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读后感锦集

发布时间: 2020-05-20 09:41:29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33

《理想国》是一本由柏拉图著作,35.00元出版的2019-6图书,本书定价:311,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理想国》精选点评:●也不是很难读,但是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月,有些地方读的不流畅,不知道还有没有翻译的更好的版本。真的很值得读,穿越两千多年

理想国读后感锦集

  《理想国》是一本由柏拉图著作,35.00元出版的2019-6图书,本书定价:311,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理想国》精选点评:

  ●也不是很难读,但是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月,有些地方读的不流畅,不知道还有没有翻译的更好的版本。真的很值得读,穿越两千多年的智慧之光照耀到了我!耶!

  ●dbq,作为一个没有思想的人真的好累啊...本人哲学入门书,对话形式看到有点懵逼...一圈看下来最大的感受还是柏拉图思想好前卫啊,好多东西放在现在都能融合,不仅有建国还有修身的建议。下次带点批判思维读。(不重读看不懂啊!看懂再换分)

  ●下次一定要买好译本!!! 我都没想到今天能把它看完,之前觉得太无聊就搁一边了,,,直到43页开始讲正义,120多页才换个支题,对话体太太繁琐了,回话者除了功能性地开启下文,就是“你说得对”“极是极是”“我也这样认为”“你说的是事实”…而且设置的章节也太傻气了吧,这一章最后一句苏格拉底说是这样的吗,下一章第一句回个“你说得对”,设置悬念么???

  ●这本很古早味的书,我竟然还是看了,感觉没有想象中的晦涩难懂。主人公苏格拉底用演绎法推理论证一些关于正义、智慧、国家的问题,有些论证很主观,看起来很荒谬,但也有不少的启发,在追求正义与智慧,千年前和千年后,没有太大的区别。

  ●柏拉图过于理性的思维,忽略了对于美的感受,比如对于悲剧、诗歌的批判。其实书中对于女性、孩子、老人的看法,在追求男性之美的古希腊也无可厚非。总的来说,是本非常无聊的书,更多的是对于社会科学、国家的看法。

  ●严重吐槽一下这一版的翻译,这个译者建议直接拖出去打死。说他没有恰烂钱我是不信的。 好好一本书被翻译成这样。 说真的我得找个高分翻译版本再看一遍。

  ●西方哲学可能都是在辩论中,才越辩越明吧。柏拉图借苏格拉底的辩论,逐渐将他的理想国呈现出来。不过理想国也只能存在于理想之中了,有些观点即使是现在看也很新颖,而有些观点却太主观了。

  ●辩论的实质其实就是吵架,苏格拉底——吵架第一人!他这种循循善诱,简单举例论证的辩论模式真的厉害!看到三分之一才明白,原来这就是他构建的理想国啊!但也真的只能是理想。其实吧,这个版本类型是我最厌烦的,这种让人一看就不想去读的摆摊盗版类。这也是自己迟迟不下手的原因之一。(突然想到的:十年前我看欲望小说心里想的是柏拉图的爱情,如今我看着柏拉图心里想的是欲望)

  ●我们需要秩序,因为我们的不自觉,人是欲求性很强的动物,规则是控制欲望的一个方面,没有开发的还有我们自己心里的自制,理想国不是一本过去式的书,他的时代在性很强,我们可以在理想国这本书里面遇见人性、自由、价值等的不断冲突,这不正是当下的现状吗?

  ●刚刚读完,感觉一头雾水....还有必须要吐槽一下这个译本,注释太过简略和敷衍了。下次得换个版本去看!建议入门者千万别买这个译本。

  《理想国》读后感(一):《理想国》之所以理想

  柏拉图对于一个理想国度的建立,很多观念让人耳目一新。他反对全民参与性的民族制度,反对为娱乐而创造的诗歌与戏剧,主张妇女、儿童共有,主张哲学家成为统治者等等。他所反对的是如今我们认为理所当然存在的,他所主张的让我们无法理解,但看完他的反对理由以及推崇观点,却又让人信服。反对娱乐性的诗歌是为了避免心灵里的欲望不受理性控制;主张用理性保持平静,因为任意情感释放并不能解决问题.....。他所提倡与反对的事项均有理有据,可是这样的条例与法规太过苛刻,也正因为太过理想,所以我们只能将它称为理想国。

  这个阶段所能理解的程度仅到此,以后还会再次阅读。我相信下一次阅读会对这位两千多年的哲学家有更不一样的理解!

  《理想国》读后感(二):理想国下的乌托邦

  苏格拉底 这样说

  理想国一定是正义主宰下的君主和人民各司其职 并在法律的制约下 人与人交往团结 善良 克服自身的缺陷 有节制生活

  他定义统治者为拥有优秀的教育 有理智 信念和想象力 要热爱学习并克服身体的惰性 有很强的想象力 拥有辩证思维和数学的敏性 勇敢且绝对正义 没有非法的欲望 泯灭贪婪之心 要有纯洁的灵魂面对生命中出现的大起大落 要有能分辨真伪的智慧和胆识 看清利益 舍己为人 最重要的是要有哲学家的思维克服重重困难和诱惑 相信一定会有这样的城邦而为之奋斗的少数人

  在公元前462年柏拉图写下的理想国 对现在的你我来说这仍然是我们的乌托邦 但他提到的理论 每一条对于我们现在的人来说 都是绝对正确的 是要听取并付诸实践的 要重视基础教育 发展音乐和体育 要刻苦学习 断欲节制 要各司其职 彼此团结 要善良拥有美好的灵魂 要服从法律 且勇敢正义 只有做到我们才能向乌托邦更高进一步

  有时候人们向往的美好生活并不会如期而至 其中需要付出耐心和时间甚至是生命才能领悟到理想国的真谛

  但这本书用正义的眼光交给我们如何思考世界 思考社会 思考人生 并反驳了现在社会 现代人类一直崇尚的一条绝对错误的理论 人们认为神明给予好人的是种种不幸和多舛坎坷的人生 坏人却是幸福的谬误

  《理想国》读后感(三):你理想的国度是什么?

  《理想国》一书开篇从正义说起,为了证明正义要好于非正义,于是构建了一个城邦,从大的城邦由大到小来进一步证明个人的正义与非正义的好坏,于最后一卷回到正义问题上,从而完成了理想国的构建以及正义问题的证明。

  全书以对话形式不断追问辩证进行,涉及了正义与非正义最原始的问题。在城邦的构建中,涉及了如何挑选统治者,他们应具备哪些素质,如何培养这些素质,城邦中各行各业的人又如何各司其责,城邦中妇女和儿童权利问题,为什么这种城邦制度比较好,其他的制度不好,以及其他制度下的人是如何不幸等问题,最后回到心灵和正义问题。从苏的话语中,我们看到城邦中的统治者素养是很高的,标准是很严格的,这样在传代下去城邦也会越来越强大。对于统治者的培养苏只说了大的方向,音乐教育和体育训练等,而如何具体操作苏并没有提及,这也注定了他的理想国只能想象,很难实施。关于妇女儿童问题,限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虽然苏提出妇女可以和男人拥有相同的权利,但他其实还是并没有认可真正的男女平等。而对于婚姻,女人儿童公有,优秀的人有更多的择偶机会,这让人更不能接受,如何具体量化去评判一个是否优秀?但,这体现了苏的优生观念。而关于政治体制的论述,苏还是很有说服力的。回到灵魂,真理,理性,苏的认识更是超出常人。但最后关于正义的论述,借助神话的力量,不免难以服人。

  整体上看,苏对各方面的问题都有很深入的思考,尽管有些观点过于极端。书中常用比喻,生动活泼,辩证思维较多,逻辑性很强。读一遍很难体会到苏的思想之深邃,需细细品读才知其味。理想的国度有完美之处,也有疯狂之时,正因为如此,才那么鲜明。也正因为此,才只能是理想的国度。

  《理想国》读后感(四):正义本身带来的好处

  虽然知道西方哲学家向来崇尚正义,但我之前也确实不明白:正义及其本身对正义者有什么好处吗?

  格劳孔的假设非常有意思,假设非正义者由于善于伪装,不会因为非正义收到惩罚,而正义者则会收到各种责难,还会有人坚持正义吗?

  真的是每个人都在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吗?诚如北岛所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不择手段,溜须拍马,表里不一的人,似乎有时候确实容易获得成功。坚持正义到底是为了正义带来的名利?还是因为正义本身呢?为了论证这个问题,苏格拉底先建立了一个理想中的城邦,城邦拥有勇敢,和谐和节制的美好品质,然后由此提出正义的定义——所谓正义,就是城邦各部分各司其职,并听从哲学家(爱智者)的调配。对个人而言,正义就是灵魂中的其他部分如欲望、荣誉(激情)等部分听从理智的指派,坚守自己的原则。至此,一个人也会拥有正义,勇敢,和谐和节制的品质,他追求真正的快乐,而非不痛苦的伪快乐;求真;他只会真正惧怕内在的准则,而会勇敢面对外界的责难。

  那么正义的好处究竟是什么?我想,正如大师所说真正由理智管理自己欲望的人,也就是爱智者,才能明白是什么真正的快乐。快乐如果建立在权力,利益,爱情等不易变的事物上,总是容易让人患得患失,嫉妒和痛苦;而如果建立在对永恒真理的追求上,则会像昏暗洞穴的人走到阳光下的真实世界,感受到一个全新的,五彩斑斓的世界。正如流浪地球开篇的科学家们,宁愿用生命的代价换取15分钟的真理时间。对真理的追求,可能是精神到达一定境界后的终极追求。这种快乐的开关在于自己,不在于外界,故而更能抵挡外界的风雨侵蚀。而如果任由欲望的满足与滋生,野兽一旦放出就再也不能归山,只能变成一个被欲望支配的奴隶,一辈子都在因为外界情绪起伏不定,像一个牵线的木偶,又怎么会真正的快乐?

  在我看来,正义就是教人如何应对环境,换得真正的内心平静的艺术。

  《理想国》读后感(五):人类青春期里的纯真梦想——《理想国》阅读笔记

  在观点的博弈过程中,苏格拉底犯下了大量辩论中常见的错误,譬如以偏概全、偷换概念、错误类比等等。在观点的阐述上,也不乏前后矛盾的地方。对于讲求逻辑严谨的读者来说,阅读此书恐怕体验不佳,那么与其读此书,不如读一本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理念的总结性读物,比如威尔·杜兰特《哲学的故事》。但另一方面,读者们也可以对两千多年前的人稍微宽松一些,忽略逻辑上的不完美,而是去欣赏在社会意识形态刚刚成形的人类的青年阶段,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对于社会形态的思考之创造性和前瞻性。同时,这样理想化的,也可以谓之天真的乌托邦之理论,怕是只有在那个血脉喷张的,也是一切皆有可能的时代中才能形成吧。这样说来,那个年代哲学家的天马行空既让人赞叹,又令人羡慕。

  需要注意的是,柏拉图继承了老师苏格拉底的思想,但《理想国》归根结底是柏拉图的著作,是他自我观点的表达。但由于柏拉图在书中运用的是苏格拉底与他人辩论的形式来表达其观点,因此为与原文保持统一,下文的总结中依旧以苏格拉底作为辩论的主人公。

  第一卷

  1 正义的定义

  反方观点:欠债还债是正义,以善待友以恶待敌是正义。

  反驳过程:当你还的债务可能对他人产生危害时,欠债还债不是正义,比如你的朋友神志不清时,你把借来的剪刀还给他就是危险的行为。当你对朋友和敌人的定义错误时,以善待友以恶待敌不是正义,相反你可能以善待恶人,却以恶待好人。

  结论:对任何人造成任何伤害都并非正义。

  苏格拉底并没有诠释什么是正义,而是批判了对正义的正确理解。乍一看,他似乎有些吹毛求疵,然而这正是他想要表达的重点,即“正义”绝非轻易之事。多少人以正义为名,做的确实是宏伟的大事业,却是以践踏蝼蚁之性命实现的。因此,不要随意轻信正义的旗号,严苛的考察正义的行为,这是比随意的给正义下定义更为紧要的事情。

  2 统治的定义

  反方观点:在任何一个国家里,正义其实代表了统治者和政府的利益,即正义代表强者的利益。

  反驳过程:将统治作为一种技能,把赚钱也作为一种技能。以医术作为比喻,医术不能通过医术本身获得利益,而是通过获得报酬的技能获得利益。医术的技能为的是病人的利益,只有赚钱的技能才能是自己获益。

  结论:任何技能包括统治术都是为了谋求受施对象(弱者)的利益,而并非为了他们本身的利益,也就是说不是为了强者的利益。作为统治者,他必须获得报酬,因为他在运用统治术时只为了服务他所统治的对象,并非为了自己。那么,谁愿意担任这份工作,就该给他相应的报酬。

  在这里,苏格拉底试图给出的是统治的理想定义。而实际中,当统治者实施统治术时,以权谋私的现象并不在少数。现实世界中,医术和统治术无法做对比,医术高明的人或许可以得到更高的报酬,但统治术不只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权力。医术和病人是近乎对等的关系(时至今日,医院也存在大量做手术收红包的现象),而统治者和人们因为权力的不对等,导致能力、地位均不对等。即使是一个统治术很差的统治者,也可以稳坐其宝位,一边统治一边赚钱。然而,苏格拉底想要坚持的是,不管我们如何行事,我们的底线应该是,不要把现实中的错误的行为作为理想的定义,那么我们的社会只会向着越来越坏的方向发展,再没有变好的可能了。

  3 正义的价值

  反方观点:正义是天真单纯,非正义是智慧。国家需使用不正义维持。

  反驳过程:正义者想要战胜非正义者,非正义者想要战胜正义者以及其他非正义者。以音乐家和医生为例,音乐家演奏的目的是打动听众,而非战胜其他的音乐家;医生行医的目的是为了救治病人,而非战胜其他的医生。医生和音乐家都是有知识的人,医生和音乐家是聪明的好人,而他们不想战胜同类,因为知识会使人趋同。而非正义者只会互相之间内讧。非正义会让统治者与统治者,城邦与城邦之间分裂、仇恨、争斗,而正义使它们友好、和谐。

  结论:正义者是聪明的好人,非正义者是愚蠢的坏人。国家需要正义来维持。

  苏格拉底绕这么大的弯,试图证明正义才能够代表智慧,结果却差强人意。有智慧为了相同的利益,非正义的人也可以相互结盟,正义之士也可能因为手段不同而莫衷一是。智慧和愚蠢与正义和非正义并不等同,我们常说,坏人不可怕,就怕坏人有文化,有智慧的坏人往往能够成就一代枭雄。我想,和关于“统治”的问题一样,苏格拉底希望借由他辩论的结果让国家和统治者行正路,为人民谋福利,这样来说,他的良好愿望似乎比辩论本身要有意义。

  反方观点:非正义比正义更让人快乐,更有利。

  反驳过程:拿眼睛和耳朵做比喻,看和听是这两个器官所特有的功能和德行。同样,人的心灵也有独有的功能和德行。正义是心灵的美德,所以正义的人使正义的人生活得更好,所以正义者是快乐的,而快乐是利益。

  结论:正义更让人快乐,更有利。

  面对正义的议题,苏格拉底依旧避开正义的定义不谈,而是探讨正义的价值和意义,辩论过程依旧差强人意,可见非正义让人得利的观念如此深入人心,难以辩驳。毕竟,我们的社会中存在着大量好人不得好报,正义得不到伸张的事情,也有大量的小人得势奸人得志的现象。而苏格拉底一厢情愿的试图把所有美好的形容赋予正义,为的是提出一个对社会有益的观念,正义是对的、好的、使人快乐的、有利的,这是我们应该镌刻在脑海中的理想信念,也是社会的底线。

  第二卷

  1 正义与愉悦

  到这里,反方终于给力了一次,对苏格拉底进行了长篇大论且颇有逻辑的反驳。

  苏格拉底的观点:行正义之事,其过程和结果都是令人愉悦的。

  反方反驳过程:

  首先,正义起源于不正义。人们彼此交往时,一方不正义的话,此方受益彼方就会吃亏。因此人们订立契约,制定法律,遵守契约和法律就成为了正义的行为。所以正义介于最好的受益和最不好的吃亏之间,不等于愉悦。

  其二,坚持正义是因为作恶被约束。举例,如果一个人拥有了隐形的能力,那么他就可以不受约束想要什么就拿什么,可以调戏妇女,甚至杀人都没人发现,那么即使是正义人士因为拥有了隐身能力,也会成为不正义的人。而正义之所以被诱惑成为不正义,是因为不正义的事情是令人愉悦的。

  其三,用两种极端的例子证明。一个非正义人士把坏事做到滴水不漏,可能会被误以为是正义人士,那么他享有非正义人士的快乐,也享有正义的名声;一个正义的人士,为证明他的正义并非为了名利,因而把他放置在前者的对立面,他维持正义却被人误解,甚至人人喊打。由此看来,非正义人士过得更好。

  其四,补充第三点,非正义的行为很难被发现。非正义人士可以拉宗派、搞团体,可以辩论、演讲,甚至可以用祭祀、祷告欺骗神明,由此做到只获益,不受罚。而古往今来的正义人士只不过是在名誉、功名、利禄等方面被人称颂,他们也不是真正的正义之人。

  反方结论:行正义之事,其过程和结果都不让人愉悦。

  私以为,反方的这段论述非常精彩。在这里,反方点出了一个关键的论点,正义除了是一种行事准则以外,它还是一种名誉。既然是名誉,就和钱财、权力相似,人们争取它很可能是为了一己私利,以获得名誉为动机的行为,很难说是一个正直的人。更可怕的是,名誉这一私利似乎可以通过钱财和权力获得,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借助名誉获得另外两样,这些私利是相互连通的,得其一可得全部。

  2和3 音乐教育的内容

  接下来的两节都是苏格拉底对反方的反驳。

  反驳过程:把正义的议题引申到教育上: 1.以大观小,以国家之正义反观个人之正义。 2.一个国家的安定需要其中的每一个从业者有责任,有天赋,且各司其职。 3.守卫城邦的卫兵也需要有相应的品质,包括勇气、身体素质、精神面貌、热爱智慧。 4.国家培养一个卫兵,需要用体操锻炼其体格,用音乐陶冶其情操,(音乐教育在前,体育锻炼在后),这里就引申到了音乐教育。

  结论:

  提出正确的教育观念。我们在孩子的幼年期(人格和个性最容易受到影响的时期),要给他们讲述“好故事”,即进行正确的教育。而为了培养美德,孩子们听到的应该是优美高尚的故事,让他们成为敬畏神明的人。据此,苏格拉底提出了讲故事(也就是音乐教育)的两条标准:

  标准一:神是善的原因,不是一切事物的原因,不是恶的原因。 标准二:神的行为必须不存在欺骗、虚伪、谎言。 标准三:神需要有克制悲喜和欲望的美德,不可行邪恶之事。(第三卷第一节中提出)

  这两节里,苏格拉底避开了正义和非正义对个人的价值,而是以大观小,从正义和非正义对国家的意义谈起。在这里,他揭示了为什么他如此看重正义价值的原因,是因为他把正义当做了国家层面指导人们行事的准则,不管现实如何,准则必须是正确的、高尚的。并且,他从教育的角度说起,国家需要把正义定义为绝对的善,这样国家培养的下一代才能无限接近于善,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对国家有益。

  第三卷

  1和2 音乐教育的方式

  在第一节里,苏格拉底先承接了上一节的内容,继续介绍了音乐教育的标准(见上文标准三)。由此,音乐教育内容的三标准结束,“讲什么”的问题讨论完了。随后,苏格拉底讨论起了“怎么讲”的问题,即音乐教育的方式。

  体裁:苏格拉底认为诗歌和故事的体裁有二,一是模仿(第三人称叙事),二是叙述(第一人称抒情)。教育和学习的过程近似于模仿这种题材,因此他认为人应该模仿单纯是善的行为,也就是接受善的教育。为了对自己有益,国家应该任用较为严肃和正派的诗人或讲故事的人,模仿好人的语言,按照我们开始立法时所定的规范(上文的三个标准)来说唱故事,以教育战士们。

  曲调:应该在教育中废弃萎靡懒惰以及过分复杂的曲调,因此不应该供养演奏多弦乐器和多调乐器的制造者和演奏者。

  节奏:需要使用好的节奏进行教育,但是苏格拉底对节奏的好坏分别不是很确定,表示要进一步咨询戴蒙(公元前五世纪的著名音乐家)。

  最后,苏格拉底强调音乐文艺教育对于幼儿时期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时期的音乐文艺教育当然重要,其作用是为了提高审美、陶冶情操。苏格拉底对于教育内容和方式的规定过于严苛,甚至有些脱离人性。这样的教育方式无异于把娇嫩的花朵养在没有细菌的温室里,可当他们成长后终将要走进社会的染缸中,到那时才开始接受真相的洗礼,会不会太迟了呢。至少,只从下一代开始改变人的行为准则和处事方式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全社会无论是幼儿还是成人的共同努力。否则,予成人以现实,予幼儿以理想,我们恐怕对幼儿太过残忍了。

  3 体育锻炼

  苏格拉底认为,音乐教育之后,年轻人应该接受体育锻炼。

  他将体育锻炼引申为饮食、医疗、司法三点: 饮食:吃质朴的食物,如烤肉,不吃复杂的食物,如甜点。复杂的食物不利于健康。 医疗:好的医生为积极锻炼身体的人服务,但不会为那些先天孱弱且生活无节制的人服务,后者或者于人于己都没有价值。 司法:法官需要是一个全然的好人,并在工作中以心灵是否好坏进行审判。

  结论:把艺术和司法术的要求制定成法律。给予天赋健全的公民身体和心灵上的好处,准予身体不起健全的人死去,处死那些心灵天赋本身就无可救药的人。

  关于以上讨论的结论:音乐和体育服务于人的两个部分,爱智部分和激情部分,这两种技术的学习可以使心灵和身体,爱智和激情配合适当,达到和谐。

  接着,他由守卫者和公民教育之探讨转到对统治者的选择上,指出统治者要从守卫者之中选拔,且是其中最优秀的守卫者。

  这个观点有些社会达尔文主义了,用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来决定人的生存,身体不健康和心灵不好的不应该享受法律的益处就罢了,还要被剥夺生存的权利。而且,归根结底,把人的健康和心灵分成三六九等,这样的观念的基本就是极为政治不正确的。

  4 统治者的选拔和社会阶级的划分

  上一节结尾处,苏格拉底提出了统治者应该是最优秀的守卫者,选拔的方式如下:

  基本准则:原为国家利益鞠躬尽瘁,绝不愿做不利于国家事情的人。

  考核方式:一、随时考察其是否能够终身保有信念;二、考察他们能否劳筋骨、苦心志,见贤思齐;三、考察他们是否经得起诱惑。

  社会阶级划分:接着他提出了一个社会的阶级划分,统治者:黄金阶级;辅助者(其他的守卫者):白银;农民和技工:铁和铜。提出用宿命论教育人民,告知他们所有人都是地球母亲的孩子,在出生时,老天在他们灵魂深处放置了一块金属,有的是黄金,有的是铁和铜。每一类人必须各司其职。

  统治者和守卫者的生活方式:一、除了绝对的必需品以外,不得有私产;二、不得有房屋和仓库。他们的食物定量分给,不得使用金银物品。

  这一节为止,苏格拉底定义了统治者的培养方式(和守卫者一致),筛选方式(准则和考察方式),社会等级(高于农民和技工,而且要用宿命论教育他们,让他们相信等级制),生活方式(不得有私产)。

  这里必须提出一个疑惑,在第一卷第2节中,苏格拉底提出了统治的概念,“作为统治者,他必须获得报酬,因为他在运用统治术时只为了服务他所统治的对象,并非为了自己。那么,谁愿意担任这份工作,就该给他相应的报酬。”这和本节中提出的统治者不得有私产是互相矛盾的。统治者要全心全意服务于人民,又不能拥有私产,这样高尚的人不知道现实中有没有,也难怪苏格拉底要对其施以全然善的教育,选拔身体心灵无缺陷的人,还要三番五次的考察他了。

  第四卷

  1 理想国的初步建立

  苏格拉底进一步明确了国家建立时存在的方方面面问题,

  财富:国家不可富裕也不可贫穷,富裕则奢侈懒散,贫穷则粗野低劣。 战略:如果有国家来攻打,则联合另一个国家一起攻打侵略国,战利品赠与联合作战的国家。 形态:国家由一个个小国组成,国家规模达到足够大还能统一时为最佳极限,不再扩张。 教育:严格执行之前制定的音乐和体育的教育方针。 法律:无需制定复杂的法律条文,只要按照之前制定的规定执行,人们自然而然会遵纪守法。 宗教:保留之前的宗教、庙宇、信仰、崇拜等等。

  2 在理想国的特质中寻找正义的真谛

  在本节中,苏格拉底证明了这个理想的国家所具有的四种品质, 智慧:以少数群体领导多数群体的知识即智慧,只有少数人能够拥有智慧,即国家的统治者和守卫者。 勇敢:能够永远坚持符合法律精神的正确信念即坚持,这样的能力体现在公民身上。 节制:天性优秀和天性低劣的部分,在国家和个人的统治和被统治的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直和协调,这种品质分布在所有的人身上,包括统治者和公民。 正义:统治者、守卫者和公民三类人各司其责,互不干涉,即为正义。

  接下来,苏格拉底需要证明国家之正义可以引申到个人身上。

  3 个人的正义

  论证过程:

  首先,证明人的灵魂中存在三样东西,欲望、理智和激情,国家对公民进行的音乐和体育教育是为了协调理智和激情,进而领导欲望; 理智负责领导人的灵魂,让人懂得理智、欲望和激情的共同利益,即为智慧; 激情在无论快乐苦恼中都保持理智授予他的信条,知晓什么该惧怕什么不该惧怕,即为勇气; 理智、欲望和激情三部分友好和谐,理智领导,激情和欲望赞成其领导,即为节制; 理智、欲望和激情三种品质在个人的自身内各起各的作用,即为正义。

  结论:理智、欲望和激情各司其职,产生正义,三种品质混淆迷失,产生不正义。

  阅读第四卷时,内心异常澎湃。经过前三卷漫长的铺垫,在本卷中,关于理想国设想到达了高潮,而正义的本质也呼之欲出。尽管苏格拉底的论证结果依旧简单且天真,可这也是令人羡慕的一部分,只有两千多年前处于青年阶段的人类才会产生如此妄念。而与之相对而言的复杂和成熟,反而是当今人类所不得不承受的负担了。

  第五卷

  1 妇女

  本节中,反方提出,苏格拉底在理想国的论述中没有探讨妇女和儿童(学龄前)的问题,以下是苏格拉底的回应,

  两性:总的来说女性弱于男性,但针对个体而言,有的女性有天赋,有的没有天赋,这点和男人相同。教育:妇女和男人享有同样的教育。 工作:妇女和男人享有同样的职务。

  先不要急于夸奖苏格拉底上述观点的先进性,看看他接下来提出的观点:

  妇女和儿童需归男人公有。

  2 婚姻和生育

  苏格拉低认为婚姻必须庄严神圣,不得没有秩序,其目的在于繁衍后代,而生育的重点是为了选出优秀的下一代,保持国家的血统优良。由此,他提出如下观点:

  一、 优秀的人相互结合,鼓励生育,不优秀的人互相结合,不鼓励生育。 二、 统治者控制结婚人数,其多寡取决于战争、疾病等因素,目的在于适当保持人口数量。 三、 用抽签的办法确定一对夫妻是否有生育权,然而政府需要暗箱操作以控制优秀的家庭能够生育,不优秀的家庭不能够生育。(政府的正义性何在?) 四、 优秀的人,如战场上英勇卫国的人能获得荣誉和奖金(既然守卫者不得拥有私产,那么奖金又有何用?),而且国家要从他身上获得尽可能多的后代。 五、 设置专门的儿童抚养机构,将优秀的人生下的孩子送到机构中抚养,普通人生的孩子以及有先天缺陷的孩子秘密处理。(将儿童与父母分离,将“不优秀”的儿童处死,完全回归丛林法则,违背了人道精神)。 六、 女人的生育年龄为二十到四十岁,男人的生育年龄为三十到五十五岁,过早或过晚生育,或者不得统治者准许而生育都是违法的,这样的儿童不得抚养。 七、 男人把结婚后第十个月或第七个月出生的小孩都称作为儿子或女儿。

  最后他解决了上文中的一个问题,即守卫者没有私产如何获得幸福。守卫者的生活所需由公家配给,儿女由公家供养,活着为全民敬重,死了则拥有哀荣备至的葬礼。

  军事管理:

  一、 儿童应该学习骑马,见习战争,配以优秀的教师; 二、 士兵如若犯了错误,如开小差或丢掉武器,要被下放去做工匠或农夫; 三、 士兵被活捉做了战俘,随敌人处理。

  苏格拉底认为,所有纷争的缘由在于财产和妻儿的私有,而以上的举措则可以让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彼此一体。短短的一个篇章里,几乎处处踩雷,处处违背现代社会的观念。当然,不能绝对否认文中提出的治国方式,也许按照这样的方式能够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毕竟妇女儿童公有的方式在动物界并不少见。我只能说它违背的是人文思想,而关注弱势群体、对生命的尊重、关心个人幸福等等的人文特质,正是让人之所以为人,而且能够与其他动物相区分的特质。尊重每一个生命,给予他平等的成长和受教育的机会,给予一个人犯错后能够改正的机会,这些现代思想的产生正是基于千百年来人们对人性的充分了解和认识,即人们总会有胆怯、放松、犯错的时刻。

  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现代社会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即宽容的界限应该如何设定。譬如,在对待信仰极端宗教的群体,对待穷凶极恶的罪犯上,甚至一些可能扰乱秩序的行为上面,不同的国家可能会有不同处理方式。苏格拉底提出的是最为严苛的一种方式,我们提倡宽容,但是我们也需要找到宽容的底线。

  3 战争与统治

  这一节中,苏格拉底沿着军事管理的议题继续阐述了有关战争的基本规则,注意的是,其中关于对待敌人的种种举措中,所谓的敌人指的是同种人,即以下三、四、五条规定仅适用于希腊人之间的战争,

  一、 士兵在战场上勇敢超群,应得到人们的欢迎,给予他们结婚和多多生育的机会; 二、 战死沙场的英雄,应当给予他隆重的葬礼,并且提升其死后的地位,将他晋升为黄金阶级(见第三卷第4节); 三、 对待战败者,不将战败者降为奴隶; 四、 对待敌人的尸体,只夺取武器,不夺取财物,安葬尸体,夺得的武器不能用于祭祀; 五、 对于敌人的领土,不得蹂躏土地、焚烧房屋,只能运走其一年的庄稼。

  接下来,反方提出质疑,这样的国家能否在现实中存在。苏格拉底表示,他希望的是某个国家的治理能够尽可能的接近他描述的样子,而使一个尽可能接近理想国的关键因素在于统治者。他提出理想国成立的关键要素,

  理想国的统治者为哲学家,或者为认真追求知识和智慧的人。

  接下来,苏格拉底给出了哲学家的定义:

  哲学家为热爱智慧,拥有知识的人。

  展开来说,即单纯的对事物抱有兴趣并非是哲学家,在热爱事物的同时,还能够认识到事物本质(即知识)的人才可以称为是哲学家。

  关于哲学家(按照苏格拉底的定义,也可以称之为知识分子)统治理想国的评述,可以阅读王小波那篇《理想国与哲人王》,大约可以熄灭掉某些知识分子想要凭借一己之力改造世界的痴心妄想。不过话说回来,如今有心思改造世界的知识分子怕也不多了,改善生活才是当今知识分子的中心思想吧。而且,在知识体系愈发庞大,各要素之间牵涉复杂的今天,也没几个知识分子敢以一本薄书就贸然宣布乌托邦的建设方式已经被写尽了,就连哲学家也没有柏拉图这么天真的人了。

  4 哲学家的本质

  本节中,苏格拉底区分了意见与知识的区别, 知识:事物的本质,绝对真理; 意见:对模棱两可的事物表达观点,没有统一的答案,如美和丑,大和小。

  因此,爱意见者不等于爱智慧者,不可称为哲学家。

  第六卷

  1 哲学家的变质

  哲学家的品质:具备良好的记性,善于理解,心胸宽广,视野广阔,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且有节制。

  苏格拉底认为,因为哲学家具有以上优秀的品质,因此适宜成为理想国的统治者。对此,反方提出了质疑。

  反方观点:很多哲学家是坏人。

  反驳过程:哲学家变坏的原因不是因为哲学。 其原因,一是因为教育不当。现实中的教育家多为诡辩家,他们掌握了在群中中讲话的话术,或者通过强权剥夺反对者的权利。这样的教育家会把有天赋的哲学家引向坏处。 二是因为旁人的阻挠。周围的人会向一个有能力的哲学家讨好谄媚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一旦没有达到目的,他们会阻挠和控告哲学家。(第2节中提出) 三是因为无天赋的人进入了哲学殿堂,而真正的哲学家只能保持沉默。(第2节中提出)

  2 哲学家与理想国的互相成就

  苏格拉底首先解决了两个问题,

  如何能够成就真正的哲学家, 一、哲学应该在善的制度中成长,理想国适合于成就哲学家。 二、当守卫者过了军事服务年龄后,开始从事哲学研究。

  现实中,如何能够让真正的哲学家成为统治者, 一、极少数情况之下,真正的哲学家被推举出来管理国家; 二、国家的当权者突然受到感化,爱上了哲学。

  苏格拉底承认了理想国的建立极其艰难,接着他提出,建立理想国的一个方式。即出现一个真正的哲学家,使这个哲学家成为统治者,再尽力实施他的理想制度,当看到这样完美的国度的雏形后,公民们自然而然会信服与他。

  其实在理想国和哲学家的问题上,苏格拉底陷入了鸡生蛋和蛋生鸡的矛盾里。他一方面说明真正的哲学家需要在善的制度中成长,一方面又提出理想国的建立需要真正的哲学家出现。在这一节中,可以感受到柏拉图在借苏格拉底之口疯狂的暗示自己就是那个完美的哲学家,等待明智的人民和君主的赏识,让他可以成为统治者,建立理想国。

  3 无限接近善的本质

  本节中,苏格拉底首先提出,哲学家除了需要上述漫长讨论中提到的种种优点以外,还需要习得一项最重要的知识问题,即善的理念。但是苏格拉底表示自己对善还不甚了解,因此先讲述了一个接近善的品质,即真理。

  论证过程:眼睛具有观看的能力,但是当太阳下山后,眼睛就看不到了。也就是说,只有太阳照射到的物体,我们的眼睛才能看到。人的灵魂好比眼睛,真理照耀的地方,灵魂才能去认知。

  结论:善的理念以真理为知识的对象,以认知能力给予知识的主体。(给予哲学家以认知能力,然后让他以真理为追求对象的这个东西即为善)善是知识和真理的源泉。

  接下来,他提出接近真理的顺序,即世界的四分法: 可见世界,又分为两部分,其一为以影像,其二为实物; 可知世界,又分为两部分,其一为以假设推导结论,其二为以假设推导原理,从而得到普适性的结论。 他用四种灵魂状态对应上面提到的四个部分,依次为想象、信念、理智、理性。

  世界四分法的表述比较难以理解,但是没关系,接下来柏拉图将借苏格拉底之口讲述他那最为著名的洞穴比喻,借这个比喻,四分法作为追求真理的四个步骤将被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第七卷

  1 洞穴比喻

  本节中,苏格拉底把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做了一个比喻,即洞穴比喻。

  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它有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往外界,以便洞穴中能获得光亮。有一些被绑住了头颈和腿脚的人从小就住在这洞穴里,不得动弹的他们值得盯着洞穴后壁。而他们背后的远处,有火光在高处燃烧。火光和囚禁者之间的洞外有一条路,路边有矮墙,过路人手上高高举起的东西会被火光映到洞穴的洞穴的墙壁上,而过路人的身体被矮墙遮住不被看见。那么,囚禁者会认为自己和同伴的本质是火光照射到前方的阴影,而后方过路人发出的声音是前方墙壁上火光照射出的阴影发出的。

洞穴比喻示意图

  这时候,有人被解除了桎梏,发现他眼前的东西才是实物,过去的认知只是影像,则会无比痛苦。这时若有人拉他走出山洞见到太阳,他会更为恼火,而且在强烈的光线下眼冒金星。于是,在山洞外,他必须循序渐进的认识事物,先从不晃眼的倒影开始,逐渐的他不再需要影像,可以直接观察太阳了。最终,他得出结论,太阳主宰了世界。

  洞穴中的囚徒间有各种游戏和奖励,可这个知道真理的人显然愿意放弃一切奖励,也不可能想要回去洞穴做囚徒了。如他不幸又被捉回洞穴,他的视力会减弱,会被人嘲笑,甚至他们会处死他。

  由此,苏格拉底总结几点:

  一、训练人们的灵魂,让灵魂摆脱感官的欲望,转向真理。(囚禁者挣脱桎梏,向身后看) 二、哲学家到达真理的巅峰,即善的理念后,会超脱生活的世界,不愿干实务,但是需强迫他们治理国家,为的是整个国家的幸福。(如同逃脱的囚徒认识世界后就不愿回到山洞里了) 三、理想国成就了哲学家,因而哲学家有义务为理想国奉献。

  接着他提出,为了接近善的理念,除了音乐和体育,还需要掌握一门学问,即算术。

  2 再回归到教育

  本节中,苏格拉底提出为了追寻善的理念,需要进行的几种教育,

  算术:可以将灵魂从可见时间转向可知时间,从纯粹理性转向真理本身。 几何:可以用来认识永恒事物,而且对战争和其他学科也有帮助。 立体几何:几何是二维的,在认识天体宇宙之前需先学习三维几何。 天文:寻找天文运动的真相。 和音:和天文学相对,如同眼睛和耳朵相对,寻找声音和谐的真相。 辩证法:是寻找善的理念的研究方法。

  3 以这样的教育培养统治者

  苏格拉底首先给出辩证法家的定义,辩证法家,即能正确论证所有事物真实存在的人,因此也可以论证善的理念。他将辩证法作为教育体制之首,辩证法的学成代表所有课程的结束。接下来,他讲述了挑选学习辩证法的人才的方法,

  一、当孩子的体育锻炼学习技术后,挑选优秀者进行算术、几何等学科(学习辩证法之前的若干学科)的学习; 二、二十岁后,这些年轻人需要综合之前所学的知识,研究事物之间的关联,挑选出有天赋的人; 三、三十岁后,测试他们是否能够随真理到达实在本身,挑选优秀者学习辩证法,但注意不要让他们年轻的时候尝试辩论,以免误入歧途; 四、五年之后,让他们负责只会站在或作青年人走的公务,考察他们在公务面前是否能够保持立场。 五、十五年之后,五十岁时,那些追求善的理念的人将通过最后的考验,走上统治者的岗位,一边管理国家一边研究哲学,直到培养出和他们一样的继承人才可以卸任; 六、回到循环的最初,这样的哲学家管理者把公民满十岁的孩子接过来开始培养。

  本卷是整本书最悲壮的一卷,苏格拉底为哲学家预言了一个悲剧式的命运。哲学家就是那些逃出洞穴看到真理,却又返回洞穴试图解脱他人的先驱。在洞穴比喻的预测里,他们会遭受质疑、嘲笑、甚至被迫害致死(柏拉图可能在隐喻苏格拉底的死亡),但他们不得抛弃自己的同胞,必须以拯救全民为己任,用真理启蒙那些困在漆黑山洞中的每一个囚禁者。

  第八卷

  1 荣誉政制和寡头政制

  本节中,苏格拉底总结了五种政治制度:1.贵族政制;2.荣誉政制,又叫斯巴达和克里特政治;3.寡头政制;4.平民政制;5.僭主政制。接下来他分别阐述了几种不同的政治体制的道德品质,以及体制下个人的道德品质。

  荣誉政制

  荣誉政制的产生:荣誉政制从贵族政治中产生,由于贵族疏于对下一代进行正确的培育和教育,导致国家的守卫者能力不一、血统混杂,出现了敛财分地的现象,自由的人民被奴役。

  荣誉政制的特征:统治者爱好体育、竞技和战争,好胜且热爱荣誉,热爱钱财但不能公开捞钱。

  荣誉政制下的个人:喜欢锻炼身体,好胜自信,缺乏文化,爱慕权势和荣誉,随着年龄的增长会开始热爱钱财。

  寡头政制

  寡头政制的产生:寡头政制从荣誉政制中产生,由于统治阶级手里拥有私产,因此挥霍浪费、无恶不作,长久下去就越热爱金钱,越看不起善德。最后国家歌颂夫人,让富人掌权,而鄙视穷人。最终出现了一项确定寡头政制的标准,即财产总数达到一定标准的人才可以当选统治者。

  寡头政制的特点:国家分为富人和穷人,互相作对。富人需要武装穷人为自己打仗,又害怕穷人造反。穷人会拥有很多职业,可能同时是农民、商人和军人。国家会产生很多乞丐和盗贼。

  寡头政制下的个人:崇拜金钱,羞于贫困,同时省检且勤劳,缺乏教养。

  2 平民政制

  平民政制的产生:平民政制从寡头政制中产生。统治者不断敛财,收买年轻人的产业。年轻人铺张浪费、行为放荡,最终由世家子弟变为无产的贫民,负债累累或失去公民资格,他们企图革命,推翻体制。统治者们则养尊处优、四体不勤。内乱由此发生,这时如果贫民得到胜利,那么民主制度就产生了。

  平民政制的特点:人民得到自由,国家里存在着形形色色的人。这种制度宽容,蔑视庄严的原则,不加区别的把一切平等给予一切人。

  平民政制下的个人:把傲慢、放纵、奢侈、无耻当做美德,肆无忌惮,沉迷于欲望之中。建立各种快乐的而平等,然后不分好坏的让各种快乐得到满足。

  3 僭主政制

  僭主政制的产生:

  僭主政制从平民政制中产生。苏格拉底首先总结道,寡头政制失败的原因在于更过分贪求财富,其他一切不管。而平民政制失败的原因也是由于不过一切的追求着自由,破坏了民主的基础。

  平民政制中,服从政府指挥的人受到辱骂,不服管教的人受到尊重。这种无政府主义还要渗透到家庭生活中,让父子平起平坐,外国人和本国人也没有区别,老师迎合学生,老年人顺着年轻人,奴隶和主人同样自由,男人和女人也完全平等和自由了,就连动物都像主人一样自由了(无视苏格拉底对民主制度的批判,他对于民主的预言倒是十分准确)。最后,过分的自由导致了极端的奴役。

  自由的平民制度下也存在富人和穷人,穷人与富人发生争端,平民中推出的带头者会代表穷人反对富人。随着带头者威望的提升,他成为了热呢民领袖,控制着轻信的民众,甚至成立保卫队护卫自己的安全。最终,这个平民的带头者攫取了国家的最高权力,由平民的保护着成为了僭主独裁者。

  僭主政制的特点:

  1.僭主早期的时候,不以民主自居,对人有求必应,给人以和蔼可亲的印象。 2.他挑起战争,好让人民需要一个领袖,让人民负担军费而贫苦,奔走谋生,从而避免民众造反。 3.如果他怀疑有人思想自由,不愿服从他的统治,就会找借口杀害他们。他要清除一切提反对意见的人,以保持统治权力。 4.不断扩充自己的卫队,在自己身边保留最忠诚的人。 5.最终解除人民的武装,以暴力对待人民。

  僭主政制下的个人:富有激情,放纵淫乐,不尊重父母,没有朋友,对拒绝他的人采取暴力手段。(第九卷第1节)

  不管苏格拉底对不同政治体制的评价是否合理,但他对于不同政体的预言与历史惊人地相似,这一点不得不令人佩服。

  第九卷

  1和2 正义与愉悦

  在描述完全部五种政治体制以及其中人民的特质后,苏格拉底得出结论,在美德和幸福方面,不同类型的个人之见的对比关系就如同不同类型的国家之间的对比关系。

  经过漫长的论述,苏格拉底终于以大见小,从国家的正义和品质探讨到个人的正义和品质。现在,他重新回到整本书第二卷提出的那个问题上,正义的人到底幸福么?

  反方观点:正义的人不幸福。

  反驳论点一:最不正义的人最不幸福,因此最正义的人最幸福。(请忽略苏格拉底逻辑上的错误)

  在上面描述的五种政治体制中,最不正义的人是僭主政制下的僭主。僭主害怕自己的人民,让的周围都是敌人,内心充满恐惧和欲望。他渴望自由却只能深居禁宫。他的欲望永远无法满足,因此他的内心是真正的贫穷。他像自己的国家一样充满动荡和痛苦。而且因为他的种种缺点,使得他周围的人也同他一道成为最悲惨的人。

  反驳论点二:哲学家(正义的人)能够体会的快乐大于热爱利益和荣誉的人

  国家中有三种人,分别是爱智者(哲学家)、爱利者和爱胜者。每一种人都会赞许自己所重视的快乐,分别是知识、利益和荣誉。其中,爱智者因为知识而快乐,同时很简单的利益和名誉就可以给他带来快乐。但对于爱利者和爱胜者而言,另外的两种事物很难给予他们快乐。而且哲学家是唯一能看到快乐的本质的人,他们所赞许的快乐是最真实的。

  反驳论点三:没有智慧的人获得的快乐不是真实的,只是快乐的一种影像

  1.快乐停止时,人会产生痛苦,痛苦停止时,人会产生快乐。其实,快乐和痛苦之间存在平静,平静可能是痛苦,也可能是快乐,但它是快乐和痛苦的假象。 2.为了满足饥渴的欲望而获得的食物,与为了填补灵魂的空缺而获得知识相比,后者是真正的快乐。因为知识是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更真实的。 3.因此,没有智慧的人只是往返在平静和痛苦中的中下两级,从来没有体会过真正的快乐。

  反方观点:正义的人得不到利益,不正义的人得到利益 论证过程:不正义的人放纵兽性抑制人性,而正义的人用人性控制兽性。利用人性而善于管理内心的兽性的人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

  第十卷

  1 告别诗歌的陈词滥调

  本节中,苏格拉底以对诗歌《荷马史诗》的批判,进一步表明理想国的正确,

  论点:诗歌(荷马史诗)是对影像的拙劣模仿,画画亦然。 论证过程:以床为例,苏格拉底认为有三种意义上的床。1.画家笔下的床,2.工匠制作的床,3.上帝定义的本质上的床。工匠制造的床是本质上的床的影像,而画家笔下的床则是对床的影像的拙劣模仿。荷马史诗也一样,荷马不是治国之人,从未制定法律,荷马史诗的创作是荷马对历史影像的模仿,不具有真正的意义。

  论点:诗歌属于心灵的低贱部分,画画亦然。 论证过程:度量和计算是心灵最善的部分,它们带来准确和理性,远离混乱。而诗歌和画画带来的是不真实和不准确,并且给人的心灵带来波动,让人们在哀伤中浪费光阴,无法理性思考。

  论点:诗歌拥有腐蚀最优秀人的力量(第二节中提出) 论证过程:诗歌迎合人们心灵中想要发泄的部分,悲剧让人放松对悲伤的警惕,喜剧让人放纵自己去插科打诨。本来可以理性自制的人,受到诗歌的影响就会变得不理智。

  在以上的漫长叙述中,苏格拉底已经无数次的表明他的观点,他喜欢冷静、克制、富有逻辑的心灵,追求思考和真理,唾弃情绪化的、感性的表达。在第七卷中,他规定的理想国学校教授的课程中充斥着代数、几何这些理论学科,至于音乐也被他定义为研究和音原理的课程。诗歌和绘画被他逐出了理想国的神殿,因为这些艺术具有不确定性,而且富于情感的表达,但反过来说,放纵、感性、不确定也是艺术之所以令人着迷的本质原因。归根结底,这些品质和克制、理性一样都是人类情感的一部分,我们真的有办法摆脱它们么。

  2 善的终极奖励

  本节中,苏格拉底谈到了善能够给予人的最大的报酬和奖励,他首先论证了灵魂不朽的观点。

  反方观点:疾病或谋杀能使灵魂灭亡 论证过程:1.提出恶和善的定义,一切能毁坏能破坏的是恶,一切能保存有助益的是善。2.如果有某样东西,连损害它的恶都不能使它崩解灭亡,那么这样事物就是不可毁灭的。3.灵魂不会被不正义、无节制、懦弱、无知等毁灭,也不会被肉体之恶所毁灭。 结论:灵魂不朽。

  苏格拉底进一步说道,正义让人们除去灵魂表面世俗的污垢,让人们得以看到灵魂的真相。随着年龄的增长,正义者的每一个行动,和别人的交往,以及他的一生最终总是能从人们那里得到光荣、取得奖品。而不正义者终将被人看破,受到嘲弄和处罚。

  接着,他说道,以上是活着的时候正义者能得到的报酬,和不正义者会得到的惩罚。而死后,正义和不正义者的报酬和惩罚也会延续。借上面证明的灵魂不朽的观点,苏格拉底将进一步证明善对灵魂的益处和恶对灵魂的害处也将是无穷无尽、永不停止的。

  3 冥界、宇宙、灵魂转世

  在理想国的最终章,苏格拉底借死而复生的勇士之口描述了人死后的世界。

  冥界:人死后进入冥界,由法官进行审判,正义的从天上的洞口升天(对应天堂),不正义的从地下的洞口下地(对应地狱),升天和下地的一趟行程需要一千年(以一百年为一世,一世的罪恶要遭受十倍的惩罚,所以是千年的惩罚,正义也受到千年的回报),升天的人享受不寻常的美和幸福快乐,下地的人遭受痛苦。

  宇宙:千年的惩罚和回报的行程结束后,灵魂回到地面,住满七天后第八天上路,四天后走到宇宙。宇宙是纺锤状的。宇宙中有一条笔直的光柱从上而下贯通天地,颜色比虹更明亮。光柱是枢纽,连接起碗型圆拱状的天体。宇宙天体如碗一样,大的套着小的,共八个。光柱穿过碗的中心,不同的碗绕着光柱以不同的速度旋转。宇宙在“必然”(神的名字,暗示命运是被注定的)的膝上旋转。每个碗的碗边上站着一个海女歌妖,她们各唱一个音,八个音合起来形成和谐的音调。“必然”的女儿,“命运”三女神和海妖合唱,拉赫西斯唱过去,克洛索唱现在,阿特洛泊斯唱未来。克洛索帮助纺锤形宇宙外面旋转,阿特洛泊斯助内面旋转,拉赫西斯助两面旋转。

柏拉图宇宙设想示意图

  灵魂转世:灵魂们可以自己挑选下一世的生活,通过抽签决定挑选顺序。可以选择成为僭主、平民、男人、女人等一切生活,人也可以成为动物,动物也可以成为人。灵魂选定生活后,拉赫西斯给每一个灵魂派一个监护神(个人命运之神),引领灵魂度过一生完成选择。灵魂继续上路,直到在阿米勒斯河畔喝下水,他们便忘了一切而睡下,半夜便重新投生。

  最后,苏格拉底这样说,“让我们坚持走向上的路,追求正义和智慧。这样我们才可以得到我们自己的和神的爱,无论是今世活在这里还是死后得到报酬,我们才可以在我们刚刚描述的千年旅程中诸事顺遂。”

本文标题: 理想国读后感锦集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17153.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520:我想对最爱的你们说...《宇宙简史》读后感精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