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彗星美人》是一部由伊沃·冯·霍夫执导,莉莉·詹姆斯吉莲·安德森朱利安·欧文登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彗星美人》精选点评:●GillianAnderson我的目光就没离开过这位Margot。骨生风情,眼生愁绪。比
《彗星美人》是一部由伊沃·冯·霍夫执导,莉莉·詹姆斯 / 吉莲·安德森 / 朱利安·欧文登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彗星美人》精选点评:
●Gillian Anderson 我的目光就没离开过这位Margot。骨生风情,眼生愁绪。比sex education里面的妈妈相比,多了一种举世皆爱且恨的缪斯光环。“女人要变成演员,需要抛弃很多东西。但当你想做回女人时,你又得把她们一件一件穿回去。”
●因为使用了影像作为表达方式,猜想现场观感可能会比转播版稍微好一点。空间的灵活变换设计由于人物和道具的众多显得有点杂乱。不过红色的房间和巨大的面部特写则让人联想到伯格曼的电影。另外话剧演关于话剧女明星的故事这一题材确实有点危险,自怜自恋和重要性夸大警告,两个女主角都有些奇怪和不足的地方。倒是想借机看一下提到的大致来自同一源头的<首演之夜>。
●范宁最后的退出 太有格调了
●70年前发生在纽约剧圈的故事放在当下仍旧味道浓烈。不仅两个女演员的戏需要情绪非常饱满到位,其他众多角色也要出挑才能把这部关于演员和编剧导演影评家投资人这些繁复的关系剖析的淋漓尽致;导演要逻辑非常清晰才可以把这部关于女性、关于权力与交易、关于情感控制、关于老年危机、关于朋友与爱情的这么多内核的部分都揉在一起还不觉得臃肿... 当然这一切还是源于足够好的剧本架构...厉害!《All about Eve》印象深刻了!
●吉利安德森真的是NT台柱子 演员魅力就是戏剧舞台的关键
●一个活儿
●昨日夜晚的癡纏。噢,我愛了。
●这齣戏没有Lily James就完美了 Margo形容Eve是feminine和hopeless 这是两个与Lily James的演绎完全无关的词
●Lily那张脸实在太土了 演技也.炸裂
●超级棒!女王召见后又一个想二刷的NT Live! Gillian真是太赞了,Lily前面有点夸张,但想到“英国人”+“舞台剧”也就释然了。剧情非常紧凑,舞台设计也很巧妙。戏剧冲突密集,不禁想到 电影青衣,不讨论有没有被借鉴的成分 (毕竟一个是舞台剧背景,一个是京剧,一个半个多世纪,一个2002,且我都没看过原著)构思有异曲同工之妙
《彗星美人》影评(一):绿茶婊史 鸢飞唳天
比利时导演伊沃·凡·霍夫改编自20世纪福克斯1950年的同名电影,创下奥斯卡史上获最多提名的纪录。一部在70年前预言当今演艺圈及职场丛林法则的电影:一名女粉丝的绿茶婊史。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剧院,被称作写给剧场的情书。伊沃将故事请回剧场,并用一个嵌套的化妆奁似的舞台来实施场面调度,正方形的主舞台控场,舞台周围一圈侧幕、过道、门厅、卫浴,甚至镜子深处的隐藏式抽屉,转场和启幕依靠屉板升降,很像中国人熟悉的电子麻将牌桌。一台斯坦尼康深入抽屉,捕捉发生在那里的边边角角的故事,投射到主舞台的大屏上,非常电影化。一位深谙舞台的魔力与残忍的导演,场景切换中那些退出主舞台光区的演员和道具就像是被取景框裁去的出血线。
X档案女主贡献了丝般柔滑细润无骨的演出,最后拒绝舞台的一幕极有格调。女粉丝的扮演者全场气喘吁吁,如一卷生布般鲜艳蓬勃并生硬喇手,满脸追求成功者的鸢飞唳天。
《彗星美人》影评(二):非常好看的双女主戏
中间剧场,nt版。
说实话,整个比我预想的要“光明”的多,毕竟女主角最后获得了成长和安全感,而对手是个绿茶也大大削弱了她自我挣扎的难度以及给观众带来的无力感。
我女神依然帅呆,前期的神经质舞台腔不在话下,后期的自然爽朗也意料之中,吹爆中间比尔要走的那一段,坚定却茫然地直视前方的眼神,紧抿但微微颤抖的嘴唇,感谢戏剧影像给我类似剧场第一排的体验。
说到影像,感觉这场拍摄也很好,用了二楼,一楼中间排,一楼前排等好几个剧场视角,让人不再有太过分的“电影感”,一些特写恰到好处。
而这部戏本身在背景上空长时间悬着的大屏幕也很棒,装在化妆镜上的镜头放大了三代女演员的脸,也表达了她们的魅力,崩溃,野心和恐惧,和《雷曼三部曲》一样,这才是高科技对戏剧的影响。
eve的演员也把握住了青涩心机bitch的要点,感觉可信又可怜,她的表演没有恨,也没有表达嫉妒,而只有欲望,这点与她带着“斯基”俩字的原名相对应,想来又是一个可怜的故事。而结尾她面临挑战的时候,身边空无一人,是比女主角更悲惨的境地。
最喜欢慧黠尖刻的老女人伯蒂,凯伦是真实干练的存在,这部戏塑造的女性群像个个好看。
再回头想想,这是《美狄亚》《欲望号街车》《朱莉小姐》《海达高布乐》以来,第一步让“作女”有好下场的戏呢,开心~
《彗星美人》影评(三):致 theatre animals
[email protected]陕剧NT Live. 前一半节奏有点拖,到后一半才开始看过瘾。全剧终时发现自己眼中有泪花,说是一封写给剧场的情书,我想每个theatre animal都能或多或少地relate,Eve最开始说的那句“如果不去剧场,我不知道还能做什么。”
原本舞台和银幕的一个区别就是镜头选择。舞台上上演着每一个人的表演,从主角到小配角,是观众来自由选择观看视角,而银幕则是导演预选好的视角。这版production中on-stage camera的运用、特效,和插入舞台的银幕,都让我有些反思电影与戏剧的界限,当然NT Live原本就是介于戏剧和电影之间的形式吧。舞台上上演的部分和银幕上展现的部分使得舞台分成foreground和background,而角色从背景走进前景,或从前景逃进背景的转换流动也是值得品味。背景中发生的故事用小银幕展现出来,也有了一些peeping的意味。
看剧评,大家都不喜欢Lily的表演,倒也不奇怪,那我就奇葩发言一回,反倒很喜欢她的表演。虽然还是有很多不完美,但是一路假装傻白甜实则腹黑充满野心愿意牺牲一切的炙热的爱,看到最后自弹自唱的The Moth真诚到打动我了,“Beyond yourself / Into the lights / Palest wings / Burning bright.” 倒是Gillian反倒还好,正常发挥吧,个人觉得全程醉酒娇嗔气场大开,开始觉得很过瘾,到最后有点累了。Julian是意料之中的惊喜,当初原本打算去看现场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他,希望以后有一天我还能现场看一次他的表演(或者听他的concert)吧。突然反应过来,其实喜欢Lily和Julian也是因为唐顿啊!最后编剧夫妇的夫妇感真的为负!超级差评!
说到写给theatre的情书,我借题发挥一下吧。进入剧院检票,找到自己的座位,四周的观众互相交谈或低头读着programme,稍过一会儿,灯光暗下来,一整场剧目就要上演。这一小段时光真的是人生中最幸福的事情之一。
最后摘抄两段十分动人的台词。
- “To be a good actor or actresses or anything else in the theatre means wanting to be that more than anything else in the world. It means a concentration of desire or ambition and sacrifice such as no other profession demands. And I’ll agree that the man or woman who accepts those terms can’t be ordinary, can’t be just someone. To give so much for almost always so little.
- Why, if there’s nothing else, there’s applause. I’ve listened backstage to people applaud. It’s like, like waves of love coming over the footlights and wrapping you up. Imagine, to know every night that different hundreds of people love you. They smile. Their eyes shine. You’ve pleased them. They want you. You belong. Just that alone is worth anything.”
《彗星美人》影评(四):一次成功的复写,Gillian足够好,Lilly欠火候
#All About Eve# #彗星美人# 19/02/07 话剧《彗星美人》(All about Eve)@ Noël Coward Theatre 8.5/10
导演:Ivo van Hove
主演:Gillian Anderson & Lily James
故事底子很扎实,对于观众来说很好接受,导演可以把力气花在场景还原和整体编排上,演员发挥空间也有,躺演也不至于掉份,离场时听到最多的评价是smart。我是同意的。
看之前做了原版的黑白电影的功课,非常喜欢甚至连续看了两遍。电影中的角色都很出彩,没有一个短板,势均力敌打起来分外好看。Ivo的这个舞台版,因为吊打次数过多,可信度没那么高。
但依然要给他掌声。舞台整体设计和调度也别和我的口味。三面布景放下是后台/房间,有封闭感,砖红色也非常大气。打开来是工作室一样的后台,有很多细节值得关注(比如Margo的照片如何逐渐被换成Eve照片,比如各种活动的小场景)。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教科书级别的,准确的走位,和摄像角度的安排,影像本身画面感就非常好,录像和实景的调度也可圈可点(虽然部分场景我认为仍然需要就时间进行调整)。
Gillian的Margo非常有趣,和电影一样情绪化,没有那么凶残,但天真、骄横更甚。看她醉醺醺胡说八道路走不稳地娇嗔很到位了。和《欲望号列车》时相比,这个角色虽然对年老有恐慌,口不择言经常让别人和自己下不了台,但毕竟是有明星包袱的,体面不失。初见Eve的那场戏对待不同的人(闺蜜、男友、助理、粉丝)态度各异。Bill生日趴上略有失态但觉得其实可以更失态一点,靠在钢琴师身上唱歌,字里行间半醉半醒的惆怅感非常好。
相比之下Lily就…大家懂得。
非她主导的戏还能做到在旁边不出大错,需要Eve这个人物发光的几场除了后台诱惑Bill还能看,其余一塌糊涂,一个“很有才华心机也很深”的人物完全没有立起来。偷穿Margo的衣服假谢幕特别拙劣,装可怜的场景就绿茶得也太表面了让人怎么生怜,最后被Addison甩到地上一段也很刻意。而且她在中心的几场戏,无论情绪如何,都是抬高下巴,鼓起鼻孔对着观众抛台词,真的make no sense at all.
最后颁奖礼上需要和大屏幕同步的部分餐具中的餐具。之前的段落里,Gillian的录像和真人融合的片段是没问题的,但Lily没有这个能力,导演不如把这里的录像开启得晚一点。真人念白和录像对不上,且同样蹩脚(录像好一点),真的很尴尬。
Monica Dolan的Karen和电影里的完全不一样,但也蛮好的。电影里是真的温柔圣母,好心办坏事,直到坟墓掘到自己头上才恍然大悟。舞台剧版从一开始就有点三姑六婆,倒也能自己圆起来。得益于导演增加了一场编剧夫妇的争吵戏,把一切都撕破扯开。挺痛快的。唯一有异议的也不是演员的问题,是Karen的独白那一段,她需要情绪充沛地演,同时把椅子挨个拿下台。只有她一个人,所以你会看到她努力面向观众一边说一边整体舞台,观感上情绪连贯性就被破坏了我不是很满意。
选角问题吧,Karen和Lloyd这对夫妇完全不来电,supposed to be怨偶。Lloyd剧里没什么存在感,除了一次很严重的说错台词(从句里主宾语搞反了的那种)。
剧评人Addison也很一般。第一场戏原本由他独白,场景是颁奖礼。所以电影里还算顺畅。这里虽然也是相似场景,但是换成了黑背景下人物挨个介绍,有点不够抓人。Stanley Townsend的演法也不够“坏”。我很失望的一点也不是演员的问题(?)。剧评人最好看的一场戏在电影里是Eve爆出攻击姿态后他干脆利落一巴掌,这里变成了掀翻桌子再往前掐Lily脖子,爆发感就差很多。
男卡里拔高个儿的话是Julian Ovenden的Bill…是一个稍微狂妄但又很真心的才俊了。爆发的几场稍微有一点点过,但戏剧效果很好。我印象比较深刻是,这部戏里演员经常需要自己上台搬道具换场景。有一场戏之前刚好他是喝了酒的,在拿椅子下去的时候依然保持了醉汉的脚步,很细致了。他跟Gillian两个人的戏,一个炸裂外放,一个有深度有细节。对手戏都很精彩。
有一个很有趣的点在于,舞台版,把角色的年龄都变大了几岁。原版Margo四十出头,Bill 35,Eve二十多。舞台版Margo五十了,Bill 42, Eve30。这种转变是否因为,1950年到现在已经过了很久,那时候对于演员年龄的分析和现在已经不太一样。在当下西区戏剧环境中,四十多岁的女演员还不用产生这么戏剧和极端的焦虑?
在SD也和一些local fans聊到这个问题。她们非常直接地说现在来看30不老(Lily is still learning and rising at 30s),40也有很多机会,隔壁的剧院六七十发光的女演员多得很(不过她们倾向于把Margo设置成50,也有Gillian年龄的因素)。
这种话语场景反而更适合国内的演艺行业不是吗?演员30+就开始被嫌弃年老,结婚生子后不装少女就等着没戏演,男友小自己几岁日日担心他被别的年轻女孩勾走——这个意义上,我非常希望这个剧本能走上中国舞台。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