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拖鞋的美国》是一本由(意)塞沃尼尼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穿拖鞋的美国》精选点评:●意大利人眼中的美国.点点滴滴很多细节让你看到真实的美国生活。Reading●挺
《穿拖鞋的美国》是一本由(意)塞沃尼尼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2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穿拖鞋的美国》精选点评:
●意大利人 眼中的美国. 点点滴滴 很多细节 让你看到真实的美国生活。 Read ing
●挺有意思的,可以当做了解美国的快速入门
●好久没看过书了,很惭愧。这本书很有趣,虽然本书没有什么很高深的学问(一般书籍恐怕也没有吧),但用一个平常人的眼光来看平常的美国,更显亲切。
●还是意大利好,这本就是调侃居多了~
●意大利的比尔·布莱森 :)
●幽默,是智慧的衍生产品,无数次被书里的调侃口吻打动。
●异质文化的冲击,感觉美国人生活的好粗糙,呵呵
●i have been in US last year for only three weeks, but i have a bit difference compare to description in this book, maybe i should say not the same as the US in my mind. but, he have had to face rent the flat, rent the car, apply for credit card, etc, for me, it is only business trip. but to be honest, US life is quite good, in my view
●内容很好。自己的感受。所见所闻。但是这个需要有一定的意大利以及美国的知识背景。不是谁都可以读懂的。 缺点就是,有的翻译真的是那么。。怎么说,不尽人意吧。 个人觉得翻译是一项很考验文化功底的事情。不是随随便便地把英文译成中文那样简单。不过大多数翻译还是很不错的。只是有点细微的毛病。
●好好笑,喜欢意大利人的幽默感
《穿拖鞋的美国》读后感(一):原来,美国不是“美国”!
好莱坞架构的美国就是真正的美国?迪士尼描绘的就是真正的美国?不是每个人都能在美国的土地上感受风土民情,去论证美国是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美好。但是,借一双意大利人的眼睛去看看,多少会有更多的真实感吧。
《穿拖鞋的美国》读后感(二):推荐《穿拖鞋的美国》
这是我最近看的书中最有趣的一本。看过中国人写的《美国也荒唐》觉得新鲜有趣,自然会想看一下别国人眼中的美国,意大利人赛沃尼尼在我的想象中是个很有好奇心很可爱的人,和我脑海里固有的意大利人形象很不相同,但这本书却又带着很重的意大利人视角的感觉,不得不说意大利人某些想法和天朝还有些相像。那些对美国的新奇、惊奇、庆幸、钦佩、不苟同等等等等的众多感觉相信看过的人都不会陌生,意大利人,恩……
《穿拖鞋的美国》读后感(三):穿拖鞋又是什么意思
估计是指作者看到了随意的穿着拖鞋的美国佬
文中所记也确是如此-------一个不设防的美利坚
近些年看的美剧不少,大部分还都是所谓的都市生活剧,对于老美的生活做派每每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回好了
一个意大利老派人士,类似于传统中国的遗老大儒,给我等从理论的高度和统计学的视角揭示了芸芸众美的古怪行径
解惑
可惜一点,成书早了几年
换做网络风行的今朝,势必更加好看
现如今期待有二:
1,窗外的意大利------卓越称17号到
2,对意大利的浓厚兴趣被熊熊勾起,先从通心粉匹萨吃过去
《穿拖鞋的美国》读后感(四):妙趣
粗壮的大腿,油绿的草坪外加一个奇奇怪怪的小丑,这封面看上去就十分逗趣儿。
刚看两页就开始忍不住偷偷笑了,两个懵懵懂懂的意大利人就这么来到了美国的大超市,从找房子,找家具,找床垫儿到租车,可怜的就像两只小白兔就这么被销售员忽悠了,虽然他俩事先阅读了大量的“如何不被忽悠"~
意大利人如何成为足球专家,意大利人如何忽悠美国人的足球观,在本书中都有详细教程,欢迎意大利人乱入~
更多精彩内容,请自行买书观看~(广告打得真硬.....)
《穿拖鞋的美国》读后感(五):穿拖鞋的美国适合旅行和购物
一本妙趣横生的书,意大利人塞沃尼尼写的《穿拖鞋的美国》,内容是关于他对美国的生活观察和体悟。他的机智幽默,可以从字里行间散发出来,看看我的读书摘抄以及我在美国旅行时的感受吧。
在过去的12年间,我去过美国多次,有出差培训的职业经历,也有因私旅行和探亲访友的短暂生活。然而,意大利人塞沃尼尼基于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游历经历,从不同的视角来体察美国的文化习俗,他的旅行经历之丰富与细微的观察,令我读起来耳目一新,使得这个原本比较熟悉的国家更加生动活泼地刻画在我的脑海里。
在作者的自序中,有人评价“意大利人总是带着意大利式的头脑来到美国。”这本书是“我”(作者本人)长期无知的结晶。这是一个充满奇怪声音,浓烈特色和淡淡味道的美国。至于意大利人在外国的经历,东欧人对我们侧目,英国人上下打量我们,而美国就更不一样了。美国是通过一些小事情表现出来的,这些日常生活对美国至关重要。”
关于美国人爱搬家:“美国人用租来的优合卡车从一个州搬到另一个州,带着全部家当。美国是一个以搬家为立国之本的共和国。人们带着房子搬家,整个社会都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之上。”对此,我深有同感。在过去的二十年里,我姐姐就从最初落脚读书的纽黑文(耶鲁大学城)搬到旧金山(工作地点),又从旧金山搬去维斯康星州美国北部,那里冬季气候寒冷,在美国的五大湖之一Michigan lake湖区),而后又从那里搬回加州,落脚在一个幽静的小城里。每次搬家都是动用陆空两路,大大小小的家具一应搬来搬去,颇费精力和周折。还好每次都是由老板付清所有的搬家费用和安置费用,落户之后仍要花去很多时间来收拾布置新居所。看着姐姐乐此不疲地搬来搬去,我也乐得跟着她的家四处走动,稍稍体验一下吉普赛人的游牧生活。嘿嘿!
由此,我相信美国人搬家的频度居全球第一。与此同时,我也欣赏美国人这种喜欢改变,四海为家的豪情,读书,工作,生活情境都在与时俱进,他们也习惯顺应这些挑战和变化。如果让我选择,我也要在美国的东西南北部都住上好几年,跑遍好多个大小城市,干脆也买个房车四处晃荡几年再选个气候宜人的城市定居下来。这种“生活在别处”的浪漫和新鲜,多好!女儿5年之后进入大学,我就打算和老公四处旅行,到处转悠,发展一下我的旅行嗜好,真后悔当初我怎么没有选择旅游专业作呢!
去欧洲旅行的时候,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在荷兰,说英语的人不太多,问路也要花费一番周折。在德国的一个小镇,我倒是很惊奇地发现德国的年轻一代能说不错的英语,这跟老一代的德国人不爱说英语的传统截然不同。看到我们一行来此旅游的中国人,这些高中生非常热情地与我们攀谈,虽然个别的人说起英文来也不灵光。在意大利和法国,讲英语的人似乎更少,我们都要借助能说意大利语的导游才能顺利地参观各个景点。要是去北欧旅行,就更不方便与当地人交流了。因此,在英语国家旅游对我来说更自在,走到哪里都不用担心,也不怕迷路,路标,地图,博物馆,图书馆,旅游景点都用英语标示,自己摸索也能找到要去的地方。在欧洲就要猜来猜去,凭着英语的底子看各国的文字,倒也常常蒙混过去。我给学西班牙语的女儿定了个目标,中考之后带我们去西班牙和葡萄牙旅游,她就充当翻译,检验一下二外西班牙语的学习成果,也让我们体验一下原汁原味的西班牙文化。
作者到美国后的感受非常有趣。他说:“人们并不是去美国,而是回美国,即使那时他们的首次美国之行。我们的脑海里早已充斥着美国的信息,这个国家永远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熟悉的感觉会在美国无时无刻地伴随着你”。的确如此!美国是个大熔炉,走到哪里都有包容的文化氛围和世界各国的友好人民,中国人自然遍布在美国的大小城市和角落,中文也是到处都能听到,让人感到处处是同胞,四海皆兄弟。在欧洲也看到众多中国人,但那里的文化,语言,建筑,艺术风格都与美国迥然不同,初次去的人很难感受到熟悉,接纳和认同,反倒多了神秘感,好奇心与探索的热情。当然,比起美国的物价来,欧洲的消费可谓高端,让你不得不时常惦记着荷包里的钱够不够用,信用卡会不会透支,谁让这里到处是消费的好场所呢。在美国四处可见的“outlet”&“1$ shop”在欧洲几乎没有,更多的是装饰精美高雅的小商店,让你时不时想走进去来个“window shopping”。
关于美国人的购物和饮食习惯
美国人对于购物的热情随处可见。作者写道:“意大利的邻里之间有小广场,美国的邻里之间则有小广场。欧洲顾客对美国超市里的商品规模困惑不已和哑口无言。以早餐麦片(cereal)为例,一共具有220种不同形状,成份和维生素含量,看起来完全是一种罪恶的自我放纵。也许美国人只有从15种同样的产品中选择时,才能感到商品的供应量是充足的。”“美国的包装又如何呢?每一种商品,从炸土豆片到餐巾纸,都是以超大量(家庭装)出售的。“批发(wholesale)”这个词能让美国人垂涎欲滴,“加量25%”的广告刺激着人们囤积的冲动。”事实上,美国的超市的确令人眼花缭乱,我每次选购商品时都要花上很多时间研究不同的品牌和成分表,或者是干脆只选择自己熟悉或听说过的品牌。我刚刚拜托一位好友去美国旅行的好友给女儿带回一种她喜欢吃的在北京买不到的麦片(一种放在牛奶中的谷物),她说在所去过的超市中看到数种品牌,只好挑了一种貌似接近我通过网络发过照片的原味麦片。在欧洲和日本,我们也买过麦片,超市中的选择也只有几种品牌,当时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就选好了一种。
超大的购物车和商品包装使得我的购买欲被扩张的无以复加,同时也令我的体重能在短短的几个星期之间增加10磅。每次从美国回来,我都面临着减肥的压力,因为在那里四处可见的令我安心吃喝的大胖子们在北京都消失不见了,而我总是对美国品种繁多的冰激淋,巧克力和甜食念念不忘。姐姐们每次都面临同样的大挑战:她们一方面很娇宠我,愿意买来所有的美食供我品尝;另一方面又对我超级膨胀的胃口暗暗担心。所以,每当我捧着超大型好的“cheese ball”(金黄色的奶酪球)坐在电视前大吃特吃时,她们都用喜忧参半的眼神看着我不知所措。哈哈!而远在故乡的可爱老公总是不厌其烦地在越洋电话里温柔地提醒我要注意节食,他一定会担心如果我在美国逗留的时间超过三个月,那后果可真是不堪设想,回家时能否进门都是变成大问题。作者说:“让身体变胖,然后又嘟嚷着自己太胖了,这可是美国人的天赋人权。”我倒是认为这是人类共有的天赋人权。哈!
击溃消费者心理防线的另一种方式是价格。在美国,你永远不会看到一件物品是卖10美元的($10.00)。美国的商品价格都会标上.99,从$1.99到99.99,总是让人感觉似乎不是那么贵,不由自主地掏腰包买上一大堆99的商品,这个数字看起来舒服又含蓄。在欧洲旅行时,倒是很少见到.99的商品价格,一包巧克力的价格可能是euro4.59,而包装也要小巧精致的多,让你觉得实在买一个小工艺品。欧洲人似乎更在意自己的形象和健康,而不是到处充斥着各色的垃圾食品来诱惑你的胃口和食欲。对于我这样不太有自制力的人来说,生活在欧洲倒是比较容易保持匀称的体态和健康状况。
美国的outlet商场规模庞大,多数都坐落在市郊。各种品牌的商品,在任何一家outlet购买,价格都是统一的。在欧洲,人们似乎更热衷于在购物中心挑选商品,法国的香榭丽舍大街名牌商店林立,人们的消费也趋于理性,而不是提着像在美国的outlet购物时的大包小包。对于我这样的观光客来说,在欧洲购物绝对是理性消费者,在美国则是盲目消费的逛街族,因为总能买到价廉物美有适合自己的东西。
由于美国几乎所有的商店和百货公司都接受所谓的“无条件退货政策”,对于某些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免费的租用形式,虽然美国人很少占这种制度的便宜。再者,当你每天都收到塞满信箱的各种折扣和优惠券时,它们的吸引力常常令你不假思索地冲入商店。作者说:“在意大利,优惠券的短暂寿命结束在废纸篓里。而在美国,它们却打开了仙境的大门。”作者如此说:“任何人如果认为真正的购物是为脚力很好的女士所准备的,那么他应该来美国。在美国,购物是一场大派对,而意大利人是永远不可能拒绝参加派对的。虽然现代购物方式的发明者是欧洲人而不是美国人。”
穿拖鞋的美国,是个旅行购物的好地方。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