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海》是一本由[匈牙利]巴尔提斯·阿蒂拉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宁静海》精选点评:●列入收藏书目。很多时候,因为麻木,所以对生活视之不见。爱恨交织的囚禁十五年,怎么读都是心
《宁静海》是一本由[匈牙利] 巴尔提斯·阿蒂拉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4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宁静海》精选点评:
●列入收藏书目。很多时候,因为麻木,所以对生活视之不见。爱恨交织的囚禁十五年,怎么读都是心酸。不知道为什么,那么想要追求月球上的唯一一片宁静海,让人感觉那么心疼。
●没有恶童三部曲好,但的确不错
●亲爱的,去死吧。去死吧,亲爱的。
●极其残酷的叙述。以个人近乎疯癫的人生,呈现变态时代对人性的巨大伤害。而其笔调之控制,则能调和极端、冲动与冷静、理性。实是佳作。
●想把人变BT
●笔力遒劲
●必须五分。精湛的心理描写和对话
●“你去哪儿儿子?”
●好晦涩难懂的小说。。。
●试读的时候读到了最精彩的部分,就买了。然后您根本不值得我花五六个小时。
《宁静海》读后感(一):Somewhere
作者对神父说你是我第一个看见的不急着去拯救别人的神父,神父说我可以拯救不信上帝的人,但是拯救不了憎恨上帝的人。
女演员给自己的女儿建了个衣冠冢之后 作家说她不会原谅你的 女演员说你永远不知道人可以原谅自己多少
不了解历史,也不知道当时匈牙利的体制。看书里描述的是一个大家都想叛逃的地方,可是作家永远不会走的,他被锁上了。
一个神经纤细的人
我总是很脆弱
既没有毅力
也没有宗教信仰
我的故事很棒
适合每个人从这个句号或者那个逗号中
听到自己的寂静
我只是希望我们能够过人的日子
不仅是我们
她也一样
像patrick怎么说的来着,就像在冥王星上吃早餐。
宁静海也是在月球上
《宁静海》读后感(二):目光犀利,冷艳袭人
这是一部奇书。
奇在哪里?
对此,匈牙利著名诗人拉茨•彼特说了一句大实话:“要想给这本书写评论很不容易。”不容易在于,这本书里的人物纠葛、事件冲突、背景历史和讲述手法都过于复杂,整部小说就像一条黑夜丛林中的崎岖小径。你刚开始读时可能心不在焉,觉得故事跟自己无关,你不过是局外的旁观者,即便开场的段落就冷酷袭人,“我很想让她看到我母亲那副萎缩的躯体、在最后一夜咬秃了的指甲和戴在痉挛手指上的七枚纪念戒……戒指上的镀金早已磨净,由于铜制或铝制的质地不同,把她的手指根染成绿色或黑色;我很想让她看到我母亲那因喷了太多摩丝而变得粘腻的焦黄枯发,由于染发膏涂得一年比一年更不均匀,隐约露出头皮的烟灰色,尸体的僵硬使她的胸脯重又变得紧绷起来,想当初她刚刚喂奶一个半月,就开始在自己的乳房上抹盐,生怕乳头会被叼长;我最想让她看的是死人的眼神,居然跟活着的时候没什么两样,那副永不瞑目的碧蓝目光,将从星期六开始照亮已经空等了她十五年的墓穴深处。”这就是主人公希望自己的情人能看到的、自己母亲死后的恐怖样子。但是为什么呢?你会随着文字的展开进入情境,被反常吸引,就像读伊恩•麦克尤恩的《只爱陌生人》或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在不知不觉中钻进了绞肉机的齿轮之间,与主人公的心理搅拌到一起,融为一体,即使暴力、癫狂也合情合理。最后,你慢慢被一种惊恐捕摄,如果你处于这种境遇会怎么样?
历史相似,生活无常,这一切真可能发生在你身上。
——余泽民
《宁静海》读后感(三):无法抵达的宁静
作者说,这是一个寻找的故事,一个人寻找宁静。作者说,在写作中和写作毕,他都不曾有宁静之感。在阅读中和阅读毕,我同样不曾有片刻宁静之感。就这一点而言,或许能成为身为读者的我与原在匈牙利的作者惟一的精神纽带。
这本书的结构可以用杂而不乱概括。杂,因为书中涉及到匈牙利的方方面面,风土人情;杂,因为这本书没有章节,没有明显可以分隔为几大部分的标志,没有一个戏剧性的转折点,但每几段或几篇文字之间有空行。不乱,因为书中的事情逻辑清晰,人物的情感有理有据;不乱,因为作者依靠空行告诉我们哪里是主人翁哪段时期的回忆,哪里又是发生在当下的故事情节。
而书的核心主题又能用乱而不杂以总结。乱,在于其文着力将家庭这样渺小的单位,放在一个可说是异常亦可说是离轨的社会大背景下刻画,千物万态,眼花缭乱;不杂,因为每个人的困惑与解脱的契机都是单纯的,往往只在于一两个点。
这是一本充满回忆的书,因为一开始,作为一个重要登场人物的主角的母亲,已经躺在棺材里,但具体描述这位母亲的离世,还要等到200页之后。
这是一本相信爱情能给人自由的书,尽管这样理解难免俗套。但自从主角在100页左右偶遇自己未来的恋人之后,一段不短的激情将之前压抑的文字拉扯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临近末尾,这位恋人决定离开带给自己太多伤害的布达佩斯,回到依然可能带给自己伤害的故乡……正如深潜时间过长,突然冲出水面的快感。虽然之后你还得跌回深渊,甚至比之前更沉闷。
这是一本描述扭曲亲情的书,你会觉得这样的亲子纽带简直如同枷锁。比如在最后几页才出现的,“我”那老早以前就抛弃全家,几乎形同虚设的父亲的名字。
姐姐尤迪特应该活在一份叛逆的希望里,最终还是用琴弦割断了自己的梦。
书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个人依次是:“我”,“我”母亲,“我”姐姐尤迪特,“我”恋人艾斯特,女编辑,酒吧女老板,“我”在乡村朗诵会结识的神父,“我”离家出走是遇到的收养受伤鸟类的女人。
宁静海,既是一个具体的地名,又是一个抽象的象征。不过这地方并没有过多的诗情画意或静谧恬淡,人类在这里无法生存,因为她在月球背面。
就像是,真正的自由无法抵达……
《宁静海》读后感(四):无所不在的母体
巴尔提斯•阿蒂拉的姓令人印象深刻,和“上帝之鞭”的那个Hun人(不少学者认为是匈奴人)阿提拉(Attila)完全一样。
很少阅读匈牙利小说家的作品,本书出人意料,如果巴尔提斯•阿蒂拉因此而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会太意外,它实在是太像莫里亚克(1952年获诺贝尔奖)的作品了,但坦率说,写得更好。
一个没落贵族之后,曾经年轻、漂亮、风流,在舞台上出尽风头,为此,她不惜放弃一切,包括对孩子的爱,她的女儿叛逃到美国,领导以演主角为诱惑,让她召回自己的孩子。但,好不容易逃离家庭阴影的女儿不愿回来,为表达忠心,母亲办了葬礼,埋葬了女儿所有旧物,对此,连领导都忍无可忍——他将唾沫吐到了她的脸上。
以后,母亲疯了,她躲在家中,在被害的幻觉中,开始在精神上折磨并控制儿子,拆散他的爱情,宁可让他去嫖娼,也不让他被别的女人夺走。在钳制与叛逃之间,母子展开暗斗。
然而,令人心碎的是,儿子的每一次挣扎,并没有获得自由,反而让母亲更深地潜入到生命中,女儿远在西方,却自杀了,而儿子的意识中,永远无法摆脱“XXX,妈妈”的话语格式。母亲永远留在了大脑中,左右着判断与行为。
小说最感人的地方,在于将大历史与个人成长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展示了时代剧变中,我们是如何失去自我,并最终被奴役的。
这是一部人的成长史,表面上看,它抒写的是一个被压抑的青春,肮脏、丑陋、伤痕累累,想挣脱却最终失败,每个人都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但仔细看,它实际上隐喻了人类整体的精神困境:有一个阴影徘徊在我们的头上,虚荣、做作、无情和受伤,她将手伸入我们的隐私,我们每一次拒绝,都是在对她确定无疑的地位的认同。
我们可以把书中的母亲理解为爱、文化、历史、传统、民族……往往如此,人因对美好的向往而失去当下,然而,母亲也是受害者,她被种种力量决定着,在一个不断变迁的时代规则中,她事实上也已经迷失了。
本书的震撼力源于残酷美,它将生命中最丑陋的一面展示给我们看,这让我们认识到它的不完美,至少,自由还很遥远。这种从个人立场去看世界的坚持,与米兰•昆德拉形成了某种沟通和默契,单就本书,确实可以这样认为,巴尔提斯•阿蒂拉已达到了他那样的高度,他将走进不朽。
《宁静海》读后感(五):*僵尸与病毒
怀着非常闹心的情绪读完了《宁静海》。
本来我的生活十分平静,甚至有些平庸——朝九晚五,周末出去与朋友小聚,或者跟老婆出去买菜,回来打打牙祭。这种生活有些平淡,却也时常有些小惊喜,小幸福,小清新。对于突然闯入生活的这本《宁静海》,我实在是感到有些别扭。
并不是说这本书写得不好,恰恰相反,这本絮絮叨叨乃至神神叨叨的小说,非常传神地描绘了苏联模式下的匈牙利社会。尽管我没经历过几十年前本国发生的反右与文革这类暴风骤雨,但从祖辈父辈那里口耳相传,却也知道一些制度扭曲人性的故事。这些零零碎碎的故事,又和《宁静海》所描绘的世界是何其相似。
正因为这本书写得如此出色,才带给了我痛苦的代入感,在作者的引领下,我走过了布达佩斯肮脏泥泞的街道,目睹了一群又一群无知猥亵的市民。在这个晦暗的社会中,有这样一对母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整本书都没有多少对匈牙利社会制度和政权的抱怨,可浸透在琐碎描写和话语中的扭曲却分明在告诉我们,这样一种制度和政权,带给人们的,是怎样一种戕害。这是一种病毒,凡是感染了这种病毒的人,最终会一点点丧失掉灵魂和人性,沦为只为制度存在而存在的僵尸。母亲由一名出色而受人尊敬的演员变为15年不出门,控制伤害儿子的疯子,她的存在已经毫无必要,儿子巴不得她死,同事邻居已经忘记了她的存在。除了几个纪念戒指和一屋子的道具,还有什么东西能证明她曾经存在过?母亲做这一切的起因是为了向组织证明自己的立场,可感染了病毒的她不能自拔,越陷越深。
儿子又好得到哪去呢?病毒从母亲传播开来,到他那里,他也学会了用母亲的态度去伤害自己的恋人、父亲曾经的情人,甚至是无辜的神父。当神父说他在运送捐赠品时不小心轧伤了一个吉卜赛小孩时,儿子居然情不自禁地质问神父为什么没有像压死过自杀者的铁路司机那样,去种平菇。他仇恨母亲,一心想摆脱母亲的控制,却没有想到他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了和母亲一样的人。他本来有能力不和母亲同住,却把自己锁死在墓地一样的公寓15年,甚至恋人苦苦哀求,两次住进精神病院都不能让他搬出来。在他的母亲死后,他依然住在老房子里,过着和母亲在的时候别无二致的生活。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他也早已变成了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这世界上最无奈的事情是,你所怨恨的,往往是最能改变你的。
我本来会以为看到声嘶力竭的控诉,到头来,却见到一个扭曲变态的世界,以及在这个世界中蠢蠢欲动的僵尸们。尽管这本书并不是《1984》那样的政治寓言,但依旧让我不寒而栗。合上书的最后一页,我真心祈祷,这只是一本小说,其中所记述,不曾在匈牙利发生过,也不会在中国发生。但愿这种病毒,从来不曾存在过。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