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垒磊相信大家都在网上看到了17岁男生因在车内被母亲批评,打开车门从上海卢浦大桥一跃而下,最终伤重不治的新闻了。从短短的视频中看,该母亲试图去拉住孩子,但孩子往下跳的决心很坚决,致使母亲没能拉回来。母亲在事后极度后悔和自责:如果早知道儿子会这么做,她就不会批评儿子。但我相
文 | 蔡垒磊
相信大家都在网上看到了17岁男生因在车内被母亲批评,打开车门从上海卢浦大桥一跃而下,最终伤重不治的新闻了。
从短短的视频中看,该母亲试图去拉住孩子,但孩子往下跳的决心很坚决,致使母亲没能拉回来。
母亲在事后极度后悔和自责:如果早知道儿子会这么做,她就不会批评儿子。
但我相信,如果再来一次,她依然会这么做,因为“早知道”是个伪命题。
我们都不愿看到悲剧,好,现在我们来换一个平行宇宙的场景,在另一个平行宇宙,孩子被母亲拉住且拉回来了,大概率会发生什么?
1.母亲受惊,从此不再大声呵斥,但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回想,可能怀疑是否当时孩子是故意为之?要是真想跳我怎么能拉得住?
2.母亲将其拉回车,并呵斥“小小年纪就懂得用这一套来吓唬她”。
无论是哪一种结果,也都不那么美好,这种不美好其实在车内就已经产生和注定,之后只不过是走向不同的人生支线而已,而目前经历的,可能是最不美好的一条。
经常看我文章的人可能会觉得我“老替孩子说话”或者“总数落父母的不是”,其实我既希望父母能够懂得怎么做,又希望孩子能够明白父母也会犯错,父母也不是圣人,他们的认知未必超过社会的平均数,所以要多点谅解,实在无法接受,就去练就一身在噪音中入定的本事——有多少人由于缺少这个本事而酿成悲剧的?我相信不在少数。
不过要从我发表的“教育孩子”和“教育父母”的文章频次来看,还真有一定的倾向性。为什么?因为父母是强势一方,掌握着资源和生产资料,当他们做好了的时候就更容易和谐,而单单孩子做好了就不一定可以——遇到蛮不讲理的孩子,父母手上有更多可用的“武器”,而遇到蛮不讲理的父母,孩子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所以父母作为家庭关系的掌舵者,一定不能“霸凌”孩子,是的,我用了霸凌这个词,我们都痛恨校园霸凌,校园霸凌通常是多人欺负一人,高年级欺负低年级,而父母的优势比高年级的孩子更大,且大得多;校园霸凌至少还能诉诸老师或父母,虽然有时候不一定管用,但至少很多时候管用,而被父母霸凌,上头就没人了,这才叫绝望。
有人可能会问:什么是霸凌,什么是批评教育,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又该如何把握其中的度呢?
这个度就是你在“为孩子好”的时候对自身利益的执着程度。
很多人会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肆意宣泄自己的情绪,例如“你怎么不去死”、“生个废人也比生你好”等,这是对事的批评吗?也没有教育的成分,这就是家长在孩子身上宣泄怒火,就是一种霸凌。
当孩子说“既然我是个废物,那不如跳楼死了算了”的时候,很多人会说“好啊,你去死啊,今天你死了我就叫你爸(妈),没死再挨我两巴掌”,这也是霸凌,但这不代表父母就真的想让孩子死,而是他们不相信孩子会自杀,在小概率事件面前,他们往往选择保全自己的颜面,这就不是教育,是对自身利益的执着。
孩子的生命价值并不如很多父母自己想的那么珍贵,按照上面的公式,其实是可以算出来的,假设孩子真跳楼的概率是1%,父母的面子是1万元(如果孩子给他们1万元他们就愿意赔礼道歉),那么孩子的生命在他们心里就是小于100万元的,尽管他们嘴上并不会承认——我曾经写过有钱人的生命更值钱,同理,有钱人的孩子也更值钱,可以自行推导。
回到一开始的悲剧,究竟是母亲在车内说了什么还是孩子的心理太脆弱我们已不得而知,当事人中少了一人的口供,又没有影像证据,注定是一出罗生门,但从最显眼的证据看,母亲至少犯了以下3个错误:
1.不了解自家孩子的心理状况
一个心理十分健康的孩子几乎不会被打垮,寻常程度的羞辱和打骂,都能通过自己的渠道排遣。
而有些孩子就不一样,作为母亲毫不了解自家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非常失职的。
2.在狭小的密闭空间骂人
狭小的密闭空间是个特定的场景,当遭遇负面情绪时,密闭空间会让当事人感到成倍的负面压力,因为四周的“墙”会让人产生“难以逃离”的压迫感。
这是一种具象化的类比联想,就像有人往一个狭小的密闭空间里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会越来越高,让人窒息。负面的语言攻击虽然没有这种“浓度上升”的效果,但人的心理类比会导致负面情绪成倍增加——有前面的没排出去,后面的接踵而来的感觉。
3.在可能产生危险的地方宣泄
如果这里没有立交桥,而是在家里,最多是离家出走,当负面情绪被空间和时间稀释一下以后,尽管也会很不舒服,但只要负面情绪不在一瞬间爆发,理性就会回归。回头该不说话不说话,该道歉道歉,该说理说理,该关心关心,所谓的“一家人没有隔夜仇”,就是指一家人的共同经历很多,有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正面事件去稀释。
所以如果对方注定要产生负面情绪,地点很重要,有没有发生意外的条件,周围有没有桥、有没有河、有没有刀等。
家长难做谁都知道,但除非一开始就不做,做了就不能因为难做就不学着做,不是所有事都能等你空了再慢慢弥补。
(完)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