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学史》是一本由[德]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著作,理想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5,页数:7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世界哲学史》精选点评:●还好●了解哲学史是索求智慧比较好的方式。可以了解那些存在,虽然无法
《世界哲学史》是一本由[德]汉斯·约阿西姆·施杜里希著作,理想国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5,页数:7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哲学史》精选点评:
●还好
●了解哲学史是索求智慧比较好的方式。可以了解那些存在,虽然无法拨开云雾,但可发人深思。
●哲学史版《艺术的故事》,作者叙述得清楚明白,同时译文流畅、不欧化。
●语言洗练,还算通俗
●看了十天,看懂了百分之七十,每章结束做总结写笔记。对我们从小到大只被教育一种哲学(并且奉为真理)而不满,这个世界的思想宽广到不可捉摸,觉得自己之前都在坐井观天。所以我们有无限的自由来看待这个世界,思考不仅是一件有趣的事,而且可以称之为一种人生出路的寻找。一次非常爽快的阅读体验。
●这本哲学史是配套《苏菲的世界》看的,两本书相互对照,繁简得当,很有助于保持兴趣。
●哲学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集合,随着这些学科逐渐独立出来,哲学也就成了一个空壳,成了语词的游戏。哲学是智慧(是对智慧的探求),但不是生活的智慧。大部分哲学家面对具体的生活都很笨拙。生活的智慧只能在具体的生活中慢慢领悟。
●不如旧版。内容五星,打一星是因为译者私自篡改了原作者的中文版序言。
●在我们这个从小被教育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真理的国家里,这本书简直是每一个人必读的书籍,因为它能告诉你人类的思想如同大千世界一样精彩纷呈,并不是只局限于某一种教条之内。另外这本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它能启发你去从不同的纬度去思考各种哲学问题。“我宁愿做一个悲惨的苏格拉底也不愿去做一头幸福的猪”!
●喜欢卢梭 叔本华
《世界哲学史》读后感(一):这一个多月的陪伴。
难以确信我用这么短的时间就看完了这么厚的一本哲学通史巨著,也许是经历过读同样晦涩的学术著作的训练,所以我读的很顺畅,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难以进行下去的阻力和障碍。几乎每读几页就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和闪光的亮点出现。当然我也拍下了一些读书笔记。有好多原有的概念和观点又被革命性的颠覆了,当然本来很多薄弱的章节又被坚实的巩固了。不要把读这本书当做是任务去对待,而要把它当做一种精神的体操,思维的拓展。或者仅仅是一种爱好,爱智慧,爱真理,爱思想,爱哲学。
《世界哲学史》读后感(二):Zui易读的哲学史书
哲学本身就极其费脑的,七百余页的大部头,读起来却是轻松顺畅的,因为有另外几本哲学书对比阅读,明显感觉不一样,译者吕叔君的文字功底相当了得,从个人角度来说,我更钦佩像吕叔君这样的翻译家,我们可能没有更多的机会去拜读原著原文,因为有了翻译家们,我们更容易去接触到更多的知识,更广的世界。不管是什么知识背景,这本书值得珍藏。纸张的设计也很舒服,豆瓣里的出版社朋友们,大部头的书可以借鉴广西师范出版社的这本的纸张,不知道有没有精装版,这个封面好单薄啊,最后,我买的是第17版,17年的一版一次一刷,值得拥有。
《世界哲学史》读后感(三):德国哲学教科书
作者施杜里希是德国人,也就是产生了康德、黑格尔、叔本华、马克思、尼采、海德格尔等人的那个德国,德国人写的世界哲学史,怎能不推荐!
而且本书已经是第17版了!想象一下这个教材的质量吧。
当然,作为面向本科生的教材,好处是非常全面和易于理解,坏处也是稍微不够深刻和略显浅尝辄止,刚刚心有所感结果却告一段落,让人心里痒痒的。
本书的编排基本上可以说是思想史,各种哲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当时面对的问题,以及哲学家们意图解决什么问题要有信手拈来,相比梯利的哲学史那本书要好懂十倍这么多哈哈。
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目光局限很少,第一篇就阐述了印度和中国的哲学;同时作者非常关注现实,于是二十世纪的哲学篇幅最长,其次是十九世纪哲学,也就是说作者更厚今薄古,具备很好的现实意义,非常适合现代人的需要,不像其他很多哲学史一到近现代就戛然而止简直让人无语。
不管怎么说,这本哲学史相比《思想的力量》,虽然都是大学教材,但作者一个德国人一个美国人写作的风格和切入角度都大为不同,有时间的读者强烈建议两本都别错过。
95块原价买来镇楼也是绝赞。
《世界哲学史》读后感(四):摘录 当今哲学思考的主题和问题范围
1.伟大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对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的认识比哲学要来的更透彻。
尤其是经典文学作品,对人性的刻画确实比哲学理论深刻且有韵味。
2.生理的人类学研究的是自然从人身上产生的东西,实用的人类学研究的是人作为自由行动的生物由自身做出的东西,或能够和应该做出的东西。
人通过劳动可以创造世界,进而创造自身。
3.在人的欲望结构和无意识的心灵生活中也存在动物性。
食色性也,也即动物性,除此以外是否还有别的动物性?
4.自我意识是除精神之外的人的第二个本质特征。动物也会听和看,但动物不知道自己会听和看。自我意识能够使人超越因为欲望和周围的世界的刺激而引发的短暂的感情冲动,使人拥有意志,使他能够不受情绪冲动的影响,而坚定地实现自己的目标,在这个意义上人是能够承诺的动物。
5.人生活和经历的不是自身,而是经历着他的经历。
6.人拥有外在世界,内外世界和自己的同类。外在世界包括空间和时间中的对象,内外世界就是他的心灵和经历,同类指他的同时代人。
人被置于虚无之中,既无地点,也无时间,人的本质就是不断自我实现,永远不可能再走回头路,在他的历史命运的安排下,他总会遇到新鲜的东西,且永无止境。
马斯洛最高需求理论,自我实现与巅峰体验。
总之,哲学具有治疗性的目的,每次摸不到自己的灵魂和思想的时候翻来看看叔本华尼采康德海德格尔萨特总会有不一样的感觉,今天是读哲学的一天,只是记录这些而已,如果某天我还想再系统研究哲学发展史,我会再认真啃一啃这本书。再次以后,不再触及。
《世界哲学史》读后感(五):疑惑更多,头脑也更清楚
这本书是继《苏菲的世界》之后读的第二本哲学书。原本两本书是相互参照着看,晚上读小说类的《苏菲》,上下班路上读更枯燥的《哲学史》,二者相互印证,加深理解。但是由于二者的篇幅相差太大,《苏菲》所选代表性人物也少很多,读着读着终于拉开了差距,《哲学史》比苏菲结束的时间晚了一个月。独自坚持的时候,好几次都觉得读不下去了,每次一打开kindle又是同样的腔调,就换了更柔和易读的小说或者《蒋勋说红楼梦》来调剂口味。奇怪的是,一段时间不读又会想念《哲学史》,想念这种信息密集型、需要前后对照才能理解的读讲义一般的阅读体验。读完之后,也有后续重复翻阅的冲动,于是又专门买了一本纸版书存在书柜里,期待再次走入哲学家们以脑力构建的世界规则之中。
总体来说,《哲学史》这本书作为一本哲学入门书确实非常不错,作者基本做到了知识性、丰富性和易读性的平衡,表现为既能够用有限的语言概括的介绍一种思想的主体框架,也适当引用了原始文献让读者了解了相应哲学家的作品风格,还适时加上了自己的观点,让读者能够高屋建瓴地了解整个思想史的发展状态。
作为一个小白读者,读这本书时最大的感受是哲学不愧是“科学的科学”,对哲学思想的理解除了需要大量的哲学类基础知识以外,还需要对科学研究中遇到的一般问题有所了解。因为尚处于入门阶段,记忆力又一向不太灵光,所以对各类哲学概念并没有深入的理解,导致书中有一部分论述真的无法理解其内在的逻辑,具体表现为觉得某一段话中涉及的A与B完全没有关系,不知道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简直像在看痴人说梦。但是,毕竟认真从事了几年学术研究,所以对很多哲学问题和尝试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考方式很有一种心有戚戚焉的感觉,而且自己心里也明确的知道,做研究之前的自己是肯定读不懂的。每逢这种时刻,就有一种了然的欣喜弥漫出来,对硬着头皮啃下来的文献有了更多宽容(特指欧洲地理学者爱写的那种长篇大论,不讨论某一实际问题的艰涩文献),对当年装模作样在论文的不足里例行公事写的问题有了释然。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对无法证明因果关系的纠结,原来这并不是计量方法没学好,而是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没有解决过。
读完《哲学史》,具体的观点基本已经烟消云散了,但是哲学关心的那些问题都留在了脑海里,每一阶段的哲学家们重点关注和讨论的问题也有了大概概念。可以说,这么多年以来,这些哲学问题一个都没有解决,哲学家们提出的框架总是有无法弥补的漏洞,好处是催生了各个科学学科的发展。哲学就像一个母体,孵化了许多学科,这些学科慢慢发展,代替哲学解决了许多问题,也把哲学的路逼得越走越窄。读完《哲学史》,脑中的疑惑反而增多了,但是看问题也清楚了很多,再疑惑的时候就有了与古人比肩的安慰。这本书还想重复读,读的时候跟着哲学家的思路,建立一套规则的成就感非常棒。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