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慈欣科幻漫画系列第1辑》是一本由刘慈欣原著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3.80元,页数:4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刘慈欣科幻漫画系列第1辑》读后感(一):目前两本都看到某为是广告插入吧?作为买来的漫画书网,稍微感到恶心
《刘慈欣科幻漫画系列 第1辑》是一本由刘慈欣 原著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3.80元,页数:4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刘慈欣科幻漫画系列 第1辑》读后感(一):目前两本都看到某为
是广告插入吧?作为买来的漫画书网,稍微感到恶心。
不过整体的漫画带入感很强。
刚看完低温艺术家,正在看乡村教师。
大家不喜欢的肥皂泡,看了一眼,里面人物设计确实很不讨喜。
欧美粗糙风有时反而会让人注意故事和氛围本身。
乡村教师整体很好,就是人物的牙齿实在,有点恐怖了。。。
《刘慈欣科幻漫画系列 第1辑》读后感(二):为什么要把刘慈欣作品图像化?
1)比原著更容易读懂,更零门槛。
也有读者对科幻作品心存畏惧,因为其中常常涉及到一些高深的科学知识,假如超出自己的知识结构,会不会不容易读进去。
为了将刘慈欣经典科幻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和哲学思辨,以及对宇宙和自然的思索与敬畏,更为形象化、视觉化地呈现给读者,一个投资千万、创作历时四年,将刘慈欣作品第一次成规模、成系统地改编为漫画的中国原创漫画项目——《刘慈欣科幻漫画系列》来了!
2)不输电影的震撼画面和视觉呈现,更完美呈现刘慈欣的宇宙世界。
这可是一次不输《流浪地球》电影版的豪华创作阵容!
先来剧透一下。
这是漫画《流浪地球》里的木星,在那沸腾的暗红色的云海上空,地球仿佛是一只蓝色小气球。上帝的喷灯——比喜马拉山脉还高,带着地球去流浪的地球发动机。深入地下500米、人口超百万、遍布各大陆的地下城。生动逼真、大气磅礴的画面,将刘慈欣小说中的想象力进行了逼真还原,精致唯美的绘画质感,让读者比看电影更过瘾。
翻开这套《刘慈欣科幻漫画系列》,感觉就像走进了刘慈欣作品的电影里,比看电影更痛快。
记得当电影《流浪地球》上映时,全国观众们都被影片震撼的视觉效果征服。而在刘慈欣科幻漫画中,堪比电影格局的画面,随手就能翻到。
选自漫画《流浪地球》选自漫画《乡村教师》漫画中的大场景让人过目难忘,细节之处更是耐人寻味。
漫画《流浪地球》展现了地球发动机的每一处构造细节。
3)顺畅的分镜,巧妙的台词处理,这次阅读刘慈欣,就像看电影一样轻松、自然,感觉不到在“阅读”
懂漫画的人都知道,决定一部漫画作品的品质,不仅有画面方面的要求,需要精致、唯美、生动、富有电影感,更重要的一点是分镜的合理性。这次对刘慈欣科幻作品的漫画改编,漫画编剧也都是业界大拿,对分镜和台词的巧妙处理,让人阅读起来感觉非常顺畅、自然,甚至感觉不到是在“阅读”,而像是在看一部图像小说,很容易进入到故事中去,读懂刘慈欣原作的内涵。
就拿大家最为熟知的《流浪地球》来说,原小说是这么开头的:
“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
我出生在刹车时代结束的时候,那时地球刚刚停止转动。
地球自转刹车用了四十二年,比联合政府的计划长了三年。妈妈给我讲过我们全家看最后一个日落的情境,太阳落得很慢,仿佛在地平线上停住了,用了三天三夜才落下去,当然,以后没有‘天’也没有‘夜’了,东半球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有十几年吧)将处于永远的黄昏中,因为太阳在地平线下并没落深,还在半边天上映出它的光芒。就在那次漫长的日落中,我出生了。”
在漫画《流浪地球》的开头,通过这一系列画面的衔接,和简短、有力的台词,就把故事的开端交代清楚,作为读者立刻身临其境,带着叙事者(也就是故事里的“我”)的视角,进入了这个恢弘的情境里。
4)尊重贴近原著,读完漫画可以完全领会原著精髓
与已经被影视改编过的刘慈欣作品相比,这套《刘慈欣科幻漫画系列》的改编,更尊重和贴近原著,读完以后可以完全领会到原著的精髓。
仍旧以《流浪地球》为例。比较电影《流浪地球》和刘慈欣的原作,会发现有不少改编过的地方:比如,原作中有一段主角上学时,跟着老师一起跨过暗面地平线去看日出的情节。这段情节在电影中是没有展现的。漫画《流浪地球》则再现了原作中对这一段故事的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因即将发生足以吞噬地球的太阳“氦闪”,而对太阳怀着深深恐惧的一代,第一次见到(我们觉得再平常不过的)日出时,那种彻骨的惊骇。
5)将原作中过于抽象、深奥的地方,采用降维呈现的方式,通过逼真的画面让人一下子就能读懂了。
比读原作小说更过瘾的地方时,《刘慈欣科幻漫画系列》把原作中过于抽象、深奥的地方,采用降维呈现的方式,通过逼真形象的画面,重塑了小说在读者心中的宇宙生态。
就拿《流浪地球》里的“氦闪爆发”来说,原作中的描写相当华美:
太阳最后一次把它的光和热洒向地球。地面上的冰结的二氧化碳干冰首先融化,腾起了一阵白色的蒸汽;然后海冰表面也开始融化,受热不均的大海冰层发出惊天动地的巨响;渐渐地,照在地面上的光柔和起来,天空出现了微微的蓝色;后来,强烈的太阳风产生的极光在空中出现,苍穹中飘动着巨大的彩色光幕……50亿年的壮丽生涯已成为飘逝的梦幻,太阳死了。
但是对于不熟悉宇宙学和太阳构成的读者来说,这段描写要在脑海中形象化地理解,还是挺有难度的。但是漫画《流浪地球》中,通过一连串超越想象的画面,活灵活现呈现给读者看。
太阳,假如有一天真的要在宇宙中谢幕了,大概就是这样惊天动地的吧。《刘慈欣科幻漫画系列 第1辑》读后感(三):画面太震撼太美了!这些名场面,令人窒息
中国最难拍摄的科幻影片是哪一部?
《三体》排第二,没有哪一部小说可以排第一。
《三体》牛到什么程度呢?
奥巴马看完前两部小说,亲自发邮件催作者刘慈欣更文,据说后来更是通过关系,拿到了出版社仍在校对的初稿,才一饱眼福。
小米创始人雷军说,这十年里推荐最多的书就是三体,因为他在宏大的科幻体系中,看到了互联网战略思维。360周鸿炜和腾讯马化腾都是《三体》忠实粉丝,极力推荐这部作品。
大名鼎鼎的科幻电影导演,詹姆斯·卡梅隆更是直接坦言,希望有人能够拍摄出《三体》,而且至少要用6部电影才能完成,否则毫无深度。
《三体》体系庞大复杂,但是由于中国科幻电影相关技术尚不成熟,所以作为中国科幻名片的《三体》,一直处于蛰伏状态。曾经有很多人想要拍摄,但是很快都无功而返。
2019年,刘慈欣另一部作品《流浪地球》,历经重重困难终于上映,一经上映,横扫各大票房,特效场面震撼人心,但与此同时,也让人愈发焦躁。
刘慈欣的其他作品,到底什么时候才能拍出来啊?!
从目前的情况看,还要再等待相当长一段时间。
刘慈欣科幻漫画终于面世
但是令人惊喜的是,经刘慈欣授权,并且被本人监制的漫画作品,终于面世。
这些小说里的名场面,终于被画出来啦!科幻粉终于可以大饱眼福!
我们来感受其中的几幅画面:
以上几幅图画皆来自《流浪地球》,炎热滚烫的岩浆,璀璨巨大的星球,是不是神还原?上千万制作的特效,呈现在画纸上,竟然也如此震撼。
除了科幻场景画面惊人外,对人物的刻画也是非常的细腻,比如在《乡村教师》里,老师正在讲课,身边是咳血的痰盂,孩子们拿着书本,表情各异,大家来感受一下:
还有村民们的神态动作,处处体现出的愚昧和麻木:
翻阅完这套漫画,最直观的感受:宏大!震撼!好看!
首先几部作品,将刘慈欣笔下的名场面几乎都保留下来,画面效果堪称特效,想象力超凡,无论是线条还是色彩,都属一流。
其次,在科幻的外衣下,刻画了人与宇宙,人与人,人物内心的三层冲突,深入人性,又站到哲学的高度,俯视宇宙,保留了大刘的宇宙观和哲学观。具有高度深度和广度,令人折服。
《流浪地球》不必多说,以《梦之海》为例,主要故事讲述了外星不速之客为了创造艺术,掠夺地球上所有的水源,制作成巨大的冰雕,发射到太空,地球生命毁于一旦。
蔚蓝色的大海很快被抽空,变成了黄沙肆虐的沙漠,人们争夺仅有的水源,人性之恶彰显,与此同时科学家们积蓄力量,寻求解决人类困境的办法。在自暴自弃和越战越勇的交锋中,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时空的浩瀚和生命的渺小,以及大刘埋藏在故事里,关于艺术与生命,永恒与价值的哲学层面的讨论。
实在是令人叹服,又引人深思。
团队强大,制作精良
这套书之所以如此优秀,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四本书的绘画作者,都是业界大师:
《流浪地球》的绘画者,是意大利漫画家史蒂芬诺·拉斐尔,他曾参与《蝙蝠侠》《X战警》漫画。
手稿即使还未上色,震撼力都渗透纸背。
而《乡村教师》的绘画者,是中国青年漫画领军人物张晓雨。
他曾多次获国内外奖项,曾经担任《科幻世界画刊》的艺术总监。在从业的18年中,他在国内外出版和刊登了20多部作品,深受青少年喜爱。
除了绘画外,这套书还拥有众多出色的编剧和上色师。封面介绍整个团队的编剧和绘师,集合了来自不同国家的业界精英,比如法国,乌拉圭,阿根廷,加拿大等。
全书一共15本,现在率先推出4本,分别是《梦之海》《流浪地球》《圆圆的肥皂泡》《乡村教师》。
刘慈欣在一次采访中表示:
我希望漫画作者能把三体世界很生动、很震撼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我期待它能符合我的想象,更期待它能超出我的想象。 其实在动漫产业中,特别在漫画中,科幻并不是那么一个界限分明的东西。很多漫画你很难说它是科幻的还是奇幻的,但是科幻因素肯定在里面。科幻更适合用画面来展现。这大概也是大刘,授权将小说改编成漫画的原因吧。
作为读者,也许我们无法企及刘慈欣想象力和思维的高度,无法体会和感受到他脑海中浩渺神秘的宇宙,也无法理解他最初构建三体世界的逻辑思维。但是这套书,带我们尽可能接近大刘脑海中关于科幻画面的构想。
甚至我们得到的,可以超出大刘原本构想的世界。
我们可以在画面的视觉冲击中,将心灵拓展到我们曾经没有想过的地方。对于喜欢刘慈欣科幻作品的读者来说,这套书千万不可错过。
如果你是忠实的《三体》粉,这套书不会让你失望。如果你还没读过刘慈欣科幻作品,这套书是绝好的入门书籍。如果你是孩子的家长,这本书完全可以作为亲子沟通的桥梁。六一儿童节就快到了,这套书,不仅可以作为自己的大儿童礼物,重温孩童时候天马行空的科幻梦。也可以送给孩子,这是比普通玩具更好的连接科学和幻想的大门。就算放在家里,一幅幅绘画也是一件艺术品。
《刘慈欣科幻漫画系列 第1辑》读后感(四):流浪地球电影火了,20位国际漫画家联合绘制漫画,比电影更唯美
01
如果有一天,太阳消亡了,地球上的生物再也没法生存,我们该怎么办呢?《流浪地球》表达的理念,既不是死守故乡,也不是弃球而去,而是带着它一起逃离。
“我原来一直以为,家在身后,现在才知道,家在前面。”这句话,也许最能表达刘慈欣原著的主题——这样的创作思路,本身就是对传统理念的颠覆,是另辟蹊径。
太阳即将毁灭,地表温度急剧下降,靠着阳光生存的人们从地上转到了巨大的地下城,除人类以外,所有物种覆灭了,人类只能在地球一侧装上发动机,带着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
有意思的是,在大刘的原著小说,和《流浪地球》电影中,逃离的动机发生了一些偏离。在原著中,大刘是冷静的、理性的,甚至是残酷的:生活没有幻想,也没有什么乌托邦,一切不过是因为,经过飞船派和地球派的科学论证,带着地球逃跑,是唯一的出路,别无选择。而在电影中,这一切成了乡土情怀,带着它,因为它是不能舍弃的家园,人类的大爱精神战胜了怯懦和阴暗,他们众志成诚,“面对这场灭顶之灾,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团结”,最终将地球从木星的魔爪下救了出来。
很难说哪一种表现方式更好,一种让人看到真实,一种给人希望。
同样地,对这样一部科幻大片,读小说时,很多场景和画面,我们只能自行脑补,但好处也有,那就是可以天马行空,任你想象。电影则不同,靠着特效,它能把画面和场景真实地表现出来,给人视觉上的极度冲击和震撼。
也很难说哪一种更好,只能说各有各的好。文字的魅力在于牵引,而电影的魅力,在于冲击。
如果还有第三种方式,将小说与电影的优点结合起来:在主旨上更中和,既有常识性的分析,也有充满希望的情怀;在表达方式上更明了,既有文字的无限留白,又有电影的画面冲击感。
那一定是漫画。
02
早在四年前,北京漫传奇文化有限公司就在取得刘慈欣授权的情况下,准备组织一个国际性的大型漫画原创项目,将大刘的14部中短篇小说,包括《流浪地球》、《乡村教师》、《微纪元》、《梦之海》等等,以及一部长篇小说,改编成漫画系列—《刘慈欣科幻漫画系列》。
为了这一宏大的目标,他们投资10000000,找来了国内外二十多位顶级的漫画家,其中既有国际大奖得主,也有漫威的执笔大师,更有中国本土新生代漫画家中的佼佼者。
下图的这位,是《流浪地球》的漫画编剧,来自法国的克里斯托弗•贝克,由他编剧或绘制的漫画达到了120部,其中既有经典漫画《普罗米修斯》、《圣堂》,生态惊悚漫画《迦太基》,也有长篇传奇漫画《奥林匹斯山》等等,他创作的每一部漫画都很畅销,曾经在安古兰国际漫画节上获奖。除了漫画以外,、他还执导过《法国男孩》和《逃亡》两部电影短片。
这一位是《流浪地球》的画师,来自意大利的斯蒂芬诺•拉弗雷。他参与过美国《蝙蝠侠》、《x战警》、《野蛮人柯南》等20多部著名漫画的人物创作,为漫威意大利创作过短篇系列科幻漫画《阿卡姆》。2007年,他结识了克里斯托弗•贝克,两人合作出版了《普罗米修斯》、《海底监狱》、《奥林匹斯山》等多部畅销漫画。2019年,他获得意大利知名漫画奖项卡洛•波斯卡拉托奖“最佳艺术家”称号。
还有来自中国的,《乡村教师》的绘画者张晓雨,他曾经担任过《科幻世界》杂志的编辑,美术总监和主编,先后创作过《十字军》、《拯救人类》等10多部漫画作品,部分作品被法国葛莲娜、安卡玛,美国联合机器人等一大批欧美知名漫画出版机构出版。
他曾先后获得过第3届,第5届和第7届全国漫画大赛一等奖,第38届法国尚贝利国际漫画节最受读者喜爱漫画家金像奖,第10届中国国际漫画节金猴奖漫画金奖。
耗时4年,1400多个日日夜夜,这些大师们经历了无数次创作、修改、打磨,常常为了一组分镜的顺畅度和画面美感,不断推翻重来~~拉弗雷曾在社交网络上,分享过流浪地球的一些创作手稿~~
为了保证最完美的效果,这些画稿,全部在欧洲打印色稿。
优秀的创作天团,花费无数心力创作的这部作品,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
2020年5月,惊喜终于来了。
03
率先面世的,是大刘最具代表性的四部作品,包括《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梦之海》、《圆圆的肥皂泡》。
打开这套书,第一感觉就是惊艳,画面的生动逼真,大气磅礴,丝毫不逊色于电影。
下面这幅图,让我想起电影中,10000台发动机齐齐发射光柱的震撼画面,而在漫画中,只用了一句简洁有力的话语:“一直延伸到地平线。”就表达出了那种磅礴与霸气,而且,色度似乎更美。
描述这些光柱的时候,用了诗一般的语言:
构成了一片宇宙森林,每一根光柱,都是一颗奇崛的巨树,它们的树梢,刺破了我们的天空。孩子们在现实世界里,如果遇到类似的场景,一定会想起这段话—这么瑰丽的画面,配上这么生动的描述,想忘记都难。
当然,这么震撼我们的发电机, 书里还有细节图~~
地球发动机分为两类,大一点的叫“山”,小一些的叫“峰”,它们赫然耸立,占据了半边天空,同它相比,西边的太行山脉就象一串小土丘,正因为如此,刘慈欣给了它们一个贴切而形象的名字:上帝的喷灯。
好吧,在这样的语言指引下,脑洞自然打开了~~
书中,这样唯美逼真,堪比电影格局的画面,比比皆是。
像下图,太阳,一步一步,失去光彩,慢慢膨胀,化作轻烟,最后,一片黑暗~~
明明只是几幅静止的画组合在一起,你就是能感受到那种惊天动地,无比震撼的感觉。
最重要的是,原著中对这一过程的描写,过于抽象、深奥,还给了它一个玄乎的名称,叫什么“氦闪爆发”,爆发时氦元素会聚变成锂元素,再铍元素、硼元素啥啥的,它巨大的体积会吞并其它行星的轨道,然后什么地面上的冰结的二氧化碳干冰,什么太阳风产生极光~~ 对一个完全不懂科幻的人来说,这些术语要把我弄晕了,但漫画,无疑降低了阅读的难度,看着上面这张以及其他相关的图,我立马秒懂。
这就是图文并茂的好处。
04
中国科普作协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当458名读者被问到“科幻作品最吸引人之处”时,有81.9%的读者选择“想象力”,在被问到“科幻可以造成怎样的影响”时,也有80.8%的读者选择了“拓展想象空间”。可见,科幻作品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
爱因斯坦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想象力在某一个方面来说,也可以理解为预见,通过想象来推测未来。著名科幻作家乔治•奥维尔,1949年在他的作品《1984》中,预测了未来137项发明,有人作过统计,到1979年止,其中有80项已经变成了现实。
想象力也是好奇心和兴趣的基础。火箭创始人罗伯特·戈达德,年少时热衷于读科幻,点燃了到太空旅行的兴趣,因而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枚超音速火箭。
刘慈欣就更是如此了,如果不是因为想象力,一辈子可能就是个平庸的电力工程师。
而一个爱读科幻的孩子,必定敢想敢做,有探索的兴趣和勇气,注定了不会平庸。
《刘慈欣科幻漫画系列 第1辑》读后感(五):硬核不是大刘的全部,情怀才是他的灵魂
文/宝木笑
1997年,山西阳泉娘子关发电厂。
举国上下都在为香港回归欢欣鼓舞,艾敬的那首《我的1997》又被翻出来,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普天同庆的旋律。
“1997快些到吧,我就可以去香港啦,1997快些到吧,让我站在红勘体育馆,1997快些到吧,和他去看午夜场……卧槽……”
一个黑框眼镜男一边哼着歌儿一边蹬着破旧的自行车,前两天刚下过雨,煤渣、雨水和泥土混到一块儿,单位周围的小马路再次变成沼泽地。眼镜男一个不注意,自行车陷入不大不小的暗坑,赶紧伸腿支撑,结果泥汤子没过单位发的雨鞋,全流进了鞋窠儿里,让人异常难受。
香港看来是去不成了,赶紧回家给老婆和闺女做饭才是实实在在的事儿。岁月有点儿过于静好,安稳的单位,清闲的生活,娘子关电厂宿舍小区每到晚上便是一片工友们的麻将声。34岁的刘慈欣站在阳台上望着黑黢黢的天幕良久,34岁,不小啦,按人生七十古来稀算,都走了一半儿了,就这样一直下去也挺好,可心里好像总是少了点儿什么。
宇宙、文明、生命、道德律……这些和自己好像确实没啥关系,又好像一直在联系,34岁的刘慈欣在一片熟悉的麻将声中蓦然转身,回屋拿起了已经搁置了整整10年的笔……
刘慈欣从此,娘子关电厂宿舍小区少了一个牌品极好的牌友,中国科幻史上却横空出世了一位被誉为“以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文学拉到了世界级高度”的作家。《三体》荣获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在欧美一统世界科幻界百年后,第一个亚洲人拿到了这个奖项,《流浪地球》大火,中国科幻实现从小众到大众的跃迁。
如今,大刘的《流浪地球》《乡村教师》等14部科幻作品被改编为漫画出版的消息不胫而走,这是大刘的作品首次被成系列改编为漫画。《刘慈欣科幻漫画》的出品方一再表示,读者不用担心原著被“魔改”,书中原有故事结构、原本的世界观、精神内核等都不会改变。
为了这个目的,《刘慈欣科幻漫画》的每个创作单元都由一个专业漫画编剧加一位绘者,再加上一位上色师组成。这是一个耗资千万、历时四年的工程,全球20多位漫画艺术名家一起加入了创作,喜欢大刘作品的人越来越多了,这实在是件让人开心的事情。
科幻迷喜欢叫温和的刘慈欣“大刘”,一直将大刘推举为硬科幻小说的旗帜。今天我们将以大刘的《三体》《流浪地球》还有一些中短篇作为切入点,来重新回望大刘的科幻世界。为什么《刘慈欣科幻漫画》等改编者,总是强调大刘作品的世界观和精神内核的不可冒犯性?也许,我们会发现,这是因为大刘作品的魅力除了他的硬核,更在于他的情怀。
视野•情怀:思维跃迁其实就是继续向前“一点点”。
第一次读大刘的科幻小说,就像在B站发现一款宝藏视频,心里都是满屏的“卧槽”,我感觉这是科幻迷的一种由衷赞美和最高评价。因为,没有一个科幻迷只读过一本科幻小说,一旦入坑,就会寻找各式各样的作品来解渴。科幻小说的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没有人可以忍住不去继续找寻。第一次读大刘的作品,那是一种夹杂着感慨的劲爽感:“卧槽!科幻还能这么写?!”
我们一般印象里的科幻小说是想象力的放飞,就是幻想技术将来会达到如何先进的程度、人类遭遇的各种各样的危机、外星人的造访和争斗、社会蜕变到何种形态……这些都是科幻小说非常出彩的地方。然而,大刘的小说总是能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或者说飞向更高一层。以往无数的科幻经典值得所有人致敬,但大刘值得我们致敬的地方是,他多放飞了“那么一点点”。
然而,这“一点点”却促成了从想象力放飞到思维跃迁的质变。作为一个书虫,笔者多年前积攒《科幻世界》,后来猛追大刘,继而去找阿西莫夫、克拉克、赫伯特、特德•姜,然后想方设法去搜星云雨果双奖。这一路走来,笔者充满对过往科幻大师们的敬意,所以不愿也不该因为大刘是我们的同胞,就无脑捧高。但看过越多的经典,越让人意识到大刘促成思维跃迁的这“一点点”飞跃是多么艰难。
《三体》的框架无比宏大,但外星文明与地球文明的战争,早已成为过往科幻小说的“通俗题材”,外星文明的先进科技早已在无数的作品中展现。大刘的成功在于,他像一位执着且安静的匠人,总能在已有的基础上,将一件事不徐不缓地做到极致。既然有写文明的兴起和灭亡的,那么大刘就会让这个兴起灭亡的世代增加。三体人繁衍了近二百种文明,由于三颗恒星的运行规律造成每隔一段时间的恒星炙烤,这些文明在进化到一定条件下都会消亡,这一下子就产生了一种充满沧桑的历史感。
“水滴”思维的跃迁说白了就是在想象力放飞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完成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蝶变,那是一种近乎匠人精神般的情怀。很多人都喜欢拿大刘工科男的身份说事儿,大致的意思是因为大刘是学工科的,所以他的硬科幻小说很牛是理所当然的。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看看《三体》中那个让人印象极深的“水滴”的例子。
人类牛掰了,整出一个超级联合太空舰队,结果三体人只派过来一个小小的“水滴”,跟个小卫星似的不起眼。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小“水滴”却毁灭了几乎整个人类超级舰队。为啥?因为“水滴”过于坚硬了,直接把人类的太空船全“洞穿”了。初高中学物理的时候,我们就知道物体表面被放大,一定会有缝隙坑洞,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最高致密度”的存在。
大刘只是在这个人人都知道的常识上,多迈出了那“一点点”。如果一个物体它的表面“致密度”达到无限大呢?无论我们用多么大的放大镜去看,人家都是像镜面一样光滑呢?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物质能够破坏它的表面结构,那么它就会……
是的,这就是“想象放飞”和“思维跃迁”的区别,就是“那么一点点”。同样,三维世界和二维世界的关系,我们之前在书本上和各种科普读物中都接触过,甚至二维世界的样子在一些作品和科普读物中也有不少描述。而大刘最让人称道的“二向箔”和“降维打击”,本质上其实就是将这二者之间变化的情形进行了史诗般的描述:整个太阳系跌落为一幅二维的、并无限延伸的图画。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大刘将梵高的《星空》作为这个过程的形象代言——情怀这种东西果然是在视野无限高远之后的水到渠成。而大刘的补刀更绝,如此壮阔凄美的太空史诗的始作俑者,竟然只是某个高级文明的职场小白,“二向箔”是向类似于后勤物业的部门申领的……
都在说如何逃离太阳的毁灭,那么逃生的太空船一定要足够大,很多科幻作品都将太空船比作城市。那么,如果我们再向前思考“一点点”呢?比城市更大的是什么?人类最大的逃生飞船不就是地球么?一旦迈过了思维跃迁临界的这“一点点”,后续的写作将行云流水。
接下来就是纯技术的计算,大概的发动机规模和所用的时间,如果进入比邻星的轨道,整个时间需要延续2500年,那就是约100代人的努力,其间会发生什么……这就是《流浪地球》。大刘在科幻技术层面对我们最大的启示也许就是:他告诉我们将视野放飞成情怀,将想象升华为思维跃迁,并不是什么高高在上的事情,我们只需要再向前“一点点”。
《刘慈欣科幻漫画》拷问•情怀:科技也许能搬山煮海,但道德困境永远不会缺席。
大刘在《三体》中金句很多,其中有两句知名度都很高的话很耐人寻味,一句是:“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另一句是:“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这两句话其实代表的是人类文明自诞生以来就存在着的道德困境,前一句代表的是一种近乎冷酷的利益权衡理性,而后一句代表的是闪耀圣母光辉的道德感性。
说第一句话的人物是《三体》中冷峻理智的代表人物托马斯•维德,那是他为了太空飞船计划劝程心与联合政府时说的话,结果“圣母心”程心不同意这句话,从而很快导致了人类文明的灭亡。后一句话简直就是“程心派”的招牌口号。当群体遭遇到生存危机,需要牺牲部分的生命或幸福的时候,我们将何去何从?是毫不犹豫地牺牲那个个体和部分,还是为了伦理道德大家一起完蛋或更多的人受害?这实际上是伦理学领域最为知名的思想实验之一“电车难题(Trolley Problem)”的延伸。《三体》后来的结局我们都已经熟悉,在大众的支持下,如圣母般纯洁、善良的少女程心,通过两次充满道德高点光辉的愚蠢决定,把整个人类文明带向了终极毁灭。
写作已经与大刘融为一体,成为他摆脱庸常生活,思考现世生活的精神角落。刘慈欣曾经在访谈中谈到《三体》“黑暗森林”和从那部开始逐渐浓厚的道德困境拷问的成因,大刘说:“2008年写《黑暗森林》的时候, 正好赶上电力系统调整, 要面对人与人进行残酷竞争的局面,作品中也开始出现比较黑暗的元素,我当时的思想有一个重要的变化,即发现生存是最基本的东西,否则别的什么都没了。”
所以,当《三体》中的维德得知要派间谍到三体星球,但重量是个限制的时候,他会毫不犹豫地提出只送云天明的大脑过去,为了成为执剑人,他可以去谋杀不适合该任务的程心,为了保护飞船研制计划,他不惜通过反物质武器与太阳系联邦法庭开战。
所以,《球状闪电》以及《全频带阻塞干扰》中的林云会将球状闪电武器化,还组建了晨光部队,在消灭试图摧毁核电站的“伊甸园”恐怖分子时,亲手发射了100发球状闪电,结果将核电站中的恐怖分子和孩子们都化成了量子幽灵。
《刘慈欣科幻漫画》当年在某群里谈《三体》,一不小心说了句“程心其实也不错”,结果还没等打完后面的字,就直接被网络群殴了。其实当时我想说的是,道德困境这种事情是没办法来一个非此即彼的是非判断的。尼采曾经说:“上帝死于他对人类的爱。”在科技日益发达,社会逐渐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越来越泾渭分明的现在,我们总是感慨“上帝已死”,却从未想过,如果没有了这份“爱”,那个死去的存在还能称之为“上帝”么?
读过一些止步于“视野•情怀”阶段的科幻作品,作者都是非常优秀的创作者。但人都是有惰性的,如果仅靠思维跃迁就能保证畅销和掌声,很少人会愿意继续去做情怀的苦行僧。然而,大刘的情怀就在于,他从未沾沾自喜于思维跃迁后的想象力优势。也许,这就是我们喜欢大刘的原因所在吧。
当大刘将“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和“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这两句话同时写入自己的小说那一刻,其实他就已经下定了决心,永远不去做一个纯技术流。这个60后的电厂工程师,在和繁花似锦没有半点关系的小城,在柴米油盐的日常磨砺中,没有放弃一种叫做情怀的东西。
诗意•情怀:让我们泪流满面的总是人的精神。
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里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如果改用一下托尔斯泰的这句话,也许就可以形容最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共同属性:“经典的文学作品都是相似的,失败的作品各有各的失败。”
作为一个没有出息的书虫,我也在试图思考一些比较形而上的问题。当一部作品从优秀升华为经典,当一位写作爱好者从写手跃迁为作家,当一个作家从一种职业升华为真正的文学创造者,我想他们都会实现某种类似于“升维”的过程:经典的文学作品将摆脱题材的原始束缚,最终在人类共同的精神领域共鸣。
就像金庸先生的小说,我们能武断地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就是单纯的武侠么?科幻小说这个文学门类也是如此,最终让大刘真正赢得无数科幻迷的心的那一击,永远来自他的情怀,而不是他的硬核。那终极的一击,让无数真心热爱科幻作品的书虫们感动,我们的科幻小说并不是什么“上不得台面”的小众,好的文学作品不问出身,只讲人心。
所以,个人觉得《三体》中最让人感动的是当罗辑的面壁计划被取消后,他从备受世人敬仰的神跌落到众人唾骂的鬼,然而他并未放弃,安排了大量能够发送坐标的核弹,在绝境中以与星球同归于尽对三体人进行威慑,奇迹般地实现了以弱胜强。对书中一个小细节印象特别深,大刘写罗辑如同他身旁的那只蚂蚁爬到了顶端,“骄傲地对着初升的太阳挥舞两只触须”,当人类后来又被三体人打败,罗辑仍然受到三体人的致敬,他们致敬的其实是人类的勇气和顽强。
所以,当时看大刘的《山》会热泪盈眶。“泡世界”的地核人应该属于硅基生命,他们从未见过水,以为宇宙就是周围的岩层。他们经历分裂和战争,从未放弃对“宇宙”的探索。他们钻出囚禁地核文明十万年的地壳,浑然不惧一丁点儿水就会让他们生命终结的危险,又穿越九千米的深海,再经历无数个世代,终于成为星舰文明,冲向了外太空。地核人同样值得致敬,因为“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所以,《流浪地球》中小星带着孩子们在大西洋的海风中瞭望星空的桥段让人泪目。“天啊,那是怎样的景象啊,美得让我们心碎。”是的,为了那宇宙的美,小星与孩子们都感动得哭了起来。那一刻,小说中人物的哭泣和我们的泪水交织在了一起,因为“那是我们心中的星星,是人类在未来一百代人的苦海中唯一的希望和支撑……”。
《刘慈欣科幻漫画》所以,《乡村教师》中古井村民办教师李宝库让我们泪奔。在那个闭塞贫穷的小山村,只剩半年生命时光的李老师在临终前,拼尽最后一丝力量依然将力学三大定律深深刻在了仅有的四个学生脑海中。他知道这四个学生很可能一辈子也走不出大山,但他依然为他们在破旧的黑板上画行星,依然和他们讨论外星人是否存在……正是学生们背下来的力学定律,最终从碳基联邦的除星行动中拯救了地球文明以及整个太阳系。
大刘的科幻小说足够硬核,他在“视野•情怀”阶段将技术流几乎发挥到了极致,严守了科幻小说的创作原则,即一切幻想不能凭空乱想,应有科学的依据。然而,大刘的作品征服我们,并最终将成为流传久远的经典的原因,更在于那对“隐形的翅膀”:“拷问•情怀”阶段的人性伦理之辩和“诗意•情怀”阶段的人类精神之光。这对“隐形的翅膀”生长在坚实的科学幻想之上,最终实现了大刘“三位一体”的科幻创作理念,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震撼和感动,更让我们坚定了望向未来的目光。
《刘慈欣科幻漫画》是的,科幻小说的未来是星辰大海,科幻小说的魅力是壮丽磅礴。
没错,现实生活的困境是眼前苟且,现实生活的无奈是诗和远方。
但人在这个宇宙中活着,总得讲究点儿精神,总得为自己找一个灵魂的出口。诗意对我们这些普通百姓而言并不是白衣胜雪和来去如风,诗意是我们在拥挤的公交地铁里依然想象着不灭的歌剧,诗意是我们在疲于奔命的格子间里依然不忘远方,诗意是我们在持续加班的深夜里依然会抬头望向星空,诗意是我们在那条泥泞的小路上依然微笑前行……
人若绽放,必有情怀。
—END—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