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的现代性》是一本由[美]罗芙芸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3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卫生的现代性》精选点评:●主要研究的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的天津“卫生”的变迁,作者理论的基础仍然是常见的“卫
《卫生的现代性》是一本由[美]罗芙芸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36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卫生的现代性》精选点评:
●主要研究的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的天津“卫生”的变迁,作者理论的基础仍然是常见的“卫生”如何被纳入到政治秩序中,其中也引用了有关个体对于“卫生”的看法,但是在大的前提下,个体的感受也直接被划入了作者的论点中(这也是我自己论文所存在的问题),有所启发的是梁启超虽然创造了“少年中国”,但是他也同时提出了孱弱的中国形象,这一点需要去找资料印证,以及中医在新中国成立后,必须服从于普遍化的科学逻辑,民间话语中以“养生”为主体,在现代性中国,中医要服从政府赞助的对中医“科学”性或“导引”(或气功)益处之下的“实际”机制的调查,这说明中国“传统”在现代独立存在的不可能性。
●启发大。卫生作为一种话语如何被注入现代性的含义,这一过程颇含社会学意味。但缺点显而易见,以地方史作为注脚是否能够说明卫生意义的流变?先有概念的厘清后有地方史的注解使得二者间似乎有间隙,单纯从地方史出发解释地方性的状况似乎更好。当然,这又将走向田野式的考察。 2019.12读毕
●「卫生」视角下的中国现代化
●2007-12-29晚读毕
●校对不给力
●此書章節安排強調了歷史節點和要素的重要性。日本與佔領。衛生的發展本就已經體現出了現代性。總結現代性的某些模式,再反觀衛生,便有些後設。所以衛生的現代性是否為政治的產物,或是醫學自身發展出的現代性,怎麼解釋彼此的影響?不去追究產生的原因,從表現的形式上看,衛生一定是有政治特性的。醫學人員在政治之外的理性選擇?怎樣理解中國的現代性,丁子良不被官方接受。衛生是可以被購買的,是一種產品,價值化了的。共和國怎樣繼承衛生的話語,其連續性是關於「細菌」一詞的。規則怎樣被精英知識分子內化,在半殖民地消解了帝國主義侵略的事實,在政黨層面,衛生仍需要被合適地表述以符合意識形態,但對於民眾來說,衛生就是已被規訓的生活習慣,從此說來,衛生成了本質。所以此過程並非僅僅由上而下的,下層的要求也影響了官方的策
●意猶未盡
●这本书真是很奇特,从”卫生“两个字中西两种意义的分别说起,讲述清末到日伪时期天津的城市卫生管理的演进,里面很多事情都是闻所未闻。说到内涵,douban第一篇评论十分高明,让人大开眼界。
●在合并三条线索时候产生了诸多断裂,有好些地方觉得可以再写透再展开一点的,大概是限于篇幅吧。还有就是,只用了这么点材料,真不错喵。
●罗氏探讨卫生这一暗含福柯式生命权力的中文词语如何被用来建构中国现代性话语。卫生现代性包含一个历时的、语言上的遗忘,也即卫生的含义从传统的保卫生命、道德色彩的沾染以及与感应的宇宙观的关联,经由通商口岸的翻译转为与化学、病理学的重新组合,却不减少对个人卫生行为的注重。日本明治时期的卫生概念增添了公共管理的维度;而天津这一从超殖民占领到被日单方占领的城市,被殖民者实施了持续的卫生规训与管制,涉及到市政建设、公共水域乃至市民身体,中国贫民作为缺陷话语被殖民者与本土精英相区隔。而商业广告的炒作、知识分子的呼吁、优生学观的播散、中医的抵制和日本人控制/制造细菌的做法在在彰显卫生现代性内蕴的种族焦虑、主权危机乃至超国家主义仁爱的虚妄。中共的细菌战宣传与爱国卫生运动不过是以国家名义对个体生命管理统制的顶点。
《卫生的现代性》读后感(一):推荐
去年在芝大读硕士的时候导师就整天在seminar上说起这本书,最近总算是花了两个多礼拜一个一个字读完了。印象最深的是此书所涉及的范围之广。书的主轴是追溯天津将近一百年来“卫生”观念的演变以及此演变如何导致近现代国家政府通过一系列控制手段以达到“卫生现代性”的目的;而围绕着这跟主轴,读者又了解到西方医学技术和理论在18和19世纪历经的种种坎坷和内部争议、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对“卫生现代性”的追求和实践,以及日语中的“eisei(えいせい衛生)”一词经重定义以后传入中国,对中国“卫生现代性”之涵义所造成的影响。格局虽广,但一章一章按次序读下来没有让我对整本书的结构和次序的合理性产生任何质疑和迷茫。
别的优点和贡献就不说了,十几年前就翻译成中文的书,豆瓣上优秀的评论也已经很多了。
看到Chuan Xu的短评后又重新想了想,发现罗芙芸在书的后半部分一些地方确实有太想要证明“卫生”的主导地位而对材料解读不够充分的嫌疑。比如那个自来水公司(英文原版 p.218-220)的部分,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很有趣的大资本vs水店老板以及个体送水户的例子,可以从中分析出一些资源分配/政府管控/资本对传统行业的影响的问题。当然罗在这一章的侧重点还是在于讲 “卫生现代性”如何使天津市卫生部门和租界当局对市内不同空间的划分和功能的管理,但给我的感觉是罗讲到一半就突然停止了,也没有很清楚她本想用自来水公司这个例子证明什么论点。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材料本身太单薄吧。
《卫生的现代性》读后感(二):感想
晚上看张帆老师的“科学”概念的文章,想起来之前看过这本书,两者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
张帆老师“科学”概念的那篇文章,梳理了近代以来科学概念的演变。从西洋——严复——日本——五四的轨迹演变,时间上两个拐点,分别是甲午战后和五四运动。演变的特征是中西交织——分科治学——精神诉求。作者通过时间段的梳理分析与归纳,认为考察“科学”概念的演变要重新回到晚清民国的历史语境,正是这一百多年的政治变迁与思想波动,才造成了今日的国人对“科学”概念的分歧。
这本卫生现代性,也同样以“卫生”一词为视角,由古代的“健身,养身”发展至近代的“文明,整洁,现代,先进”。借助殖民者,通商口岸,知识精英,政府的多方力量,使最初的“卫生”转为一个具有民族情感和代表国家先进程度的词。
谈谈几点感受
1.两个文章都提到了日本,近代中国许多的词语、制度尤其在甲午战争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量经由日本传入中国。这里既有因为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也有中日两国因文化领域接近而易于模仿的因素。如若考察甲午战后中国在制度思想领域的变化,日本是一个绕不开的因素,如果会些日语对研究还是有帮助。
2.就史实考订来说,好像张帆老师更好些,强调回到历史语境,不过罗可能涵盖的东西要表达的更多些。只是看海外汉学的书,总有种理论先行的感觉,他们在社会学等交叉领域的人文素养可能更强些,他们的思路和方法倒是很值得借鉴,只是要自己做的话,还是受制于材料啊。。。。还有就是这些理论性的东西是不是可靠,没有建立在扎实的数据分析和史料考订,用各种“规训”,“国家控制”这些框架套用是不是求真?
《卫生的现代性》读后感(三):筆記
- 書中最後一句, 畫龍點晴的道出了本書的主要貢獻: ....描述一個專屬於天津但又喚起更多進程的歷史, 即作為一個被中國精英利用以指定並塑造他們在現代世界生存狀態的詞, 衛生是如何出現的。
- 看著這書, 不期然就聯想起費約翰《喚醒中國:國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與階級》以及楊念群的《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如果能力與時間許可, 實在應把三本書好好的平衡對照一下, 以增加自己的認識。
- 與我比較熟悉的香港不一樣, 天津還有其它中國的城市, 在清朝開始面臨帝國主義、現代化的大潮時, 它們沒有被完全的殖民, 而是有多於一個(比如在天津就有八個以上)的帝國勢力在活動。他們各有自己的地盤, 彼此之間競爭又合作, 與'中國城'、中國人社會有明顯的界線, 但租界內有充斥著大量的中國人, 他們可能是擁抱現代化的新一代、是中產階段、或是替'帝國列強'工作的中國人。就是這樣含混的環境中, 作者娓娓道來「衛生」一詞如何由《道德經》以及中醫傳統中的個人保衛生命之道, 變成了現代社會的價值、甚至是國家機器干涉私人/傳統生活習俗的口實, 乃至於後來被全盤擁抱, 並把傳統的「衛生」意義完全替代。
- 作者作為一個外國人, 能把中國傳統中對「衛生」的理解掌握得相當精確, 令人配服。書中後半段敍述租界、偽滿時日本的政策以至新中國成立後的衛生運動, 都有得'順理成章'。反倒是開初的幾個章節, 從闡釋中國傳統的「衛生」觀, 到敍述翻譯如何曲解、並因為將西方的衛生概念帶到中國, 傳統知識份子初時如何從容面對新的體系, 日本的明治時代現代衛生觀的建立等, 讀來津津有味, 甚有啟發。
- 開始讀這本書時, 沒有預期能完成它, 因為它的題目以至厚度, 不是我現在閒著心去看書的心情所一定能把握的了。慶幸作者及譯者的功力很高, 讓我讀來不甚費力之餘, 還有'追劇情'的癮頭。作為一本學術研究的書籍, 有這樣的吸引力實在殊不容易。
《卫生的现代性》读后感(四):《卫生的现代性》与《再造病人》
读杨念群《再造病人》时看到书注释中引用了罗芙芸的《卫生的现代性》,就找来看。
两者相较有相似之处:都基于福柯的身体政治,结合医疗卫生和社会生活来理解20世纪初的中国。但由于两位作者的东西方视角不同,在相异之处也各自有亮点。
1.《再造病人》聚焦传教史,西医东传是以西方传教士为主体的,治病是精神救赎的工具性手段;《卫生的现代性》则指出,天津的特殊在于西医传入是随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军队的军医而来,是为了增强军队的效能,有助于实现大英帝国扩张目标(p87)。
2.《再造病人》从本土化角度关注了西方医疗空间是如何渗入中国民众日常生活的,以及遭受到的抵抗和对此的适应性调整;《卫生的现代性》则在更大的格局上审视了东西方医学分流的出现点,“公共卫生”是18c末至19c初西欧社会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和帝国主义的产物(p90)。在英国国内政策中,政府管理城市卫生的趋势不是医学成就推动,更主要是政治运动推动的,在英国扩张策略中,由于克里米亚战争遭受了医疗灾难,所以来到中国的海军配备了充足的西医资源(p106)。
3.两本书在最后的章节同样涉及到了朝鲜战争期间国内的细菌战和由此发展而来的爱国卫生运动。《卫生的现代性》将爱国卫生运动视作是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运动、思想改造运动的续曲,是共产党在复杂混乱的紧张气氛中清除非政府力量,巩固权力的手段。试图以个人和国家之间直接的忠诚(和控制)关系来代替市民社会中分散的权力等级(p307)。《再造病人》着手于中国政府的应对,从开始单纯的战时防疫策略,到之后通过“颠倒的想象”进行社会动员,将工农兵作为预防主体,走群众路线。
4.《再造病人》除身体政治外,进一步从空间政治角度来分析,如从医院围绕教堂而建的空间关系可将医院视为传播福音的空间,陌生的西医空间切入中国传统社区从而引起民众“采生折割”恐怖想象,医学国家化背景下对城市空间的重新划分。《卫生的现代性》不仅关注“卫生”现代性在西方和中国的建立,还另辟蹊径讨论了翻译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由此强调了日本中介作用的重要性。日本为中国观察者提供了一种“黄色现代性”的存在,是同为亚洲国家的非“白色现代性”的成功模仿(p321)。
作者的东西方文化背景真的使相似题材呈现出了不同面貌,《卫生的现代性》像是站在天空中伸长脖子张望天津,虽是聚焦一个城市仍拥有更广泛的国际视野,注重“卫生”在各国、各租界之间的流动。《再造病人》则像垂直深入中国土地的显微镜,给出许多乡土材料和细节,如“阴阳先生”和“吉祥姥姥”,中西医争论,“兰安生模式”和定县实验,赤脚医生制度等。
两者配合,互相补充着看最是好。
《卫生的现代性》读后感(五):【转】王建民:“现代性”的建构与支配——读罗芙芸的《卫生的现代性》
“现代性”是当代社会理论的核心概念和关键议题。有关现代性问题的讨论至少有两个面向:一是在“传统”与“现代”对比的意义上揭示人类社会的当代转型,并由此暗示、确立和指认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行者”地位;二是基于全球化和(后)殖民理论的视角,揭示西方中心的现代性既是社会历史意义上的,也是规范认识意义上的是如何改造了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历史与现实,并锻造了后者的“现代性想象”。前者的研究将“西方”看做是现代性的生产机器,视西方之外的国家、地区、民族是现代性浪潮的回应者、追随者或承受者;后者的研究则试图打破以西方为中心的现代性叙事模式的支配,进而揭示所谓的现代性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概念并不是固有的,而是西方殖民主义及其话语霸权单向建构的产物。罗芙芸的著作《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卫生与疾病的含义》(Hygienic Modernity: Meanings of Healthand Diseasein Treaty-Port China)正是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作者通过对中国传统的“卫生”之含义在近代以来嬗变的追溯,揭示了在其“现代性内涵”形成的过程中,知识与权力、身体与国家等诸多方面的复杂关系。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