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蜥蜴的尾巴》是一本由(西)胡安·马尔塞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蜥蜴的尾巴》精选点评:●这本书,有着纯文学的格调,却在走市场化的路子,卖着关子又透露大量信息,让人好一顿猜测。尤其
《蜥蜴的尾巴》是一本由(西) 胡安·马尔塞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蜥蜴的尾巴》精选点评:
●这本书,有着纯文学的格调,却在走市场化的路子,卖着关子又透露大量信息,让人好一顿猜测。尤其是关于那遥远的秘密幻想,让人很是期待。
●这是一个深沉的故事,越往深处读,越能发现隐藏在故事里的几个层次,咋看像悬疑,细读又觉得是爱情,仔细想,又是一个青春故事。在那段什么都可能的岁月里,活着的每个人都像蜥蜴,尽管有所失去,但每个人都在坚强行走。
●一本满是画面感的书
●不好看呀
●黑色荒诞
●2019#012 2019-03-01 借于杨浦图书馆宝地网借点 大西洋这边的西班牙语作家不如另一边的魔幻。
●旧版只有7.2分,新版接近9分,译者都没换…
●对话读起来有点难,翻译得有些枯燥
●乍一看云里雾里,其实隐藏着好几个悬疑故事,不知道读过的人都看出来了没
●fuck 除了叙事手法还有什么新颖之处吗?卖点难道是荒诞、无厘头和老大哥政治压力?
《蜥蜴的尾巴》读后感(一):割不掉的尾巴
小说的历史背景很清楚:二战刚结束的夏天,经历了残酷内战和二战的西班牙正处于弗朗哥独裁统治下,社会的高压政策,自由主义者被迫害或隐匿。
人物关系也比较明了:主人公大卫是一个14岁的辍学少年,父母都是自由主义者,战争和贫穷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哥哥死于轰炸,父亲在外逃亡,母亲失业,怀孕后在家裁缝,大卫患有严重幻听,常常陷入幻觉,在奶奶的影响下学会了女装;大卫有个叫保利诺的同性恋朋友,收养了一条小狗小火花;加尔凡警官负责追查大卫父亲,却爱上了大卫母亲。
让小说显得晦涩的是其特别的叙事手法:小说是以母亲腹中的胎儿“我”为叙事者,并赋予这个胎儿神奇的能力:可以和大卫对话,可以以上帝视角看到大卫所有的幻觉和梦,故事被大量的大卫幻想和“我”胎儿时的模糊回忆所交错着,小说通过大卫和父亲,飞行员,哥哥外科医生,奶奶等梦境中的交流来交代背景,描述社会现状,并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只要读者将这一点分清,小说的来龙去脉也就很清楚了。
小说的结局是悲剧的,但也是平静的,大卫平静得接受自己的结局,如同自己的飞行员偶像,而他的弟弟则记录下了他们的故事。蜥蜴的尾巴,原来是大卫欺骗保利诺用来治疗“隐疾”的药,隐喻着父亲受伤的屁股,对应着大卫的结局,也折射这个家庭不安分的血液,和社会重压下的历史洪流。
《蜥蜴的尾巴》读后感(二):青春无所救赎,爱情何处断尾——读《蜥蜴的尾巴》
书一开篇,作者就交代,书中的“我”是一个还未出生的胎儿。西班牙作者胡安·马尔塞这一独特的写作视角还是挺让人震撼的。
每次看到作者以第一人称用一个在妈妈子宫里的胎儿的身份和十四岁的哥哥的神奇对话,看到失踪的爸爸、死去的大哥以及剪报中的飞行员在哥哥的幻想中走入现实,我都会对作者无比钦佩。从常规的角度,这一视觉无疑让人感觉到荒诞,但每当类似的情节出现,不会让人有任何不适,反而更能让读者设身处地感受到主人翁大卫难以描述的境地。
“我”在母亲的体内,看懂了调查父亲失踪事件的加尔凡警官对母亲的爱,看懂了十四岁的哥哥大卫为了阻止这场爱情的复仇计划。大卫和他的伙伴保利诺的青春孤独、无所救赎,加尔凡对红发母亲的爱无法割舍却终须放手。
当然,由于年代和地域的关系,我始终未能读懂作者对大卫那条视为己出的老狗以及他和伙伴多次捕获的蜥蜴断尾的隐喻,也不能感受到战争、政治在上个世界三十年代对西班牙人的影响,但我还是在这本书里捕捉到了一段羞涩的爱情和迷茫的青春。
书中有一段,写加尔凡送给红发母亲一朵玫瑰的场景,让我失落了好几天。
或是因为对有孕在身无人照顾的红发姑娘的同情,或是因为被红发姑娘顽强生活的精神所感动,总之,本是要把红发姑娘作为重点取证对象的警官加凡尔,不可救药的爱上了她。从被拒之门外到陪红发姑娘喝咖啡谈心,加尔凡处处小心谨慎地照顾着孕妇和她的孩子大卫,面对青春期的大卫对自己的敌意,加尔凡很是无奈。就算是想送一朵玫瑰花也不敢轻举妄动。
“拿着,把它放在那儿,他低声嘀咕着,动作慌张,仿佛锡纸烫了他的手。我的一个朋友是副警官,他的嫂子开了家花店,就在这附近,我每次经过她都让我拿朵花走……”
《蜥蜴的尾巴》读后感(三):谁不曾中过青春的毒
现在要我说青春,我觉得它是有毒的。
正值青春的人,都不像自己。像打了鸡血一样,血脉偾张,人神亢奋,走起路来,都是仰着头不看地,整个人轻飘飘的,落不到实处。所以栽跟头的几率也高。
青春期的男生,挥挥手就想干出件像样的大事,恨不得天塌下来自己顶着,俨然一救世英雄的姿态。青春期的女生,往往玛丽苏上身,想成为全世界的中心,花见花开的那种。
即使普通、平凡,被生活所困、现实所限,青春也要有青春的样子。还记得当众扯女生辫子的那个男生,明明喜欢,却非要惹到人家生气的节奏。一起打乒乓球,总把人家当猴耍一样忽左忽右。没见过这么追女生的。
真是青春作怪,男生很坏。
也许,青春本身就让人难以理解,在家长眼里是叛逆,在同伴那,是彼此彼此。
让人难以理解的,还有这个故事里的人。
从外面捡回一只病弱的黑狗,他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做,也许那年代,人比狗寂寞。
十五岁的少年,每天下午去照相馆当学徒,拍拍婚礼、丧事、满月的照片。其他空闲时间,牵着狗在街上遛弯,或者跟同伴在山涧找稀有的蜥蜴品种,割它的尾巴做药用。除此之外,他有要守护的人——红发姑娘。
一个警察,总是在午后敲响他家的门,以还书为借口,时不时送来咖啡、糖和玫瑰。只要有可能,他不惜使出洪荒之力,也绝不让警察见到红发姑娘,哪怕撒谎,编子虚乌有的故事,或者一切冷暴力。
青春正盛的人,往往执着于无往不胜,要强,不服输,一腔热血,激情无限。因为年轻,他有大把时间,躲在门后、窗下,远远看见警察一出现,他立刻装扮起来,进入各种角色,与警察周旋。
像面对野蛮的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阉了他一样,对付警察,特殊的人有特殊的手段。用一个金色的打火机,搭配一个虚构的故事,就能让警察长久以来树立的形象分崩离析,使红发姑娘彻底驱逐他。
几年以后,不再青春的他,在危机时刻,再次提起那个警察,他想要的却是守护,也不再是当初那盛气凌人的口吻。
那些年,我们很青春,也都中过青春的毒。青春时期的我们,看他,是彼此彼此;现在则是一片惘然。
《蜥蜴的尾巴》读后感(四):象征
•背景
塞万提斯奖对于国人来说其实不算普及,而这位得主胡安•马尔塞,也是除了得到略萨的推荐之外,信息颇少。 国内出版了他寥寥可数的两部小说,而《蜥蜴的尾巴》就是其中较早的一部。 小说的背景发生在西班牙内战后,弗朗哥政权体制下。相对整个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的政体政局,西班牙都偏离在主流之外。 但弗朗哥独裁大家还是略有所知的,这其实很难评判这为元首的统治。但小说主角的父亲所代表的很大的比重,这里的隐喻,就来自于这样体制下对红共的迫害。
•故事
这是孩子视角的小说,简单地让人吃惊。职业经历复杂的父亲却因为一直从事的红共活动,而受到gov的镇压和迫害。最后在逃亡中屁股受伤,而凄惨死去。 但父亲的头两个儿子的设定是很虚幻的,因为显然,主角大卫和他的哥哥(他们最寄希望的大儿子)都受到了原子弹的侵袭。
而这枚原子弹显然是引爆于日本广岛的那枚“小男孩”(这里不知道是否作者把大卫的好朋友保利诺叫做胖子是因为长崎的那枚原子弹的名字之故)。
但作者用荒诞的笔触把日本原子弹光束的影响从东亚转移到了加泰罗尼亚,这个生在巴塞罗那的兄弟俩,一个死了,而另一个从此有了幻听,耳边的声音一直贯穿全篇,最致命的是,他似乎通了灵,能和死者对话。
而没有出身的那个小弟弟“我”,和父亲取了同样名字的维克多,最后也因为母亲生产时的子痫病,以及原子弹的辐射,成为了一个早产的残疾儿童。
•线索
线索在大卫不停地和爸爸的亡灵,飞行员,医生以及大哥,甚至是后来死亡的老狗小火花之间迂回,用一种隐匿和暗喻的态度把这个国家的政治形式,独裁,专制和隔绝,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而另一条线索这是带代表着gov的警察加尔凡和大卫的母亲,红发姑娘关系的转变。他起初是通过红发姑娘来探寻大卫父亲的下落,随之在这种频繁的造访中发现了大卫谎言下的无序和混乱,发现了大卫的好友保利诺的性取向问题,对这个贫困孕妇产生了同情和最终压抑的爱慕。
这两条线索穿插在一起,构成小说的主题。总体来说比较充盈,但相对贫瘠,迂回和啰嗦了一点。
最后红发姑娘因为生育而死亡,大卫和弟弟被姨母收养。而大卫似乎继承了父亲,开始拍摄社会运动的新闻写实照片,最后为此而葬身于铁路。故事就此匆匆终止。
•象征
支线在这个小说里有一些意味明朗,有一些却晦涩不已。
比较明朗的是保利诺这条支线。这个肥胖的男孩显然在一个畸形的家庭中,受到了舅舅的性侵和虐待,自身也有同性恋倾向。但他一直不敢对舅舅动手,而是在山涧寻找“蜥蜴的尾巴”,那种表面可以和蝴蝶之类东西搅在一起做成药物的偏方治疗他被虐待伤口的东西,实质是一种象征,可能象征了切断后仍能重生,是险恶境遇里儿童的一种向生的本能。最后保利诺对着舅舅开了枪,被送进了少管所。
另一个支线是被父亲引渡的英联邦空军飞行员布莱恩在他家的一段时间,涉及到一个伪装放置德军要物的箱子,还有布莱恩的荣光以及和红发姑娘的情缘。这段支线寓意不明朗,可能是间接反映出欧洲大陆二战末期到战后的一段现实,也显示出弗朗哥政权与欧洲大陆那场空前绝后战争的疏离和隔断,体现出西班牙无政府主义,无明显国际立场的一段过去。
而最隐晦的支线则在于阿曼达这个名字。这个老年痴呆的祖母念念不忘的名字,不存在的少女,穿着裙子骑自行车的少女。而自行车不能是红色,而要漆成黄色。
坠毁的战斗机上也印着阿曼达,而谎话连篇的大卫最后男扮女装成了阿曼达,在荒诞中归还了加尔凡警官的打火机。
阿曼达究竟代表了什么,似乎就更加难以解说了。但至少,大卫痛恨警官,痛恨当局,他认为他们看起来很好,却都不是好人。警官对妈妈那么好,但是大卫耿耿于怀于加尔凡带走了他的老狗,并且坚持认为他并没有给小火花安乐死,而是把他带到山涧枪毙了。
这是他对gov的质疑,对当权者象征的厌恶,甚至可能是这个象征,杀害了自己的父亲,把传递革命海报的红共分子推下了楼,捏造自杀死亡。把电车上罪不至死的人害到跳车而亡,并娴熟地处理尸体。这样,加尔凡就成为了冷漠无情又伪善的反共的西班牙民族主义独裁当局的象征。这个反共立场和西方大多数国家是一致的,即使是在贫困而游离的西班牙。
•文学
从文学的艺术和文笔角度,这部小说达到了大家风范的高度,显然是西语小说以至于拉美小说一体的一部分。文字相当繁复,具体,充沛而魔幻,荒诞感十足。虽然描摹的并非美好的事物,却具有强烈的文学美感。
但因为小说的立意和主旨,这样的文字把小说本体勾勒地更加深奥而晦涩,而且内容上反反复复循环于几个关键的隐喻点和场景。显得十分难读,显得过于喋喋不休。
不过,作者在人物刻画上非常到位,通过对话,回忆,行为的交织,层层递进,展现出来的是复杂社会下,底层人物,病态人物,弱势群体的状态和面貌,而此作之所以是“心痛的”,也无非在于人物刻画的成功所致。
这样,就是一部高级的小说了,就成为了文学的一部分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