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论中国模式》是一本由丁学良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辩论中国模式》精选点评:●对政治病理的剖析可谓精辟,但是待到要开方子了,作者却只是给了一个弱弱的“希望”而已。书中已经说
《辩论中国模式》是一本由丁学良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辩论中国模式》精选点评:
●对政治病理的剖析可谓精辟,但是待到要开方子了,作者却只是给了一个弱弱的“希望”而已。书中已经说明了因为即得利益的恋栈,目前的病态是无法自愈的,在此情况下还不下药,实在让人看不到太大的“希望”。
●我读过的从政治经济学角度解构“中国模式”的最好的书,没有之一。
●很中肯的一本书
●学术研究之榜样
●好看是好看,但现在看起来,似乎又有点过时了。
●太老生常谈了。
●地铁上来回,读完……
●还可以,但比较粗线条..
●前半部分还行,后半部分开始变成典型的知识分子自说自话,另书价贵的离谱。
●千头万绪的忧虑 总算是被理清了
《辩论中国模式》读后感(一):丁学良《辩论中国模式》
虽然难说深刻,有些地方还停留在对现象的罗列和分类归纳,缺乏对于动力机制的真正探讨。但是,延续丁的一贯风格,不带遮拦、不捣浆糊、清晰明了、坚持普世价值,对于该书所讨论的主题而言,具备了此种特点的论述,总能让人有所收益。
《辩论中国模式》读后感(二):找地图
看完了丁学良的《中国模式:赞成与反对》,港版。内地版本叫《辩论“中国模式”》。
高屋建瓴的搭了一个理解中国体制的架子。
如果去香港,强烈推荐入手。
看零零碎碎的书、报道,和经历了形形色色的题目。
都像是玩乐高的孩子,看到了一个个的局部,搭出了一小块一小块的模子。
这种书,则像是被藏起来的乐高地图。
看了以后,会知道自己手上的这块应该是什么部位,怎么评价它。
《辩论中国模式》读后感(三):深入剖析 鞭辟入里
就像学者做论文一样,对“中国模式”进行的的剖析相当严谨、犀利。
从什么是“中国模式”,到形成的内外原因,进而到中国模式的效果,指出沉重的代价,与未来的难以为继,直至给出替代方案,以及替代方案的阻力,最后指出替代方案的意义。
作者从政治、经济、社会三个角度切入,对“中国模式”的整个分析一气呵成,剥丝抽茧,鞭辟入里,给人大快朵颐之感觉。虽然有部分论点还缺乏实际的论据,但瑕不掩瑜,不失为普通中国公民对中国近30年发展反思的好书,值得推荐。
《辩论中国模式》读后感(四):中国模式之辩
今天总算看完这本书,给我一种大气磅礴又不失细心的感觉。通过作者对当前中国政治、经济等进行全方位分析,来为未来中国的转型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这本书若是放在前几年,相信可能归类于“禁书”之列吧,在这部著作中,作者对当前中国社会转型面临的重要问题,尤其是一些比较“刺激”的问题,给予了充分的解剖,让我们对当前中国面临的状况和自身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理解,这是目前国内很关相关著作所达不到的。对我而言,比较关心的是制度层面的问题,作者在倒数第二章中提到,要真正做到中国社会的转型,首先要在观念上树立起较高的道德标准,其次在进行具体的政策适用,在这里,我就想,较好观念的树立,是由这必要性,毕竟良好的社会意识会对社会实践产生积极的作用,但我认为这不是关键的,关键是要建立起一套良好的制度,就中国而言,就是要对当前的政治、经济等制度做一个适当的调整和改变,使之能有利于转型的需要,毕竟观念这种东西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而制度则相对稳定些。
《辩论中国模式》读后感(五):悲观的论调,乐观的方向——读《辩论中国模式》
读丁学良教授的文章,总能找到共鸣的感觉。读过他的《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文笔犀利,洞察深刻。这次读他的《辩论中国模式》也有一种酣畅淋漓,拿起就放不下的感觉。
丁教授将中国模式归纳为三大体系,即列宁主义式的一党专政的权力架构,强力的社会控制体系和受政府支配的市场经济体系。这三大体系之间是相互支撑持续互动的,从而建构了所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模式。丁教授指出,在这个中国模式维持过程之中,成本十分高昂,具体说来有四大成本,即被相对剥夺的弱势,如相对于城市的农村农民、相对于沿海地区的内地、相对于外企的本土企业、相对于国企的民企、相对于男性的女性等等;环境生态的破坏,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相信大多数民众都有着自己的切身感受;体制性的腐败,这方面大家也是有目共睹的,丁教授这里将中国大陆和周边中华文化圈的国家进行廉洁指数的比较,以指出,腐败现象与文化的关联度很低,而与制度性因素是高度相关的;公共政策缺乏透明度,这里丁教授特别指出,中国社会科学和政策研究方面的禁区太多,相关的信息又被绝对垄断,使得中国的大多数专家学者和丰富的研究资源被排除在政策讨论和制定之外,让中国的政策制定和研究高度集中于官僚那里,民智无处发挥,中国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丁教授将这称为“制度化的愚蠢”。
不可否认,中国模式在近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创造出了巨大的堪称“奇迹”的成绩,那推动中国不断飞跃式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什么呢?丁教授将其归纳为中国模式的“三个轮子”,即出口拉动、固定资产投资、国内居民私人消费。随即丁教授又指出,随着现在国际经济金融形势的进一步恶化,中国模式也面临着出口拉动乏力、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效率低下和居民消费持续抑制的困局。在这种困境之下,政府的选择应该是大力扩大国内居民的私人消费能力,扩大内需,以打开国内市场,促使经济的持续发展。可是,要增加民间消费在GDP中的份额,政府就要出台一系列配套的社会福利工程,修正一系列公共财政法律规章,改良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变革各级地方政府和干部的实证考核指标等等,而这将会触犯众多的既得利益网络和权势阶层,在执政者眼中,这样做风险太大,不宜实行。于是乎,政府的选择就只能是,进一步增加国内的固定资产投资,用基础设施建设来持续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虽然这无疑于饮鸩止渴。
丁教授的这本书写于2019年左右,时过两年后的今天政府的一系列举措更进一步的证明了丁教授的论断和分析。在国外经济环境持续恶化,中国出口贸易大幅度下滑的背景下,新一轮大规模的政府固定资产投资浪潮开始席卷全国。中国模式实际上已经陷入内外交困之中,但是却迟迟难以变革。尽管现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喊的震天响,可是中国经济的发展还是依靠着政府的投资拉动前行。中国的国富民穷,国进民退的模式从90年代初开始就持续推进,直到现在似乎已成积重难返之势,而其中阻碍中国模式变革的就是形形色色的特殊利益集团,他们官商勾结,盘根错节,形成了一个巨无霸式的权贵资本主义阶层,占据着中国社会金字塔的最高端。
书的最后,丁教授提出了一种可能性,即中国从既有的小众市场经济顺利转成大众的市场经济,实现中国模式的“升级换代”,这将是一个新的“中国奇迹”。但是丁教授并没有说这个转型如何进行,只是分析了历史上几个成功转型的例子,德国、日本、台湾,不过这几个例子都有一个共同点——遭受了巨大的失败打击,原有的国家垄断制度被彻底击毁,德日是战败国,台湾是被中共打败退守一隅的国民党...
所以,整部书,基调是悲观的,最后的一点似乎“异想天开”的乐观,要么真的是笔者的想法,要么可能就是纯粹为了能在大陆出版所做的“自我拔高”?其实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这部书所带给我们的思考,书中所分析的问题是每一个国人都会面临的都无法置身事外的都会与自己的利益切实相关的(当然,已经移民的除外)。只有人民自己才能代表自己,不要奢望哪一个政党真的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着想,只有这个国家有了充分发展的成熟的公民社会了,只有这个国家有了民众可以真正表达自己意愿的民主制度了,只有这个国家的执政者是民众选出需要为民众负责了,我想也许我们才能真正的国强民富起来才能真正有尊严的生活,我们也才能真正的向世界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