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在蜜糖湾》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 2020-07-04 10:58:5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31

《我的家在蜜糖湾》是一本由[美]海伦·库伯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我的家在蜜糖湾》精选点评:●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的历史,一部血和泪写就的历史,让我们珍惜眼前

《我的家在蜜糖湾》读后感锦集

  《我的家在蜜糖湾》是一本由[美] 海伦·库伯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家在蜜糖湾》精选点评: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的历史,一部血和泪写就的历史,让我们珍惜眼前的和平。

  ●主角也曾是富二代,但是战争

  ●作者虽是自身战地记者,但却明显缺乏文学素养。故事原本震撼异常,却写得犹如流水账。译者对多数名词有着自创的、可笑的译法,令人无语。不过,这本书却能让很多人了解了利比里亚这个可怕且充满矛盾的国度,并留下这样一个思考:殖民,到底是好还是坏?作为殖民者后代的作者,亦没有给出公允的答案。

  ●适合一个人的时候,细嚼慢咽的一本书。

  ●语言有点拖沓,剧情有点类似追风筝,有点平淡

  ●苦难是人生的符号。不忘和坚强。

  ●开始的时候有点强迫自己,后来的时候整个都入戏了。应该是库伯家族倒塌或者海伦上大学以后吧。很自信很独立的一个女人。我喜欢的。

  ●类似a fortunate life的自传体,扫盲我的利比里亚知识。

  ●利比里亚还真是混乱阿

  ●碎碎念

  《我的家在蜜糖湾》读后感(一):我的家在蜜糖湾,只是那里充满了杀戮

  受尽颠沛流离之苦的姐姐,在见到失散多年的作者,平静的说,生活也许就是一个修炼的过程,我们在其中不断的成长。

  当所有的事情都已经发生,即使有太多美好的过往,都再也回不去。就像一切的开始,和结束。

  《我的家在蜜糖湾》读后感(二):家是心灵的港湾

  起初阅读此书,只觉得作者的平铺直叙显得很无趣,但是读着读着就慢慢发现原来起初的平淡无奇是因为生活的地方美好而幸福,所以才没有惊涛骇浪般的传奇。可一旦失去了这么平淡简单的生活之后,取而代之的战乱,贫困,劳累,屈辱将怎么都无法洗净心灵的污点和伤疤。

  人就是这样,简单快乐的生活不知道珍惜,当我们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

  可是我们偏偏就是这样,才会懂得生活的艰辛,才越会珍惜心中的爱人。

  让童年生活里快乐的港湾永远埋在记忆中。

  《我的家在蜜糖湾》读后感(三):回不去的蜜糖湾

  有些来不及告别的人,也许再没机会说再见,有些不得不离开的地方,也许再没办法重返。

  漂亮的房子,美丽的海湾,可爱的玩伴……,蜜糖湾的一切,美好的就像永无岛般的童话世界。很遗憾,我的家不在蜜糖湾,也很庆幸,那地方不是我的家园。

  每个人应该都有一个,千万般不舍,却只能离开,然后一直心心念念想要回去的蜜糖湾吧。离开的理由,可以千千万万,求学、立业或者避难,蜜糖湾的小主人,因为战乱,只能离开。在她狼狈的逃离的那一刻,失去的不止家,还有再也找不回的纯真世界。

  大部分人选择离开,原因都没故事中那么悲壮或浪漫。很多时候,在理想与现实的切换间,我们早已不知身处何方。更不可知的是,我们是否还能回到记忆中的蜜糖湾。

  物是人非,算得上可悲可叹,物非人非,又是怎样一种无奈。战火,还未燃尽,小伙伴水生火热的境况还在继续。糟糕的改变,向着更可怕的境地越走越远。人们在疼痛之余,是该片刻喘息,还是该靠回忆聊以慰藉。

  蜜糖湾的价值,是在于曾经美好的存在,还是某一刻的回忆。见仁见智,所以,此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蜜糖湾是个回不去的地方。

  《我的家在蜜糖湾》读后感(四):隐忍抑或沉闷的家族史

  利比里亚,曾经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危险的国家之一,危险源起于1980年开始的内战,利比里亚原住民对非洲新移民“刚果人”的反攻,从此,在利比里亚境内,硝烟四起,直至2003年才有了和平的曙光。《我的家在蜜糖湾》就是基于这个背景写就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

  本书的作者海伦•库伯生于利比里亚,现居于美国,蜜糖湾正是她童年的生长之地,一座略显荒僻却很豪华的房子为她的记忆打下了深刻的烙印,直至内战开始,作为“刚果人”中的贵族,她不得不流亡于美国。或许这样的背景很容易被拿来与曾经感动过很多人的《追风筝的人》进行比较,不过很遗憾,作为一位知名的新闻记者,作者在这部作品中依然延用了新闻体的风格,条理清晰,叙事严谨,这一点于目录的布局就可以看出来,从1973年的蜜糖湾开始,收笔于2003年的蒙罗维亚,严格的按照成长的痕迹进行梳理,特别是早期对自己家族历史人物的描写尤为详细分明,于是这就派生出一个问题,缺少小说体的引人入胜,必然使故事的整体走向趋于平淡。

  平淡,受制于写作手法的局限,一部更加接近于回忆录的文本,虽然有战乱纷飞的背景,却因为记者的专业素养而写的过于克制和隐忍,在20多年的成长,离别和回归中,由于缺少情感的渲染,总是让人无法潜入的更深,就像作者终于功成名就之时,对于自己无论艰辛还是荣誉的记者生涯也都多选择了一笔代过,唯有结尾时,辗转于内心的挣扎终于还是迎来了重回故土的日子,才微微的勃发了一丝情感的回旋。

  可惜这种情感上的升发实在来的太晚,以至于在整个的阅读过程中,更多的是被一种略显乏味的无趣表述所掩盖,因此战乱所给予成长其中的人那份刻骨的伤痛不能很清晰的被传达出来。不得不说,这里面确实存在着一种矛盾,即作者置身事外的讲述方式和带有自传性质故事主体之间的矛盾,从而导致这本书真的不够精彩和生动,这点在文本诉求上确实是致命的,如果把它当成小说体来阅读的话,我只能说非常失望,或许纪实文学更适合对它的定义,也只有以此种角度去审视时,才或多或少的体味出一些作者写作缺陷下的情感传达。

  《我的家在蜜糖湾》读后感(五):心归之处是故乡

  看到利比里亚的国旗,我保证,你会马上联想到美国的国旗。其实,这两国国旗的版式是一模一样的;区别就是:美国的国旗是13道红白条纹、50颗星星,利比里亚的国旗是11道红白条纹、1颗星星。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这也正是本书作者想要告诉你的:利比里亚和美国的关系、作者本人与利比里亚以及作者与美国的关系。

  利比里亚,面积11.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200万。由28个民族组成,较大的有克佩尔、巴萨、丹族、克鲁、格雷博、马诺、洛马、戈拉、曼丁哥、贝尔以及19世纪自美国南部移居来的黑人后裔。利比里亚共和国由美国黑人移民于1847年7月建立,之后百余年均为美国黑人移民后裔统治。这被称为美国第一次且是唯一一次殖民尝试。从书中可以知道,这些美国黑人移民与普通意义上的黑人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因为拥有了一部分白人的血统,不仅肤色变浅,还拥有了自由人的身份。而那些真正的黑人依然是奴隶,实际上这仍然是种族歧视的一个体现。

  利比里亚的国徽上赫然写着“热爱自由使我们来到这里”,然而,事实却是美国政府并没有给予这些拥有了自由人身份的黑人真正的认同,而是把这一部分人送回非洲,开始了所谓的“回归非洲运动”。从大西洋的东岸被贩卖到了大西洋的西岸,又被打着“回归非洲”的旗号送回到大西洋东岸,这群有了自由身份的美国黑人,开始了寻求生存之地的艰难旅程。利比里亚最终成为了这些人的落脚点,他们以生命和血的代价在这块土地上扎根生存,并成功地占据了统治地位,他们的家族也就成为了完全意义上的“贵族”。

  然而,一百多年后的利比里亚又会是怎样的情形呢?那些“开拓者”能否预见他们子孙的命运吗?当那些养尊处优的子孙于内乱之中,不得不与大西洋两岸寻求生存的时候,他们又会做如何感想呢?这是宿命,还是必然?——答案就在本书之中。作者,运用第一人称,以自传的形成给予了直接的讲述。本书以时间为背景,以利比里亚的社会变动为背景,以主人公的心灵成长为脉络,呈现了上世纪末的利比里亚。诚然,本书不只展现战争与爱、种族与权势、失落与希望,同时也展现主人公迷失和寻求自我的历程。

  .S.书的封面“花花绿绿”,即亲切又可爱,不觉想起小时候的糖纸。

本文标题: 《我的家在蜜糖湾》读后感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949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宛在云端》读后感摘抄一个让李嘉诚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人,风水师陈朗究竟有多“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