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意义,在上初三之前从来没有思考过。1986年9月,王舍人镇滩头联中举行开学典礼,七位昔日的学长,被邀请到主席台就坐。那种礼遇,当时在我的心目中是非常庄严至高无上的。主席台的布置尽管简陋,几张长条桌连成一长排,在桌面上再铺上长条桌布,站在台上,手持麦克风发言,声音随着大喇叭向周围扩散出去,感
学习的意义,在上初三之前从来没有思考过。1986年9月,王舍人镇滩头联中举行开学典礼,七位昔日的学长,被邀请到主席台就坐。那种礼遇,当时在我的心目中是非常庄严至高无上的。主席台的布置尽管简陋,几张长条桌连成一长排,在桌面上再铺上长条桌布,站在台上,手持麦克风发言,声音随着大喇叭向周围扩散出去,感觉神圣极了。路校长向全校师生宣布了在当年“中考”中,学校实现历史性突破再创新辉煌的喜讯。接下来,校领导给考上中专的学长们“颁奖”,请他们做“典型发言经验分享”。
我如梦方醒,第一次意识到学习原来不只是考出个高成绩,还可以为自己为家庭赢得荣誉。今天看来,仪式教育对学生的影响非比寻常,有些仪式是必须要组织的,没有仪式就没有教育。
说起“中考”,这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宏观政策调控所造成的一个社会现象。当时,顶尖的初中毕业生首选是报考中专,中专考不上再去读高中考大学。能够考上中专就意味着鲤鱼跳龙门,如果放到现在相当于考上“985”“211”重点大学的意思吧。这需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理解,国家建设各行各业急需大量人才,中专选拔模式培养周期短,毕业后工作都是国家包分配,不像今天还需要再考编制考岗位。农村生活非常贫穷贫困,农家孩子最迫切的需求就是能找个稳定得体的工作。时过境迁,岁月弄人。30年前,拼死拼活地学习为了“农转非”;30年后,即便是想方设法也再难“非转农”了。
点燃希望之火,很快就被浇灭。对于学习意义地理解,那时还比较模糊,对于学习改变命运的理解学习还不够深刻。当时,我的成绩基本稳定在级部前20名,如果能够努力放手一搏,“中考”还是有机会的。想象到第二年9月自己站在领奖台上的情景,随即制定好学习计划,准备大干一场。好景不常在。命运总是在捉弄自己,好不容易信心百倍地坚持了两个多月,一场突然袭来选拔考试,将刚刚燃烧起来的希望之火彻底浇灭了。
中考之前,根据录取人数,市、区县、乡镇逐级按学生比例分配“预选”名额。一般通过一次“预选”,有时要进行两次“预选”,选拔出那些考试成绩确实高、考试状态的确稳定的学生参加中考。为了不让来之不易的“预选”名额花落他家,保证王舍人镇的考生质量,每学期组织初三学生考试竞赛就是教委采取的措施之一。
1986年的11月份,王舍人镇当时有梁王、冷水、滩头、大辛、沙河五所初中学校,每校选派40名同学参加镇上统一组织的竞赛。我就读的滩头中学应届毕业生大约180人,重读生班60多人,240多名同学争夺40个名额竞赛名额。考试成绩一出来,我彻底被整蒙圈了。想想学校每年也就分给十几个“预选”名额,前文说过我在级部的前20名成绩位次,那是没有考虑重读生的因素,结果我连40人的竞赛名单都没进去,彻底傻眼了,心里拔凉拔凉的。
没有梦想的人生,太可怕了。迷茫,痛苦,绝望,对身心的碾压,无人倾诉,更没有人指点迷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我动摇了,没有按照计划坚持做下去。面对复杂的局面,自己的选择了放弃。对于感兴趣的课程,代数、几何、物理、化学,学习态度还是比较端正的。我本来文科就是短板,加上这次考试的打击,语文、英语、政治干脆就不学了,这样短板越来越短。
令自己懊悔不迭的事情发生了。1987年4月,“预选”考试揭开面纱,镇上分给滩头中学24个名额,我的成绩居然排在第27名,又蒙圈了,又傻眼了。假如父母如果有能力帮助心理疏导一下,假如老师能够察觉到微妙地变化,假如……人生没有假如,自己就不会颓废。
学习过程和状态自己心里最清楚,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即使预选上了,名额也要被别人“吃掉”。那些影响自己的重读生呢?当把初中的知识都学完了,大家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他们的优势就不再突出了。“预选”成为一道分水岭,冰火两重天。预选上的在学校里成立重点班,开小灶上营养;没有预选上的,回家等待毕业考试,领毕业证。15岁,实际上宣告可以走向社会了。
我后悔自己没有用发展的观点思考这些事情,过多地考虑外部因素了,没有坚定自己的信念,自己的内心不够强大,这些道理是亲身经历慢慢明白的。长篇累牍回顾自己成长经历的意义,孩子不应该孤独地成长,在一些关键时刻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老师的点播。今天我们做教师了,不为名利,应该成为学生人生路上的重要他人。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