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点大事》是一本由刘晗著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想点大事》读后感(一):学会敲门首先很荣幸能够提前读到这本书。打开书之前,我大致能够感受到这本书的内容,相较于西窗法雨,这本书应该更生
《想点大事》是一本由刘晗著作,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想点大事》读后感(一):学会敲门
首先很荣幸能够提前读到这本书。打开书之前,我大致能够感受到这本书的内容,相较于西窗法雨,这本书应该更生动形象,不管是对于法律专业与非法律专业,首先应该对法律这个行业有一个本质上的认识,才能更好懂得法律。
开门见山,普遍的法律的本质并非保障社会的公平,而是保障社会秩序的正常发展,最终则是统治阶级保障政权的工具,各国历代均为此。这点上阐述得很好,大局上将法律铺垫开来。
其次,作者对于法律界有名案例的解读也很到位和用心,我不知道作者是否有美国生活与学习的经历,书中美国历史上各种案例的引用很多,本人懒散,许多案例都没有接触到,故而也好好领略一番。案例的作用,对于专业人而言最大的作用在于明理,通过判例了解这个国家这个社会,把握法官的思想感情,参透国家的法律制度;对于非专业而言,则更多是学习明了,悬案还可以这么判,引人入胜,起到学习作用。
作为法学生,欣慰的是能够看到讲述方式多元化的法理学教育书,比较开心~我认为能够换种方式让我学习,不同于《博登海默法理学》这种理论性较强的书,也不同《西窗法雨》这样故事型书,而是将音像转换文字,用平易近人的语言构建这本书,从专业的角度不方便更作评价,因此只能从非专业的角度上更好地解读。
这应该是一本能让门外汉学会敲门的法理书。
《想点大事》读后感(二):有趣!提升法律思维的入门好书,让人有豁然开朗之感
参与得到app的审书活动,得到刘晗老师签名版审读书十分开心。可能是因为我半夜4点醒来睡不着,打开得到弹出框而抢到了名额,第一次感谢失眠。
作为一名非法律专业人士,说起来很惭愧,我对法律专业十分不了解,一直以为法律这个专业很无趣,学习法律的人,都要擅长背诵,并且以为背诵是最基础和重要的品质,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法律思维,也从来没有想过法律思维能让人如此开阔眼界。这本书,让我觉得法律专业竟然也这么有趣!是的,有趣!
刘晗老师的《想点大事》这本书,让我了解并拥有了一些法律思维,就像《薛兆丰经济学讲义》这本书,让我了解并拥有了一些经济学思维。
对于非法律专业人士,此书较简明易懂,通过提出一连串很吸引人的问题,继而给出有理有据的回答,能够让我迅速了解一些法律专业的基本常识和思维,让我明白了很多法律规定和案例背后的道理,理解了法律的严谨,也理解了法律的无奈,还帮助我更好地认识和评价一些法律事件。
本书从介绍法律的基本思维模型出发,先让人树立一些法律的基本思维,然后带我们了解案件审理过程中事实的发现与描述,让我们对案件的审理也有了初步了解。然后带我们经历一段从立法到法律使用的过程,进一步指出了法律的推理与判断是如何进行。最后从法律的起源、演化和与社会的关系,带我们从更深远地角度认识法律,其中不乏一些跟我们日常息息相关的问题。
如果有更多的人读这本书,相信会提升整个社会的法律思维,很多人也会更理性和广阔地看待这个世界,甚至有利于改善中国的法律环境。我愿意推荐给朋友阅读,希望每个人都能提升自己的法律思维。
《想点大事》读后感(三):所有人都可以读的法律书
样书封面老师的签名第一次参与得到app的超前审读活动。3月22日清晨像往日一样打开得到,发现了首页推荐的刘晗老师新书审读活动,得知要选取100位专业审读人、100位大众审读人。作为一名法学科班出身的在职法律人,同时也是一个在得到上学习了刘晗老师所有课程的人,我立刻上传了我的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照片,参与了报名。24日晚上8点多,我收到工作人员的短信,通知我新书已寄出。25日下午,我收到了这本封面标注着“尊享审读”、内页有些部分印刷得还有些歪的样书。因为审读建议在30日前完成(距离正式出版很近),我当晚就开始了这本书的阅读之旅。就这样,我不仅有幸在本书出版前就一饱眼福,还拥有了刘晗老师的亲笔签名。27日,我完成了审读。 作为一名法律人,我首先要肯定刘晗老师的专业深度,以及将专业的法律知识转化成大众语言的高超能力。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我们这些接受过系统学习和训练的法律人会认为,许多法律原则和逻辑是理所当然的。但实际上,它们与许多社会大众的认知是差异极大甚至背道而驰的。刘晗老师把它们筛选、总结出来,用大量的案例和有趣的语言解释给非法律人看。 这本书对于一直从事法律工作的人而言,是一次回顾、自省;对刚刚学习法律,或者准备学习法律的人而言,是一次体系建设、指路明灯;对一般大众读者而言,是一次拨开云雾探求法律底层逻辑的旅程。 总之,这是一本适合所有人的法律书。希望刘晗老师以后能多出书、多在得到上线法律课程!
《想点大事》读后感(四):简单的道理 更容易被忽略
我们看过很多教材,听过很多堂课,很多老师都告诉我们,法律的概念是什么,我们应该养成什么样的法律思维方式。但是很少有老师告诉我们为什么,为什么要养成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思维方式?背后的逻辑是什么?现在的教育总是只告诉我们是什么、应该怎么做,导致我们很多人习惯了囿于眼前这一行字,而不去挖掘这行字后面的背景和本质。
刘晗老师身处专业之中又凌驾于专业之上,他站在历史的角度,基于实践的基础,用眺望未来的眼光,告诉我们现下的法律制度为什么是这样,今后我们应该如何去判断这些都是什么。
寻根追本,刘晗老师告诉我们法律起源于复仇又超越复仇,法律要求我们用理性的、规则的程序正义去疏导报仇的激情。从两方的复仇行为到引入第三方的中立裁判,再到出现约束第三方权力独大的监督机制,又到法律体系和法律职业本身的成长演化,法律大厦逐渐耸立起来。
法律人的思维模式,在很多人看来似乎有点倔,好像只认规则,不讲“道理”。实际上,凡事讲规则,是因为在法律人的眼里,讨论法律的善恶并没有太大意义,法律的安定性优先于正义性。法律人也必须养成凡事讲权利的思维方式,必须克制自己内心的善恶评判冲动,抑制对美好小结果的向往,通过强制性的规则来确定人际关系的法定边界,站在更高的山上,俯瞰个案,度量预期,追求最合理的结局,而不仅是更正确的结果。
本书中刘晗老师循循善导,告诉我们要用更大的思考格局去看待问题,阅读中超脱于书中所举的案例,沿着刘晗老师的逻辑脉络,我也对自己最近思考的“同性婚姻”问题有了的认识。谈及这个命题,最开始我只认识到我们应该讲平等和自由,为什么要阻挡人们追寻婚姻自由?人有选择伴侣性别的权利,为什么法律要设立爱人的关卡?现在我开始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婚姻制度的本质是什么?这种身份关系为什么要设立?似乎此时要考虑的不只是自由选择。还需要考虑,婚姻规则的设立是为了繁衍后代吗?是为了组成家户以维护社会稳定吗?缔结婚姻关系造成的后果是什么?只是消除歧视名正言顺地让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吗?背后似乎还涉及了组成家庭后对个人的影响如财产共有、对社会的影响如国家的征税… 回过头到最开始的平等、自由主张,如果对同性婚姻进行类比,那么多偶制能否能够存在?法律如果允许同性恋人结婚,那三个人一起结婚为什么不能被允许?……
说到底,一个法律规则的制定需要考虑历史源流、社会经验、当前后果与未来预期等各种因素。法律的决策者需要考虑规则的设立结果或案件的处理结果所产生的社会后果,并据此来设计推理的过程。我们不仅作为法律人,更是作为一个社会动物,也可以将法律思维运用到现实问题,讲规则、讲权利、讲程序、讲终局、讲预期、讲权威,以更大的格局、更宽的视野、更长的周期、更多的维度去思考问题。我们既要看到大海,也要看到涓入汪洋的那一滴水珠。
《想点大事》读后感(五):《想点大事》是法律人的必读书
作为刚刚通过法考的小白,在紧张的备考之后,很想读读备注资料之外的法律书籍,我想透过生硬、枯燥的法律法规,学到鲜活、灵活法律知识、法律底蕴以及法律思维。
这本书做到了。
市面上有很多某某法律必读书,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老外写的,我尊重这些博大精深的教授和远隔万里的洋人,但是那些被翻译的文字以及不同的国家形式甚至不同的法律文化,使得很多内容犹如天书。《想点大事》这本书弥补了这个问题。
我相信,很多刚刚毕业的法律小白,或者刚刚通过法考的律政新人都渴望一种法律思维、法律文化或者法律底蕴,这种东西绝不是能背诵几个法条,举出几个案例那么容易,他需要通过鲜活的案例,结合法律法规,说透背后的法理和法律文化,这就是法律思维,只有具备了这种思维,才能更好的做一个法律人,我不知道学医要不要有医生思维、学物理要不要有物理思维,但是法律需要一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思维才能解释一些社会现象,才能理解一些法律法规以及判罚背后的内涵。
本书中举了大量的案例,而这些鲜活的案例不仅有美国的、中国的、日本的,更有最近最新的案例,光是这些案例就很是开阔我的视野,何况他证实了那些重要的法律思维。
特别需要说明的案例就是本书第31-32页举的泸州二奶案,本书的作者刘晗教授对这个案子的判罚是持怀疑态度的。我为什么要特别举出这个例子呢,因为在法考备考的时候,厚大法考民法老师张翔在课上讲到这个案例,张翔老师用这个案件的判罚,推出:《民法总则》的公序良俗原则也可以作为判罚的依据。
我是个法律小白,不敢对刘晗教授和张翔老师做出评判,但是,这足以说明这个案件的影响的深远,以至于一个普通的民事案件的判罚,影响到了国内知名法考培训老师的思维和观点,甚至作为案例指导教学。尽管这个案子不是一个指导案例,但就事件本身足以说明,法律思维是何等的重要。
关于这个案例,我做了简单是思考,我更倾向于刘晗教授的分析,尽管我听了张翔老师两年的授课。
我很喜欢作者列举的一些美国的案例,作者不仅身为国内知名学府教授,也正是游学与美国知名法学院,那些匪夷所思的判罚和美国法的思维给了我很多启示,当看完这本书,再去看生硬的法条,才觉得法律文化和法制思维的重要性。
比如,美国联邦大法官对特朗普的禁穆令为何支持;为何美国通过同性合法婚姻使用了中国的古典文集;为何法官支持了克林顿的被诉案导致他第二任期碌碌无为。这些案例背后的法律思维非常具有指导价值,我们在处理一些案件问题的时候需要思考这种思维。
斗胆建议,这本书应该更高引入法科生的选读课、参考书以及推荐阅读的书,我也推荐那些和我一样的法律新人、律政小白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书,他比较温暖、流畅,能够滋润我们生硬的法律条文后的内心。
最好,能够获得作者的亲笔签名,是我的莫大荣幸。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