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育意识的“关键期”

发布时间: 2019-12-30 14:29:27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经典文章 点击: 107

工作中,有时会听到老师反映学生的家长们如何不配合自己的工作。他们常常对孩子的成长不甚关心,不与老师交流,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以至于有老师感叹自己的工作是剃头刀子一头热。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也十分同情老师们的感受,毕竟自己辛勤工作需要家长的配合和认可,这样才可以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链接,从

家长教育意识的“关键期”

  工作中,有时会听到老师反映学生的家长们如何不配合自己的工作。他们常常对孩子的成长不甚关心,不与老师交流,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以至于有老师感叹自己的工作是剃头刀子一头热。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也十分同情老师们的感受,毕竟自己辛勤工作需要家长的配合和认可,这样才可以实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效链接,从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可如果追问一下——为什么家长们会出现如此状态?难道仅仅是因为这批学生的家长本来就学识不高、意识不强、责任不到位吗?这与“每一位家长都爱自己的孩子,每一位家长都期待孩子有好的成长状态”之间存在的悖论该如何解释?固然有个别家长存在漠不关心的状态,但为什么是整体的沉默?单纯的个案可以理解,一个群体的问题会不会与我们学校教育自身存有的不足有关系呢?在这样的追问下,我惊出一身冷汗。

  过于习惯将问题推给别人这可能是人性中的弱点,仿佛这样做就可以撇清自己的责任,然而这样做的一个直接结果是让我们错失了反省提高的机会,也最终甘于接受现状,不去为将来的再次遇见而提供教训。、

  换一个角度思考,每一个家长何尝不也是学生,他们都是怀着忐忑的心情将孩子送到学校的,并且他们不见得有多少教育的经验。他们需要学习,家长成长孩子才可能在家庭中获得好的教育。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学校的两个重要主题应该是教师培训和家长培训。只有教师和家长获得更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才会提高教育的品质。很遗憾,我们常常把关注点放到了教师培训,而忽略了家长培训。固然有家长委员会讨论,固然有群组的信息分享,却没有深入考量家长的成长状态和他们面临的问题与困惑。

  回到问题上来,为什么家长会整体处在不太关心的状态?是不是我们错过了引导家长关注成长的关键期,换一句通俗的话就是没有引导家长形成关注孩子的良好习惯。而这样的关注该从一踏入小学一年级就要开始,那个时候的家长正在满怀热情期待与老师进行沟通,他们用电话的方式、短信、面谈的方式渴望了解孩子的情况,这样的状态正如一个一年级的新生对新学校产生兴趣,家长们也在保持着对学校探寻的热情。就是这样的心态,如果遇到责任心强的老师,势必一直尊重他们的关注,一直引导他们的关注,一直回应他们的关注,家长与老师之间会呈现良性互动,促就双方成人的共同成长。因为教育,家长与教师站在了相同的位置,他们一起将眼光投向儿童,成为儿童成长的研究者与呵护者。反之,如果家长的每一次沟通都得不到积极地回应,他们就会处在迷惘的状态,甚至产生严重的不信任危机,时间一长,家长已经错过了关注的敏感期,只能“听天由命”,从众心理决定了他们只能默默忍受,逐渐形成冷淡的态度。

  不妨看看身边的班级,有的家长会持续关注孩子成长,他们积极参与班级事务,事事热心;有的家长似乎淡化了认识,家长会上也是一副漫不经心的表情。而那些相对困难的班级,在一段时期家校互动的效果是存在问题的,家长在散乱的状态下已经找不到孩子上一年级时候的感觉。让这份感觉丢失,也是教育的损失。

  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度也有“关键期”,我们老师的责任是在这个时期要让家长有足够的专业智慧和内心热情来关注孩子成长。如何引导家长持续关注孩子成长?

  达成默契的关系,好的关系决定了沟通的品质,教师与家长之间应该是有共同语言的,针对孩子的成长,双方坦诚相见,就会容易形成良好的关系,这样,教师就可以将教育的观念与策略更好地传递给家长;不可忽视学生在引导家长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果学生肯定他的教师,家长一般也会保持着足够的尊敬,愿意接受老师的意见,反之,则会是另一番景象;创设生动的亲子活动,通过家庭阅读展评、运动会等形式,增进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也将家长的注意力吸引到教育上来;定期的成长汇报会,让家长看到因为自己的积极参与而对孩子产生的正向影响,激发更大的热情;要不断为家长提供教育的新鲜思想,让育人的目标更具有科学性和人文性……还有很多方法,只要我们确立了引领家长关注成长的理念,就会找到适合的方式来做。

  今天的教育,可能需要我们用更多元的思维来面对,毕竟所谓的经验只能让我们在平坦路上越走越枯燥,而一转身,那条潺潺小溪便可流入心田。

本文标题: 家长教育意识的“关键期”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jingdianwenzhang/108789.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给生活加点料真朋友和“假”朋友的区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