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的是葫芦!”——这是今天中午在和几个同事午餐后的交流的时候,“水冲的石头”思维的火花。这个话题是我引起来,因为早上看了一篇文字,说绝大部分家长见了孩子问得最多的是:“考了多少分?班里第几?做作业了么?”,包括部分很有经验的老师也是:“作业完成了么?今天读书了么?”很少有人去关心孩
“我们要的是葫芦!”——这是今天中午在和几个同事午餐后的交流的时候,“水冲的石头”思维的火花。
这个话题是我引起来,因为早上看了一篇文字,说绝大部分家长见了孩子问得最多的是:“考了多少分?班里第几?做作业了么?”,包括部分很有经验的老师也是:“作业完成了么?今天读书了么?”很少有人去关心孩子的生命成长和情感历程,没有人去问:“今天你运动了么?今天开心么?今天结识新朋友了么?”这种赤裸裸的直击结果的关问,使得学生无比厌烦。
学生的生命中有太多我们需要关注的东西,他的习惯、兴趣、身体、情感、情绪等等,都是他生命成长中最紧要的事情,但是我们成人却缺乏相应的关注,而只是一味的盯着“分数、名次”这些功利的东西。所以,林格提出了个观点——教育是没有用的。这样的缺乏生命气息的教育当然是没有用的,只能是把学生引领到只关注成绩的考试机器,而没有把他们当作一个鲜活的有思想有情绪的人。这个“人”的学习生活不仅仅只有分数,还有更多的东西要在他身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这个生命成长的过程,没有了其他给养,只剩了分数就成了黑白人生。
成绩和分数诚然是重要的,但是仅仅是盯着成绩来要成绩永远都不是高效的。我们必须跳出成绩来看成绩,从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入手,让他的兴趣、情感、动机、注意力等都积极起来,才会更有效益。要成绩没有错,错的是取得成绩的方法。这就像有些老师的课堂,从来只盯着课本和教参,除了强化训练机械记忆,没有什么好法子。可能短时间见效,但是这绝对不是根本。我们的教学有没有回到教育学层面来反思过,有没有回到学生成长的心理层面来审视过,有没有跳出教育以一种文化的、生命的意识形态来思考过。如果仅仅是只要“葫芦”,而不去管这可葫芦会不会扎根、会不会长蔓、会不会生叶、会不会开花——那么我们等到沧海桑田也不会长出葫芦。
可以这样说,要想得到“葫芦”,我们的思想和目光必须穿越“葫芦”,看到最根本的一些东西,然后从原点入手,这样方法对头、勤耕细作,才会有付出就会有收获。反之,一味的只盯着葫芦,最终也只是毫无所获。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