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大传》是一本由谢本书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蔡锷大传》精选点评:●五星给蔡●阎锡山与蔡锷相差一岁,都年轻有为,在二十八九岁的年纪参与辛亥革命成为一方军阀。在去日本学
《蔡锷大传》是一本由谢本书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蔡锷大传》精选点评:
●五星给蔡
●阎锡山与蔡锷相差一岁,都年轻有为,在二十八九岁的年纪参与辛亥革命成为一方军阀。在去日本学军事之后他们的履历高度相似,但在此之前,蔡锷是成绩优异的士子,阎锡山是投机为生的小商人。这决定了他们后续的道路和历史评价的差异,一则独立探索,忠于信念。另一则多方攀附,经营现实。今人读之,有利于在坚持理想与适应现实之间取得权衡。
● . 首举义旗翊危国,再造共和志丹心。 二十世纪的蔡锷已经长眠,二十一世纪的松坡将军却在何方?
●小时候听父辈们常聊起的一个名字。时代早就英雄,也需要英雄自身有可塑之材。看过很多书,伟人的私生活大概都不怎么单纯,然而又是时代的护道者,矛盾又伟大。
●三星。
●可与作者编的那本《护国运动史》合起来看,重复之处不少。第二次读到蔡锷那句:“我的日子也不多了,我要把全部生命献给民国”。还是感动得一塌糊涂。伟哉!蔡公。壮哉!蔡公。再黑暗的时代能产生蔡松坡,民族未来便还有希望。
●“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佩服蔡将军的气度。
●不华丽,但充实
●很详实 深入了解了蔡锷先生 愿先生不被遗忘
●“南天剑起一麾雄,湘水麓山唱大风。十万万人今共拜,知音岂独小桃红。”护国大将军蔡锷,从小在湘时就时常听说,如今在北京就读,每年回湘都会去岳麓山拜谒先生墓,期待这本《蔡锷大传》 ------------------------------- 读完后更新,整本书史料很齐全,许多珍贵的照片和手迹公开,语言朴实但将松坡先生传奇一生书写了出来,很不错
《蔡锷大传》读后感(一):风云书写风云人
五个主题十五章,历述一代名将蔡锷的精彩人生; 三十四个春华与秋实,传奇无处不在,功勋无人不晓。他保持了中国传统士子赤诚的爱国之心,承继了民主救亡浪潮的激昂奋发,摒弃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孱弱形象。天降大任,他勇敢挑起,“将来不做一个有名的军人,不算先生的门生”;梦回中华,他身体力行,“为四万万人争人格,非拼着命去干这一回不可”;赤子之心,他无畏无惧,“我要把全部生命,献给民国”……蔡锷此般视死如归的豪情壮志,托起了中国社会今天的开明与自由。
《蔡锷大传》,亦文亦史,图文并茂,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私人信件、战时电报、回忆记录、军政论文等,还原出了一个真实可感的历史真实。对于复杂的军事活动安排和组织结构,作者谢本书一一用各类表格或树形结构图,把辛亥革命前前后后复杂的时局背景清晰明了地呈现出来。以蔡锷为主线串联起来这些图文遗物,读来不觉冗杂,也绝对不是史料的简单钩沉或堆叠,在谢本书的文字加工与感情参与之下,一个个历史事件像一本本情节起伏的历史小说,宏大的时代背景,复杂的人物事件,鲜明的形象性格,都跃然于纸上,鲜活于心里。
在蔡锷的生活时空里,与其相关的人物纷繁众多,谢本书特地在正文之外另辟一隅对这些人物进行全面而简练的叙述,如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李宗仁、袁世凯、小凤仙等,因行文叙述或补充说明之需要,都一一传于《蔡锷大传》之中,可谓用心良苦,独树一帜。
原载于/《文汇读书周报》
原作者/叶黄生
《蔡锷大传》读后感(二):素朴中的伟大
从小看过的名人传记不少,感觉其创作模式几乎如出一辙:通过他或她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和事件突出其不平凡的一生,阅毕,往往不是惊叹就是敬仰;不是励志就是愤慨世事。所以,窃自以为手中的《蔡锷大传》无非也就是这样的一种创作模式,因而初初翻阅,阅读的心情相当不以为然,甚至因为看过多版本的蔡锷与小凤仙的剧集,还带着那么一点猎取八卦的心态来阅读。
全书以蔡锷生平中的大事构局:“出世”、“辛亥——云南纵横”、“北京共和梦”、“再造共和”到“英年早逝”,将蔡锷三十四个春华与秋实一一细数。《蔡锷大传》亦文亦史,图文并茂,全书收录了许多珍贵的历史图片、私人信件、战时电报、回忆记录、军政论文等,真正做到了将一个历史人物还原得真实可感。谢本书还巧妙地避开了史书的简单勾勒或史实堆叠,以一种平和的情感,将一个个历史事件像一本情节起伏的历史小说那样,把宏大的时代背景,复杂的人物事件,鲜明的形象性格,恰到好处地糅合,而使得蔡锷鲜活于读者的眼前和心里。
在谢本书素朴的文字中还原了这样的蔡锷,一副看似孱弱的书生形象却生就了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将来不做一个有名的军人,不算先生的门生”;他无畏无惧,因而有“我要把全部生命,献给民国”的理想;他身体力行,誓“为四万万人争人格,非拼着命去干这一回不可”;他铁骨铮铮,“失败就战死,绝不亡命;成功就下野,绝不争地盘。”
若就创作手法来说,我不得不佩服谢本书谋篇布局的细腻和巧妙用心。蔡锷的一生,短暂但辉煌,他的人生中的诸多事迹和理想追求,与许多历史名人或仁人志士无不紧密相关。因而要有条不紊地还原好蔡锷的形象,又不失真实地将纷繁众多的人物和历史事件铺陈详尽实非易事。谢本书在《蔡锷大传》中回顾了蔡锷机智地从北京经日本潜回云南,促成了“讨袁护国战争”的最终胜利,这其中的李烈钧、唐继尧等人物随着谢本书的铺陈如现眼前,而蔡锷的沉着机智更是栩栩如生。谢本书用相同的手法在正文之外特地另辟一隅,对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物进行了简练却全面的叙述,详略得当,细致平实地叙述和补充说明,可谓用心良苦,独树一帜。
原载于/《法制日报》
原作者/洪艳
《蔡锷大传》读后感(三):一位晚清80后的青春往事
最近,关于青春的话题陡然升温,有人感慨青年没有梦想,有人叹息青年过于早衰,有人沉湎怀旧一遍遍重看电影。这不是一个五四青年节带来的征候,而是社会已经太久没有追问青年情怀。此时此刻,重温蔡锷故事,相信很多人会像我一样自愧自励,心向往之。
用现在的观点来看,蔡锷是一位典型的晚清80后凤凰男。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生于1882年12月18日。他6岁入私塾读书,13岁中秀才,15岁考入湖南时务学堂。当时的时务学堂由梁启超、谭嗣同任教,享誉全国,绝对算得上“一本”,蔡锷也可谓少年大学生。而后,他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成为“中国士官三杰”之一。
知识改变命运在他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作为一个小手工业者的儿子,他幼时吃饱饭都成问题,但在这种情况下,他还能靠吟诗作对成为名闻乡里的神童。当他以“海归”身份回国后,迅速被江西、湖南、广西等地的巡抚聘任,崭露头角。如果说,这样的经历算得上一个励志典型,接下来,蔡锷所表现出的却是一位人杰的气概。他29岁出任云南都督。34岁领兵发动护国起义,推翻袁世凯的洪宪帝制,恢复民国,成为“再造共和第一人”。
需要强调的是,这本蔡锷的传记算得上是一部“信史”。作者谢本书是著名历史研究者,云南民族大学教授,他的语言并不华丽。相比于很多更善于炫技的作者来说,这种平实的语言更适合于书写传记。本书在占有详实资料的前提下,全面介绍蔡锷的生平事迹和思想脉络,再现了其戎马倥偬、叱咤风云的短暂一生。
当然,平实并不代表枯燥,真实也不意味着没有传奇。比如,本书提到与蔡锷相关的三个女人,她们即便铅华洗尽,依旧可以笑傲人生。
第一个女人是蔡锷的母亲。她没有名字,甚至连自己本来姓什么都不知道。就是这样一位村妇,在蔡锷当上云南都督时,依旧在农村种地。蔡锷派人接她,她拒绝,流着泪说“只要他没有忘记我这个老娘就要得了。”蔡锷高举反袁义帜,母亲在老家携带媳妇及孙儿孙女,每天早晨躲到深山里去,直到天黑才敢下山回到家。几个月里,天天如此。蔡锷英年早逝,湖南历届地方官每次对她进行礼节性访问,她都一概拒绝,或者躲到别人家里去。她教育孙子孙女要勤俭好学,在写过的大字纸上,还要在字里行间写小字。这样朴实而又勤俭的一生,让人想起那位千年之前,给岳飞刺字的苍颜老母。
第二个女人是蔡锷的如夫人潘蕙英。她曾上演割肉救母的真实故事,孝名远播。她是蔡锷真正的知己,为其生下了两男一女。至今网上还有二人的书信流传。在小凤仙的盛名之下,她是如此默默无闻。
第三个女人自然是小凤仙。她的故事已被演绎为各种版本,而事实上,她结识蔡锷时只有15岁。她本是杭州一位旗人武官之女,家人死后,沦落风尘。她的确曾掩护蔡锷离京,以“缇骑九门搜索遍,美人挟走蔡将军”而闻名天下。蔡锷死后,她所献上的挽联令人叫绝:“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小凤仙的晚景极可怜,据说先与一辽宁籍奉系军人结婚,军人病逝后,又与一工人结婚。新中国成立后在沈阳当保姆,经梅兰芳介绍,才在一机关幼儿园当上了保健员,1954年秋病逝于沈阳。再绝世的奇女子,也难免拖上一个俗世的尾巴,出不了尘,也成不了仙。
八卦之外是英雄。读这些往事,人们会击节赞叹,继而说一句“时势造英雄”。此言不虚,但英雄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就像蔡锷,他有一颗奋发向上的心,也从未浪费一丝好时光。这是自知,也是自警。希望他的经历能给我们这些庸庸碌碌的人以启迪。
文章来自胡兰成网
http://hulancheng.com/
《蔡锷大传》读后感(四):一代英雄
纪念伟大的爱国者革命先辈蔡锷先生!
纪念他在广西加强边防建设培养军事人才。广西地处祖国南疆,边防重要,蔡锷先生亲自视察广西沿途地区,手绘略图,整顿军务,提出改革计划。他超前地意识到军事人才的重要性,整顿陆军讲武堂,严肃军纪,对不称职的官员悉行黜退;创办测绘学堂和广西陆军小学,纪律严明,李宗仁、白崇禧等后来名震一时的将领都是这里的毕业生。在广西任职时蔡锷年仅26岁,但他不仅能坚持制度,而且凡事以身作则,处理事务精明老练,表现了他的军事才华。
纪念他在云南参与领导了重九起义,结束清王朝对云南的控制,管理云南得当。起义前夕蔡锷暗中保护同盟会成员,表示“时机不到干不得,时机成熟时绝对支持”。被推举为辛亥昆明起义军临时总司令后,蔡锷临危不惧,与各位革命党人仔细斟酌,在起义意外提前开始时,他沉着冷静,发表指示,指挥战斗。
起义成功后29岁的蔡锷被公推为首任云南军都督。他实行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改革措施,希望改变云南的落后面貌。根据他的建议,云南实行了上班迟到罚款的规定。他尽可能地改变浪费时间的状况,使政府办事效率提高,云南成为这一时期“南北各省之冠”。在财政方面他两次带头减薪,最后仅与一个营长的月薪相当,一时间云南刮起清正廉明之风。在法政方面,云南的司法改革立足于维护民权,重视社会稳定。辛亥云南起义是蔡锷先生的重大功绩。
纪念他对共和的维护,真正地视“共和”为生命,为国民争人格。蔡锷一直主张以国家为前提,“欲谋人民之自由,须先谋国家之自由;欲谋个人之平等,须先谋国家之平等。国权为拥护人权之保障”,可以说国权的思想指引着蔡锷。蔡锷主张军人的“不党主义”,颇有远见,他希望看到一个和平统一,富强团结的国家。所以无论是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还是袁世凯的北京政府,他都抱过类似的幻想。尽管在辛亥革命中,蔡锷贡献突出,但二次革命中他支持袁世凯,反对革命。他深知此时百姓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一次革命国家已经元气大伤,如何承受得起二次。蔡锷的做法并非效忠于袁世凯,而是着眼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他多次明确表示反对帝制。袁世凯调蔡锷到北京后,蔡锷对自己的职务很上心,不仅为国防的现代化建设做贡献,与蒋百里合作了《军事计划》,而且主持全国经界局,完成了经界各种法规。短短半年时间内,蔡锷做了这么多事,真的希望为新的民国做点贡献。
袁世凯独裁卖国后,蔡锷大为震惊,表面若无其事,暗中积极进行反袁活动。为了麻痹袁世凯,蔡锷发起成立一个“讨论国是会”,表示赞同君主国体,此外他也涉足京中妓院,装作沉迷美色。虽然如此袁世凯仍不放心,甚至派便衣军警搜查蔡锷住宅,蔡锷离京刻不容缓。他接连请了四次病假,袁世凯都批准了,在上交第三个病假时他已经成功东渡日本。
澳大利亚记者骆惠敏赞道:“蔡锷将军与袁世凯先生比,无疑是聪明得多的人,并且是更真实的爱国志士和更诚实的统治者。”回到昆明后,蔡锷加入了护国运动,武装讨袁,“要把全部生命,献给民国”。
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东西。
蔡锷年少时才华横溢,但单薄体弱,师友在武汉起义中多遇难后,他决心投笔从戎,将原名“艮寅”改为“锷”,取其“砥砺锋锷,重新做起”的意思。他是一个真正的为中华崛起而奋斗的人。而我们呢,整日沉浸于自己的小世界,为无关紧要的事伤春悲秋,矫情不已,过的浑浑噩噩,放任自我。从小处说,四年后的回首,我们能否问心无愧地说我没有虚度时光,我没有一事无成,我们能否确立前进的目标方向,我们能否了解自己的需要。从大处讲,少年强则国强,这时代总有我们主导的时候,我们能否担负肩上的责任,我们能否足够强大为国家添砖加瓦。
说来惭愧,我第一次知道蔡锷先生是从他与小凤仙的故事。世人总爱看才子佳人的故事,桃色色彩掩盖了真正现实。随着对蔡锷先生的了解,我越发觉得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蔡锷先生的思想境界非常高,一切以国以民为主。
在广西任职时,他干劲十足,对于掀起驱蔡风潮的年轻同盟会盟员们,他进行耐心帮助和劝说,“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他给自己的结论是:“扪心自问,兄之对于广西省毫未吃半点冤枉饭,可以质诸鬼神也。”他在云南更是兢兢业业,尽职尽责。武装起义后的云南陋习颇多,为了改变,蔡锷煞费苦心。走后门几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制止这种歪风邪气难乎其难,蔡锷以身作则,不为亲弟弟安排工作,这一点现在又有多少官员能够做到呢?近几年贪官落马的事情频出,贪污的巨款令人瞠目结舌,然而蔡锷节俭支出,“因国事多艰,再加裁减”。虽然现在国家条件比那时好得多,但这不能作为贪心的理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多少人借着国家发了财,我想他们没有一天是心安的。人心不足蛇吞象,自私贪婪终会走上绝路。以民为本以国为依靠才是正道。
护国战争中蔡锷作为护国军的主要领导人,坚决果断,艰苦奋斗,对粉碎袁世凯复辟起了重大作用。然而他却不以为然,说:“不算回事,战胜于国外乃为雄。”这种“因其内战,耻以为功”的想法是多么的难得。先生不愧为一代英雄。护国战争后很多将领为了自己的野心利益开始了扩张地盘。两相比较,人格之高低立见分晓。可见我们要明确自己做事的目的,吸取失败的教训。笑话别人的错误结果自己也犯了同样的错误岂不更让人笑话?人皆有野心,也要明辨是非,杜绝不该有的心思,万不可将自身利益看得高于国家利益。
作为当代大学生,除了看完文章,写下一点浅薄的思想,我还能做什么呢。已经到了完善自身接过先辈责任的时候了,铭记历史,不忘初心。愿先生不被遗忘,愿更多的人追随先生的步伐,为国家崛起而奋斗。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