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洲:冰上的一年》是一部由安东尼·鲍威尔执导,GenevieveBachmanMichaelChristiansenTomHam主演的一部剧情传记冒险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南极洲:冰上的一年》精选
《南极洲:冰上的一年》是一部由安东尼·鲍威尔执导,Genevieve Bachman / Michael Christiansen / Tom Ham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冒险 / 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南极洲:冰上的一年》精选点评:
●你所梦想的生活也许就是别人厌倦的,和旅游一样,从你自己待腻的地方,去别人待腻的地方。
●我倒是觉得也没什么拍的。。。本来在鸟大的地方能做的就少。光是冰天雪地的景色和恶劣天气预警就完了。片子一般 6.2
●内容如题,南极洲的一年,片子本身一般,倒是挺可爱的,很猎奇,看到南极一年的状态,看着地球上最后那一片净土,和留在那里的人,仿佛整个也可以跟着净化一会儿。
●恐怕这是第一次记录南极不那么让你心驰神往的一面,就像里面那些夭折企鹅的镜头,还有漫长、寒冷、枯燥的极夜,但因此,有出现一个新的南极,你对那些糟糕的体验同样因为陌生而充满向往。
●Absolutely marvelous
●一半黑夜,一半白昼
●南极打工仔的春夏秋冬
●Amazing.
●好好看 isolation的梦幻
●如果南极自古有人类居住,会产生怎样的宗教和哲学?人类文明所不能企及的地方,就让自然保持最原始的模样
《南极洲:冰上的一年》观后感(一):南极洲:冰上的一年
2019-11-29 13:47
由曾为BBC制作《冰冻星球》的摄影师安东尼·鲍威尔,花费十余年时间拍摄完成。描绘出南极洲壮阔的景观,以及冰原上人们的生活,展示出前所未见的自然和人文风貌。
怎么说呢,被题目骗了,应该叫“南极科考队及志愿者的一年”。讲人太多动物太少,20分钟阿德利企鹅终于登场时以为有转机可惜只是稍纵即逝。人物访谈过多,絮絮叨叨的看着让人着急。讲真对人的生活兴趣不大,只关心企鹅。
11个G的蓝光高清看看南极洲的极致美景也是不错。
《南极洲:冰上的一年》观后感(二):对于他们,那是生活,不是经历
纪录片,没有聚焦在南极的美丽,也没有聚焦在科研的艰辛,也没有说环境保护的重要。焦点,在南极洲的普通人们。南极洲上有很多科学家,他们住在南极洲,有人住的地方,便需要服务。所以,便有了小卖部的亚裔小胖妹、小鲜肉消防员、帅帅滴厨师、戴眼镜的物管、在冰天雪顶修水管的水电工...他们只是普通人,只是打工的地方,有点南。最大的南极站,夏天也不过只有1200人,冬天的时候,人更少,每个人,无论你爱或恨,都会变得很紧密。冬天的时候,4个月的时间是极夜,没有阳光,每周刮一次一级飓风,每个月刮一次三级飓风,人们只能躲在被风吹得震起来的房子里。他们仰望星空,观看极光,或许对于你我,是个很棒的经历,但对于他们,那是生活,不是经历。冬天没有飞机起飞,没有船舶靠岸,他们无法离开。有的人,在电话里,收到了父亲的死讯,有的人,在邮件里,得知姐姐生了个胖小子,无论是伤悲或是欢喜,他们都无法和所爱的人在那重要的时刻,一起分享、分担。但他们还是选择了这里,她说,大概她爱上了这里;她说,这里是地球最后一片宁静;他说,就算卸任了,他还想回到这里,只怕到时候体检不过关了;她说,不要问我离开之后想干啥,下一个问题...
《南极洲:冰上的一年》观后感(三):STUCK!
比之在南极小镇的日常,我其实更好奇这些选择在南极待上一年的人,在南极之外生活的样子。或许并不像片中某个人说的,来这里的人都是世界上“最好”的人,因为他们都有所谓“探险精神”。我想,即便是再封闭的空间,再怎么与世隔绝,只要有人,有人与人的关系,那些就不会有什么两样。一个亚裔姑娘坦言,自己为在这里能够成为“大多数”感到安心,因为她从来都不是日常环境里的大多数。所以,带人们来这里的,究竟是探险还是逃避?
影片从未试图美化什么,这或许正是它的特别之处。短短几秒钟就让固有的想象连同天地一起冻结在零下几十度的寒冷里。必须面对的现实是:人们抱着新鲜感欣然奔赴最遥远的天地,却失望地发现,房子仍是房子,小得像是员工宿舍或是监牢;工作仍是工作,甚至更为枯燥;交易还是交易,薪酬也不高。有好几次,人们说“自己被困在这儿了”。stuck,就是这个词,一种人们急于摆脱的状态。难道他们不是为了逃离世俗生活的种种牢笼,才投奔到这永恒的开阔之地?反差给人的感受不仅是讽刺,而是撇嘴的一瞬间那种对自己说“接受它”的时候,故作镇定的一笑。
但它还是带来了改变。作为一种见识,一种经历,穿透微小缝隙填满房间的风雪和门外的寸步难行,以及长达四个月没有太阳的黑夜……必然在亲历它的人身上留下痕迹。生活降低为类似生存的事,更少的娱乐,更少的社交,人们靠看书、编织和发呆打发剩余的时间,以致到了不得不以更刻意、更夸张的姿态玩闹取乐的地步。“一条少有人走的路”,终于在这些面目的堆砌下化为庸常。而那种被称之为初衷的东西,如不能适应地变化它的色泽和指向,将尽量不被提起,因为说出它,即或意味着某种事与愿违的失败。有些人在封闭的空间和有限的选择中“找到真爱”,而另一些人却不无伤感地说:我不会再来了,“The problem is you never know whom you end up with."中文字幕翻译得不好,译成“没有人陪我”,事实上,痛点根本不在一时的陪伴,而在最终、最终、最终的那个身边人,未知让人不安。就像后来有人说的,没人知道谁会在这里待多久,这个项目会持续多久。
所以,改变是什么呢?是人们对逃离开的一切疯狂的想念。想念家人,哪怕是笨头笨脑的侄子,为缺席家族重要时刻而沮丧;想疯狂地造一顿,那些在超级市场唾手可得的苹果和鳄梨如今变得可贵诱人;想念我们熟悉的气味,河流、青草、花香甚至是垃圾的臭气。而在南极基地,那些被清理得彻彻底底的人类垃圾,年复一年被装上卸下补给的船舱,运回人类社会。它们没能留下。环境没有因为人类的踏足沾染什么,而它的原住民企鹅却有权在冬季横尸遍野、在整个夏季发出恶臭。这或许正是让人失落的一点。无论住上几年,没有人把这里当成“家”,我们不是它的子民,我们不敢任性地在这里生死。所有的人终究要回去,拥抱曾经的熟稔和不屑,释放让人发笑的激情与爱。
《南极洲:冰上的一年》观后感(四):The year on ice
绝对是我目前看过的最棒的纪录片。
它最惊喜,最美丽。
可以说是「全程无尿点」的纪录片。(虽然我是隔了两次看完)
最近越来喜欢纪录片。最早看纪录片,为的是增多见识减少偏见顺便提升听力,后来也为了科普知识,而现在看,真的是也有因为喜欢。
看电影,对我而言不然是求刺激(眼力、脑力)不然是听听故事感受他人的生活。其实大同小异。我看电影情况有三,一是因为我很想看电影,因为在现实中太久了,有时候需要去一个理想世界里待一会儿。二是有时候会因为看电影而看,三是无事了就去看。现在自己要开始做:自己除非原因一,不然不要看电影而要去看纪录片。
纪录片,真的是太精彩了。尤其是画面棒、多故事呈现、多人叙述(境况、故事、心情等)、纪录片前后连接合理,然后联系着科普、情怀、惊讶惊喜感觉的纪录片。真是让我喜欢,比如「冰上一年」。看这纪录片,尤其是有很惊喜的感觉。很多镜头看到的时候“阿原来可以这样去拍去呈现这个东西”或者是“我的妈呀这镜头 南极太美了”。
我一直相信,看纪录片,对于增多见识破除偏见有非常大作用。看纪录片好处多多自己上面也有相关归纳过。
————
说正片。看下来,也有让我萌生“想去南极”的想法。但是那种地方不能呆一辈子,不过有过相关经历也是好的。
片子里呈现了南极的极昼、极夜和工作人员的生活。片子以工作人员的启程作为开始,随着纪录片慢慢展开拍摄者的冰上生活,好像我们看着纪录片就和他一起去南极生活一样。
随着纪录片展开,我们看到在冰上结婚的情侣,我看到男孩给女孩求婚时用的大冰戒,我真的感觉蛮可爱的。这对情侣在南极完成了婚礼。/ 随后是一大段的极昼美景,不同地方的取景,绝妙的洁白世界,纯洁干净,美到让人感觉惊讶:原来自然有这样神奇的力量。(不看这纪录片你根本没办法感受)有一直在海平线上移动的太阳,晶莹剔透的小水柱和水面,在南极洲上生活着的小动物们,企鹅和海豹们也是很可爱的存在。有几个企鹅排队一头扎进被太阳照的放射光的水里的场景,也是很爱啊。虽然这个在地球上纯白的房间非常壮阔美丽,但是同时在上面生活着的人们也是有危险的。极昼天气往往会伴随狂风,而且室外温度-80,-40度这种的也是正常。其实想想普通人还真的是蛮撑不住。中间看一段时间精神游离了,是想着用「秘密」上面的方法来锻炼自己视力恢复,以来让自己能去南极。不过也就想想……上面的资源有限,都是通过每年夏天用运货的船运来的,太多的事就做不了啦。/ 极夜会让整个南极洲都置身黑暗,没有阳光只有无尽星星神奇极光。繁星满天的感觉真的是太棒了,感受极光也一定是非常美好的经历呀~以前看过一集「有多远走多远」里面一对情侣去看极光,当时就感觉很棒,所以对冰岛一直憧憬着呢。如果有机会去看真的很幸运的~ / 工作人员在这里,有满足有欣赏有开心有遗憾。他们是最爱冒险的达人,他们相遇是件很好的事情。/ 都市的日常重复的生活被片尾形容为牧群往前走的场景。在这种单调生活背后,摄者希望回到南极的心情有时还会浮现。
有时候,心远身不能动,就看纪录片呗。而且又不一定要去旅游,如果旅游不能去感受人文的话。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