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食之后》是一本由[美]萨拉·佩里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3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日食之后》读后感(一):最深的痛,最真的爱本以为这是本悬疑小说,翻开才知道,是一段横跨12年的独白,也是一个女孩如何
《日食之后》是一本由[美] 萨拉·佩里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38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食之后》读后感(一):最深的痛,最真的爱
本以为这是本悬疑小说,翻开才知道,是一段横跨12年的独白,也是一个女孩如何在无助中成长、在真相来临时坚强的完整记录。
写作这本书的艰难程度,不亚于作者萨拉坚持活下来,活得像个正常人。
她在12岁前是个普通的女孩,一直与美丽乐观的单身妈妈共同平静生活着,直到一个夜晚,她在持续不断的尖叫声中见证了妈妈被人残忍杀害的全过程。
想想她后来经历的日子就头皮发麻。
然而整整12年后,在萨拉几乎从事件走出来,开始正常生活的24岁,“时间再次倾塌”。
凶手因为另一起案件落网,意外地揭出了当年杀害她母亲的犯罪事实。
如果不是想要知道结果,真的不想再读下去。由此可以想象,作为当事人的萨拉在写作时面临着多么大的痛苦。
然而她还是收集了尽量多的素材,无数次重新面对自己的脆弱与绝望,终于在30岁的时候写出了这本《日食之后》。
最终还是读完了它。
希望每个像萨拉和她妈妈那样的受害者——不,希望每个普通女人都能够得到善待和帮助,希望正义和真相即使迟到也永不缺席,希望在冷漠和猎奇之外,人人都能多给世界留下一分善意和温柔。
哦,书中有个细节很让人难忘。
多年后,萨拉在对案发现场的回溯中突然意识到,妈妈当年发出持续的尖叫也许只是为了提醒她逃走和掩盖她发出的声音。
她在被一刀刀夺去生命的时候,还是把最后的爱和希望留给了女儿。
《日食之后》读后感(二):日食之后,晴空朗朗
看到【纪实文学】这四个字的时候,心下止不住一沉。
很难想象,一个12岁的小女孩,在因为凶杀而失去单亲母亲之后,要如何独自面对这一切。
她的存活,完全是侥幸而已。
在深夜被母亲凄厉的惨叫惊醒的她,凶案现场同她仅有一墙之隔。
她是如何颤抖的听完行凶的整个经过?在她独自跑到外面寻求帮助时,内心一定是极度痛苦而绝望的。
她知道吗?凶手曾有意向朝她的房间走了几步,又折返。仅差几步之遥,也许她就要追随自己的母亲,一同离开人世。
或许她内心其实也是极度渴望的,她不想一人独孤活在世上。纵使有几个姑妈呵护长大,但母亲的地位,岂是那么容易便能取代。
在余下的岁月里,她的人生似乎定格在那噩梦般的童年。在遭受亲人与警察一遍遍的质疑和审查后,她的内心,也渐渐动摇起来。人们为何会怀疑一个孩子会伙同杀人犯为母亲的死亡说谎?
她背负起一切的枷锁,承担了双倍的痛苦。
只待矢之一日,得以沉冤昭雪之时。
那定是日食消散的朗朗晴空。
《日食之后》读后感(三):我的太阳被吃掉之后
母亲遇害了,我的太阳被吃掉了。
这是一部非常令人心痛的回忆录。我特别佩服作者的勇气,她的勇气来自于对妈妈的爱。她对妈妈的爱如此之深,所以才能促使她鼓起勇气,面对妈妈被害的事实,去跟许多妈妈生前身边的人去交谈、记录,甚至与凶手对峙,将妈妈努力摆脱原生家庭的阴影、积极生活的样子展示在大家面前。于是一头红发的克丽丝特尔那样鲜活地活在了书里。 由于这件事情本身太过恐怖和阴暗,因此在这部作品纪实的基础之上蒙上了些许神秘的色彩。而且由于案件在发生十二年之后才被揭开,所以难免让人感觉迷雾重重。又加之作者的母亲因为活泼外向的性格和姣好的容貌所以交友范围比较广,所以嫌疑人相应地也增多。 但是这些都不是我所看到的这个故事背后所真正折射出来的东西。最让人震撼的还是美国社会底层人群生活的惨剧。每个家庭都是粗鲁暴力不尊重女性的男权社会的缩影,每个家庭的女性都被当作猎物,而像作者的妈妈——克丽丝特尔这样姿色不错的女人就更成为被猎取的对象。 有人说过,每一个xing侵案件都是整个社会造成的。在这个案件中更是如此。从如野兽般窥探着克丽丝特尔的男人们,到幸灾乐祸的邻居,再到原生家庭里冷漠的亲人们,还有不负责任的警察和从各种诋毁女性的角度对作者咄咄相逼的律师。他们对女人的不尊重,对生命的漠视,造成了这场悲剧的发生。 比如,在克丽丝特尔遇害之后,她周围的人这样说——“她穿衣服就像是个jinv”,“她和那么多男人有过交往,这种事迟早找上她”。这样的闲言碎语完全掩盖了克丽丝特尔为生活及自己的女儿所做的一切努力。她勤勤恳恳地在制鞋厂上班,每天站着工作十二个小时,早晨六点就要上班,为的是下午早点下班回去陪伴女儿。她的原生家庭就像一个烂泥沼,她奋力爬了出来,通过自己的劳动换来了属于自己和女儿的房子。 本书第一部的结构以“之前”、“之后”、“之前”这样曲折交叉的时间线索来叙述案件发生之前和之后作者的生活。她将日食事件作为母亲遇害的征兆,充分表明了这件事对她的震撼。她在很长时间里无法摆脱这件事带来的阴影,在生活的道路上犹豫不前。第二部则名为“向前,向前”,表现了作者决定正面面对惨案,在悲伤的基础上积极前行的决心。太阳又出来了。 阅读这本书时我的脑海里始终闪现我的母亲的影子。她的一生,她的血泪,我的后悔,我的痛苦。惟愿一切都会越来越好。
《日食之后》读后感(四):我母亲是个不完美受害者
“6月21日,美妙绝伦的金边日食作为2020年最值得期待的天象在天宇上映。此次日环食的环食带西起非洲中部,一路向东,在西藏进入我国境内,东西横穿我国中部地区,最后经过台湾,消失于茫茫的太平洋西部。”在观赏完这次日食之后,巧遇这本《日食之后》,书中不仅仅将发生的日食作为一个时间点,光芒万丈的太阳被掩盖的时刻也暗喻了作者生命中最为黑暗的事件,当我得知此书并不是虚构的小说,而是一本忠实事实的回忆录时,巨大的震撼与悲伤也似黑暗的月之阴影笼罩了我的心。
作者萨拉·佩里12岁之前,由美丽又坚强的单身妈妈抚养长大,虽然生活颠沛流离,但勇敢的妈妈还是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她创造最好的生活环境,悉心照料与爱护她的生活。但在萨拉12岁的一个深夜,妈妈被人残忍杀害了,在杀人犯手下逃过一劫的萨拉却也对其身份一无所知。案发十多年后,孤苦伶仃的萨拉被各位亲戚辗转收养,即使衣食无忧,却再也享受不到专属于自己的母爱,更糟糕的是,杀害母亲的残忍凶手也一直没有落网,而在追查案件真相的过程中,妈妈追寻真爱的苦涩生活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曾被母亲魅力吸引的男人都成了嫌疑人,甚至连身在犯罪现场的萨拉也被人们臆想成隐瞒真相的“坏”孩子。坚强的萨拉再次度过人生的又一个12年之后,终于成长为了独立的、拥有自己生活的成年人,而当年夺取妈妈生命、夺去她幸福人生的凶手也终于落网。这个故事似乎走到了一个让人欣慰的结局,萨拉经历了那么多的悲伤与痛苦之后也勇敢地将这些写成了这本《日食之后》,书中的世界与书外的现实交汇在这一个点上,“从此她幸福的生活下去”的童话般虚幻的结局似乎变得更加真实可信,也让心疼萨拉的读者们能够合上这本书,同时放下悬着的心。
书中萨拉美丽的母亲就如同光芒灿烂的太阳一般,虽然独自抚养着女儿,但她去世时也不过是个三十出头的女人,而原生家庭的影响让她始终向往着爱情,即使遇人不淑、屡次受伤。萨拉在探寻真相的同时也日渐长大,在昔日母亲身边人们的口中逐渐认识到这个女人的完整生活:她有着吸引人的魅力、敢爱敢恨,她有一起玩乐交心的好闺蜜,她想要一个好丈夫支撑起自己想要的家庭,她卖力工作尽力赚钱为萨拉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她的童年并不幸福却依旧关心父母,她承受着太多压力与苦楚,她爱萨拉。最让人震撼的莫过于那晚遇害场景,母亲开始为了萨拉的安全选择了隐忍,在后来发现事态严重后用自己的尖叫声掩盖萨拉的存在,即使身中50多刀时她依然用尽全身气力保护着萨拉。萨拉的母亲因为丰富的感情经历而被污名化,被害者本身已是承受伤害的一方,在所谓“正义审判”之时又要被各种陈述、辩论的过程受到再次的伤害。围观者需要的并不是被伸张的正义、也不是罪犯的落网,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故事,而面对故事中巨大的恐惧,“认为是她咎由自取,对某些人而言更安全,这让他们更容易相信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这是这个事件里最可怕的一种观点:她是一个不完美的人,所以她成为了受害者,她自己的问题引来了灾祸。
萨拉最终也成为了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她不仅与过去的悲伤和解,也跟那个失去母亲的少女和解。当母亲永远停在30岁,而萨拉的年龄逐渐超过这个数字,她懂得了母亲当年的无助与脆弱,这次换她扮演一个守护者的角色,来守护那个她永远深爱、也用生命爱着她的母亲。
“我明白,即使在最后那个漆黑的夜晚,我们无法为对方多做些什么,但至少有的时候,我们是对方撑下去的支柱。”
《日食之后》读后感(五):迟来的再见
18年后,萨拉用回忆录与母亲道别。那句当年未曾说出的再见,终于呈现。虽然克里斯特尔缺席了萨拉人生的大多数重要日子,但是萨拉努力去了解了克里斯特尔——自己的妈妈,也用作品告诉了世人,我的妈妈和我,虽被迫分开,但仍然彼此依赖。
日食之后,太阳再次出现,但是克里斯特尔没有所谓日食,在中国古代传说里被称为天狗吞日,实属大灾。而在对太阳十分崇拜的玛雅文明里,日食更是致命的灾难。事实上,对于农耕文明而言,太阳都是如此神圣,日食带来的黑暗纵然短暂,但是恐惧却是挥之不去的阴影,始终萦绕心头。对于大多数人,母亲就是生命中的太阳,温暖而神圣。一场日食之后,克里斯特尔陨落了;萨拉的生活也由此被硬生生被掰成了两截然不同的两半。
如果说,回忆录是自省、是披露、是予后人以警醒,那么作为回忆录的《日食之后》,更多的是自我疗愈与振聋发聩的反问:为什么母亲要遭受这一切,又为什么萨拉要承担这一切。在一个个鲜活的情节背后,无一不是萨拉自己血淋淋的伤疤。揭开这些伤疤,去了解早已故去的母亲生活的细节。这事实上是与母亲、与过去的自己和解。萨拉在整部作品中始终保持了一种理智而疏离的状态,即使受到了太多的不公待遇,也只是躲进自己的壳里自己疗伤。而她对母亲过往的发掘固然是在案件已经在法律程序上尘埃落定,但是这种发掘却也存在着风险:母亲是否是完美的。答案当然是不完美。这个世界上根本不可能存在完美的受害人。克里斯特尔也不例外。她的原生家庭并不完美,她高中尚未毕业就辍学,18岁成为母亲。于此同时,克里斯特尔所交的男朋友们总是不够好,每一任男友似乎都隐隐有暴力倾向。同时,克里斯特尔自己也有丰富的私生活,和密友琳达的关系始终成谜,是否有过***等等也难以考证。甚至她的亲姐姐在数年后仍然记得曾经在克里斯特尔家撞见不应该看到的场面,特别是考虑到对象的特殊性。克里斯特尔另一位姐妹则彻底的将她视作腐化的典型:过于招摇的妆容,太过艳丽的着装等。可是这些不完美和完美共同构成了真实的、活生生的克里斯特尔。为了生活她也辛苦工作,面对自己的魅力她也有困惑的地方,对于几任男友的付出都多过收获,对生活也充满绝望。这些构成了活生生的每一个人。因此,没有人是完美的,更不可能有完美的受害人。萨拉去回顾过去,去发掘这一切,只是为了让12年前早早逝去的母亲鲜活起来,了解本可以由继续和母亲共同生活而了解的事实。而关于萨拉自己在母亲过世后的生活虽有着墨,但感情并不强烈。萨拉努力将自己生活经营的看起来正常,想用这样的正常与生命中遇到的失常隔绝开。直到凶手落网,一切归位。
从作者简介来看,萨拉本人确实属于走出苦难的成功者,但是正如本书中萨拉所言,她极力避免陷入自满,也努力在作品中更多关注克里斯特尔,而不是自己。本作简介中将克里斯特尔与《西西里岛的美丽传说》做了比较。实话说,这样算不上高明。美丽、魅力固然是两部作品中主角所具备的特征,甚至也可以说是酿成悲剧的重要原因。但是不美丽不具有魅力的人不也同样困难遭遇这样的不幸吗?为什么会发生罪恶,永远不要从受害者身上去寻找原因,罪恶的根源只是来自于施暴者,否则任何的归因最终都会变成受害者有罪论。而这种受害者有罪论,不正是萨拉、正是有良知的现代人试图避免的吗?而本作中最令我感到动容的,是法官所说的话(书P332),这是全书最有力量的语言,也是全书最为善良的瞬间。这席话让人相信,这个世界也许还有正义。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谈不上愉快,因为话题太过沉重,而真相又如此铺面而来。但是这仍然值得一读,去阅读去反省,去感悟萨拉如何与过去告别,又如何与克里斯特说再见。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