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炮之街》的观后感大全

发布时间: 2020-09-08 09:44:5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3

《大炮之街》是一部由大友克洋执导,林勇山田俊司山本圭子主演的一部动画灾难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大炮之街》精选点评:●动画版1984●27分钟的短片,细节设定比科幻元年片更丰富,这是为什么捏?●像螺丝像机械被集

《大炮之街》的观后感大全

  《大炮之街》是一部由大友克洋执导,林勇 / 山田俊司 / 山本圭子主演的一部动画 / 灾难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炮之街》精选点评:

  ●动画版1984

  ●27分钟的短片,细节设定比科幻元年片更丰富,这是为什么捏?

  ●像螺丝 像机械 被集权洗脑噤声 日复一日的成长和崇拜 但敌人究竟在哪里?结局太弱了 镜头切换挺有趣

  ●画风非我杯茶,更像欧洲动画…大都会啊

  ●风格突出,短短篇幅便展现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反乌托邦世界。每一栋楼都有炮口,每一个炮口都向外,全城总动员每天都在向「敌人」放炮,小孩上课学的是炮弹的物理原理,女人都在兵工厂制造炮弹,男人则在大炮台工作。敌人从来没有现身,没有人知道谁是敌人,无论如何总得有个「敌人」否则人们就会觉察到城内生活的种种不公义,向外的炮口就会改为向内。虚构的敌人是维稳经济学的动力,亦是负责按钮放炮的胖子大元帅的续命金丹。

  ●將法西斯的故事科幻化,更加具有現實意義,所謂敵人究竟是虛構還是真實,將戰爭的無意義扒光了赤裸裸展示在眼前,而兒童視角的存在不僅沒有讓故事帶上美好與希望的色彩,反而更加悲觀與絕望。雖然不是一貫的畫風,故事卻依舊蒸汽朋克,依舊大友克洋,那麼高難度的長鏡頭,只有動畫才能夠這麼完美的完成了,一氣呵成到令人窒息,大友克洋真的是神一般的存在!

  ●蒸汽朋克+1984式的政治隐喻,太特么牛逼了

  ●长镜头印象深刻

  ●十多年后再看一遍,依然感觉是反战第一动画。

  ●赛博朋克风格的短片,有点后末日时代的那种代入感。。。

  《大炮之街》观后感(一):看过去对未来的幻想

  蒸汽朋克算是一种一百年前对未来的想象,是局限于时代的想象,现在看蒸汽朋克就像看二十年前的台湾偶像剧一样

  作品是反法西斯反极权,但离今天的地球也很遥远了,不管是蒸汽朋克的风格还是要暗讽的内容,从昭和男儿到平成废柴,再到令和废柴。现在我们担心的是老龄化,家庭的解体,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担心人工智能抢走工作岗位。

  如果说这部片还有什么市场的话,智能是迎合了某些反体制者的yy,拜托,2020年了,都在yy赛博朋克了,能上网阴阳怪气了

  汉奸还想装革命党,XX

  《大炮之街》观后感(二):社会大生产的具形化

  人必须以一种方式生存。 社会必须是进步。 小孩必须学习。 我们生产 生产威力极大的炮弹 我们的生活因为生产、发射炮弹而有意义 我们熟知一切关于炮弹的知识 火药 风速 偏差值 心算的必备技能 至于大炮打向哪里 那是大炮的事 “既然有大炮 那么必然有敌人” “既然我们战绩宏伟 那么敌人必然损失惨重” 这是必然的 这是我们严肃的事业 进步的社会 大炮之街 前进—— 向敌人开炮 人肉之躯加一桶火药 向着并不存在的敌人 ——发射 “希望” ——更多的火药 更强的炮弹 为此我们必然需要更强的敌人 我们必定能战胜他们 因为上帝始终站在我们这边 上帝是一切的理由 结果 与过程 是解释与不能解释本身 上帝是街道 是城市 是炮弹 是风向 是希望 是虚无

  《大炮之街》观后感(三):荒诞派的反战动画短片

  小男孩一家所在的城市,全民皆炮兵,家庭里男人们在炮台工作,女人们在炮弹兵工厂工作,儿童则在学校接受炮兵学知识。这样一个炮城里,荒谬景象处处可见:炮台上,最高荣誉是负责放炮的指挥官;工厂里,妇女们热衷于讨论八卦野闻:学校中,孩子们不许带音乐头盔男孩,学习的是弹道理论;一个炮台一天只能发射三四枚炮弹。而最荒谬之处在于,纵览全片,也不知道这些炮打的是谁,城外空见满地弹坑。小男孩问父亲,他们的敌人是谁,父亲却说,长大了就知道了。。。就像是个不存在的敌人一样。

  本片镜头切换也是一大亮点,全程镜头切换顺滑,大部分是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平滑的直线切换,观众们就像身处一个炮筒之中。少数几次转场是通过相似形状的前后两个景象叠加转换,如炮弹发射后的烟雾和云朵、工厂里的炮筒和清理中的炮筒、学校里的小男孩等等。这些转场特点,颇有今敏的风格。

  《大炮之街》观后感(四):反观战争中的“工具理性”

  《大炮之街》是大友克洋和森本晃司、冈村天斋集体创作的三个单元的动画集《回忆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由大友克洋执导,在主题上延续了他一贯以来关于机器、关于国家专制的思考,也是《回忆三部曲》中最具有实验性和形式意味的一部。影片《大炮之街》描述了一个怪异的“大炮之街”普通家庭一天的生活:早晨儿子到学校学习炮兵理论,父亲到炮厂上班,母亲到工厂制造炮弹,晚上回家以后听的是敌情通报,而儿子睡梦中则梦想着成为将军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整个影片采用平淡叙事,故事脉络简单,对白也较少,在情节的设置上也没有好莱坞式的高潮和悬念,但阴郁的基调和画面冲击性的色彩让影片充满了讽刺和悲剧的意蕴,表现了导演大友克洋对工业社会的反思以及对战争带来的异化的深刻反思。

  一、“符号”的意象化处理

  导演对细节符号的处理可谓十分细腻,在短短的二十八分钟中,从“帽子”、“颜色”等细节的符号化物品来诠释创作者所寄托的情感价值。

  (一)帽子

  影片开头是小孩被闹铃叫醒开头,紧接着小孩熟练的带上帽子,下床走到了一副军官巨像前对画上的人作出“敬礼”动作。在镜头前可以看出,小孩的家是由机器搭建起来了,家中充满了铁管、蒸汽机、阀门工具与各种电器,家中的母亲和父亲也是戴着“帽子”的形象。随后,在小孩上学、父亲上班的路上,可以看到画面中的所有人都戴着“帽子”,而“帽子”的形状与“军帽”相似。创作者意图通过刻画普罗大众的“军事化”形象,来突出战争状态下的人民盲从、机械、混沌的状态。

  (二)颜色

  影片以一种灰色的基调冷眼旁观的叙述着故事的过程,与当下日本流行的唯美动画不同的是,《大炮之街》以简单但极具冲击性的色彩构筑起一帧帧画符:浓黑且凹陷的眼眶、骨骼分明的脸庞、大面积的络腮胡须、通红的鼻子、乌黑的嘴唇……对角色对塑造渗透出一丝惊悚和恐惧。在影片中,小孩和妇女身穿深色服装,身为工人的父亲在炮厂工作时身着橙色服装,而工厂的领导则身披大红色披肩,更有趣的是,片中的“大炮”与其他的机械也都为纯正的大红颜色。“红色”意味着权威与正统,有着权力的象征意义,创作者企图通过色彩的分配,暗示在战争时期中等级与权威的至高无上性,讽刺了那个时期人们对武力的崇拜,对“工具理性”的痴迷。

  (三)细节的隐喻

  《大炮之街》描绘的街市里每一栋建筑物顶端都是炮台,最高大建筑就是一尊超级大炮。街市里每天都会例行发射大炮,他们每日看的电视都会播报当日战报和各炮台的开炮指数,无论是小孩还是成人,接触的都是与大炮相关学习和工作。家中电视旁摆放的书籍,封面为“Gun”(枪支),反映出军国主义思想无孔不入的渗透。但当儿子询问父亲敌人是谁,父亲却答复“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影片描绘了是处于战争状态下,都不知道对手是谁的人民日夜备战的盲目性与机械性,表现出创作者对战争与军国主义的强烈讽刺。

  二、超越蒙太奇的转接

  《大炮之街》以其动画电影短片的优势,发挥传统二维动画可塑性,在镜头与镜头的衔接上,完成“one cut”/“onetake”,即跳脱时间与空间,在平面内通过几何形状的衔接,完成对空间的转换与故事的叙述。表面上是运用单镜头的一镜到底所制作而成,但实际上是多个镜头下集中杂糅时空的统一叙事。这样的处理技巧有点类似于好莱坞的蒙太奇,但相较于蒙太奇而言,又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影片中用一个镜头连接住宅、工厂和学校等不同的空间,影片在利用运动镜头衔接空间方面的巧思足以令人赞叹。这一点在真人电影中是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其出神入化也只能在动画电影中才能表现出来。

  影片除了有着单镜头的自由转换特点外,在场景设计和镜头运用上也有意识地贯穿了空间实验的观念,采用了纵深空间设计和360度完整空间的形式主题,突破了画框对于空间的限制,也体现了日本视觉传统中一贯以来对于纵深空间的偏好。如在小孩起床后,镜头一直随着小孩的运动轨迹推移,逐步展示家庭内部的走廊、客厅、厨房、大门等空间,通过主人公的视角来完成对整体空间纵深的建构。大友克洋对于运动镜头和动画空间的探索,他在镜头的运用上融合了对于动画在镜头语言上特殊性的实验和探索,从而创造了在真人电影中较难以实现的效果和自由的空间转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炮之街》在动画镜头语言的探索上有着重要的实验意义。

  三、反讽意识

  《大炮之街》延续了大友克洋在回忆三部曲中对战争和军国主义的反思,他通过动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工业时代的“工具理性”的思考,揭露战争对人民的异化和影响,批判崇尚武力的国家机器行为与文化工业的迷惑性。

  (一)批判“工具理性”

  在影片《大炮之街》中,随处可见的机器房子、机械化工具、以大炮为造型的街道和房屋、课堂上的武器教学、机械工厂的生产……大炮发射成功后,城外变成了荒芜、破败之地,而城内的街道也弥漫着堕落和萎靡的气息。相较于颓废不振的人们来说,影片多以鲜红色来塑造机械装置,突出人在机械面前的弱小与无力,深深的透露出“工具”所占的主导位置,表达作者对“人机置换”的地位的鄙夷,揭露“工具理性”使人们变得驯服,停止对现实的批判思考。

  (二)讽刺“单向度的人”

  在影片中,小孩有着浓郁的军国主义思想,不仅会给大画像中的指挥官敬礼,还会将“敬礼”日常化使用,在生活中也谨遵军事化管理:习惯性的迈出军步、有严格的作息时间、敬畏武器、热衷战争……影片中的母亲在家时肩负起家务,在外时是大炮工厂的女工,当大炮成功发射时,她同工厂内的所有人欢呼呐喊以此庆祝;影片中的父亲是个炮兵,与其他炮兵工人一样,每日谨遵管理规则,运送、组装、检查大炮装置。影片中的所有人都过着每日如一机械化、单一化的生活,“为战争的全副武装”让他们丧失了作为人的主动性,他们不再是整全的人、富有生命力的人、善于思考的人,而是一个个由工具操控、由科学摆弄的傀儡,是一个个”病态的人”、“单向度的人”。

  (三)反思战争的异化

  大友克洋在《大炮之街》中对战争异化的反思主要是通过影片中的“父与子”关系来表现的。在影片中,父亲在搬运炮弹过程中的失误,是触发他对大炮恐惧的直接导火索,尽管创作者在故事中没有表现出父亲对战争的恐惧,但通过刻画父亲一些列紧张与不安的神态和动作,能够体会父亲在面对大炮开炮时的恐惧。但讽刺的是,他的儿子从小生长在战争环境中,对战争、武器有着痴迷的爱好和热忱,他在自己的绘画中,将自己要做一名指挥官的梦想画出来,表达出儿童对武器与无力的崇拜之情。父与子对“大炮”有着别样的理解与情愫,揭露了战争对儿童成长的异化,也深深的揭露出时代烙印下两代人的悲剧。

本文标题: 《大炮之街》的观后感大全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275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人质们》的影评大全《都是为你好》影评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