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阿尔都塞》是一本由(澳)卢克·费雷特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导读阿尔都塞》精选点评:●苍白平淡的一本●良莠不齐的一套书●对马舍雷和伊格尔顿的介绍蛮有意思●不错
《导读阿尔都塞》是一本由(澳) 卢克·费雷特著作,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2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导读阿尔都塞》精选点评:
●苍白平淡的一本
●良莠不齐的一套书
●对马舍雷和伊格尔顿的介绍蛮有意思
●不错
●马克思主义万岁!(。
●总体而言简明易懂,但后半部分偏文艺理论,难以琢磨。
●每个思想体系都被自己的难题性/概念体系从内部统一起来,不可脱离在其中形成概念的难题性来理解任何一个概念。马克思理论经历了从早期关注异化的人道主义到后期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认识论断裂(1845)。这门科学认为社会这一复杂的结构整体包含不同的实践/劳动(特定原材料通过特定生产工具被加工为产品),经济实践决定其他实践,但每一实践实际上都被其他所有实践决定(过度决定)。症状阅读关注文本中的不完整,它们是诸意识形态历史歪曲性的结果。意识形态表述个人与其真实生存条件间的想象关系,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永恒化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尤其是人道主义意识形态(通过诱使我们相信自己是主体而让我们服从于统治阶级并失去自由)。科学让我们用概念认识意识形态,有间离效果的艺术允许我们看到意识形态→拒斥意识形态带来的对世界的误认。
●阿尔都塞对上层建筑的“过度决定论”与“相对独立性”分析相比于第二国际的经济决定论更为贴近现实中的社会动态。而其对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分析则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一次重要发展。阿尔都塞的学生们的文化理论也立足于他的这两方面理论,意图在文化领域突破意识形态的影响与固有话语的局限。总之,我对其理论持肯定态度。
●很羞愧,只断断续续看了一些,现在仅仅在需要的时候查阅(1/4)
●作者必定是个搞文学的,这本书几乎可以看成是文学研究者眼中的阿尔都塞。
《导读阿尔都塞》读后感(一):阿尔都塞思想源流简图
自己重新做了一下,原图见P216,田延、赵文绘。
《导读阿尔都塞》读后感(二):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1,文本的深层结构就是理论的总问题(problematic)。第34页problematic为"难题性"欠妥,况且对problem的处理一会是难题一会是问题,还用question标出"问题",想想"问题框架"。
2.第53页vision译为"看"是不错的,但"疏忽"那词太照搬参考书了,sight和oversight对应,应为"觉察"和"失察"。况且,这里是说深层阅读和表层阅读之间的差异,所以和看的行为有关。
3. 阿的多元决定(overdetermination)源自弗洛伊德。 此书翻译为"过度决定",这个概念和黑格尔,马克思的辩证法有关,若译为多元决定更能体现出结构中各要素的关系。
3.现在上课期间整理的。有时间继续找漏洞。
我想说的是,既然是导读,为什么不统一术语,可以省去读者再去翻阅其他译本的麻烦。虽然译者参引了一些中译本是很好的做法,但是在术语翻译不一致的情况下,能不能先去核对一下某个理论术语到底是一个还是几个?还有译后记的意义不大,既对阿的理论没有梳理或者没有一目了然的概括,又没有对翻译过程中不确定的东西或者为什么选这种译法加以解释。
《导读阿尔都塞》读后感(三):阿尔都塞: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主要理论家
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套导读系列,好在通俗易懂,体例统一,大多先说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人,也就是他的意义,然后是其理论关键词,第三部分是该人之后的理论发展,最后是进阶阅读书目。
但是,或许跟思想家本人有关,有些导读写得好,有些写的就一般,例如《导读阿多尔诺》就没什么印象。这本《导读阿尔都塞》介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家阿尔都塞的主要思想。包括阿尔都塞不认同对早期马克思思想的推崇,特别是《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里通过批判异化劳动和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异化体现出的人道主义思想——这一思想随着1932年手稿的发表,在法国思想界赢得了巨大认同。阿尔都塞坚持认为早期人道主义的马克思还不是成熟的马克思,他使用的不是自己的理论语言,没有自己的问题意识(该书译为难题性)和核心概念,直到1845年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马克思才提出了自己的问题确立了自己的理论视野、创立了自己的理论话语,才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所以阿尔都塞提出要《保卫马克思》。阿尔都塞进一步带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作《资本论》进行了解读,提出了著名的“症候阅读法”——马克思对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等著作的解读,对劳动和劳动力的区分等,都体现出他对经典著作中的断裂、矛盾的关注,并从中提出了问题的根源,升华为自己的理论突破——这一点非常类似于精神分析里的症候分析。毫无疑问,上述两点都在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成熟期马克思与青年马克思的区别,以马克思主义批判人道主义,将后者视为一种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这些都曾经是我们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里的表述,没想到来自阿尔都塞。症候阅读法更是文学艺术批评的经典方法。
阿尔都塞的更大影响在于他对意识形态及其国家机器的分析与批判,他依照马克思将社会结构分为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强调意识形态也是一种国家机器,只是它不像上层建筑一样使用暴力强制手段,而是通过宗教、教育、传媒等形式营造一种无处不在的环境,说服你相信——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被统治阶级,都会从自己的角度相信了这种对现实关系的想象性非真实的话语。当然阿尔都塞还强调意识形态不是纯观念的东西,也是一种物质现实,有物质载体。在阿尔都塞看来,人是复杂关系的决定物,是意识形态塑造的结果,但是在文学艺术中,人却被意识形态询唤为一个主体——一个仿佛可以自由自主决定的主体。因此,阿尔都塞更肯定布莱希特的间离戏剧,不是把观众带入主体幻象中,而是让他们意识到幻象的存在,从而可能使用科学的理论反思。
阿尔都塞无疑是激进的,他将哲学定义为理论里的阶级斗争,把马克思主义称为科学,此前的理论都是意识形态——一种虚假的话语。他的理论让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有了深度,强调好的艺术产生于并自然显现意识形态,科学理论则分析和批判这些意识形态。直到雷蒙·威廉斯那里才用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取代了他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询唤理论,虽然阿尔都塞也说意识形态是一个允许有反抗的领域,但不像葛兰西认为不同的阶级都可以竞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阿尔都塞1980年诡异的掐死了妻子并因此断断续续住在精神病院,作为公共知识分子消失,1990年去世。
这本书有许多术语的翻译不够规范,甚至连马克思的《资本论》都别译,让人难免遗憾。
《导读阿尔都塞》读后感(四):田延:译后记
摆在读者面前的,是一本介绍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路易•阿尔都塞思想的小册子。可以说,这本书并不深奥,作者用尽可能通俗浅显的语言勾勒了阿尔都塞思想的几个大的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尤其强调了阿尔都塞的思想对文学艺术研究的意义,在本书的几乎每一章中都对此有所提及。的确,通过阿尔都塞,人们会对文学艺术产生新的认识,特别是有助于让人们“看”到长期以来对文学艺术的意识形态幻想。
一直以来,人们总是在追问“文学和艺术是什么?”,或者,“文学和艺术的本质何在?”我们暂且不必考虑问题的答案,单看提问方式本身,便会发现其中存在着缺陷。这种提问方式的背后隐藏着这样一种思考的逻辑,仿佛文学和艺术是一个独立的实体,一个抽象的存在,它并不取决于特定社会中的一切物质条件与关系,而是由文学与艺术之所“是”的那个“本质”衍化出来的,这样便使文学艺术作品神秘化了。于是,具有现实根基的文学艺术就变成了被人们顶礼膜拜的艺术宗教。一切“为艺术而艺术”的人,他们的头脑无不接受着这种意识形态幻想的统治。
同马克思本人以及所有马克思主义者一样,阿尔都塞并不把文学艺术视为一个纯粹的、独立的、抽象的事物,相反,他在整个社会的政治和意识形态环境中去确定其位置并理解其功能。诚如阿尔都塞所说,他是以一个“政治人”和“哲学家”的身份去看待文艺问题的。也就是说,阿尔都塞跳出了文学艺术这个封闭的圈子,从其外部,从其“左”面去思考它们(这与他在思想史研究中所秉持的原则相一致),从而也就在本质上和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以及结构主义者那种从文学艺术的内部探求文学艺术的“本质”的思考方法拉开了距离。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把阿尔都塞的这种外部研究方法等同于庸俗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我们知道,文学艺术作为上层建筑的某个特定层面,具有其相对独立性和特殊的效能,而这种独立性与特殊效能恰恰又是由于它的形式引起的,因此阿尔都塞虽然把极尽形式美之能事的文艺作品视为“可耻的”,视为“一种名副其实的宗教、一种蛊惑、一种眩晕、一种催眠状态、一种纯享受” 1,但它又回过头来借助于形式分析来达到他的批评目的。例如阿尔都塞对布莱希特和贝尔多拉西的戏剧的评论,不是像庸俗社会学那样,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这些陈词滥调入手,而是致力于发现他们的“去中心化”戏剧结构(由“历史时间”与“悲剧时间”的对立构成的“辩证时间”的戏剧结构)与资产阶级戏剧传统的“同心圆”结构的差异,从而对资产阶级道德进行批判,进一步达到对整个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而对克勒莫尼尼绘画的评论,也是通过其画面结构的间离效果(“看”与“回看”的圆圈结构与粗大的垂直线结构的对立)对人道主义意识形态予以揭露和批判。因此,我们可以看到,阿尔都塞虽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从外部对文学与艺术进行批评,致力于让文学与艺术承担某种批判作用的伟大传统,但他却使之更为精细化,既避免了庸俗社会学那种牵强附会、“影射”现实的批评,又避免了形式主义者把形式与内容截然对立的极端倾向。
所以,在阿尔都塞这里,形式和内容并不是毫不相关的两个东西。
通过这本小册子,我们或许可以一窥阿尔都塞的文艺批评思想及方法,并对我们理解文学艺术作品有所助益。当然,本书也并没有对阿尔都塞的思想作出全面的介绍,阿尔都塞与精神分析,特别是与拉康的关系,以及阿尔都塞晚期的关于“相遇的唯物主义”的思想都不在本书讨论的范围之内,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本书得以翻译完成,是与很多人的关心与支持分不开的。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陈越先生,是他促成了我对本书的翻译工作,也是他最先向我们讲授了阿尔都塞,带领我们去认识这位20世纪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
感谢陕西师大文学院的苏仲乐、霍炬、赵文、杨国庆、钱章胜,西安文理学院的唐健君,以及远在巴黎高师访学的吴子枫诸位老师,他们对我的翻译、学习提供了很多帮助,使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吴老师,他在阿尔都塞曾经奋斗过的地方继续着自己的奋斗,这一点时常鼓舞着我,激励着我去阅读并理解阿尔都塞。
感谢重庆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林佳木女士和邹荣先生,他们为本书的出版所作的细致、认真的工作令我深受感动。
感谢我的同学相明、李秀娥、李超、倪贺,与相明等人的讨论时常给我以启发,而李秀娥则承担了本书第2章第6节的翻译工作,谢谢你们!
感谢我的家人、朋友,没有他们的支持,这本小书是难以完成的。因此,我也把这本书献给他们,作为亲情与友情的见证。
这是我初习翻译之作,谬误疏漏定然不少,恳请读者、方家不吝指正。
田延
2019年2月14日于西安
1路易•阿尔都塞:《论布莱希特和马克思》,见陈越、王立秋译《阿尔都塞论艺术五篇(上)》,《文艺理论与批评》,2019年第6期。
《导读阿尔都塞》读后感(五):与译者商榷几处小问题
本书的确是了解阿尔都塞进而阅读阿尔都塞相关著作的不错入门读物,这不仅体现在文本简洁、流畅,同时也体现在书中小框内各种术语的详尽解释,以及书后所附的详细参考文献。如果看完每章之后,印象还不鲜明,记忆不够深刻,你完全可以参考每章之后的“小节”,实在是仿佛傻瓜相机一般方便。
译者的翻译也非常流畅,且增添了不少注解,纠正了原文中的错误,尤其还与赵文兄一道勾勒了阿尔都塞的思想谱系,这些都可圈可点,但是,依照我令人讨厌的脾气,总喜欢鸡蛋里挑骨头,所以仍然想就几处翻译、注解问题向译者求教,同时也请大方之家不吝批评。
第一,从P41开始,“难题性”这一术语频繁地出现在本书之中,这也是阿尔都塞的重要术语,英文为:problematic,法文为problématique,根据我以往的阅读经验,“难题性”这个翻译显得有些拗口,且具体指向不太明晰,也许是作者在书中对这个术语的解释比较多,所以译者并未加注。
例如,本书P42引用了一段《保卫马克思》中的话:“每一种意识形态都必须被当作一个由它自己的‘难题性’(problematic)从内部统一起来的真实的整体,因此不可能在不改变其意义的情况下,抽取出其中任何一个成分。”接着又说:“阿尔都塞把这种内部统一称为‘难题性’,并把它定义为‘构成’作者在其中进行思考的、‘现有意识形态领域范围的真实思想的结构性统一。……因此阿尔都塞把它说成是一个‘由单个作者为之提供答案(answers)的问题体系(the system of questions)’。’”
从以上的论断来看,problematic指的应该是能够影响人提出问题并且影响人对问题思考的某种结构统一体,个人认为赵一凡的解释比较贴合,他认为应当翻译为“问题域”,他甚至将之与知识型(épistéme)进行了对比.,进而认为问题域就是一种习惯遵循的潜规则【可参见《从卢卡奇到萨义德》】。这个翻译我还是比较认同的。
同时,我们还知道,《保卫马克思》的中译本有顾良译的商务版,将之翻译为“总问题”,他的这个翻译可从阿尔都塞的原文中得到引证:“总问题的概念与唯心主义地解释思想发展的各种主观主义概念的不同之处,正是总问题的概念在思想的内部揭示了由该思想的各个论题组成的一个客观的内在联系体系,也就是决定该思想对问题作何答复的问题体系。因此,为了从一种思想的内部去理解它的答复的含义,必须首先向思想提出包括各种问题的总问题。这个问题本身是一个答复,但它回答的不再是它自己的问题,即总问题内部包括的问题,而是时代向思想提出的客观问题。”(1984,商务版,P47)这亦是可以理解的。
我个人猜想译者之所以翻译为一个颇为晦涩的“难题性”,一方面是为了与他翻译的“难题”(problem)形成一目了然的联系。另一方面是problematic的确不包含上述各种意义,词典中这个词一般指的是“成问题的”,是一个形容词。但是,problématique不但可以作为形容词,同时还可以作名词, 在Larousse Chambers辞典中就有“set of problems or issues”的意思,Nouveau Robert中也可以解释为“Ensemble de problèmes dont les éléments sont liés. ”(使各种元素联结起来的一整套问题,同义词为questionnement)。这样看来,顾良的翻译更接近。
总之,翻译为“总问题”可能更接近阿尔都塞的意思,而“问题域”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且可能读起来更顺口,而“难题性”则有些难以理解。比如,马克思在黑格尔的问题域(总问题)中提出了什么问题,又回答了什么问题,而认识论断裂之后,他又形成了什么新的问题域(总问题)。若更换为“难题性”想必会如坠五里云雾。由此看来,这个地方是否需要斟酌一下呢?
第二,从P53开始,经常会出现“过度决定”(overdetermined, overdetermination),这个词毫无疑问是阿尔都塞从弗洛伊德那里借来的,后者用来指梦里的一个image之中包含了许多的thoughts。而阿尔都塞借用这个概念是为了说明文学、艺术、实践并不是由单一原因决定的,正统马克思主义者通常将之归因为经济基础,而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领域之中还存在着相互影响,经济只构成诸多原因中的一个方面,所以应该是“多元决定的”。阿尔都塞的这一思想明显是受到了Mao的矛盾论的影响,也就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划分,矛盾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划分,在此之上才形成了多元决定论。虽然,也有人翻译为“超定”,多半应该指的是“超越决定论”这一意思,但意义太过浓缩,实在不如“多元决定论”来得简单易懂,不知各位意下如何?
关于以上两点可参考:http://www.marxists.org/glossary/terms/althusser/index.htm
第三,P147注解二说:“人名路易(Louis)中的三个字母组成的代词,意为‘他(她、它)’——译者注”这里有几个问题,首先,并不是从Louis中抽取几个字母的问题,而是Louis与lui的发音很像(s是不发音的),其次,lui本身在不同场合可能指的她和它,但是《来日方长》中提到了:“Lui,c’était Louis”,这里指的是“他”,这个他就是他的名字“路易”的来源,他英年早逝的叔父,他母亲深深爱着的路易,所以他觉得自己的母亲从来都不爱自己。虽然,我一直认为阿尔都塞这个精神分析实在是……牵强,但是既然他这么认定了,那就是如此了。
总之,本书的翻译瑕不掩瑜,是值得推荐的,但我提出一些小小的疑问仅供大家参考,也欢迎讨论。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