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2日,心灵自由举办了今年的第6期观影会,影片是《转变的挑战》,主要介绍了克里希那穆提的生平简介与核心思想。长青哲学家肯恩·威尔伯称克里希那穆提为“至上的解放者”。小说家赫胥黎曾说过:“克氏的演讲如同佛陀现身说法一般,那么有力,那么富有权威性。”亨利·米勒则说:“和他相
2019年5月22日,心灵自由举办了今年的第6期观影会,影片是《转变的挑战》,主要介绍了克里希那穆提的生平简介与核心思想。
长青哲学家肯恩·威尔伯称克里希那穆提为“至上的解放者”。
小说家赫胥黎曾说过:“克氏的演讲如同佛陀现身说法一般,那么有力,那么富有权威性。”
亨利·米勒则说:“和他相识是人生最光荣的事。”
纪伯伦甚至这么形容:“他进入我屋内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想必就是基督的化身了。’”
虽然克氏对任何派别的宗教、哲学或心理学皆不认同,但是他的洞见和观察却深深影响了无数的男女。
心灵自由的书友们,在观看过影片后,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陈寿文:5月12日是克氏的诞辰,因为当天不在北京,故而这期观影会安排在今晚。大家先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再进入分享交流环节。
@图图:自己喜欢心理学和占星学,关注心灵自由有几年了。因为对克氏感兴趣,所以来了。希望和大家多交流。
@敬祎:多年前认识陈寿文,这是第一次参加线下活动。
@东方:多年前,2019年,《生命之书》分享会上认识了陈老师,那时候,并没有很多人了解克氏。克氏的书我很早就买了,但是断断续续看得比较慢。在朋友圈看到这个观影会,所以就来了。
@雨田:看了胡因梦的《生命的不可思议》,知道她翻译了克氏的书,就开始读克氏的书。觉得他的书还挺有道理的。以前我抽烟,戒烟比较困难。因为看到克氏谈到一段关于戒烟的话,后来我就用了一下他的方法来有效地戒烟了。
@罗勇:朋友多年前送过我克氏的书,时不时翻一翻。也看了陈寿文写的文章,我就想来看看陈寿文老师这只下蛋的鸡。克氏的东西很不错。但是如果身还是身,心还是心,没有整合,修行起来还是会很苦。如果强迫自己进行下去,也是痛苦的。想来听听大家怎么修行的。
讨论前,书友们在冥想
@齐凤娇:我是被题目《转变的挑战》吸引而来。
@傅颖:我对克氏这个人比较好奇,想看看他怎么思考的。
@红瑛:因为胡因梦,我关注到心灵自由。我的朋友推荐过心灵自由的文章。看到观影会的活动,就来了。
@邹曦:我关注心灵自由很久了,因为文章质量很好。我的工作很忙,业余时间会看一些这些方面的文章:克氏、宗萨仁波切、佩玛·丘卓。我对这个场很好奇,所以来了。
@刘亦淳:我是信仰佛教的,读的有启迪第一本书是《六祖慧能传》,后来就接触了一些密宗的修行方式。妈妈的家里供奉观音,我会磕头、念经。但是我并没有感觉到自由,尽管我也参加一些佛教的活动,我依然觉得自己被困住了。后来我接触到了克氏的书,觉得好像突然打开了一扇窗。现在我回头看到六祖的书,觉得很珍贵。几句话之后,觉得有醍醐灌顶的感觉。克氏的书,我有很多。我很珍惜他的每个言教。克氏的书要系统地去看。我是实践派的,可能也需要理论。
@王佳丽:我去年开始关注自己,之后一发不可收拾。现在觉得只要是能探索自己的,就去做。后来有个前辈问我,为什么要做这个?我说,是因为避免痛苦。今天看电影,里面也有提到内在探索是为了自由,也许我避苦的发心是不大正确的。
@王晓箐:之前都是自己学习,读了很多书,也是从读宗萨仁波切的著作开始的。他说,要保持佛法的纯净。从他的教授里,我知道佛法的精神在哪里。之后,我看了很多东西。佛法的东西有时候觉得特别清楚,觉得欢喜自在,有时候又觉得非常困顿。之后我接触到胡因梦老师,以及克氏。克氏的核心教义是要觉知觉察,所以,我也希望自己能实践。以及找到自己的同道中人。
@陈寿文:我们都希望突破自己的习惯模式,去除一些阻碍我们幸福的障碍。如何将我们的灵性体悟整合到日常生活中,是我们一贯关心的议题。电影最后,克氏的追问“为什么不改变呢?”“为什么看到了却不改变?”“阻碍我们改变的是什么?”其实这也是克氏一直在探究的,我们可以针对电影的主题做一些交流。
@雨田:克氏说,你不要只是听我的话语,而是自己要去验证。我想他的意思,是每个人都能改变的。而且你的改变不是单纯为自己,是在为全世界做改变。
@陈寿文:《世界在你心中》中,克氏认为每个人是世界的一分子,所以你改变了,世界就改变了。很多人没有一体感的体验,他会执着于自己的独特性,会认同自己的思维和习惯模式,为了捍卫独特性,而不愿改变。同时,很多人觉得自己是无力的,觉得改变,也带来不了什么。这都是障碍。
@邹曦:惯有模式统治我们的日常生活。但是克氏的意思是打开我们自己,让我们挑战固有的模式。我觉得这两个能合在一起。一旦我陷入日常工作的模式中,我就会忘记很多事,会自动化运作。有时候,我能脱掉自己的标签,打开自己,让能量流动起来。一方面,我需要模式,让我高效运转;另一方面,我需要能打开自己,让自己敞开。这会有些统合上的困难和矛盾。
@陈寿文:我们习惯的是用力的专注。而克氏的方式是全观禅修,比如:有来访者向他哭诉自己的事情,克氏会突然对来访者说:你有没有听到窗外小鸟的声音?这就是克氏的方法,全观,不聚焦,也不被情绪抓住。同时和你交流,又能感受到周遭的空间。这是不用力的专注,不耗能的,不标签化的。克氏会让你放弃当前概念性的标签,只是让你把自己作为一种存在去感应,这就容易把自己调到一种能量层面交流的方式。
@东方:工作中要高效运转,思维是为了满足你的高效。但是从灵性生活来说,这是不好的。它们是矛盾的。现在有一种自然之道瑜伽:早上有冥想,晚上有清心,睡前有沉思。有时候我们产生情绪,是因为过去的事情在我们身体上留有痕迹。晚上清心就是为了清理痕迹,早上冥想就是充电,它让你一天状态很好。这样是一个闭环,让你能够高效运转。你依然是你,也让你和神性智慧融合在一起。小我会消融。这个方法有实操性。
@陈寿文:头脑是最好的仆人,头脑是最坏的主人,当今社会最大的问题是头脑成了我们的主人。
@雨田:克氏应该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陈寿文:克氏有许多神秘体验。但是他认为要破除对神通的执着,所以后来他就不讲。他认为每个人应该自力救济,他不希望人把救赎寄托在某位上师身上,因为这意味着放弃了生命的自主权。
@图图:电影中很多地方,我有质疑。比如:国籍划分个体,凸显个体性。而克氏认为世界一体,要消融独特性。但矛盾的是大家却又因为克氏的独特性而去追随他。
@陈寿文:克氏不承认自己的导师身份,他认为自己是个走过很多路的分享者。以自己的经验告诉大家,哪些路不要走。但是很多人依然认为他是导师,对克氏有投射。这是人类的悖论。不仅是克氏,还有禅宗,也是希望消融二元对立的方式告诉大家这个世界是如何。大家读克氏,很容易用逻辑的方式来读。而且由于没有生命的体悟,就卡住了。
@敬祎:累生累世的业力让我们陷入在一个模式中。如果不冲破,就会一直在这个模式中。我最近在做清理,清理外在的,比如打扫屋子,也清理人与人的关系。我找了一个对我成见最深的人,我试图和ta沟通,ta一反击我,就无法沟通。我抱着改善关系的想法和ta沟通,我坚持不懈地和ta聊微信。经过一番你来我往之后,实现了第一次的沟通。
另外,我想到了生命数字36/9的意义:3是反叛,6是智慧,9是奉献。通过反叛,有了智慧后,奉献众生。这是我理解的智慧的内在逻辑。
@王佳丽:我最近在看一行禅师的书。他的修行方法和生活息息相关。
@王晓箐:真正要走修持这条道路,一定要先有定力。克氏在一个很高的状态,所以我们还是在一个比较世俗的状态中,所以,对他的很多智慧无法理解。
@陈寿文:很多人没有希望达到一个很高的意识状态,只是希望健康、幸福。总体来说,传统的几千年的修行方式,和一些日常情境合在一起,像一行禅师的正念禅修,就有很多人愿意去练习。比如:走路、吃东西,也可以修行。这也让我们更加能感受到事物的美好。
但如果要做利他的事业,也需要用到深度心理学。比如:佛教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学,有更大的图景,既能看到人兽性的部分,也能看到人神性的部分。如果有实修,更能理解一些文字的东西,因为有感应。比如:别人在描述inner peace时,如果你没有体悟,是不理解对方在说什么的。
大家的讨论热烈而真切,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在深夜暖心散场,但大家对于真理的探寻依旧充满热情。
后续在观影会群内,有书友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困惑,其他的书友也给到了回馈。
@王佳丽:看完后还有几个来不及深入讨论的话题和疑惑,希望未来继续,关于权威(我会联想到工作中,专业上的权威)、自由、比较(我现在的比较心难以消除,而且常常影响着我,我还离不清,“与他人比较”对自己的成长的影响,是绝对不好吗?怎么去平衡处理呢)
最近听了关于人类大脑信息存储量的一个音频,让我对身边事物包括照片、气味、甚至是湿度,都是帮助我们在储存记忆,而日记笔记就是我现在帮助储存记忆、思考整理的方式,我发现自己很容易忘事,以及不能把他人的东西吸收内化,所以更要记录。
@敬祎:@王佳丽你说的几个问题,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考验,我也是一直有这些苦恼,所以也有一些思考。首先是关于权威,我觉得面对权威要理解他为什么成为权威的原因,用一种你之所以是某方面的权威是因为有某些付出和积累,因为这些付出和积累,你认可他这一方面的能力。
而你这个人本身和任何人都没什么差别,除了权威的方面,别的方面也和大众水平没有什么差别,就是个普通人而已。所以也不用特别迷信他。
二关于自由,这个话题太大了。总体而言,自由有两种,一种是争取而来的自由,一种是放下换来的自由。争取很难,放下更难。广义来看,能争取也是一种放下,因为争取就要放下舒适,放下面子,放下享乐,放下懒散等等。实际上我也有东西放不下,我也不是自由身,这一点我也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三关于比较心,这个我曾深受其苦,我小时候学习很好,经常考第一,所以对那个第一特别执着。以前就对别人长的是不是比我好不好看,是不是比我更受到权威重视,甚至是是不是比我更会做坏的事情,这些都特别难受。时刻要求自己做好,也要求别人不能做不好,也不能做太好,那个心态真是火烧的焦虑,也和别人无法真正关系好。
后来有一阵子,我成了学渣,比较心得失心更重了,自己又不行,崩溃到一个躁郁的状态。也算是幸运,就在那个时候我遇见了佛教,走进了身心灵的大门,终于明白了那个我执和傲慢,才是比较心的根源。太在意自我的得失,而把其他人当成和自己不相干的,甚至是对立面,这就是比较的本质。
综合来看,唯有和人深度链接,去爱他人,把他人的好当成自己的好,才能破除这个对自我的过度偏爱,也才能不因比较而痛苦。佛教里的随喜就是这个意思,他人好了,我也高兴。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敬祎:@王佳丽我写完了对你的三个问题的一些想法,你可以参考看看有没有什么用。
@敬祎:@Belle 我理解你说的那种感受是独特的,在一定范围内,周围确实会有找不到他人理解自己的这种感觉,也会感到孤独。对同样的事物我们会有不同的感受。不过在更广义的时空范围里,我觉得感受也是相通的,也就是同一种类型的感受,我们彼此是有着同样的体验。
我的孤独无依,和任何人的相通,是一样的孤独无依;我的焦虑不安和别人的,也是一样的焦虑不安。这种感受的相通,是我们能理解和同情他人的基础。
在线下的共修与讨论中,一起来探寻验证真理
欢迎你来参加心灵自由·观影会?
延伸阅读
灵魂占星个案咨询|从星盘看你今生的成长功课
林世儒&高金美:葛吉夫律动神圣舞蹈工作坊 | 2019年5月 · 北京
林世儒&高金美:养生主灵性按摩工作坊 | 6月14-16日·广州
破译心灵密码,活出幸福人生|进化占星综合解盘精品小班第5期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