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一部由邵警辉执导,濮存昕龚丽君主演的一部历史古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李白》精选点评:●第一部话剧大概是不要适应话剧的表现形式吧无感(shameofmyself●太单薄,喜欢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和老太辩驳
《李白》是一部由邵警辉执导,濮存昕 / 龚丽君主演的一部历史 / 古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李白》精选点评:
●第一部话剧 大概是不要适应话剧的表现形式吧 无感(shame of myself
●太单薄,喜欢李白在流放夜郎途中和老太辩驳,自我剖析的那一段。
●很正
●话剧之幸!人艺之幸!小小缺陷是过于过度刻画李白的那种矛盾。但是濮存昕演的很优秀,最后一幕的捞月太美了。字灵性啊字灵性。
●你是谪仙人 你是明月魂
●还可以
●人艺的话剧
●图片是濮存昕的话剧剧照,可简介貌似是某个电视剧?好吧我是奔濮存昕来的,有幸在人艺现场看过话剧,深表赞叹
●濮存昕牛逼!!!
●当时朋友抽中票去看的 第一次看话剧 演员们都非常认真 蛮震撼的
《李白》观后感(一):经典、唯美、诗意
《李白》
腰间有傲骨、故不能屈膝;
心中有热血、故胸怀天下;
口中有美酒、且成不朽奇文!
台词:夫人对李白说:“夫子你看,长江边上的芦苇、芦花随风飘扬
聚了又散
散了又聚
聚即是散
散即是聚”
最后:想说~(话剧的魅力就在于她的现场性、嗯!这部是目前看过最经典的话剧、舞美灯光也是美轮美奂像出现了幻觉……濮存昕演的太棒了~转粉✨剧中有笑也有泪,最后必须起立鼓掌哇)
《李白》观后感(二):风骨当如是
第一次选剧本看,没犹豫地找了人艺的本子。茶馆卖的太快,心想选李白也不错,濮存昕经典的作品,人艺周年纪念的演出,想必也是不错的。
果然,观感极好。结尾后满堂的彩声让人仿佛有种置身德云社内的幽默感。男演员都个顶个的好看,当然其中少不了男神的濮存昕。
简单说几点感想吧。没什么逻辑,纯属个人记录。
1.给剧打五分。其实观感上没有尽善尽美,濮存昕老师不晓得是不是最近身体有些问题,台词发挥好但不及想象中那般。但对把历史和古文融的妥帖的剧,我往往会用种格外欣赏的观照视角。
2.第一次看剧主要是对很多基础的信息有个大概的了解。学习舞台构造,演员表演,台词肢体,剧本设计,看剧需要做的准备,等等的杂事。在首都剧场,10排感觉是我看清舞台上演员表情的极限了,以后还是尽量买4-7排的票,看着舒服些。
3. 话剧或电影,在精神内核上于我没太大新奇处,《李白》中李白在道观与宦途上的彷徨不定也不例外。关键在于编剧和演员是否可以合力将这种精神内核表达的足够有说服力。这一点上,《李白》做的还是很漂亮的。老戏骨们加持往往能增强观众的信服度,新近很喜欢的人民的名义里也是一般。
4.开头有一句话,你企图用庄子的逍遥态度快意自在,来达成屈原的报国之志,这当真是南辕北辙。李白辩道,南到了尽头便是北,北到了尽头便是南。这一番话点了李白的要害,也点了我的要害。其实李白这话也没差,只是多数人熬不到南北交替的那一天,拿一生来许多人赌不起。
题外话,剧场里被三个孩子叫阿姨,内心有点崩溃。看了他们的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看了几个乖巧的小孩,对婚姻和家庭的渴望又强了一些。不过这等事急不得,顺其自然好了。嗯,教育当真是件让人特别有成就感的事。
另外,坚定了一些信念,要去读戏剧影视文学方面的研究生,做话剧的编剧。我自信还年轻,有文字的灵性,有现有专业训练的理性和高度思考,日子那么长,又没什么负担,为何不去试一试呢。
先写着这些。后来想起些什么,再补来好了。
《李白》观后感(三):“诗仙憎命达”——看话剧《李白》
李白是家喻户晓的伟大诗人,他写诗信手拈来千古名篇不胜枚举。一千个中国人心里,可能有一千个李白,因此以李白为题材的戏剧作品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诠释。北京人艺的《李白》便很有自己的想法! 一反以往李白在我们心中谪仙人的形象,郭启宏笔下的李白是一位有血有肉、有政治抱负的落魄诗人。故事发生在安史之乱,此时盛唐已经日渐衰败,烽鼓不息民不聊生。暮年的李白悲天怜悯欲隐不甘,但入身仕途又不适应官场的虚应故事。进又不能退又不甘,李白在进退之间徘徊便是本剧的冲突所在。这个矛盾不仅仅体现在剧情上,导演在音乐安排上也有所暗示。如第一场,导演采用了复调叙事的手法,将木鱼与钟罄两种具有宗教性意味的乐器,糅合进了演员的表演节奏里。这样的处理不仅渲染了戏的意境和氛围,同样也添上了一笔宿命意味的色彩。 该戏多处采用了传统戏曲的表现形式!如第二场,在一片嘈杂的锣鼓声中,舞台两侧跑出六人穿插跑场。这短暂的表演却向观众交代了永王幕府已经被包围,这就是戏曲的虚拟化手段。在戏曲舞台上,演员经常是一挥马鞭一圈圆场跑过便象征走过千山万水。再比如第四场,宋康祥公审过后,下令摆酒为李白及其夫人压惊,两旁小厮便将舞台上仅有的桌椅撤去,舞台便成为了宣读圣旨的场景。在得知李白被判流放夜郎,舞台上灯光逐渐暗了下来,只给李白打了一到追光,其余角色全部下场。随着李白硬僵尸倒地,李白家属上场,舞台又形成了一个送别的场景。这个处理便是传统戏曲里景随人变的艺术特点。话剧学习戏曲的程式化动作,使用戏曲的变现手段,不但能使舞台变得简单干净,还能渲染该剧的民族色彩。 最后一场以李白走向江心捉月,乘明月仙去而结尾。明月是皎洁的,这是李白的人格反衬。李白走向明月这样有象征性的处理,是对其政治人格和文学人格的高度升华。
《李白》观后感(四):若说李白怀才不遇?哈哈哈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最近,我按照课标的要求,给学生们讲李白《行路难》的第一首。为了讲好这节课,我对着教参下了一番功夫去备课,结果发现这首诗是李白写在天宝三年,被皇帝唐玄宗“赐金还山”(就是免官再把他撵出长安)的时期。李白为此内心愤懑,感觉自己怀才不遇,同时又倔强地表现了他的坚强性格与乐观心态,若有机会,定当长风破浪,横渡沧海,争取实现自己的抱负!
话题来了,李白有啥抱负呢?
“乃相与卷其丹书,匣其瑶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洲,不足为难矣。”这是26岁的李白,在《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一文里,以游戏的口吻表达自己凌云志向的证明。文中的“管晏”乃是先秦名相管仲、晏婴;“陶朱留侯”则是越国功将范蠡与汉初谋臣张良。李白在毛头小子的年月,已然立志成为辅佐君王,建功立业,实现天下大治之后退隐江湖的一代名臣。称得上理想远大,然而他连唐朝的公务员考试都没参加过。
想当官,你还不考公务员。纵然放到现代,似乎也是说不过去啊!
李太白不按照常理去出牌。人家有任性的资本,也有说不出口的无奈。我们下面一条一条来分析:
李家家境优越,祖上藏书颇丰,李白在优秀的家庭氛围影响下,“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未成年即可出口成章,文学创作更是让人们刮目相看。何况李白爱好舞刀弄剑,经常找人比试。“少年学剑术,凌轹白猿公。珠袍曳锦带,匕首掐吴鸿。”文武双全、体力充沛,就是去考武举人,相信也是没问题。可惜,李白出身商人家庭,按照唐朝律法定:“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皆不得入仕。”此外,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有相关的文献记载:“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离散落,隐姓易名,故自周朝以来,漏于属籍。”有传言说李白的先祖乃获罪之人,仅是这一项便已断送了他的政审之路,所以,李白报考国家公务员的资格不够,他没有走正规仕途渠道的可能。
其次,以李白的能力,若考科举,也未必能够出类拔萃。
唐朝科举考试分明经、进士两科。明经科是以死记硬背的儒家经典为主,考试是先帖文(跟英语完形填空差不多),再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考试合格叫及第。相对不算难。难的是考进士。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和政论(等同现在的申论),还有“对策”(考时事政治问答),最后考“经义”(默写古文)。诗、赋均是要求文辞华美,音韵和谐。诗歌必须对仗工稳,赋则要骈骊顿挫。对策考题多涉及具体的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社会、教育等内容,都是十分具体而现实的问题,要求考生给出明确的解决方案。除了考题有难度,应考人数非常多,录取名额非常少(据统计,整个唐代290年间,共出6000多位进士,每年录取的进士人数在十几到三十人之间),很多人考到白发苍苍都不能中举。
就算考上了进士,也未必能被朝廷重用。这种选拔官员的制度,在初唐官吏奇缺的阶段,确实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贞观以后,随着教育的大为普及,官场竞争的加剧和监管制度的缺失,带来了举荐不问德才、只看利益关系的钱权交易。比如天宝六年的科举考试,一个上榜的都没有。因为主考官乃是奸相李林甫,他把持朝政、任人唯亲。纵然才华横溢如杜甫,也在考试里名落孙山,含恨而归。
李白,他在朝廷里的人脉极其有限。首先他与李林甫搭不上关系,其次他也和杨国忠之流玩不到一处。李白深知自己的短板,另辟蹊径,走了一条令无数人目瞪口呆的捷径,即利用各种途径,把自我品牌化,他成为了中国古代第一位用钱用广告,把自己包装成功、营销成功的天才文人。
李白算得上大唐历史里最早走商业化的读书人。他有点类似现在各大微信公众号的写手,一言不合就开车,籍此狂赚打赏与广告费。对比杜甫天天皱着眉毛苦着脸忧国忧民忧社稷的做派,李白玩出了大唐富二代豪迈奔放、仙风道骨的贵族气质。“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五花马不就现在的宝马,千金裘不就现在东北娘们最喜欢的貂儿。李太白时不时在自己的文字里炫富,一个心情涌上来,可以卖宝马卖貂裘地去换酒,所谓“金樽清酒斗十千”,李白简直是把奢侈品进行大贱卖。相对比,杜甫没这么烧。他一辈子都穷,一辈子都需要斤斤计较。他喝的酒一斗才卖三百钱,“早来就饮一斗酒,恰有三百青铜钱。”所以杜甫一辈子都没机会与李白比肩。李白通过炫富,证明自己品味不俗。起码他在《赠张相镐》中称自己是汉代飞将军李广的二十五代孙有人信了。恰恰李唐王室也认为他们是李广的后裔。在有名声、有家底、有才华、爱交际的基础上,李白迅速组建了高质量的朋友圈,同时利用朋友圈扩散自己的影响力,引起达官贵人们的注意,再通过诗歌酬答与他们进行感情培养,进而把人脉拓展到中央去。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有九百多首,《李白全集》收录1010首。有将近700首都是酬答送别的诗歌。“秀才人情纸半张”。唐人爱以诗相酬。通过互相赠诗,一可培养感情,二可展示才华。如开元二十二年,李白见到时任荆州长史韩朝宗,兴奋言道“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韩朝宗时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有提携后进的好名声,李白作了《与韩荆州书》,一边称赞韩老爷,一边毛遂自荐。被拒绝之后,他毫不气馁,到了长安,迅速挂上卫尉张卿,通过他向出家学道的玉真公主献了诗。诗里,李白把玉真公主写得像九天玄女,引起了她的注意。玉真公主是唐玄宗的胞妹,她成为了李白步向唐玄宗的一条重要通道。
有人说,李白被唐玄宗召见是他的名气太大,以至于天子都喜爱他的文辞,甚至产生了仰慕之心。李白进宫朝见皇帝,玄宗“降辇步迎,如见绮皓,以七宝床赐食,御手调羹以饭之”。简单说就是很隆重地招待了他,还叫人搬来七宝床,请李老师坐上去。再由皇帝亲自给他夹菜盛饭——待遇到了这个程度,恐怕已是古代文人的最高享受。二人交谈结束,唐玄宗重用李白,让他当了翰林待诏。李白因此一步登天,成为皇帝身边的大红人。成功当上官的李白并没过上舒心顺利的日子。他着实有着非凡的文学才华,却没有该有的政治才干。相对比他与权贵们的诗歌酬答,真正的朝野共事让他这个未经过基层磨砺的御用秘书束手束脚、备受孤立。李白为此在《玉壶吟》中抱怨:“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西施宜笑复宜颦,丑女效之徒累身。君王虽爱蛾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在《翰林读书言怀,呈集贤诸学士》中又说:“青蝇易相点,白雪难同调。本是疏散人,屡贻褊促诮。”而且他在翰林院工作期间,没啥突出贡献。除了起草了一些国家的重要文件,诸如《出师诏》、《和番书》等。后来唐玄宗给李白的工作总结打了不满意的批语“非廊庙之才”,就让他回家去了。
这期间还颇有对李白不利的传言沸沸扬扬。比如他让高力士脱靴而结下的梁子,他拿赵飞燕与杨玉环对比而引发出杨贵妃的猜忌;比如李白的族叔李阳冰在《草堂集序》中形容的:“(李白)出入翰林中,问以国政。潜草诏告,人无知者。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可能是翰林院同事们集体向皇帝进谗言的情况……种种种种,都说明了李白从未怀才不遇过,而是他的性格、他的能力不适合官场,不适合从政,更不适合走出他精神的王国,见识残酷的权力博弈圈罢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