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我们不知道》是一本由90后作者群著作,红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别以为我们不知道》精选点评:●你们就是不知道。。。。●那些不敢说,说不了的,他们已替我说.●【别以为我们不知道
《别以为我们不知道》是一本由90后作者群著作,红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别以为我们不知道》精选点评:
●你们就是不知道。。。。
●那些不敢说,说不了的,他们已替我说.
●【别以为我们不知道】很大气很别致很个性的书名,90后作者。同样作为一名90后,觉得这本书更像一本作文集。若想通过这本书了解90后的想法,那是远远不够的。
●金华日报推荐
●O(∩_∩)O哈哈~有我写的~~~
●你们总认为我们90后没长大、是未成年、没集体荣誉感、没理想、没追求、只知道贪图享受、只知玩乐、自私、任性、 那只是因为你们对我们90后不了解、90后都知道我们自己是怎样的、我们有远大的理想、我们有追求有抱负、我们会肩负起未来中国发展的责任
●啊啊啊 第一笔稿费啊!!!
●这书里的某些文居然没被和谐!民主的假象吧!
●如果他们代表了90这一代的少年的话,那国家,有望!
●知道还是不知
《别以为我们不知道》读后感(一):继续努力
情绪有了,立论差点。仍脱不了作文的路子。若干观点落俗且论证空洞无力,缺乏深度。明明“别以为我们不知道”锋芒毕露却又处处“多理解一下我们好不好?”显得软弱乞怜,“新少年政论体”若仅此态实在令人失望。少年们多读书啊!
《别以为我们不知道》读后感(二):90后的书写:散逸和凝聚
今年年初,网上有这么一则笑话揶揄90后:新的一年开始了, 90后终于也步入了奔三的行列!
当然,这笑话适合反着读,它肯定是80后乃至70后的前辈们炮制,里边透露的信息,除了对时光荏苒的无奈叹息,也有对90后的“青春的铁和花”(巴别尔语)的“羡慕嫉妒恨”吧。
那么90后又是什么样的一群小孩?
作为一个中学教师,我之前一直拒绝接受这个概念,我以为,十几岁的孩子们都是差不多的,比如五年前毕业的那届喜欢周杰伦,而如今的这一届则喜欢Lady gaga和Gossip girl,虽然后者更潮更疯更大胆,但是喜欢流行、崇拜偶像的实质不都是一样的吗?就连步入中年的我,当年不是一样喜欢小虎队和张学友来着?
但是,不得不承认,如果真有这么一群人称作90后,他们果然有些不同。
他们不再用单一的方式执着于文字和文学——想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一代诗魂海子溘然长逝,90这个数字本身就宣称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以后的十年,互联网伴随着他们的成长而兴起。各种方式的写作体验(日志、空间、微博、社交网络)和交流经验如影随形、无孔不入地闯进并融入他们的生活,从而,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写作不再神圣和崇高,而是被去中心化、降低高度、减轻重量,变成唧唧喳喳(Twitter)、絮絮叨叨(Gossip)和嗡嗡嗡嗡(Buzz)……
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一群不甘寂寞的小孩,这才有了火星文和非主流这样的标新立异吧,越是张扬个性就越是显得孤独,越是抵抗孤独就越要发出一点声音,越是想发出一点声音就越是觉得落花流水四散而去。
90后的日子,随性、自我、散漫,然而不得不承认他们很快乐,娱乐并未至死,生活还在继续。
直到我看见这本书,名为《新少年中国说》,以90后为主体的“宏大叙事”,我才意识到,90后,人们是有多么期盼你。
他们谈论热点持重平和,他们小中见大发掘新意,他们冷眼旁观又热血沸腾,这和以往多么的不同!当然,如果你因此就认为他们已然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又是我不能同意的。他们的青春确实在“家事国事天下事”的传统视角和轨迹里忽然一沉,变得凝重,;然而,他们还是他们,责任已经萌芽但仍未长成,外面太多诱惑又何妨一试;他们的青春里还有许多不愿沉淀只要发散的余味,收起笔,转过身,笑意瞬间又飞扬起来。
然而这又何妨?这才是全新的、真实的、不为历史扭曲,也不被现实左右的新中国少年,述说他们可能远大也可能微邈的理想和梦想,让不确定和多元化打造更多个方向的未来。
《别以为我们不知道》读后感(三):那些不值钱的经验
其实我一直都拿不准该以何种面目面对九零后,我觉得我还没老到能够传授人生经验的份上。如果真的要绷着脸痛陈革命家史,我肯定会一不留神露出一脸为老不尊的坏笑来。按说我该属于八五前的那一拨儿,像我这样一个青黄不接的尴尬岁数,我不知道是该板起脸做九斤老太之叹还是混迹于低龄人群。我试图想象纸页后面的那些面孔,可是依旧面目模糊——那些小伙子上嘴唇上有一层淡淡软软的绒毛,大概他们还没试着用电动剃须刀;至于姑娘们,可能正寻找适合自己的内衣型号。
我根本没打算对八零、九零进行任何比较——所有的这种比较都毫无意义且没有任何依据。我也仅仅比这些孩子大上十来岁而已,十来年的时间还不足以让人产生任何值得夸耀的生命体验。如果说,我比他们有什么强一些的地方的话,那就是我对这个世界有了些粗浅的了解,但依旧是五十步笑百步罢了。我只觉得看着他们的文字,就如同看见昨天的自己。
说起来,我一直都觉得,文脉这个东西和外星人一样,是肯定存在的。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不当吃不当穿,纯粹靠着方块字儿的排列组合发威。其存在的证据就是:再直的直线直不过大漠孤烟,再圆的弧线圆不过长河落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字,;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书写,这话一点都没错。你觉得文脉气若游丝奄奄一息,你觉得跟李白杜甫王国维周作人八杆子打不着,可是等你我撒手人寰驾鹤西去,回头一看还是没能离了这帮人划下的道道。
九零后的这批孩子现在大都还在高中里苦读,少部分人已经开始享受大学的生活。而我们这一代已经和这个世界狭路相逢、刀兵相见,开始以性命相搏。我们的上一代,他们从一个破破烂烂的世界走出来,迎头遭遇了一个充满变革和可能的时代。而我们这一代,终于列队亲手埋葬了所有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脚踏一平米好几万的大地,仰望乌烟瘴气的星空。
八零后赶上了中国理想主义大潮的尾巴,冯唐说他们那一代最杰出的人穿西服打领带在华尔街做衍生品定价分析。事情倒不像冯唐想得那么不堪,八零后窥见了前面二十年里中国最聪明的头脑的挣扎、狂想、摸爬滚打、痛哭流涕。那惊鸿一瞥已经足够我们叹为观止。八零后享受的是上一代人留下的精神乳汁,他们在书架上留下了足够的神明供我们膜拜——王小波、余华、金庸、贾平凹、海子……这个名单还可以无限地开下去。
尽管上一代打开了精神的闸门,让灿烂的字句汹涌而出,不过八零后手里的笔墨还是捉襟见肘。这个世界已经不是能够让精神和肉体放手一搏的时代了。你要去考TOEFL、GRE、GMAT、CFA……你耳朵里插着Ipod手里拿着Iphone心里想的是偷菜。这是最欢乐的年代,这是最没劲的年代。
《搏击会》里说:我们是被历史抛弃的一代,没有目标也没有位置,没有伟大的战争,也没有经济大萧条。我们的伟大战争就是与自身灵魂的抗争,我们的经济大萧条就是面对物质世界,内心真实的虚无飘渺。人小就看电视,幻想有一天能成为百万富翁、影帝或是摇滚明星。但是我们不会这样做了,我们正慢慢揭开真相。
金斯堡则言简意赅地宣称: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
金斯堡的疯狂在是战争、街垒、是哲学家和警察扭打的巴黎,是我有一个梦和全国山河一片红。真遗憾,在八零后这一代就已经既无绝学可继,更无太平可开,所以皮皮才说:危险的日常生活。好在,我们还有过野蛮生长的童年时代,我们还没娱乐至死。我们见识了这个世界是如何变成现在这副混蛋样子的。
其实我有点担心九零后这一代孩子,哦我倒不觉得头发染成鸡毛掸子就叫脑残——我初中的时候穿条破了洞的牛仔裤也会被我奶奶在屁股后面撵着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反抗方式。我担心的是,不知他们讲如何记录这个时代、评论这个世界。在他们笔下,这个世界可以丑恶肮脏,这个时代可以乏善可陈,但只要不是白纸一张,就都不算失败。
如果说,我对这些正在探索精神和肉体的孩子有什么建议的话,那就是:码字儿的时候如果用到形容词,多留点神。人是用名词对这个世界立法,用形容词设定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是,我知道你急着指点江山,我当年也这样。不过,让我想想上次指点江山是什么时候的事儿了?江山美人只在杯中,这句话是我拿脑袋跟跟南墙换来的。
不过你以为我会像个老夫子一样劝你夹着尾巴做人?嘿,我们还没死在沙滩上呢。南墙就是让人去撞的。石头硬是硬可鸡蛋好歹是条性命不是?南墙还是要撞,多撞几次,下笔就有神了。
《别以为我们不知道》读后感(四):90后:一场集体出动的成人礼
90后:一场集体出动的成人礼
——读《别以为我们不知道》
范典/文
这个书开本跟新版《劳动合同法》似的,红皮封面,一对青年男女锁眉抿嘴的脸,态度很严肃。腰封赫然写着:90后意见群,第一次集束亮相!很醒目的白色书名印在上面:《别以为我们不知道》。不知觉的,80后已集体迈入而立阶段,一茬茬的青春层出不穷,还没完整读过韩寒、郭敬明等80后作家的文字,90后便伸出脑袋来了,实在不晓得是惊还是喜呢!
且说此书的成分,与90后的青春故事相去甚远,多为关注国家时事、民生问题的千字文,很难不让人对这批90后刮目相看。梁启超有云:“欧洲列邦在今日为壮年国,而我中国在今日为少年国”,果然,如今的中国在经济浪潮疯涌态势下,人性最应保持的良善、传统儒学所倡导的仁义统统消解在冰冷体制的垒建中。少年仰望未来,今时今日所关注的其实正关系到这个国家的未来。龙应台曾批评当今台湾的年轻大学生不闻国家事只关注口红服饰,是不会“闹事”的一代人,这种平静安泰的处势让她不禁担忧,你可以读读她与儿子安德烈的邮件来往,便可洞悉国家变迁和动荡时事之上永远横亘着一道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她的书之所以受欢迎,是她敢于说真话,敢于先天下之忧而忧。我们不能单纯发牢骚,人云亦云,而是要讲其中的逻辑关连、新闻事实背后的真相,韩寒为什么被那么多人称好,因为他不屈从于媒体制造的假象,而是从中分析因果关系,用风趣比喻来疏通其中的道理。你看,成名早的人往往都比他人看得透看得穿,像张爱玲那样,所以他们也痛苦,因为无力去改变这个世界。
鲁迅先生曾经学医,认为医救他人性命是最为高尚的职业,后发现人性的自私和淡漠才是最为可怕的,它代表着身体的活着,而良知已经死去,如果国民麻木不仁,那么国家就只剩暴力血腥的空壳,然而让我们欣喜的是,一些公共知识分子通过合理途径仍坚持为大家呼吁,指责那些因强拆迁、毒奶粉、官二代等现象后面隐藏的罪恶人性。而今,《别以为我们不知道》的90后作者们也集体站出来,将近年来屡现不止的“怪现象”进行评点。他们或多或少还带着点少年的稚气,可是口吻很大,立场也很辩证,并非空穴来风,在这个提倡和谐的社会,理应如此,谁说他们没有成年就没有发言权?衡量世间善恶的标杆没有年龄限定,只要你是这个社会的一分子,你就有权发言。何况少年象征着国家的未来,他们对现在的不满,意示着他们将创建和更新这一切,有所思才会有所图。我欣喜的在他们的言论里看到了希望。
回想我少年读书时,对时事的疏漏造成今日在看待问题时缺乏深入的斗劲,常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那时多数还都是通过饭桌听大人们聊新闻才知道世间百态。这种信息的获取常带着父母在价值观上“再加工”的嫌疑。学生嘛,一心扑在学习和玩乐上,哪操那么多瞎心事?所以我觉得这本书里的90后作者比我要聪明得多,也比我那时要早熟。首先他们在价值观取向上没有走错道,这说明他们有良好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很多都是省市重点高中的学生,他们的文章被选出来结集出版,我并不奇怪,可是此书出版的目的是什么,我很奇怪。读完这薄薄一册,才恍然大悟,策划者很用心:用90后的文章标示着新一代发出的成人宣言。无独有偶,12月4日的《钱江晚报》头版头条便是“今天我‘成人’”的报导,一封父母写给女儿的家书里写着:“不管今后你走到哪里,都要做一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知书达理的人。”这句话很容易见到,可是当它出现在成人礼的仪式中就被赋予了某种神圣的力量,成人礼绝非简单的仪式而已,它意示着社会公民身份的真正兑现,庞大的队伍或已僵化,但从他们的加入开始,队伍又重新磨合、排列、调和,少年们的思想在推动原来的固有思维模式。
当然,除了一味针砭时弊的文章外,也有几篇谈论家庭生活的,给我印象比较深。新一代的年轻人在看待问题上显然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可能有欧化的倾向。比如《我宽容了爸爸》,对爸爸在外面有情人一事予以谅解,一般孩子怎可能站到生母的对立面?但作者在写爸爸时讲到了他的人生他所处的职业环境,对成人世界的切身感悟而表示出无奈、谅解的心态。另一篇《我们不是“刁民”》,用反讽的语调揭示了“刁民”们之所以“刁蛮”的实质性原因,“刁”与“顺”之于社会正如“顽”与“乖”之于学校,在时代变迁之后,你很难马上作出定论,所以行为本身并不能解释一个人本性的善恶,最终仍要以个体认知、评判本能和回应制度化的对错与否来予以衡量的。
所以,看到这么多90后的高中生所写的文章,我自甘赧颜,新闻背后、生活现象,处处皆有提示和隐喻,你去顺从媒体,还是顺从自己的判断?看看这本书吧,你会知道中学生都比你成熟得多。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