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我们上一五篇文章讲到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那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接着讲王阳明思想当中一个同样引起严重争议的一个问题,就是”格物致知”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几点:第一点,”格物致知”这个问题他是从哪里来的?讲到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了解,理学在它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第一堂课的时候曾
各位,我们上一五篇文章讲到了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那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接着讲王阳明思想当中一个同样引起严重争议的一个问题,就是”格物致知”问题。
首先我们要知道几点:
第一点,”格物致知”这个问题他是从哪里来的?讲到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了解,理学在它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第一堂课的时候曾经提到过,理学作为一次先秦儒家思想的复兴运动,它包含着对于儒家思想的重新建构。那么在这个建构的过程当中,它逐渐地形成了独特的文本系统,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两篇原本在《小戴礼记》里面,但是过去像《中雍》这样的文章,尽管像唐代的李翺等等(李翺是韩愈的学生)就已经对《中庸》这篇文章表示了独特的关注,并且有了一些新的阐述。但是还没有像理学那样,把它当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献和理学的重要文本去研究。
二程之后,尤其是经过中西的努力,理学的经典文本系统逐渐定型,那就是四书。”格物致知”这个问题就来源于《大学》里面,大学开头三句话朱熹把它叫做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个是三纲。那三纲是怎么展开的呢?它是通过八条目来展开的,那就是我们通常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么这就有了”格物致知”的问题这是一个过程。
如果我们把这个致知诚意一直到修齐治平看作是一个过程,那么格物自知就成了治国平天下的起点。圣人之道,按照朱熹的理解起点在哪里?同样是”格物致知”。”格物致知”这个问题在理学当中变得非常重要。从二程之后几乎没有不讨论”格物致知”问题,任何一个人,只要是他在心学思想的影响之下几乎没有不讨论”格物致知”问题。那么朱熹讲格致问题基本上是接着二程夫子来讲的。他大意是什么呢?请持续关注,我们下回在给大家细细道来。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