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对程红兵校长的了解是从他的《做一个书生校长》,还引用了一大段文字放到学校楼道走廊里。其实,在我的骨子里还是有一种书生情结的,不知道是不是中了古典文学蛊,自幼身体比较文弱,所以常把“文弱书生”和自己应对起来,还有就是一直幻想着像古代的某个书生一样,有一个聊斋式的&ldq
最早对程红兵校长的了解是从他的《做一个书生校长》,还引用了一大段文字放到学校楼道走廊里。其实,在我的骨子里还是有一种书生情结的,不知道是不是中了古典文学蛊,自幼身体比较文弱,所以常把“文弱书生”和自己应对起来,还有就是一直幻想着像古代的某个书生一样,有一个聊斋式的“相逢”。事实上,自己与“书生”无论在学养还是修养都相去甚远,这一点我还是很有自知之名的。书生应该是一种未沾染世俗的澄澈境界,是一种能按照自己的理想不畏强权、不媚俗、不浮躁的境界。现在社会已经越来越缺少书生栖息的的环境,这个词已经基本被“书呆子”这个词同化了。
今天,听到程红兵校长的报告——《提升教师修养 成就精彩课堂》,的确给人太多的思考。程校长台上一站,也确实给人一种书生的感觉,浑身上下透出了学养与文化。他首先谈的是自己在听课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以及对课堂的一些认识,我颇有同感,很能引起人的共鸣。
1、隔——程校长认为:公开课电脑的使用,不要成为隔在师生间的障碍物,应该化入课堂中间,象黑板粉笔一样。
关于多媒体的使用泛滥,我感觉也是。多媒体的辅助作用越来越变辅助为主体。尤其是公开课、优质课之类的评比,滥用现象很明显。被鼠标牵着鼻子,走马观花,学生就在一片声色光电之中走完了一堂课。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都被多媒体的替代了。表面上课课堂容量增大了,呈现给学生的内容丰富了,但也只是匆匆而过不求甚解。还有就是,用多媒体的感受替代了学生的感受。像韩军老师所举得例子,1000个学生的眼里有1000个大雁,多媒体一展示,1000个学生眼里就只有一只大雁了。课堂是一个生命的场,是教师的生命与学生生命相融合互动的场,多媒体也好教具也好黑板粉笔也好,充其量是这个场里面的一种介质,传递某种信息的承载工具而已。现在课堂的评比中,强调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的现代技术本无可厚非,但为了强化往往把这一条当做是一堂好课的必备或者主要评价指标就不可以了。有很做专家评课主要的依据就是孩子的眼睛,换句话说就是看孩子的参与度,而不是看你用没用多媒体、多媒体制作的够不够精美。前几天我们有为老师参加一个讲课比赛,她是唯一一个没有用多媒体的,结果评委打分结果是倒数。按照我对这位教师的理解,她的课堂无论是从内涵还是从效果都应该是上乘。后来有人跟我说,是因为没用多媒体的缘故,让我心里感觉到很不舒服。多媒体只能用在该用的地方,而不是乱用。还是借鉴韩军老师举的《春》的例子,《春》如果展示出一幅幅的春草图、春花图,那么学生感受到的只是教师的春草图春花图,而不是他自己认知经验里。其实,完全可以给学生以优美的轻音乐,让他们听着音乐给他们一段深情的朗诵,可以是老师自己也可以是多媒体朗诵。一群孩子,沐浴在春光里,听着轻音乐,听着老师轻轻地读着: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导入比较长——程校长说:很多老师课前导入热身的时候,常让学生猜自己的名字?教师叫什么名字和这堂课没有关系。应当简洁明了直截了当让孩子知晓目标或者课堂关键。
观摩过很多专家级教师的课,为了热身或者为了打破学生紧张沉闷的氛围,常常在课前与学生进行沟通,常常有不错的效果。曾经观摩过苗文芝老师的一堂课,课前互动环节就做得非常有效。无独有偶,在程校长讲座后的第三天,我们聆听了韩军老师的课。韩军老师就采用了——知道我是谁么?我就是大名鼎鼎的韩军,上网搜索一下好几万条,前几天刚和美军进行了军演。很语文式的幽默,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也为下面的课堂做了铺垫。在我看来,课前互动还是有一定的必要的。尤其是不是自己的孩子,不远万里跑来给人家的孩子上课,如果没有这种互动,现在的孩子往往不是很服气或者不是很买账。严格来说,这个互动和导入还是有区别的。诚然,程校长说的这个非常有道理,因为过犹不及。有老师把这个互动和导入连在一起,又臭又长,絮絮叨叨半节课是绝对不可取的。互动需要技巧,需要出奇,导入也是。有人说,好的导入等于课堂成功了一半。有时候需要创设情景,有时候需要激趣质疑,有时候需要循序渐进,有时候需要吸引眼球,有时候需要吊足胃口。简洁明了的让孩子知晓目标或者了解课堂的关键是导入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说无论互动和导入形势如何,应该都是为这一点服务的。
3、机械式回答——程校长举例说:《春》春天是怎么来的?这是天文老师应该问的。《天上的街市》出示图片,问这是哪里的街市?无意义的提问,问题应该稍高于学生的思维。曾经统计了一堂课,提问了170多个问题,有什么用?适度超越当前学生的状态。
这是我们一般教师经常要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满堂乱问,错把满堂乱问当做启发式教学的标志。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意义的问题才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是我们每位教师都要思考的。我们的课堂有效性如何,取决于我们问题的设计。学生只有对他自己的问题才感兴趣,对于那些应付式的、无意义的问题是丝毫没有兴致的。例如一个劲的问:是不是?对不对?程校长所提到的稍高于学生的思维与认知水平其实就是应该符合最近发展区域原理。我从上一学期开始就和几位老师在探讨语文课堂的一种思路,就是重视学生的初读感悟。也就是说给你一篇文章,读上一遍,然后把自己的感受或者问题拿出来宇通学习小组的孩子进行交流,然后生成小组的问题或者感受在班内交流。再从全班交流生成的问题或者感受中,提取本节课的主问题。我们每个人都试上了几节,发现效果非常好。因为问题是学生自身的问题,所以他们感兴趣,注意力集中,就去动脑筋。现在,正准备提炼这种基本的课堂模式,让其他教师参考。
4、比较冷——程校长认为:课堂是一个场,师生共同呼应。
5、独——程校长说:很多老师上课自己只顾自己的,不跟孩子进行任何交流。交流包括:语言交流、肢体语言、眼睛眼神的交流(师生要对眼)有问卷调查发现,教师是否与学生有眼神的交流,只有百分之八。眼神交流可以及时了解孩子的状态。
这两点在我看来就是一点。教师的独导致了课堂的冷。课堂是个场,是师生互动的场,是师生生命相互浸润的场。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来电,对眼。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