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兰海、秋叶大叔等一致推荐!)》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兰海、秋叶大叔等一致推荐!)》读后感(一):做智慧父母——读《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
《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兰海、秋叶大叔等一致推荐!)》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兰海、秋叶大叔等一致推荐!)》读后感(一):做智慧父母——读《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
当今社会,很多家长会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会把自己当成孩子的起跑线,这本书正是给许多初为人母、初为人父的家长们看的。
书中的很多观点与我教孩子的理念是不谋而合的,不过父母是父母,孩子是孩子,并不是一样的父母就教出一样的孩子,双胞胎也有性格迥异的。我们只能做好父母,孩子就静待花开吧。
01
父母的修炼,决定着孩子的起点
怕孩子太晚学,会来不及;怕别人跑太快,会赶不上;怕起点低了,就永远低,父母内心的焦虑和恐慌会影响到孩子的一生。
智慧的父母,要善于透过眼前不如意的处境,看到乐观的地方,如同安徒生童话《老头子永远不会错》中的故事。
多接纳孩子,理解他,抱抱他,爱他。你会更平和,更笃定,育儿生活会更快乐、更享受,孩子也会更快乐健康地成长。
想想自己对希希,高兴的时候还天天亲她,碰到生气的时候就不想理她,显然是修炼还不够。
02
父母的懂得,是孩子助跑的养分
作者书中的很多话挺有哲理的——
父母要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哭,因为了解所以慈悲。
孩子伤心地哭时,父母应接纳情绪,帮助表达;
孩子发脾气哭时,父母应坚持原则,耐心等待;
孩子独自受挫哭时,父母应悄然观察,放手成长。
事实上,父母不能控制情绪的根源,来自内心的无能为力,因为不知道还能有什么有效的方法去处理,所以会难以控制情绪,甚至用极端的方式伤害到孩子。
只有让童年的记忆与温暖,伴随孩子一生,孩子将来才会有力量有智慧有勇气,在这个社会上游刃有余地生活。
03
父母的眼界,给孩子起跑的动力
多带孩子出去见世面,给孩子滋润一生的养分,真正见过世面的人是什么样子——能享受最好的,也能享受最坏的;知世故而不世故,会讲究也能将就;总能调整好自己,总能重新拥抱生活;眼中总有光芒,活成想要的模样。
父母带孩子的每一次出行,全心的陪伴、一起探索世界,都会帮助孩子培养出尊重与包容之心,也会用更接纳的眼光欣赏自己。
带孩子旅游还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当孩子长大了以后,应该让她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很多人是如何工作的,如何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的。
04
父母的格局,引导着孩子不跑偏
溺爱讨好,是让孩子的地位凌驾于父母之上;苛责打骂,则是父母远远凌驾于孩子之上。这两种方式,都造成了亲子关系的极度扭曲,使孩子的内心越来越硬如石头,对父母越来越冷漠疏远,甚至会给父母带来难以承受的打击。
生命教育,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让孩子知道生命的来源;在陪伴中,让孩子感受到生命被接纳、被珍视;不比较孩子,让孩子知道他的价值来自生命本身;不随意打骂孩子,孩子才会珍惜自己的身体;要教会孩子尊重他人。
05
父母的呵护,让孩子在爱中奔跑
家要成为家庭成员疗伤的场所,而不是在此创造更深的伤痕。当孩子感受到家不是退路,反而会击断自己的最后退路时,又如何去信任父母?
做父母的时刻把孩子当作宝贵的礼物,去珍惜与爱护,孩子才会在任何时候想到父母都能获得无穷的力量。这时候的家庭就是孩子最温暖的大后方。
孩子不是你的成绩单,你却是孩子的起跑线。
与孩子愉快相处并不难,如果你是个年轻妈妈,新手妈妈,相信你在这本书中总会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兰海、秋叶大叔等一致推荐!)》读后感(二):“妈妈学姐”周亚松,用行动告诉你,你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
楼上传来大吵声,年轻妈妈正跟奶奶吵架,原因竟是争论要不要给孩子报第四个特长班。
年轻妈妈说:“别的小孩都在学,我们的孩子怎么能落后?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现在不学,到时候孩子会怪我们的。”
奶奶也还年轻,声音洪亮:“为了送孩子上特长班,你定了有十个闹钟,你整天忙得像陀螺,没时间休息,孩子也没时间出去走动走动。你有多久没陪孩子玩了?孩子这么小,眼睛就有点近视了。”
谁都说服不了谁。
对子女有期望是好事,只是如果在期望中迷失了自己,一味追求“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就大错特错了。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蒋承说:“对教育落后的恐慌,导致每个家长都铆跳了劲,都想排在前面。没有人甘心孩子屈居人后,所以家长就推着孩子往前,再向前。结果却是水涨船高,弦越绷越紧,所有人都骑虎难下。”
不允许孩子落后,时刻盯着孩子,盯着别人,成为家长的日常。尤其自认为没有比过别人的家长,更要与人一争长短,更不允许孩子比别人落后。
这比较的心理,才是父母为起跑线焦虑和恐慌的根源。
只是,什么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呢?年轻作家羔小羊说:《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
作为一名普通的父母,如果我们目前站的位置已经落后了,那我们还能给孩子最好的起跑线吗?答案是肯定的。
孩子需要一个个兴趣班吗?需要学区房吗?都不是。孩子最需要的,来自父母本身。
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4岁选入申奥形象大使,同年学习钢琴,8岁学习书法,10岁加入国家冰球队,14岁就读人大附中并留学美国。
他应该具有完美的起跑线吧,可是,在2019年因涉嫌轮奸案并刑事拘留十年。十年,一个人的青春能有几个十年呢?不说他的前程尽毁,至少他的青春是毁掉了。
因此,有了“非常高的起点”,人生的跑道并不一定完美。
有个妈妈为了孩子拼命地工作。有一次,她开车送孩子去贵族学校,临走前,对孩子说:“妈妈为了让你以后上名校,需要挣很多钱,所以没有时间陪你。你恨妈妈吗?”
孩子摇摇头:“不恨。我长大以后也拼命挣钱,送您去最好的养老院。”
孩子的话狠狠震住了妈妈。
如果为了所谓的高起点教育,倾尽所有,一味催孩子快跑,却疏于陪伴孩子,疏于道德上的引导,疏于对孩子心理的关注,不仅不会帮助孩子成功,反而会适得其反,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父母的修炼,决定孩子的起点。”“父母的格局,引导着孩子不跑偏。”……
19年的时候,曾被一个励志故事刷屏。
55岁妈妈周亚松从华中师范大学硕士毕业。三年前,她陪女儿考研,没想到自己先一年考上,成为“妈妈学姐”。
周亚松只有高中学历,后通过函授、自考,取得了大学本科文凭。几年前,女儿打算考华师研究生,她陪女儿备考时也萌发了考研的念头。当时,亲朋好友中有不少反对的声音,对于年过五旬的她来说,复习英语也有很大难度。
这个过程相当苦,一直能坚持做下去的动力便是想要为女儿做好榜样。后来,女儿也考上了华师。
孩子是母亲的软肋,更是母亲的盔甲。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怎么做孩子怎么学。父母的榜样比千言万语更有力量。
每一对父母,都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都能让孩子站在最好的起跑线上,但那不是培训班,不是学区房,而是父母的远见。
《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兰海、秋叶大叔等一致推荐!)》读后感(三):都说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什么才是“高段位”的起跑线
孩子不是你的“成绩单”,你却是孩子的“起跑线”。 《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作者羔小羊,“羔太太”婚姻育儿品牌创始人,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 在这本书中说到:许多父母,在童年的时候也是被粗暴对待,长大后,在不知不觉中延续了父母的模式,也控制不住地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心理学提到,每个人身上都会表现童年家庭的无意识模型。第一次为人父母,如果没有留心学习,刻意纠正或避免,往往就会直接沿用过去所受的教育模式来对待孩子,也会在潜意识中表现出来。 通过读这本书,也总结了一些观点:孩子的童年和成长只有一次,孩子不该为父母的第一次买单,不该因为父母是第一次当父母就理所应当受到伤害。父母也许只是无意,孩子内心的阴影却往往是一生之久。 01 羔小羊说: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为人父母请珍惜。 知乎作者、磐石在热门帖子“童年阴影真的会相随一生吗?”中写道:“我快而立之年了,今年是我第一次去游乐场。我趁着人不注意,背过身去,躲到出口处,在阴暗的角落,抹着不住滴下的眼泪。这泪水,是亏欠曾经9岁的我。” 那年,父母答应寒假带他去游乐场,他满足了父母的要求,考了班级前三,写完了寒假作业。却在去游乐园的前一天,突然被哥哥姐姐异口同声诬告他偷钱。 妈妈直接拿了鸡毛掸子逼问他。他没有拿,虽然没有承认,可妈妈还是劈头盖脸打下去,打得他衣服碎了,鸡毛掸子折了,脸上破皮,手脚都是条条杠杠。 当然第二天没有去成游乐场,并且这一年所有人都没给他好脸色。甚至他第一次有了寻死的念头,也讨厌所有家人。 他说:“我的童年,就像捡起碎玻璃往自己身上扎,很疼,可是习惯之后我就变成了刺猬,曾经刺伤我的玻璃片变成了武器,义无反顾地扎下那些伤害自己的人。我妈妈不明白为什么我物质上尽力满足她,却从来不愿意和她坐下来好好说话。我亲戚不明白为什么我事业做得风生水起,却连个看仓库职位都不愿意让他们入职,而我自己却终于在今年明白了,9岁被妈妈打得遍体鳞伤的我,憋住的眼泪在过了差不多20年之后才放肆哭出来,这就是童年的阴影!” 心理学家曾奇峰说:“无数经验和研究证明,父母跟孩子,尤其是母亲跟孩子的关系,制造了孩子最核心的人格。” 许多家长都想,在孩子仅有一次的童年中,要给孩子全部的爱、最好的童年,想要给孩子最温柔、最和平的自己。 可是却常常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常常忍不住地就要对孩子发火,或者无意中忽略了孩子,伤害了孩子,对孩子心怀愧疚。 为人父母,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会将错误降到最低,才会减少甚至避免在孩子童年时,给孩子的伤害和阴影,才会不再反复经历控制不住与后悔内疚,而是庆幸自己真的给了孩子最好的童年。 02 羔小羊在《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书中写到,父母不只在养孩子,更是再过一次童年。
台湾亲子专家李长安在《父亲的责任》讲座中讲了一件事。 两个儿子一直盼望野营,有一次他们终于买好帐篷,定好出发日期和地点了,结果那天下雨,没能出去。 孩子们好失落,因为他们准备了很久,超开心和期待。 李长安灵机一动说:“有了,我们今晚在客厅露营!” 太棒了!两个孩子兴奋起来。 搬茶几、搬沙发、安装帐篷,拿出准备好的食物、玩具,天暗后不开灯,打着手电筒。 一家人躺在帐篷里说说笑笑,很是惬意。 李长安说:我喜欢尽可能满足孩子们关于玩耍的愿望,小时候我很多没有玩过,现在跟着孩子们再当一次小孩,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多好! 我认为,在用心带孩子玩耍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在弥补童年玩耍的缺失,还能从繁杂忙碌的世界抽离出来,带着一份童心感受独有的轻松和自在。 余光中在《左手的掌纹》中写道:“人的一生有一个半童年。一个童年在自己小时候,而半个童年在自己孩子的小时候。” 有了孩子,我的那半童年才圆满起来。陪伴和养育年幼孩子的过程,原来也是我在跟随孩子重返曾经的岁月,重过一遍童年。借此,弥补着曾经的遗憾,修复着内心的创伤,拾起了遗忘的美好。 感谢孩子,丰富了我的童年,圆满了我的人生。 03 《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说中说道:“当孩子说我不喜欢你时,实际上是内心缺乏这种被爱和被喜欢的安全感。” 我儿子经常会对我说:“喜欢妈妈。” 有一次,我告诉他:“快点洗脸,不要在玩水了,”可他不听,继续玩水,弄的衣服都湿了。 我生气的把他拽了过来。 孩子大哭说道:“你是坏妈妈,我不喜欢你。” 小孩子对情感能敏感地察觉,却无法准确表达,才会喊出:“我不喜欢你!” 一旦父母忽视了,或者孩子连句话都无法喊出,压抑的情感就会给孩子造成影响不到的负面影响。 武志红讲过一个心理咨询案例。 来访者已经30岁了,却无论在什么场合都非常紧张自卑,他都觉得别人都对他说话不感兴趣。 我真怀疑他和妈妈的关系,存在很大的问题,可是他却几乎每天回家都会跟妈妈聊很久的天,看起来关系很好啊。 直到武志红问:聊了那么多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美好回忆吗?能不能说一两个? 来访者被戳痛了,他发现自己想不起一个。 心理学家戴维•埃尔金德说:“孩子们最需要知道的是,他们对父母很重要,永远都被爱围绕。” 孩子们最深的渴望是父母一直爱着自己,深深喜欢着自己。 当孩子说“我不喜欢你”时,实际上是内心缺乏这种悲哀和被喜欢的安全感。 孩子真正想表达的是:爸爸妈妈,可以多陪陪我吗?可以不要只是不停要求我,可以真正喜欢我,和我在一起,看着我,听我说话,不管我怎么样,都喜欢我吗? 赫尔巴特说:“孩子需要爱,特别是孩子不值得爱的时候。当孩子越说出我不喜欢你时,越需要父母的爱。” 希望更多的家长能看到这本书,愿我们能够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给孩子这一生唯一的童年最好的爱,让童年的记忆与温暖,伴随孩子一生,使孩子将来有力量、有智慧、有勇气在这个社会上游刃有余地生活。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是@萌娃硕硕 ,喜欢我就点下关注吧! ~~感谢阅读~~
《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兰海、秋叶大叔等一致推荐!)》读后感(四):武亦姝:优秀的孩子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根本原因在于家庭和父母
文/婷妈
深圳某90年出生的女生,在网上征婚,要求对方必须是全日制本科,要身高175CM以上,要土生土长的城市人,要16万彩礼,并且她没有陪嫁。之所以这样要求,女生表示自己是土生土长的城里人,独生子女,学历本科,身高165CM,这么多年一直守身如玉。
当然,她的贴子有一个特别吸引人的标题,所以引来一大堆人围观。
女生迷之自信,凡是有质疑的,她都会怼回去,语言之粗俗,让人不免怀疑女生是否真如她所说,是城里长大的,且接受了高等教育,还30年都守身如玉。
女生几个月后又发贴,表示老家亲戚帮忙介绍了一个对象,本科,城里人,身高179CM,最重要的是,男方愿意给16万彩礼……
是不是真的无从考证,因为通篇下来都是文字,没看到一张图片。但是,有网友一针见血地提出,从这个女生的贴子里,我们要反思一件事,那就是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
一个孩子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他所在的家庭,尤其是父母,就成了他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
《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是羔小羊的书。羔小羊是“羔太太”婚姻育儿品牌创始人,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婚姻咨询师,专注妈妈成长、家庭教育、亲子关系、婚姻经营等领域。
她是千万粉丝大号“有书”、“洞见”原创作者,育儿大号“凯叔讲故事”、“亲宝宝育儿”等平台特约作者。
通过读她的文章,很多家长表示受益匪浅,让他们对亲子关系、孩子养育、父母角色等,有更深的思考。
1、“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什么是孩子的起跑线
前段时间,网上有个新闻,说深圳一个原来的学位房,因为政策调整,超过10万一平的学位房将不能入读名校,有些家长不干了,集体到教育局门口下跪。
虽说“男儿膝下有黄金”,为了让孩子上一个好学校,这些家长也是拼了。
优质的教育资源一直是稀缺资源。书中也讲到一个案例,电影《起跑线》里,一对年轻夫妻为了让女儿上名校,也是想尽办法:买学区房、贿赂、作假……
“不能进入好学校,就没有好工作”,就会自弃,就可能吸毒……父母内心被焦虑和恐慌填满了。
但是,有了高的起点,就是人生赢家吗?
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4岁入选申奥形象大使,学习钢琴,8岁学习书法,10岁加入国家冰球队,14岁入读人大附中并留学美国。
这样的起点够高吧?占据完美起跑线优越位置的他,却至今仍在狱中,原因大家都知道。
如果为了所谓的高起点教育,一个家庭倾尽财力,一味去催促孩子快跑,压得自己和孩子喘不过气,却疏于对孩子日常的陪伴,疏于对孩子道德上的引导,疏于对孩子心理的关注,不仅不能帮助孩子成功,可能适得其反,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2、“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自己
因诗词大会而爆火的武亦姝,是公认的才女,动静皆宜、才华横溢,不仅如此,这么有才的女孩,还是一个理科学霸,以613分的成绩考上清华大学。上海高考满分是660分,她在上海排名是65名,高出清华录取线3分。
为什么武亦姝会这么优秀?是孩子的智商高于常人吗?
武亦姝的妈妈说:“这世上没有所谓的天才。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其根本原因,在于家庭和父母。”
武亦姝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她阅读的习惯,直到高中,她都有读诗书的好习惯。
并且,他们家的氛围特别好,爸爸在下午4:30以后就不再使用手机,而是专心致志陪伴孩子学习。
对孩子的爱,不是简单的一套学位房,一个辅导班,而是父母是否真正在孩子身上花心思和精力?是否给了孩子大量高质量的陪伴,让孩子感受到足够的爱与关怀?是否与孩子一起在不断成长?
3、有智慧的父母,愿意不断学习成长
韩国电视剧《请回答1988》里面有一个场景,戳中无数人泪点。
德善是家中的老二,因为家庭经济的拮据,只比姐姐晚三天生日的德善,每年都是和姐姐一起过生日。
这一天,德善被告知无缘参加奥运会开幕式,垂头丧气地回到家中。而这一天正是姐姐的生日。各种负面情绪的累积终于爆发。
阴差阳错,德善还是参加了奥运会,成为了开幕式的举牌小姐。开幕式结束后,德善在巷口遇到了一直等她的父亲。父亲送来了迟到的蛋糕。
父亲说:“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当爸爸,爸爸也是头一次当爸爸。”
是啊,我们第一次当父母,苏珊.施蒂费尔曼的《陪伴式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一书的推荐序里有这样一段话:开车上路前需要取得驾照,通过理论考试和实际驾驶考试,这样才不会为自己和他人带来危险……然而,作为最具挑战、最重要的工作之一——育儿,却完全不需要父母接受任何培训或取得什么资格。
尽管我们也是第一次当父母,但是,我们可以当不伤害孩子的新手父母,我们可以不断学习和成长。
兰海老师说:“新父母,就是用新手的态度,努力学习积极生活的父母;是愿意付出时间精力,学习陪伴孩子成长的方法,渴望和孩子们一起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家庭从‘新’开始的父母。”
愿意不断学习成长的父母,不断掌握育儿知识和方法的父母,不断浸泡在学习与交流氛围中的父母,一定会给孩子最好的爱,也是最能让孩子幸福快乐成长的父母。
《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是作者自己的教育实践和感悟书写而成,是一本能让更多的家长受益的书。
我是婷妈,亲子讲师,多平台原创作者我手写我心,通过身边的小故事,分享正向育儿理念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你的点赞、留言与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兰海、秋叶大叔等一致推荐!)》读后感(五):全世界都在催孩子快点儿长大,只有这本书让孩子“慢半拍”
文/黎庶
全文长:4075字
阅读时间:大约需要10分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现代文学巨匠茅盾曾无比自豪地宣称:“我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
茅盾5岁时,母亲就成了他的启蒙老师,她挑选了《字课图识》、《天文歌略》、《地理歌略》为教材,还根据《史鉴节要》,编成孩子感兴趣,读起来朗朗上口的歌谣,作为茅盾的历史读本。
7岁时,母亲便送茅盾进新式学校读书。
当然,茅母不仅要求孩子接受新式教育,她自己也每天坚持读书看报,去接受新事物。茅盾也受母亲影响,一直保持每日读书看报的习惯。
这些早期的熏陶,是茅盾早期形象思维的启蒙。
母亲开明、通达的思想深深浸润着茅盾幼小的心灵。为茅盾日后的文学成就奠定了基础。
从古到今,养育孩子本是个世纪大难题。有些家长,懂得平常心育儿,对孩子尊重、懂得、爱、接纳;而另一些家长只会对孩子吼叫、发怒、控制、别无他法。如果你是第二种家长,说明你是典型的育儿焦虑型,也许《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这本书能帮到你。
作为一位宝妈,我也曾因为带娃而焦虑不安,也曾困惑自己的养育方式是否妥当,疯狂在育儿类书籍里求解。当我接触到羔小羊老师的这本《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时,有深深的亲切感,太接地气了。书里所举到的例子都是我们经常遇到的状况,通过例子也给出了解决方法。语言质朴亲切,深入浅出,没有任何晦涩难懂的术语。
作者羔小羊是一位家庭教育指导师,她为了陪伴孩子,特意辞去了国企的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到家庭。并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出版了两本育儿类书籍,她通过解决自己的育儿焦虑,育儿困扰,总结出了一套育儿经验,并希望分享给更多的妈妈,让更多的妈妈放下焦虑,快乐育儿。除了出版《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外,作者羔小羊还有一本《好妈妈带出好孩子》。都以细腻的情感和敏锐的观察,指引我们在育儿的路上也越来越有方法,越来越笃定。《孩子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的远见》这本书也得到育儿大师兰海、情感作家艾小羊的大力推荐。
作者认为孩子的起跑线不是一个个兴趣班,不是学区房,而是来自父母本身的育儿修养。父母自身的修养以及对角色的认知,决定着孩子的起点;父母的恩爱以及彼此的成就,是孩子起跑的土壤;父母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懂得孩子的心理需要,是孩子助跑的养分;父母的眼界和见识以及培养孩子的方向,是给孩子前进的动力;父母的人生格局,及恰如其分的爱,可以引导孩子一生不跑偏。
1
最好的教育、最好的起跑线是父母自己
文中,作者提到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台湾作家蒋勋,一个是“海豹人”。
有个工程师问台湾作家蒋勋:“5岁的女儿应该学钢琴还是小提琴?”蒋勋回答说:“11点才下班的你多抱抱女儿,比较重要。”
作者提到了三个疑问:父母是否真正在孩子身上花心思和精力?是否给了孩子大量高质量的陪伴,让孩子感受到足够的爱与关怀?是否和孩子一起在不断成长?
言下之意,决定孩子未来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要在孩子身上花心思和精力。父母要对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关于这个高质量的陪伴有必要做个解释,高质量的陪伴不是需要陪伴的时间长,而是放下手机,全身心的和孩子在一起,陪孩子游戏,和孩子一起烤个面包,给孩子读一会绘本)。再就是陪孩子一起成长,而不是简单把孩子丢给各种兴趣班、辅导班,又苛刻要求孩子,逼迫着孩子学习。
“海豹人”尼克·胡哲,生下来就没有四肢。在极度震惊痛苦之后,父母接受了事实。
他们开始教他如何在没有四肢的情况下刷牙、洗脸、穿衣、游泳,教他用唯一的“小鸡脚”在电脑上打字。
妈妈告诉他:“在任何环境下都要微笑,而且别人盯着你看,你可以主动去和别人搭讪。”
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只想帮助他乐观面对生活,拥有自理能力。
这不仅使他做到了生活处理,甚至还成为全球著名的演讲励志大师,出了多本畅销书,影响了无数人,还有了漂亮美丽的妻子、四肢健全的孩子!
原本是无法改变的痛苦现状,收获的却是奇迹和幸福。
这一切,都源于他有着不抱怨的父母,用莫大的信心鼓励他。
正如作者所说:“多接纳,理解,抱抱,爱孩子。你会更平和,更笃定,育儿生活也会更快乐,更享受,孩子也会更快乐健康地成长。”
哪有家长会困惑,如果一味的理解,接纳孩子,孩子沉迷手机,沉迷电视怎么办?
作者提到了尹建莉和女儿的相处故事:因为孩子沉迷看电视,尹建莉并没有阻止,而是帮孩子安排好时间,回到家第一时间练琴,练完吃饭,吃完饭,看电视,在电视播广告的空档,完成作业。不仅没影响孩子学业,反而提高了学习高效性和专注力。
当父母每次遇到孩子不按自己的意愿来的时候,先冷静想一下自己曾经也是孩子,便能理解孩子的成长之路了,并能避免很多破坏孩子内心的情绪冲动。
父母在育儿这条路上,会遇到很多困难阻碍,要自我修炼的是:逼迫孩子成长,不如和孩子一同成长,把时间和爱给孩子。与其抱怨问题,不如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控制孩子,不如控制自己的情绪,接纳孩子的行为。爱孩子,也要爱之有方,爱之有度。
2
要无条件的爱,也要爱而有度
爱因斯坦就是一位从“笨瓜”到科学巨人的典型。爱因斯坦幼年时是出了名的“智障”,3岁还不会说话!读书时被同学讨厌、嘲笑。
6岁时,被老师叫到名字,他竟呆若木鸡,引来一片轻蔑的笑声:“差劲的笨瓜”。
考大学时,语文和生物竟然不及格,不得不补习一年。
但是他却成为了科学奇才。这难道真的是奇迹吗?
绝不是,而是靠着一颗勤奋好学,勇于独立思考,不断探索的心!
赋予小爱因斯坦这颗“心”的人,显然不是学校教师,而是他的母亲。
从小这位“笨瓜”的父母就从没有放弃过他,妈妈宝丽妮不以儿子笨为耻,总想方设法发现孩子身上常人所看不到的东西。父母俩一有空就带“小笨瓜”去郊游,开发他的心灵,父亲经常送他小礼物,他8岁生日,父亲给了他一个罗盘,“小笨瓜”出人意料地从罗盘及指针中间提出了二、三十个问题,就是这个小小罗盘在他心里埋上了日后发芽成才的科学的种子。
他后面的成就,离不开父母的爱、接纳和鼓励。
几乎所有父母无不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怎么去爱,爱到什么程度,却是最难把握的。
最近因一段视频走红的吉他弹唱女孩MiuMiu,年仅6岁,每次练琴都要练6-7个小时,手都磨破了。
在物质生活充沛,孩子都养尊处优的今日,大家点赞6岁的MiuMiu,不仅是因为她弹得一手好吉他,还因为她的耐受力和吃苦力。
当然也有人会觉得:这么小的孩子有必要那么拼吗?
我们换个角度,有些孩子坐在电视机前看6-7个小时动画片,她可不会嫌累,因为感兴趣,所以有耐心。
凡事依着孩子叫溺爱,引导孩子往正向的方面发展才是真爱。
MiuMiu的爸爸也是一位吉他老师,他说:其实这样的练习是一个常态。
只不过MiuMiu的爸爸把孩子的专注力、时间和精力,由电视机前,转移到了吉他上而已。
MiuMiu是羡煞各位老母亲的别人家的孩子,作为老母亲老父亲这个职业,都想着有朝一日能“功成身退”。当然MiuMiu这样的毕竟是少数,老母亲老父亲也应该平常心。
另外别光盯着别人家孩子的发光点看,也看看别人家的父母都在做什么?
无知的父母只会破罐子破摔,那孩子既然被大家公认笨,那肯定是笨。懒惰的父母,巴不得孩子去看电视,不要缠着自己看手机,或者通过吼叫的方式让孩子终止去看电视的行为。
只有愿意真心陪伴孩子的家长,才会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积极引导。把孩子的兴趣爱好从电视机前、手机上拉过来,专注于某一领域。
3
夫妻关系的幸福指数都藏在孩子的性格里
作者在一次婚宴中,看到许久未见的小女孩若若时,她惊呆了。
原来那个特别灵动、爱笑的女孩子怎么突然眼神木讷,表情呆滞,怎么逗她都没有反应。
后来才知道,这一年来,若若的父母经常吵架,越吵越凶,有好多次差点打起来。
父母相互指责着什么,1岁多的若若听不懂。
可父母彼此憎恶的表情、恨极了的语气、混乱紧张的氛围,使若若心里充满了恐慌害怕,常常哭得声嘶力竭,晚上也总是惊吓哭醒。
一个家庭的婚姻状态,藏在孩子的性格中。
是好是坏,孩子都无法抗拒地在承担,也通过孩子性格折射了出来。
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孩子的内心活在动荡之中,他们害怕、无助,性格内向、胆小,不敢与人交往,畏惧亲密关系,越长大,越想逃离这个家。
这个问题有解吗?有解。
作者提到了动画片《雪孩子》这个例子。
《雪孩子》的原创绘本作者雷蒙德·布里格斯,创作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绘本,多次获得国际大奖。
有人说因为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感动。
父母去世后,雷蒙德创作了一本描写父母爱情的绘本《埃塞尔与欧内斯特》,讲述了几十年来父母相识、相爱的微末细节,令人感动不已。
原来,他心里对世界敏锐的爱,都来自父母相爱的耳濡目染。
父母的婚姻状态,深深影响着孩子。即便是父母去世,孩子仍然遭受着父母根深蒂固的影响。
争吵的婚姻,孩子压抑愤怒;冷漠的婚姻,孩子缺乏温情;挑剔的婚姻,孩子抱怨推责;背叛的婚姻,孩子敏感多疑。充满伤害的婚姻,深深的自卑伴随孩子一生。
那父母怎样的家庭对于孩子性格的影响比较正向。
答案是:父母相爱的婚姻,尊重的家庭,家庭幸福指数强的家庭。
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阳光大方,开朗自信,重情重义,孝顺感恩,负有责任心。
对于父母而言,学会经营婚姻,让爱重获新生,我们带给孩子的也将如同新生,滋润孩子一生。
4
什么年龄干什么事,这是自然规律
电视剧《兄弟姐妹》中有句台词:“人啊,得一天一天地长,哪能突然就长成大人了?”好的家庭教育是顺其自然,不留痕迹,不违背本心、本性,不扼杀成长的活力和动力。
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说:“我们在孩子身上找大人,却从不想想她在变成一个大人之前只是一个孩子。”所以我们要做新时期有智慧的父母,去真心的理解孩子,尊重孩子,接纳孩子,让他真真实实的做孩子。
别让他等到成年了,再回过头来治愈童年。这本书让我们知道了,我们的出生,我们的父母我们是无法选择,孩子也无法选择,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我修行,去感染孩子,我们不一定要让他们优秀到站在金字塔的顶端,但至少让他做一个能感知快乐,生活幸福感强,乐观从容的人。
不论怎样,一定要记住以下育儿忠告是:
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
过分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
过频的干预,带来孩子的无奈;
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
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无措。
原创不易,抄袭必究。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