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火归一》读后感100字

发布时间: 2020-08-20 10:57:4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35

《万火归一》是一本由[阿根廷]胡里奥·科塔萨尔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万火归一》读后感(一):真实与虚幻迷宫初读虽不懂一些篇章如《会合》等的历史背景,但就阅读体验上就能感受到科塔

《万火归一》读后感100字

  《万火归一》是一本由[阿根廷] 胡里奥·科塔萨尔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万火归一》读后感(一):真实与虚幻迷宫

  初读虽不懂一些篇章如《会合》等的历史背景,但就阅读体验上就能感受到科塔萨尔强大的写作叙事能力,每个短片都是差不多在1个或几个固定场景下,却也感觉十分丰富与富有回味。而且每一篇的叙事手法都不重复,如《科塔小姐》那种流畅式地人物承接独白描写也让人十分舒服。就如很多评论里说的,最大的共性感受时,将真实与虚幻结合,最后分不清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一种迷人的特质。

  《南方高速》,当堵车被困的日子已成为正常,交通恢复的回归反变成了一种无情的打破;《病人的健康》,所有人为妈妈的病情长期进入欺骗与假装的扮演,当一切结束时,虚构和谎言反印上了真实;《会合》将战争行动比喻成莫扎特的乐曲,谱写出与像树生长般的秩序,十分具有诗意;《科塔小姐》中十五岁的小男孩与护士微妙的情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母性与女性之间的情感欲望;《正午的海岛》里表达的也许唯一真实的是重复的欲望,这种互置的体验渴求早已萌芽;《给约翰》荒诞的情节里直接能看出真实与幻想的交融,即是描述现实又想留在迷人的幻想迷宫;《万火归一》古今对映穿插,两对三角恋都在火中溟灭,十分戏剧;《另一片天空》主人公逃离日常生活与拱廊妓女在一起,在被其他人物事件干扰时又回归原来的生活,生活本无处可逃,以为的另一种生活早晚会成为镜像。

  《万火归一》读后感(二):什么是真什么是幻?逃不过万火归一

  

知道科塔萨尔是因为儿子说在学校图书馆读过一本《万火归一》,神神叨叨的很迷人,平常情境里又有点诡异,感觉有博尔赫斯影响。查了下,他们都是阿根廷人,又都去了欧洲。博尔赫斯出版的杂志上登载了科塔萨尔的诗歌和小说。

我前两年收集99的短经典时候收过两本科塔萨尔《动物寓言集》《游戏的终结》,所以这次看到新经典在招募《万火归一》试读,抓紧时间报了名。

去年也读了几本博尔赫斯,文风简洁洗练,故事抽象,迷宫与无限,将人带进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道郊区,在读科塔萨尔时候还想着会不会遇到博尔赫斯笔下的街道郊区。很不幸,没遇上呢。

开篇《南方高速》发生在通往巴黎的高速路上,司空见惯的场景堵车,为什么堵车只有些闲言碎语,没有官方说法,大家安之若素,迅速适应,各自组织自救,看着开头我想到了前两年得大热电影《爱乐之城》的堵车场景,乐观欢快劲儿有一拼,看着他用车子名字指代诸多人物,脑子里浮现出《赛车总动员》等卡通形象,还有伊坂幸太郎的《汽油生活》的拟人车,那时候很想知道小说里的雷诺标志奔驰大众诸多车型,可惜是车辆小白,看完还是没找到各车型,如果有人根据这篇小说改编个动画片,应该很有趣。车子慢慢向前,故事也在向前,时间竟然在不经意间从八月的夏天到了下雪的冬天,l素昧平生的两个人竟然有了宝宝,在这是,路通了,车子加速了,故事也加速了,素昧平生的人们分崩离析了,只有故事主人公的惶惑茫然,以及书外的读者的茫然。这个故事就这么结束了,他们怎么维持这么久的生活?这是科塔萨尔的故事,他在《动物寓言集》里让他的主人公能口吐兔子,在高速路上过几月的乌托邦生活又有什么关系呢?

八个短篇,八天读完。说不上来喜欢还是不喜欢。接着找出他的《动物寓言集》和《游戏的终结》来读,我觉得《动物寓言集》更灵动,更有魔幻色彩。这本有点太平实了,旨在平常场景里塞些小趣味。大家为了妈妈的健康不告诉他儿子的死,这期间姨妈和小儿子接连离世。营造虚幻的一切都好的图景,互相隐瞒,为了《病人的健康》。至于《正午的海岛》,太宿命了,不管是他处于自愿还是意外,他都要来到这个海岛。《给约翰•-豪威尔的指令》戏内戏外浑然一体,到底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人就是这么容易被牵着走,小说里人物如此,读小说的我们何尝不是如此!

阅读快感还是我同时读的另一本书有趣,特里普啦切特的《新手死神》设定清奇,故事有趣合理,读起来高潮迭起。科塔萨尔的幻想还是太含蓄了,不过是让革命者切格瓦拉在丛林里幻想听莫札特,病人护士病人家属不加标点的诉说内心独白,现在回想可以排独幕剧。最后一篇《另一片天空》像读莫迪亚诺的寻找追寻故事。至于《万火归一》古罗马时代的暧昧到了现代就是明了的偷情,逃不过万火归一的结局。

  《万火归一》读后感(三):【Notae】彻底的现实主义

  

身为人类,我们永远无法看到那个纯正、客观、无限的真实。

人类眼睛只能分辨频率在380~750THz之间的电磁波,我们看不见皮皮虾那千光万色的世界;人类耳朵所能接受的声波频率在20~20000Hz之间,我们听不见鲸歌象语。不过,人类作为动物的局限,正在名为文明社会的征程中渐次解除。眼睛看不见的,用电路来看;耳朵听不见的,用磁场来听。 反过来说,解除限制首先意味着局限的存在。人类作为有限之生物,其身体困囿于时空,其感官只能触碰到自然的一小部分。人类唯一“真正”拥有的,是想象的、精神的、抽象的世界,这个世界独属于人而充满了无限可能。更有趣的是,只有这个世界,才是现实本身。

彼得·伯格曰:日常知识的根基,就是主观过程和意义的客体化。正是通过这一环节,主体间的常识世界才得以建构而成。伯格的意思是说,人们生活在一个客观的主观世界之中。这世界是主观的,毕竟人类本来就没有办法去触碰那无限的真实,人所看到的世界,总是要经过眼睛、神经和大脑的处理。而不同的人之间,也难免有着不同之处。但这世界又是客观的,你看到一物,呼为蝴蝶。那一物由你的主观世界容纳,而蝴蝶却属于人类共享的客观世界,尽管这是一个精神的客观世界,或者说,是人类作为群体的(因而是)客观的主观世界。这样的世界,当然是有限的、因而也是充满可能的。

人类开天辟地般地拥有了第二个世界。在主观的世界里,想象可能、拥抱可能,最后打破通道,实现可能。这项了不起的能力,首先要用在自己身上。人类社会,就是某一个可能的现实,仍然是有限的并因此继续充满可能。

科塔萨尔是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他有着搓揉时间泡沫的巧手,捏出一个泡泡,连接起这一个和那一个。在世界的泡沫丛中,我们看到的不是虚幻的故事,而是制成现实的秘诀。从这一点来看,鲍德里亚来得晚些,却不如前辈走得更远——伯格和科塔萨尔从一开始就洞悉而超越了碎片化的拟真。

所谓真实,就是你被迫相信的现实。

——南方高速 《南方高速》有着稳健而厚重的表面:在巨大的限制条件下,一个集体形成了;而在集体之间,一个小小的社会形成了。这是一部精密优雅的社会演生史稿,人对他人的猜度,两人、三人小组的关系模型,团队合作与孤立,种种戏码渐次登台。不过,科塔萨尔并不是什么社会实验写作者,他总是还有别的东西要说。 时间是最精彩的要素(或许除了堵车)。本文以“起初,开雷诺王妃的女孩还坚持要打开计时器”开头。紧接着,文章的主旨就出现了:“此刻都好像已经与实践无关,时间的概念只属于那些还没有愚蠢到选择星期天下午从南方高速返回巴黎的人。”时间果然开始消逝了,不是从星期天来到星期一,而是时间本身消逝了,时间的概念开始远离车手、乘客、读者和文本。日落又日出,忽然正午。下起了雪,又回到夏天。只有在这无始无终的时间荒岛里,在无限慢的、无限拉长的车辆无限接近停滞的运动里,新的现实才能诞生。直到交通恢复,新的现实崩碎了,“人人目视前方,向前飞驰”。时间回来了,人们只能匆忙行事。 时间是(现代)人类社会创制现实的重要途径,时间与劳动、时间与社会规范的关系,已经是老生常谈。正因如此,时间是科塔萨尔最常用的手段之一,他偷偷潜进时间的缝隙,撬开现实的禁闭大门,让气泡腾飞。

——病人的健康与科拉小姐 尽管《病人的健康》算是平铺直叙,而《科拉小姐》不断更换着叙事的主人,但二者享有相似的内核:某个微小现实的建成。对于前者来说,在彼此默契的善意中,阿莱杭德罗那遥远而惬意的生活构成了全家人的现实,他们总是据此行事、习以为常,与他写信聊天、彼此念叨,他确实就在那里,仅仅是外出几年不归。后者则在冲突的较量中得以实现——巴勃罗是一个男子汉,不再是十五岁的被宠坏的小孩子了。母亲、巴勃罗、护士科拉的三个世界彼此较量、激烈竞争。令科拉畏惧的,不是巴勃罗的危险(打一开始她就有点害怕),而是她将在主观世界的战斗中败亡。巴勃罗的垂死,就是他的世界的封闭(可能性逐渐消散),使他的世界更加坚固、有力。我们最终得到的现实便是,巴勃罗死了,巴勃罗是一个男子汉。 《科拉小姐》的欲望结构有些类似勒内·基拉尔在《欲望几何学》里的讲法。

——会合 该从微小的现实来到宏大的现实了。革命本身就是理想投进现实,革命的欲望是重置现实的欲望。不过,理想往往是无限可能之物,而现实总是有限的,或者说,现实本身就是限制、禁忌、范围,现实必定扭曲理想。在这拉扯、纠葛、碎裂的世界中,人们需要一个坐标:路易斯(的脸),或者(备用的)切。路易斯之死才是现实,是应当;而路易斯之生是突刺,是穿透现实之光。于是,革命诞生了。在热带雨林那些磅礴的树冠之下,明星闪烁,音乐旋律如织,毁坏现实的多重奏里,音符们翩翩起舞。

——正午的海岛 《正午的海岛》揭穿了这部小说集的全部秘密:在生与死的边缘,复数的现实终于归一。 我们很容易给出一个官方解释:马利尼在某一班航班里幻想着自己在小岛上的美妙生活,结果航班在小岛附近失事坠海,马利尼拼命游泳,在爬到岛上(实现夙愿)之后瞑目。 第一个节点在“那一天,可以清楚地看见沙滩上铺开了渔网……没有道理再等下去了,钱不够……”,马利尼还在飞机上无疑。此后,他想象着要在岛上生活,怎么去岛上呢?“夜行的火车,先坐一条船……他伴着晨曦上岸……”接着,就是马利尼在岛上生活的遐想了。 第二个节点,在于死亡到来,“对马利尼呼喊着他再也不能听见的话语”,“科拉约斯的两个儿子飞奔而至……科拉约斯赶到的时候,小伙子们正围在沙滩上躺着的躯体旁边……科拉约斯朝海面看去,想发现别的幸存者。可是岛上一如既往,只有他们几个,而唯一的新事物,就是他们和大海之间那具尸体,两眼圆睁。”岛上只有一个外来者,那就是遭遇空难的马利尼。呼喊者是马利尼,不能听见者也是马利尼,飞行的现实与海岛生活的现实在死亡中合一。马利尼生活在何处?在空姐看来也许是飞机上多些,在读者看来似乎又是在海岛上多些,谁说得定呢? 死亡是对人类现实的终极限制,它既是可能性的彻底丧失,而又是全部可能的最终实现。

——给约翰·霍维尔的指令 戏剧是自由的,但你最好如此行事。正如戏剧制约着演员,现实制约着人类。闯入一场戏剧,你需要极大的力量才能挣脱角色;被父母抛入此世,你无法超越现实。你知道购票才能观戏,你要用票根去取衣帽,你不应谋杀,在人群的掌声中逃离世界,可还是喘息于石油、货物和无穷尽的(波德莱尔般的)街巷间。

——万火归一与另一片天空 《万火归一》与《另一片天空》是对立的故事。从《会合》开始,“我是谁”的问题越来越明显。“我是谁”从根本上说,是个人主观的世界与现实(客观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关系问题,是身份、认同和压抑的问题。 总督的嫉妒,夫人的愤恨,罗兰的傲慢,让娜的悲痛,纷纷燃起于火焰末梢。这火焰的巨大力量,完全出于其毁灭性。总督与夫人必须扮演恩爱,罗兰心不在焉却还要想方设法安抚让娜;而作为女友的让娜已经死去(莫名其妙的数字是死亡的象征——非现实)。时间交汇,我们得到了一种构型,一种稳定的关系,即爱作为力图超越现实的力量与毁灭的亲缘关系。《另一片天空》恰好相反,当致死的威胁消失,爱亦随之消失。剩下的仅仅是金融工作、妻子分娩、马黛茶、花花草草。

  《万火归一》读后感(四):万火归一:爱无穷、欲无度、不止息

  

这是一本令人兴奋的,充满惊喜的,不忍释卷的书。素雅的封面、简洁的质感、利落的篇幅、不羁的笔触,如迷宫一般,让思绪沉浸于意象之美。这种畅快淋漓的阅读体验,着实容易上瘾。

它剥开了现实的迷雾,在身份抽离的荒诞与构建中,勾勒出事件发生的种种可能。这种可能性不是幻觉,而是一种潜在的倾诉,倾诉着世间的风情万种,描摹着路人甲乙丙丁......

第一篇 南方高速

首先,我承认胡里奥.科塔萨尔先生是一个写故事的高手,他将《南方高速》公路上那些历经着煎熬的人们,打造成一条条跃动的鱼。蒙太奇的手法将鲜活的画面感映入读者脑中。同时涌动着人物的疏离与冷漠,倦怠与病态,邂逅与错过......

就事件本身而言,“堵车”是庸常而乏味的琐事,琐碎到可以忽略不计。而作者以其敏锐的洞察力与直觉,抽丝剥茧般精准地捕获了那些普通的个体在事件中的情绪起伏、行为方式。好似一个生物学家在器皿中培植菌苗,细节描写层层推进,洞悉人性的复杂与幽微,令人惊艳与叹服。

第二篇 病人的健康

病人的健康是一种隐喻。胡里奥.科塔萨尔先生表达的是一种爱,一种充盈于血浓于水的亲人之间善意的谎言。

她以为她知道,其实她不知道。他们以为她不知道,其实她知道。不管是“知道”囚禁了“不知道”,还是“不知道”掩盖了“知道”,重要的是那份相濡以沫的温情。

即使最终,我们都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该死的墓穴。但以爱之火,生出的暖,至死不熄。它足以抵消这世间所有的寒。

第三篇 会合

这篇真是难懂,读了几遍之后,似乎有了晨光熹微的感觉,表面上看作者讲述的是两支队伍的会合。当然,事件的经过绝不是平铺直叙,在高低起伏的山脉之间,在层出不穷的磨难之中,主人公的品性、心态、情绪及行动力表露无遗。

胡里奥.科塔萨尔先生想诉说的是人类的困境。如果说命运是一张网,此世活着的人都是它囊中的猎物。是心甘情愿地随着命运的指引游走?还是负隅顽抗地跟随内心的意念挣扎?重要的是选择。犹如一名医生对待一块囊肿时的判断,保守或是激进,终究哪一种选择更为理性?谁知道呢?也许上帝知道,可是上帝在哪儿呢?

人类的渺小使我们终究逃不过人之局限。以困境之名,上帝彰显出它的神性。以生死之名,无常拨弄着它的随机。

第四篇 科拉小姐

在炎热的夏日午后,有人端来一份冰镇水果拼盘,清凉感顿生于口齿之间,紧接着侍者递来一张纸条说,拼盘包含了一个字谜,猜中者可免单。此刻的兴奋点,究竟是水果拼盘,还是字谜呢?

《科拉小姐》的奇妙之处,是文字间衍生出交错的螺旋视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然而,“我”与“你”并不在同一个横截面。男孩是游动的鱼,科拉小姐是垂钓者,彼此在追逐与咬饵之间——乐此不疲的游戏。犹如一场虚无缥缈的白日梦,主角不是男孩和科拉小姐,而是机体失调的荷尔蒙。

本篇的心理描写与视觉转换一气呵成,没有丝毫的突兀感。男孩的病症如草蛇灰线般贯穿始终。结局当然不出所料,命运的绳索从来没有放过谁,宿命般的无力感,在放手的瞬间变得凝重而意味深长。

第五篇 正午的海岛

这是一个有着惊悚效果的短篇。对于心脏不好的人来说,不要在夜晚阅读,因为它会产生一种汗毛倒竖、头皮发麻的不适感。

作者的笔触是极好的。不经意的流转中,读者被带入了马利尼的躯壳,看着这座小岛,心潮起伏,冥冥之中似乎有一种牵引。马利尼这个敏感的家伙、感受到了时间的某种频率,似乎他在飞机上的日常工作变成了机械麻木的指令。他成了一个游走于冷漠与疏离的人群之间的缓冲器。而海岛的出现打破了静态的平衡,马利尼被小岛所吸引,魂牵梦绕的感觉驱使他义无反顾地采取了行动,抵达这座小岛,完成使命。

如果说生命本身是自我摆荡达成的平衡,那么与之交换的变量是什么?按照作者的逻辑,如果机组的所有人员都在掉进了死亡的泥淖,那么马利尼的劫后余生意义何在?或许“真实的马利尼”早已经死了,在他踏上海岛的那一刻,身份发生了扭转。他褪下了人形的躯壳,而海岛上这名“替身马利尼”则是披上了理想化外衣的幽魂。

或许,正午的海岛呈现的是人性。得到的弃之若履、得不到的望断天涯。人类就是这样走失于欲望的迷途,不知所踪……

第六篇 给约翰.霍维尔的指令

世间有很多种药,唯一买不到的就是后悔药。人们常说,如果当时如何如何......就会做出另一种别开生面的选择。这其实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后见之明。

约翰.霍维尔莫名其妙地卷入了一场戏剧表演中。且不说他是否具备了演出的资格,是否能够撑得住台面,是否在表演中露出外行蹩脚与羞怯,单说他宿命般的化身为剧中人,就足以抓住读者的眼球,令人想幸灾乐祸的看看:这个霍维尔是摆脱了麻烦?还是惹了一身臊?是聪明善变的机灵鬼?还是愚蠢邪恶的倒霉蛋?

这种戏剧化的安排荒诞、离奇又引人入胜。使人禁不住替霍维尔先生捏了一把汗,想着他怎样把“高跷”踩稳又不失平衡。怎样在戏剧化的角色与庸俗化的真我之间抽离?怎样漫不经心地登上华丽的舞台又悄无声息地退出嘈杂的剧场?

《给约翰.霍维尔的指令》诉说的是生活现场,我们没有机会彩排,所以每一次出场都是现场直播。这种即兴表演般的混乱与无序,紧张与刺激,兴奋与冲动,填充了每一个庸俗而乏味的日子。

山的后面有山,路的后面有路,剧院的后门有出口。那么命运呢?相爱的背后是背叛,相遇的背后是告别,相信的背后是欺骗。上帝曾在水上写下箴言,它说:“一切都是捕风”。于是风来了,吹起阵阵涟漪,箴言消散了......

第七篇 万火归一

《万火归一》这一篇读完真是棒呆了。伊蕾妮的故事与索尼娅的故事,好似波西米亚的幻想曲,平滑而流畅地完成无缝衔接。

在影影绰绰的火光中,故事的情节起伏交错,人物的身份感消失,纠缠与爱恨,溶解于生死之间,真实的自我与伪装的面具彰显出原形。回眸的瞬间,语言的力量消失了,情感纠缠在毁灭中肢解,片刻间魂飞烟灭。这种灾难式的尾声,充斥着慌乱与嘈杂,勾勒出人物的对立与冲突,冷静与狂热,克制与放纵,忠诚与背叛,流溢出生之绚烂,死之静美。

伊蕾妮说:“我们都逃不出去了”。其实我们终究无处可逃,人生是一场单向度的旅程。人不过是囚禁于时间与空间的“笼中困兽”。而这困兽本身还有着生生不息的欲望和纠缠不休的瓜葛。至于“出去”,能去哪儿呢?既看不清来路,也不知归途。在命运的漩涡中随波逐流,在现实的碰撞中支离破碎,在幻觉的麻醉中自欺欺人,在徒劳的挣扎中万火归一。这是爱恨之火,报复之火,嫉妒之火,幻灭之火。万火归一,万籁寂静。

第八篇 另一片天空

那时候我正年轻,荷尔蒙旺盛的无处宣泄。游走于城市的街道与拱廊,熟悉得如同触摸着自己的皮肤与血管。我知道冥冥之中有个人在等我,如同前世在奈何桥边的约定。我遇见了若希娅妮,宝刀归鞘般的契合,那个年代定格于烟草的味道,不羁的笑容,感官的暧昧,肉体的赤膊。

记忆的海浪浮起轻柔的往昔,历历在目的场景鲜活了起来,在重温中鸳梦披上了玫瑰色的外衣,若希娅妮柔软的臂弯是我梦寐以求的慰藉。

然而这世间,大抵太好的东西都不会长存。若希娅妮终会如朝云一般散去,现实生活好似幽灵如影随形。

于是伊尔玛出场了,现实版的贤妻良母,温顺善良,唯一的缺点是找不出她的缺点。我爱伊尔玛吗?我想是的,不然怎么会鬼迷心窍和她结婚?可我又是不爱的,因为激情与活力在现实与平庸的打磨中消失殆尽。我是一个证券经纪人,一个失去灵魂的行尸走肉。

“我”着迷的其实不是旧梦,是“如果”这个词本身,因为它在可能性中获得了重生。一种深层的自我迷恋,又一次如浮尸般将我缠绕。寄居于肉体的躯壳,我是谁?你是谁?我们终究又成为谁.......

****

题外话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书有一个精彩的故事就不虚此行。而这本《万火归一》,好故事实在太多了。犹如一块美味的餐后甜点,让人不忍心一次性读完。那种意犹未尽的交错感,好似饱食后口齿生香的濡软与甘甜,经得起回味与把玩。

喜欢这本书的翻译,他让我的阅读之旅流畅而自如,喜欢这本书的设计,他使本书的风格简约而不简单,喜欢胡里奥.科塔萨尔的文笔,精准、犀利又直抵内心。

  《万火归一》读后感(五):人间百态,万火归一

  

其一 特立独行的小说家

要如何描绘它的迷人之处?博尔赫斯早就率先发表了声明:科塔萨尔不容概括。小说的作者本人,这位于20世纪出生在欧洲的拉美人,高个子、大胡子,当初为了给母亲减轻经济压力而放弃哲学改读文学,一不小心竟成了大文豪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偶像、他口中所说“人见人爱的阿根廷人”。

在生活和创作两方面,科塔萨尔都常常出其不意、特立独行。他本人通晓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曾任大学文学课的教师。1947年,科塔萨尔回到布宜诺斯艾利斯成为一名英语和法语翻译,每天的工作不是翻译文学巨著而是私人信件,甚至是妓女们写给水手的情书。1949年,科塔萨尔带着诗集《国王》和短篇《被占的宅子》去拜访当时的文坛教父博尔赫斯,两周后他的作品就发表在了博尔赫斯组织出版的文学杂志《布宜诺斯艾利斯年鉴》上。后来,他分别于1952年和1956年又出版了两部短篇小说集。

1959年,作家的第三部短篇集《万火归一》问世,此时其创作内容和手法都已达到成熟。在这部晚期作品中,科塔萨尔曾经展现的优势和天赋进一步显露,凭借着那惊人的想象力,他带领读者进入一个又一个奇妙世界,那世界本是幻想出来的,却与现实诡异地相近。

在科塔萨尔本人的心目中,自己永远是个十岁的孩子,单纯、顽皮、古灵精怪,把读者看作自己亲密的朋友。他曾表示,“写作使我感到非常幸福。我很高兴自己的作品周围有很多读者,特别是年轻人,我的书对他们来说意味着点什么,成为他们道路上的陪伴。这使我幸福洋溢。”

这样一位从未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者,却受到加西亚·马尔克斯、巴勃罗·聂鲁达、若泽·萨拉马戈、巴尔加斯·略萨和莫言等一众奖项得主义无反顾的崇敬和追捧,成为后世许多作品的灵感来源和模仿对象。

科塔萨尔将永远是位可亲可敬的作家。

其二 一场郑重其事的游戏

我们从来不懂科塔萨尔。即便是他的忠实粉丝,也从未有人敢说是真正熟知,常常却像最初那般迷失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标题之中。在有限又狭小的空间里,在那光怪陆离却又和现代生活高度相似的情境里,读者根本无法预知,接下来究竟会发生什么。

但我们已经懂得,在科塔萨尔的世界里,编织的文字成为一种郑重其事的游戏。而这一次,在堪比破案的阅读过程中,人们破解的是文字游戏中的彩蛋。

毫不夸张地说,小说集中各部短篇的构思精密程度比得上一只机械钟表的内部。例如,这部同名短篇《万火归一》,竟开篇毫不客气地将读者卷入一场充满血腥和阴谋的角斗之中,又在寥寥数页里,从古罗马的竞技场、现代巴黎的小公寓到办公室三个时空中来回穿梭了好几遍。而贯穿这一切的却是电话听筒里神秘的乱码、一只漫不经心的小猫,还有那几颗并不惹眼却总也扑不灭的小火花。若是联系上标题,眼看着星星之火,一下仿佛烧在了绑定炸弹的引线上。

读科塔萨尔也许会有这种感觉,明明是一部电影的信息量,却浓缩在了预告片的长度之内。昏暗的灯光,肃穆的场景,几个镜头的转换已经透露了重要的信息,而主角的形象总是难以磨灭,那挣扎着的小小身影,永远停留在人们的脑海之中。没有省略一个细节,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

在著名的《科拉小姐》中,这个手法简直被作者发挥到极致:全篇由不同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描写展开,却将主语和人称的转变通通省略。在前后逻辑和剧情发展的推动下,小说非但没有晦涩难懂,还越发地流畅生动。受限的篇幅并没有限制信息的传达,反而带来更强烈的效果。

作者还在这些故事中埋下了足够多的伏笔和暗语,如果在阅读过后反复回味,可以在有些段落中发现折叠其中的另一层含义,例如作者会在某些虚构的场景和人物中投射自己的影子。《另一片天空》一文中,描写的布市景色像极了旧时的巴黎,咖啡馆“南美佬”的身影神似十九世纪法国诗人洛特雷阿蒙。他是一位出生于拉美的欧洲人,而作者科塔萨尔出生于比利时,幼年随全家返回祖国阿根廷,两人在现实中的身世互为镜像,而洛特雷阿蒙的法语名正有“另一片天空”之意……

小说是虚构的,而现实本身才是一抹更为浓厚的虚幻。因为故事荒谬的情节正是现实的另一个投影,生活其中的我们却浑然不觉。从科塔萨尔精心设计的小说中抬起头来,一瞬间,虚构和现实已然模糊了它们的边界。

其三 不可分割的小说与现实

但凡读过科塔萨尔任何一篇作品的读者,都会对这一点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的想象力实在太丰富了。但更令人叫绝的是,作者还总能把故事讲述得一本正经、煞有介事。

它们表面上也许是幽默和荒诞不经的,但其内核却发人深省,可以从某个哲学问题上无限地扩展开去。也许乍一看他的作品总显得那么天马行空,但其实反映了当下每一个普通人可能遇到的问题,小说也就成了现实生活的一个镜像。在读科塔萨尔的短篇作品时,你甚至会产生这样一种感觉:这书上的文字和当下的生活,怎么那么该死地一致?

这一点或许同作者的创作初衷有关。作为文学大师,科塔萨尔写下一个平凡人面对荒谬世界所产生的复杂情感,并且将这种人们普遍共有却无法言说的体会重现出来。他曾在一篇谈论创作的文章中这样写道:

在美洲,无论是古巴、墨西哥,还是智利、阿根廷,都有许许多多的小说创作者从世纪之初就在努力奋斗,却从未真正认识过内在的自己,几乎在其过世之后才以另一种形式被发现。“我们如今面对的是这样一种全景,人们缺乏足够的联系合作,互相并不清楚他人的工作内容和奋斗目标。“我认为,如果写小说能够撇开国家和国际的特殊性而从普遍处着眼,是非常有益的。因为这是人类的共性,即我们在内心之中都有着某种重要的内核和生命力,日复一日,深信不疑。”

当我们跟随着科塔萨尔的文字,一步步深入表面之下的内心世界,便会发现有着强大力量的生命源泉。正是这全人类共有的力量和信念,催生了他那看似荒诞的小说集,又赋予了每个人独特的阅读体验。故事并非说教式的,科塔萨尔只提供材料,让读者能够在探索中尝试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爱恨情仇、谎言与真实、忠诚与背叛、束缚和自由……这些世间共有的主题在小说文字之间不断交织组成众多镜像,将新生的问题抛向读者自身。

就这样,虚构的小说照进了现实,甚至是未来。

尽管从未试图将之归类,我们仍将20世纪阿根廷作家胡里奥·科塔萨尔的成熟时期作品中八部广受好评、堪称经典的短篇,一同出版在单行本《万火归一》中。它也是按照作者自己的意愿组合篇目而成的短篇小说集。

在装帧设计上,我们针对读者便携性需求,采用了精致小巧的开本尺寸,实现在任何场景中都能即时享受阅读快感的愿望。书中除了同名篇目,还包括《南方高速》《科拉小姐》《正午的海岛》《另一片天空》等。译文也同样优秀、质量上乘,译者为陶玉平老师,曾译马尔克斯《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世上最美的溺水者》等。

《万火归一》在案头静静等待。追寻着前两集的脚步,它带来的是一脉相承而更加震撼人心的篇章,一次大胆而华丽的冒险。

吴优 / 文

本文标题: 《万火归一》读后感100字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21828.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脸上的门,口中的灯经典读后感有感虚拟人读后感1000字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