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背后:暗含的深意

发布时间: 2020-07-08 09:46:02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33

文|缓缓君首发|缓缓说今年的高考作文一共有11道题目,其中全国卷5道,北京卷2道,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卷各1道。总体来说,这些题目出的还是相当有水平的,而且全国卷的考题暗含深意,指向了一个重要的线索(这部分最后再说),以下先一一进行点评。全国Ⅰ卷是关于对历史人

高考作文背后:暗含的深意

  文 | 缓缓君

  首发 | 缓缓说

  今年的高考作文一共有11道题目,其中全国卷5道,北京卷2道,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卷各1道。

  总体来说,这些题目出的还是相当有水平的,而且全国卷的考题暗含深意,指向了一个重要的线索(这部分最后再说),以下先一一进行点评。

  全国Ⅰ卷是关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如果让你来考,不知道你会选择围绕哪个人物来写。

  但最终都是在体现考生个人的价值观。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它是一篇发言稿。

  也就是说,它同时在考察:你是不是善于借助某个典型案例,来把自己的价值观分享和传达出去。

  另外,如果你对历史人物有更多的了解,可以把人物形象描绘得更加丰满,显然是有助于拿高分的。

  全国Ⅱ卷很显然指向了新冠疫情。

  在中国最困难的时候,接受了国际社会的援助,在中国走出困难之后,又把援助送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

  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会产生怎样的联系?

  这考验的是考生对重大国际事件的看法。

  材料中的那些寄语,则给出了一些方向性的意见。

  如果让我来写,我应该会选择“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进行展开,并且最终回归到“人类命运共同体”(a Community of Share for Mankind)这一价值理念。

  这也是这些年中国一直在向全世界推广的价值理念。

  同样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一篇要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进行发言的演讲稿。

  演讲稿侧重的不是自嗨,而是你能不能打动别人,影响别人,能不能在全世界面前把中国故事讲好。

  我觉得这道题目非常契合中国当下的现实需求,它选拔的是能把中国价值理念传达出去的那些潜在的优秀人才。

  全国III卷的主题是“如何为自己画好像”,查考的是考生的自我认知,背后可以涉及到心理学和哲学层面的思辨(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并且它是一封写给高一新生的信,同样是在考察你影响别人的能力。

  全国新高考Ⅰ卷的主题是“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材料涉及各级政府和各个行业。

  说白了,依然是在考察你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其实这个话题我之前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透过疫情,看国家发展的上限》。

  当然,我那篇文章很长,而且有大量的对比和铺垫,但如果有考生把这篇文章精简和提炼一下,我相信是能够在考试中拿高分的。

  全国新高考Ⅱ卷是对某个地方的自然特征、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写一篇主持词。

  这个可发挥的余地比较大。

  如果让我来写,我可能会围绕卢沟桥来写七七事变吧,因为今天正好是七七事变83周年。

  结尾可以回归到:不忘历史的同时,我们也要向前看,不要沦陷在历史悲剧之中。

  因为中日友好已经成为了这两年的主旋律,这背后是现阶段中国外交和经贸关系的需要(尤其是中国在推动的中日韩自贸区和RCEP,都需要日本的支持)。

  北京卷有两道考题,考题(1)的难度我认为比较大,因为它涉及到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如果你不了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虽然也可以就“每一颗都有自己的功用”表达自己的观点(材料要求是联系现实生活),但如果你了解北斗的前世今生,并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表述清楚,然后再结合现实生活进行阐述,整篇文章的知识含量会更高,说服力也会更强。

  但这也对考生知识储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且因为是理工科类的专业领域,理科生相对来说更加有利。

  好在北京卷是两道考题二选一,也可以以“一条信息”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这个主题非常贴近生活。

  互联网时代是个信息过载的时候,网络上充斥着真真假假的消息,如何辨别真伪,对信息进行筛选和吸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

  注意考题要求中的“思想健康”即可。

  同样是关于对“信息”的看法,我个人认为江苏卷的出卷水平比北京卷更胜一筹。

  材料中提到的“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

  用一个专业术语来表示即“信息茧房”(指人们的信息领域会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从而将自己的生活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的现象)。

  比如前段时间,有一篇颇受争议的爆文——关于今年南方的暴雨和洪涝灾害。

  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上千万人受灾的重大新闻,热度却不如《乘风破浪的姐姐》这样的综艺节目,然后批判媒体缺位。

  但其实无论是央视、人民日报这样的官媒,还是民间的机构媒体和自媒体,都有对暴雨进行报道,但为什么很多人还是不了解甚至不知道?

  这恰恰就是“信息茧房”的一种表现。

  很多人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并且在你每一次点击感兴趣的话题的时候,都会被“算法”暗中记录下来,然后算法就会不断给你“投喂”同类的信息,最后导致你接收到的信息越来越同质化。

  信息茧房已经成为了全世界共有的一个普遍现象,甚至开始反过来影响专业的机构媒体。

  就以美国为例,FOX总是播报对特朗普有利的消息,而CNN则一路盯着特朗普锤。

  久而久之,特朗普的铁杆粉们都喜欢看FOX新闻,而反对特朗普的人则偏爱CNN。

  双方各自受众的喜好和立场,又会反过来影响媒体。

  试想,如果你在FOX骂特朗普,就会激怒观众并导致观众流失,于是FOX只能不断强化对特朗普的偏向。

  反之亦然,CNN只有不断地盯着特朗普锤,让特朗普难堪,才会有更高的曝光率。

  最后的结果就是两拨人各自困在了自己的“信息茧房”之中,并导致媒体的立场变得越来越鲜明,甚至成为了站队的工具。

  所以江苏卷这次的选题,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并且给足了考生发挥的空间。

  我认为是非常有水平的一道作文题。

  上海卷,我想到的是长者的那句: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这句话我自己深有感触。

  我能通过写公众号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走上了和过去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就离不开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红利。

  这就是个人奋斗和历史进程相结合的一个真实案例。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说一段我的“黑历史”》这篇文章,这里不再展开。

  浙江卷,也是非常贴近现实的一个题材,关于如何看待现实和期望之间的落差。

  这个话题我在《<后浪>背后的残酷真相》这篇文章中有详细写过,这里也不再展开。

  天津卷的主题是“中国面孔”,材料中提到了杜甫、屠呦呦、医务工作者以及快递小哥……

  说白了,关键词也是“中国故事”。

  各省(直辖市)的命题思路各有千秋,而天津卷的命题思路和全国卷是最接近的。

  这也是我在今天这篇文章中,想着重探讨的一点想法。

  高考的本质是一种人才选拔机制,而今年全国卷命题的侧重点,都指向了一个方向——考察考生能不能讲好“中国故事”。

  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巧合,而是相当具有时代意义的。

  就在今年1月,教育部发布了教学〔2020〕1号 文件——《教育部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

  里面提出了一个“强基计划”,目的是“选拔培养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且综合素质优秀或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涉及的学科不仅包含“端芯片与软件、智能科技、新材料、先进制造和国家安全等关键领域”,还包括“国家人才紧缺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过去二三十年,国内流行着一句话,叫“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对理工科的重视,确实也为国家的发展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成效,最典型的就是“工程师红利”。

  中国在工程师的绝对数量上,要远远多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

  这为中国的工业及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但随着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日渐增强,我们在文化软实力、在舆论场上战斗力不足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我们的软实力和硬实力是不匹配的。

  就好像明明是个巨人,但却是个瘸了腿的巨人,然后被西方世界在舆论场上压着打。

  过于“重理轻文”的局面需要做出一些改变了,让软实力和硬实力这两条腿同步生长,才能让中国走得更远。

  所以现在国家亟需选拔和培养一批能够在全世界面前讲好“中国故事”的人文社科类人才(显然也包括跨界人才)。

  这既体现在了教育部的1号文件上,也体现在了今年高考的全国卷作文上(全国卷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的)。

  这对文科生(及擅长文科的跨界人才)无疑是一个利好。

  但前提是,你能够把中国故事讲好。

  这既是国家的需要,也是个人的机会。

  而那些有幸踩中历史进程的幸运儿,将会是下一轮时代机遇的受益者。

  这将再一次印证长者的那句话: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

  缓缓君:985高校工科男,时代华语图书签约作者。有一些故事,也有一些观点;有一点理性,也有一点温度,已出版《我就喜欢这样的你》。公众号:缓缓说(huanhuanshuo520)

本文标题: 高考作文背后:暗含的深意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9676.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物联网导论经典读后感有感不可能犯罪诊断书Ⅲ读后感摘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