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暑假,送室友坐高铁,临上车的时候,他对室友说:“我去买几个橘子,你就站在此地,不要走动。”室友愣了一下,伸手擂了他一拳。不是装装样子,是真的擂。用力程度大到足以让他龇牙咧嘴。“你他……的,什么时候都不忘记占我便宜。”如上这个段子,看懂的人直呼搞
大三暑假,送室友坐高铁,临上车的时候,他对室友说:
“我去买几个橘子,你就站在此地,不要走动。”
室友愣了一下,伸手擂了他一拳。
不是装装样子,是真的擂。
用力程度大到足以让他龇牙咧嘴。
“你他……的,什么时候都不忘记占我便宜。”
如上这个段子,看懂的人直呼搞笑,看不懂的人一头雾水。
其实一点也不复杂,读过朱自清《背影》的同学都明白,段子中“他”所说的话,正是出自该篇文章。
那是父亲对儿子所说的话。
如上段子,一句话翻译出来,等于说“我是你爸爸”。
看看,没文化是不是很可怕,连欣赏段子的权利都没有了。
陆文夫的作品《唐巧娣翻身》,所讨论的,也是文化这个宏大的主题。
没文化,真可怕,此话当真?
在陆文夫笔下,主人公唐巧娣是个纱厂女工,大字不识一个,但是代表着最无畏最正统的工人阶级。
文章中,“我”因为写了一篇反应唐巧娣事迹的报导而出了名,唐巧娣本人更不用说,被树立为先进典型,到处被人请去做报告搞宣传。
此后,我一直追踪报导唐巧娣,留意她的一举一动,也深为唐巧娣这么踏实伶俐却没文化而感到痛心,于是想方设法帮助对方,目标是让对方也成为一个胸中有点墨水的人。
奈何唐巧娣工作繁忙,活动太多,到了晚间上夜校的时候,常常打瞌睡,就算我愿意额外给她补课,也不成,因为她渐渐感觉认字是不必要的。
就拿她自己来说,一个字不认识,还不照样成了典型,拿着人人羡慕的高工资?这样的工资,甚至连“我”这个文化人,都望尘莫及。
再后来,唐巧娣更是对读书识字之事避而远之,因为她看到“我”这个文化人,识得几个字,念过几年书,被贴上知识分子的标签,反而命运多劫,倒不如她这个没文化的人平顺。
开会的时候,抓反面典型的时候,别人来喊她,她只消一句话,就能轻松脱身事外——
“你昏啦,我一字不识开什么会,喔!那……是不识字的人写的?”
不认得字没有文化,这种时候,成了唐巧娣的护身钢板,她如何愿意脱下,而且还是费时费力地去脱下?
对于唐巧娣来说,她没文化一点也不可怕,反而很理直气壮,很光荣。
相反,那些真正可怕的,是有文化的人。
天知道这些人会落到怎样惨淡的地步,甚至别人连正眼看他们一眼,都不肯。
没文化,真可怕,此话当真?
二、没文化真可怕
时间悄悄地流逝,转眼又过去了不知多少年。
“我”重新回到了工厂,重新走到久违的讲台,重新变成日日殷殷传授知识的老师。
不过,坐在台下的,再不是唐巧娣们,而是她们的下一代。
出乎我意料的是,这些年轻人竟然对学习知识燃起了极高的热情,努力听讲,从不缺席。
“我”诧异之余,想着已经有很多年没有看过唐巧娣,便抽了个时间,准备去见见当年的老熟人。
到了唐巧娣家,才发现她苍老得厉害,住在逼仄的小屋子里,只有那麻沙的声音,依稀能透出当年的利落。
唐巧娣的丈夫,因为家庭失和,气得回了乡下老家,这所谓的“失和”,根源便是他们的两个儿子。
结婚的时候,为了争房子,兄弟俩打得头破血流,谁少一间厢房都不肯收手。
没办法,唐巧娣和她的丈夫让出了自己的房子,住在棚子中,生活凄惶得像是在逃难。
此时,唐巧娣无比羡慕起“我”,说“我”的两个儿子都知书达礼,不像他们。
临告别出门的时候,唐巧娣对我说了下面这番话:
“……当年你好心好意要替我补习,可我却是逃得远远的……我这一世算是拉倒了,请你把这份好意都用在云翼(唐巧娣的女儿)身上吧,我……我就是这点儿希望啦!”
风水轮流转,唐巧娣一度以为没文化好,可是现实回环往复,蓦然之间,她忽然惊觉到,有文化,还是好的。
走走停停,唐巧娣的观念被彻底掉了个儿,从以前认为的有文化真可怕,变成了现在的没文化,才是可怕的。
没文化,真可怕,此话当真?
论到有文化,论到有智慧,就不能不提传说中的以色列古王所罗门。
这位君王所拥有的罕见智慧,达到了人类历史上能够达到的顶峰,称其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点都不为过。
可就是这位智慧榜上名列第一的牛人,说出了如下这番令人费解的话:
著书多、没有穷尽.读书多、身体疲倦。
有人据此得出读书无用论,说你看你看,连那么聪明的所罗门,都说读书不好,写书也不好。
我等凡人,那还读个什么劲!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看,所罗门的这句话并没有我们想象的悲观,也许他只是简单陈述了一个事实——
学海无涯!
如此说来,一个没文化的人,其最可怕之处不在于他没有文化,而是没有文化这个短板会影响他的视野,影响他看问题理想的高度。
反过来,如果一个自诩有文化的人,不能具备如上特质,那么他所有的文化,无非一堆资料而已,实在没有任何可以炫耀之处。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