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狼女《新周刊》策划过一期专题,叫“逃离北上广”,引起很多人共鸣。大家在一线城市,房价高,工作压力大得连性生活都没有,还不如逃离到二、三线城市安放青春。可没过多久,逃离北上广的口号变成了逃回北上广。因为人们发现,就算逃离北上广,也找不到想要的性生活,很多事并不是换个环境就能解
文:小狼女
《新周刊》策划过一期专题,叫“逃离北上广”,引起很多人共鸣。
大家在一线城市,房价高,工作压力大得连性生活都没有,还不如逃离到二、三线城市安放青春。
可没过多久,逃离北上广的口号变成了逃回北上广。
因为人们发现,就算逃离北上广,也找不到想要的性生活,很多事并不是换个环境就能解决的,比如压力。
你在北上广解决不了压力,回到小县城也一样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本期推荐一本书《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
2019年,斯坦福教授,著名心理学家,凯利·麦格尼格尔在TED发表“和压力做朋友”的演讲,播放量超过1000万次,是播放量最多的20个TED演讲视频之一,让整个世界开始重新思考和面对压力的价值。
他在斯坦福大学开设了两门心理学课程 —— “自控力科学”和“在压力下好好生活”,都成为了斯坦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课程。
结合课程和TED大会,凯利·麦格尼格尔把自己对压力的研究都分享在《自控力:和压力做朋友》书中。
01
重新思考压力
和压力做朋友
心理学家艾丽娅·克拉姆和她的同事开发了压力思维模式测试,分别有两种:
l 思维模式1:压力有害
承受压力会损害健康;承受压力会影响效率;承受压力阻碍成长;压力影响是负面的,应该避免。
l 思维模式2:压力有促进作用
承受压力有助于健康;承受压力提升效率;承受压力推动成长;压力影响是积极的,应该加以利用。
克拉姆发现,“压力有害”思维更加普遍。
中国鸡汤学盛行,人们对压力的认知比较辩证:一定的压力可以促进成长,但超过限度就会带来伤害。
但我发现,当压力真正来临时,大多数人都不能调整成这个辩证的频道,只有很少的人能拥抱压力,绝地发击,毕竟成功遵循二八法则。
其实,压力的利弊,取决于人的思维模式,而不是它的程度。
提出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心理学家,克拉姆分享过求学时代的故事:
有天,她在耶鲁大学心理系独自一人工作到很晚,迷失在自我怀疑中,开始担心手里的研究项目是否能顺利完成。
心理系负责IT的同事打开门,看了看,突然说,“珠穆朗玛峰山腰,又是一个寒冷黑暗的夜晚。”然后关上门,转身离开。
这句话无疑是有点丧的,意思是项目进展到山腰间,遇到了瓶颈。
克拉姆躺在床上,无法入睡,一直想起同事的话,“如果你想去爬珠穆朗玛峰,你一定能够想象那种场景:一定是寒冷的,一定是要经历黑暗夜晚的,一定会疲惫不堪的。”
“ 但那又怎样呢?此刻你是在爬珠穆朗玛峰, 你是在挑战自己啊!” 想清楚了这个事情,克拉姆的思维模式瞬间调节过来。
作者讲克拉姆这个故事,想说的是:对克拉姆来说,毕业论文就是她此刻的珠穆朗玛峰。没有谁能确定是否成功,但那个挑战非常重要,值得苦熬寒冷的夜晚,而且也不过是几个夜晚,勇敢撑过去就好。
每个人都会遇到一座珠穆朗玛峰,可能是你自己选择去爬的,也可能是环境所迫。你可能一边爬,一边说“好难啊”“我不要这个压力”。这就是压力有害的思维模式。
当你认为生活应该少些压力,如果足够强大聪明,就不会压力那么大,压力就变成了一种能力不足的标志,甚至是失败的标签。
你忘记压力背后的意义,就会觉得自己是压力的受害者。这样的思维模式,让你习惯性逃避压力,更容易觉得绝望。
不要忘了,生命中最有意义的挑战,往往伴随压力而来。
它不是失败的标签,而是生而为人的证据。
书里第一部分讲了很多案例,目的是让大家重新定义压力。要注意的是,作者不是固执的让大家正视压力,而是转变和压力相处的模式。
人无法掌控压力,但能选择和它的关系 —— 和压力做朋友。
要做到这一点,思维干预起到绝对重要的作用。
02
压力唤醒勇气
想象下,你在一家几百人公司工作,要做全员报告,CEO和全体董事会成员位列听众席。你焦虑一周,现在心脏怦怦跳,手心出汗,嘴唇发干。
这时候你最该做什么:试图平静下来,还是兴奋一些?
哈佛商学院教授艾莉森·伍德·布鲁克斯问过几百人,得出答案几乎一致:91%的人认为,最好是平静下来。
布鲁克斯设计个实验:告诉一组演讲的人,通过说“我很冷静”来舒缓紧张;鼓励另一组人拥抱焦虑,对自己说,“我很兴奋”。
实验结果是,哪个策略都没有消除焦虑,两组人都还是紧张。但对自己说“我很幸福”的人,更能处理压力,在演讲中更自信,更有说服力。
很多人认为,压力下最好的策略是放松。事实是,欢迎压力会强化自信,拥抱焦虑能催生勇气。
03
压力唤醒联结
一只棕熊遇到危险,一定会努力保护自己的孩子;一名父亲遇到汽车事故,会用尽全力把儿子拖出着火的汽车。
心理学家克莱因和泰勒曾经做过相关研究,发现压力并不只是激发自我防御,也在释放部落本能 —— 联结。
压力时刻,人们都会表现出更信任别人,更慷慨,更愿意牺牲自我的风险来保护别人。
这种叫做照顾和友善反应,能让人们减少恐惧和提升希望,是进化而来的生理本能。
加州大学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
研究人员邀请参与者带着爱人来,参与者将会看着爱人承受痛苦的电击 (提前得到了双方同意)。对一些电击,参与者被要求握着爱人的手,安抚他们;另一些电击,他们就挤一个压力球(压力球可以疏导自己的压力)。
整个过程,研究人员观察参与者大脑情况,发现脑部活动有不同的影响。
当参与者握住爱人的手,脑补奖励和关怀系统活跃度上升,同时抑制扁桃体活动。(那是引发害怕和逃避的部位)挤压力球没有减少压力,反而降低了奖励关怀系统的活动 —— 强化参与者无助的感觉。
研究表明两件事:
第一,当在乎的人受苦,你的注意力聚焦于安慰和帮助她时,会体验到希望和联结;如果聚焦在解决自身痛苦,反而会深陷忧虑。
第二,我们可以由小的行动创造勇气生理反应,比如参与者通过握住爱人的手。
其实,这是一种通过联结催生勇气的方式,无论你被自己的压力吞噬,还是受到别人的痛苦,找到希望的途径是联结,而不是逃避。
04
压力唤醒成长
作者在斯坦福大学教书,有一名叫路易斯的学生让他印象深刻。
每当学生没有通过考试,他都会发邮件鼓励他们上班时间到办公室来,因为这里有可以利用的资源 —— 教学助理、学生辅导员还有自己。
没有多少学生回应,很多人回信也是在解释或者找借口,可他们没有搞清楚,麦格尼格尔教授是在提供帮助,并非是要批评谁。
路易斯则是特别的那个,立刻回应,慌慌张张的来到办公室,拿着课表和笔记在办公室待了好几个小时,想重新看考题,弄明白哪里错了。
教授翻了他的笔记,和他一起讨论怎样听课更有效,还讨论怎么从书本学习。后来路易斯一直来每周讨论一次,他们讨论的话题变多了,比如在斯坦福是否适应,还有不想让家人失望之类的。
路易斯以B的成绩结束了这门课,这也是作者职业生涯里第一次看到学生这样 —— 第一次挂科后有这么大的反弹。
多数年轻人都会把失败看作停止的信号 —— 要么自己有问题,要么是目标有问题。其实这样会引发自我怀疑和放弃的恶性循环。
像路易斯一样,他没有沉迷在挂科的失败信号里,而是利用好身边的资源,将其作为进步的催化剂。
挫折根本不可避免,遇到困难意味着是一次利用资源的机会,这就是成长型思维。
05
我觉得这本书很合时宜,并非盲目灌输一堆心灵鸡汤,而是用心地教你怎样和同做朋友,怎样将压力转化为资源,怎样用思维干预来调整能量,以及传达痛苦和成长无法分割存在的观点,个人看了非常感动。
逆境下冲出重围的人,往往擅长压力。
擅长压力不是说不受困难影响,也不是让你在问题面前保持淡定,而是允许压力唤醒勇气,联结和成长这些人类的本能。
2019过去了1/4,相信很多人在重重压力下有点透不过气。但得知道,人在很多时候都能改变信念。
有位思维模式研究教授提到,30分钟的干预就能改变人生轨道的想法,思维模式的小转变,会激发一系列深入变化。
读这篇文章,看这本书,就是思维干预。
作者:小狼女,被名字耽误的潜力股,唯美颜不可辜负,最大的理想是美到老,有限的时光里带你读人读书读生活,狼性成长。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