆要更有效。

  为了确保你的团体做出最好的决策,你会对领导者提出哪些建议?你能够预测在你的团体中谁最可能成为领导吗?他们是不是有效的领导呢?应该怎么做才能增加一个人被选为领导的可能性?

  7.浪漫的爱情故事总是让人感动,到底什么是爱情,是一个从古至今长盛不衰的话题。人们如何决定他们喜欢谁,想要进一步了解谁?什么是爱?浪漫关系又是如何走向破裂的呢?

  7.1一个最简单的人际吸弓|原则是时空接近性,即我们经常看到并与之交往最频繁的人往往最可能成为我们的朋友和恋人。这种接近效应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是因为熟悉度或曝光效应:我们暴露在某种刺激下越多,我们就也越可能对其产生好感。接近效应意味着我们很多人际关系的产生仅仅是由于“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

  7.2时空接近性会提升熟悉度, 从而引发好感, 但是感情若是要升温的话,就需要其他“燃料”。这个“燃料”就是相似性,即我们和他人在兴趣、态度、价值、背景或是人格因素上的匹配程度。“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是有科学依据的,当他人的观点、人格、兴趣、经验甚至外表和你相似时, 往往都会令你觉得对方更有吸引力。研究者在实验中发现,外表更相似(比如都戴眼镜)的陌生人在一个空间中,会坐得更靠近彼此。

  7.3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于美的知觉是相似的,并且都倾向认为外表吸引力与那些令人愉快的性格特质相联系。换句话说,这真的是一个看脸的世界。值得一提的是,相比英俊的男性面孔,被认为是美丽的女性面孔更多地拥有“娃娃脸”的特征,小巧的鼻子,大大的眼睛和窄小的下颚,这种娃娃脸特征具有吸引力是因为这激起了观察者的温情和想照顾他人的感觉,就像我们对婴儿、小猫的反应一样。

  7.4我们常认为美丽的人社交技巧更好,适应性也更强,这其中又有什么奥秘呢?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漂亮的人从小就受到更多关注,这样一来也帮助他们发展出更好的社交技巧,这是一种典型的“自证预言”。

  7.5你应该已经很清楚当遇到一个陌生人时,如何给对方留下一个充满吸引力的第一印象,就是干净清爽、有吸引力的外表,谈论你和对方的相似性,并主动表现出对对方的兴趣。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到底什么是爱和亲密关系。

  7.6在讨论爱时,我们首先要区分伴侣之爱和激情之爱。伴侣之爱包含的是我们指向他人的那种亲密深情,其中并不包含激情和生理唤醒。激情之爱则包括了指向爱侣的强烈渴望,特征是爱侣在场的时候,体验到生理唤醒、急促的呼吸和剧烈的心跳。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爱的思考、定义和体验也是不同的。

  7.7根据社会交换理论,人们对人际关系的感觉取决于他们感受到的自己在这段关系中的得失。除此之外,对人际关系结果的期望和它的实际情况的落差,也会影响到关系满意度。最后,可替代性比较水平,即这段关系被一段更好的关系替代的可能性,也会影响我们的满意度。

  7.8托马和汉克同时指出有三种方法可以揭示你在网上所看到的人物简介并不是真实的。首先,欺骗性的简介较少使用第一人称代词,如“我”;其次,欺骗性人物简介使用更多的否定词或否定性短语;最后,欺骗性简介比准确性简介包括的总字数更少,毕竟扭曲事实是一项艰难的工作。

  8.亲社会行为就是指以利于他人为目标所采取的行动。很多时候人们本可以不予关注,不采取行动,却愿意为他人做出伟大的自我牺牲.

  8.1 很多人都认为生活在乡村和小镇的人比起城市人更乐于助人,一些心理学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密集型城市中的人更少地发生助人行为,这是由于城市过载假设,它认为人口拥挤的城市有如此之多的信息刺激,以致他们独善其身以避免负荷过载, 被信息湮没。所以居住在小镇上的人会比居住在大城市的人更乐于提供帮助.

  8.2研究表明,长期居住在某一社区的人比刚搬进该社区的人更愿意参与亲社会行为。

  9.目击一件紧急事件的旁观者越多,一个人帮助受害者的可能性越小,这一现象就被称为旁观者效应。在人们决定是否干预一件紧急事件的过程中往往会经历五个阶段:

  1.注意到事件。人们是否会注意到一个事件很大程度取决于他们当时是否匆忙。

  2.把事件解释为紧急情况。

  10.从学术角度来说,侵犯指的是有意引起他人身体或心理痛苦的行为。有两种不同的类型,敌对性侵犯是一一种 源自愤怒的行为,目的是将痛苦或伤害施加给别人。工具性侵犯往往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产生伤害他人的意图,但并不是为了给他人造成痛苦。人类侵犯行为的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基因、文化、性别和生理因素四个方面。

  11.以下5个原因可以说明为什么观看暴力会增加暴力行为: 1.当人们观看媒体暴力时,会减少人们原先所学到的对暴力行为的抑制,即“既然他们这么做,我也能”。2. 媒体暴力会引发人们的模仿。3.媒体暴力可能使人更容易将自己经受压力的状态同愤怒情绪相联系,从而启动更多的侵犯性的反应。4. 媒体暴力会让我们减少对受害者的移情,更容易接受暴力行为,也更容易产生侵犯。 5.大量的媒体暴力会让我们觉得世界是危险的,从而对陌生人表现出更多的敌意。

  12.心理学家认为生物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和心理因素是对侵犯行为更有效的预测变量,如天生的暴力倾向、被同龄人孤立的经历、童年被虐待过、生活在暴力犯罪频发的社区环境中,这些因素都更容易引发侵犯行为。

  13.性暴力:大多数的强暴案件其实并不是由陌生人犯下的,而是由熟人所为。

  14. 由于对愤怒的宣泄弊大于利,我们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愤怒,以一些积极的方式来使愤怒情绪得以消散。首先我们要及时意识到自己的愤怒,并且以一种清楚、公开、不具有惩罚性的方式表达我们的愤怒,能够引起更高层次的相互理解, 说话之前可以先数到十。

  15.关于侵犯是不是人类的天性这个问题一直都有争论,一些人认为侵犯是天性,比如基因、文化、性别和生理因素都可以造成侵犯行为。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很大程度上我们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从暴力到利他的社会行为。

  16.所有社会行为进行汇总,偏见是其中最常见的,也是最危险的之一。偏见以多种不同的形态和方式存在于社会的每一一个角落,种类包括了种族、性别、性取向、宗教信仰等等。那么到底偏见是由什么组成的?是什么导致了偏见,又该如何消除偏见?

  16.1.偏见是对特定团体成员的敌对或负面态度,只因他们属于那个团体。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情绪要素、认知要素和行为要素。

  16.2.存在偏见的人只会看到证实自己观念的信息,而不去理会那些要求他们改变想法的内容。

  16.3刻板印象在心理上造成的伤害一-般来说是明显的,也可能是细微隐晦的,它可能涉及刻板印象的积极态度。 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刻板印象便是性别刻板印象,几乎每个人都有对于男人和女人的刻板印象。夸大了性别间的不同,都是一种歧视的表现。

  16.4内隐偏见的持有者大多认为自己没有偏见,但内心其实仍然持有对某个群体的刻板印象,只是很少表露出来。为了测量内隐偏见,我们需要观察人们在压力大、被激怒或对自己的意图无法完全控制的情况下做出的反应。有研究者通过内隐联想测验揭示出内隐偏见确实存在。

  16.5偏见的受害者自尊心往往会降低,他们会真的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毫无吸引力或者没有能力。这就会导致两种自我挫败问题:自证预言和刻板印象威胁。在社会层面,自证预言是非常危险的。假设大家都相信某个特定团体是无可救药的蠢货、不适合教育。那么他们就会得不到适当的教育,30年后,整个团体除了少数的例外,都只能从事琐碎、意义不大的事。

  16.6在这个社会中,有四个因素导致了偏见的产生,一是群体规范性标准,二是社会分类,三是归因偏差,四是群体竞争与冲突。群体规范性标准是指社会规范本身就存在偏见,如果社会都不认可、不尊重某个团体,人们迫于从众的压力,便会依照这社会标准行事,形成制度化歧视。

  16.7关于如何消除偏见,一个比较合理且被大家相信了多年的方式就是向人们提供能驳斥刻板印象的准确信息。事实上,这个方法的效果有限,因为偏见一般具有强烈的的情绪因素。由于偏见会隐含着情绪因素,仅仅让偏见者接触真相是不够的,还必须是特殊形式的接触,即接触假说。接触假说认为不同社会群体的成员之间接触的增加会有助于减少群体之间的偏见和歧视。

  17.有时当团体成员一起完成一件工作时,团体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它一般发生在多个个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自己的工作成绩又不能单独计算的情况下,这被称社会懈怠。

  18.一个最简单的人际吸引原则是时空接近性,即存在曝光效应:我们暴露在某一刺激下越多,我们就越可能对其产生好感。

  19.移情利他主义假说,认为当人们对他人产生移情后,人们会出于纯粹的助人动机去帮助他人。

  20.通过严厉的惩罚孩子来制止孩子的侵犯行为会诱发孩子去模仿我们的行为。严厉的惩罚是消除侵犯行为的一种很糟糕的做法。

  21.偏见是一种有个强烈情感的态度,由三个要素组成,包括情感或情绪要素、认知要素和行为要素。

  22.在社会心理学中,因果关系只能经由实验证明,根据一个事例,我们只能提出假说,而不能直接提出结论。

  23.人们在心情好的时候更愿意做好事,延续自己的美好心情。另外还有研究发现,为他人消费比为自己消费时更愉快。

本文标题: 社会心理学的读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697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不上班的23种活法读后感摘抄《女生日记》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