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读后感1000字《人生》一书的作者是路遥,看《人生》这本书的此时我已工作一年多,这本书让我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思考自己...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读后感
1000字《人生》一书的作者是路遥,看《人生》这本书的此时我已工作一年多,这本书让我对社会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思考自己的人生。
这是一本神奇的书。在阅读过程中,头脑始终浮现着苏轼诗中那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三天内我将《人生》看了两遍,因为阅读第一遍下来,我实在没看明白,为什么马云会说《人生》这本书在他十八岁时开始改变他的人生,因而我再次阅读。神奇其一在于看第二遍后的感触却与第一遍时异常不同;神奇其二,看完《人生》能够让我迁思回虑,回味无穷。只能说这本书写得太好了。
《人生》讲述高加林的曲折人生,高中毕业没能考上大学,安排进本村当代课老师,三年的代课让他心满意足,可突如其来的消息打破了他原本安稳的生活,被迫从代课中撤下来,之后加林一蹶不振,无法接受成为一名农民的事实,但是先后进城卖白馒头和掏粪的经历,使他渐渐接受自己是一名农民的事实。最重要的是他和“村花”巧珍恋爱了,成了全村聚焦点,他沉浸在甜蜜的恋情当中。当农民干农活的日子并没有很长,加林的叔叔玉智从部队分配回老家县城担任劳动局局长,马占胜溜须拍马将加林安排进县城新闻报道社工作,加林成为一名“记者”。进入县城工作后加上身份的转变,他被生活蒙蔽了内心与丢失了为人最基本的良心,他抛弃了巧珍,妄图跟随高中同学黄亚萍举家迁去南京工作,飞往他向往的大城市生活,可惜好景还未来临,张克南妈妈的告发,加林再一次失去工作,被迫回到生产队当农民,面对这样的噩耗,此时的他心里多了几分的淡定,然后沉静理智地处理与黄亚萍的关系,面对克南的愧疚与道歉,他淡然处之,他唯独放不下的是巧珍,因为巧珍已经嫁给了马栓,然而他后悔莫及。当他心觉无脸、心怀羞愧地回到村里时,意料之外的事情,村民并没讥讽他,也没做出落井下石的举动,而是加以开导鼓励,语言的温度瞬间温暖感动了加林。
此书很多情节和语言赋有规导意义,德顺老汉对加林说过,“归根结底,你是咱土里长出来的一棵苗,你的根应该扎在咱的土里啊!一点土也没有了,轻飘飘的,不知你上天呀还是入地呀!”实则告诉我们做人最根本的是要厚道,守本分,不可忘乎所以,德顺老汉还说过,“人常说,浮得高,跌得重!不管你到了什么时候,咱为人的老根本不能丢啊……”也是同样道理。这样规导的话不在少数。
同时这本书最常用的是比喻写法,并且用得特别妙,将人物心理活动、神情表现得贴切妥当,神采奕然。
散文:人生如逆旅,心态最重要
作者:子墨
他的意思就是,你无需告诉每个人,你的日子是怎么过得,你经受了什么样的考验,你的那些艰难和不容易,因为没人愿意听,只能自己默默消化。
因为,大多数人都看你飞得高不高,很少人在意你飞得累不累。所以,埋下头,做该做的事,沉默着,走该走的路,淡淡走过就好,遇见困难不退缩,遇见风雨不动摇,遇见忧伤不失意。
虽然我们没有屈原那种,“醉人皆醉我独醒。”执着而忠贞的人生;更没有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狂浪不羁的一生。
也没有东坡“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人生。
但是,我们拥有平凡的人生,拥有并不平坦的人生路,无论我们的生活多难,也要告诉自己:“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一切都会过去。”
我们都是孤独的孩子,不管你的生活有多么糟糕,都要记得不要诉苦,保持微笑;不管你受了多少伤,都不要对生活绝望,永远保持希望;不管你的内心有多迷茫,都要记得你的初心与梦想。
”心态安好,则幸福常存。”无论如何,你的生活你做主,别人帮不了你,能帮你的只有你自己的心态,心态良好,好运自来。
还记得史铁生吗?当史铁生坐在轮椅上的时候,他开始自暴自弃,整天郁郁寡欢。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已经没有任何希望。后来经过心灵的沉静,心态的调整,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变得乐观起来,重新摆正心态,找回自我,从歧路回归正途,迎来了人生的春天。
都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没错,人生路上,我们都是行人,人生的路,难与易都得走,世间的情,冷与暖总会有。
逆风而行,向美而行,有些事,不想做也得做,就是流着泪也要做好;风雨人生,人生之旅或阴或晴,有风有雨更有霜雪,但是,也要风雨兼程。
每天多一点的努力不为别的,只为日后能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没有办法,人生就这么残酷,你不努力,别人谁能帮你?
人生有风有雨有波折,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好好地活着, 健康 是人生所有拥有的基础;无论如何,生活有酸甜苦辣,人生悲欢离合;不管如何,我们都要好好过,保持好心态,才会有未来。
也许,你已经为了生活,身心俱疲,但是,挺过去就是另一番风景,挺着,承受着;忍着、坚持着;哭着,也笑着,就已经走过了沧桑与无奈。
能支撑生命的从来都是灵魂,能让灵魂发光的从来都是心态,没人挡风遮雨,乐观中撑起一把伞;孤单寂寞冷的时候,不顾影自怜。
失败的时候,不要抱怨自己一无所有,不悲哀,也不自弃,自己的心态,自己去调整。
命运不会亏欠谁,看开了,谁的头顶都有一汪蓝天;看淡了,谁的心中都有一片花海。
人生路那么长,如果坚强,一路上都是鲜花,如果放弃,一路上遍地荆棘,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心态自然;活出自信,心态平和,活出美丽。
在风来雨去中,寻找人生道路,在春去秋来时,寻找人生成熟风景。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人生坎坷,不自暴自弃,一定要相信,风雨过后就是彩虹。
心态平和,余生就做一个心态平和的人,如小草无言,只为懂得的人满破那一丛绿,如小花不语,只为欣赏之人散发出最美的芳香。
几场雨过后,窗外又是一片蓝天,绿意依旧,经年路过,每个人都在行走途中,路边风景,匆匆一瞥,便也美了心情。
还有陌上绿树间,悄然绽开的花朵,看着风中自由摇曳的花草,每个生命都应该明白,做自己该做的,想自己所想,不负时光,不负自己。
想要活出自我,就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自己就是一道最美的风景,推开一扇门又是一个美好的季节,推开一扇窗又是一幅美丽的风景。
说白了保持好的心态,就是拥有一颗平常心,即使世态薄凉,你的内心也要繁花似锦。做到冷暖自知,浅喜深爱,淡然懂得,浅笑释怀,如此,人生生岁月怎能不静好?
红尘行走,总有一些经历,会让你瞬间成长。好的心态,会让生命与灵魂升华,能破茧成蝶,涅槃重生。经历千辛万苦后,你也就逐渐学会与生活化干戈为玉帛,心态自然,生活静好。
如果我们眼中有风景,心中有清溪,一份内心平静,一份生命宁静,则可滋润岁月无数芳华。
若是拥有一个好心态,便可在最好的光阴里,只闻花香,不谈悲喜,且行且珍惜;若是拥有一个阳光心态,心态简单,人生清透,心态安好,便会拥有丰盈美好的人生,自己永远是自己人生的主角。
读故事的人——《人生如逆旅》之故人篇
——汪曾祺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汪曾祺老先生是我高中时期很想去了解的一位文人,自上学以来,课文中大多出现鲁迅、朱自清等先生的作文,而汪先生的作品很是少见,在放假之前,买了一本《人生如逆旅》,该书收录了先生大多精品习作,其独特的质朴文风,干净的语言,恬淡的人生况味使人读来如同品一杯清茗,一品淡然却回味无穷。
该书分为几部分,今日把故人篇读完,用平凡的语言写身边的人,读来也不禁让人回味无穷。故人里写了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大莲姐姐、沈从文先生、闻一多先生等人。于我来说,最为深刻的便是多年父子成兄弟,和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两篇文章,读来大有益处。
多年父子成兄弟是汪先生的父亲的一句名言,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汪老父是个很聪明的人,同时也是一个老顽童。汪老父会玩很多的东西,也会经常带着孩子们一起玩,汪曾祺的姑姑笑称他是一个孩子王,会刻图章,做风筝,玩乐器等等。试问哪个孩子不想要这样一个可可爱爱的父亲呢。为人随和没架子,关心学业却也不强求,汪曾祺说,他小时了了,国文成绩一直很好,作文时得佳评,他也会拿出去到处炫耀,但数学成绩不好,他也不强求,只要能及格便好。
正是由于父亲的影响,汪曾祺在做父亲时跟儿子的关系也不错的。他儿子被安排“插户落对”,按照规定春节是可以回家探亲的。不料,儿子带了一个父亲被林彪迫害的同学回来,汪曾祺夫妇对儿子这种冒失行为很不满,晚上叫儿子到房中谈话,却不想儿子哭的很伤心。汪曾祺夫妇立刻就意识到,是他们错了, 大人们这种怕担干系的思想是非常庸俗的,对儿子和同学的一起难以理解,不够尊重他的感情。
对儿子的恋爱,汪曾祺也是采取闻而不问的态度,了解,但不干涉。他们相信他的选择,他的决定。所以,后来,儿子悄悄跟小学的一个女孩子好上了,还结了婚,有了一个七岁的女儿。
他的儿子有时叫他爸,有时叫他老头子,连带着孙女也会跟着喊老头子,他的亲家母觉得这很不妥,觉得他的孙女很没大没小。汪曾祺倒觉得不然, 他认为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就要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这样最没意思。
先生说, 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有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还需保持一点童心。
记得不知道在哪看过的,说的是 你现在对父母的方式将是以后你的孩子对待你的方式,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家长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将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这就是所谓家教 。汪曾祺的父亲给了汪曾祺选择的权利,关心却不强求,因此汪曾祺也给了自己的孩子选择的权利,这样一代又一代,温馨祥和的家庭氛围便可以一直传承下去,一个个这样的小家便组成了一个大的中国。
张充和在沈从文先生去世后发来一幅挽词,仅有四句: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非常贴切全面的概括了沈从文先生的一生。沈从文先生是汪曾祺的习作老师,汪曾祺也以是沈先生的学生为豪。罗以培先生说过, 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出来的 。确实,纵观古今,几乎每一位优秀的作家乃至诗人都是有一定的社会阅历积淀出来的。
沈从文先生也没有上过大学,沈先生的学生中后来成为作家的人也极少,但也还有那么几个。创作这件事得看是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法来教。沈先生教创作,说的少做的多,他从不说福楼拜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他看过很多的书,但说话从不引经据典,他会让学生自由的写作,很少有命题作文,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他会仔细翻阅学生写的作文,然后在后面写上很长一篇读后感,哪里得体哪出不行,还会根据学生的作文去推荐学生看类似的文章,学生看别人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总归会有些长进的。因此先生上习作课总是会抱着一大摞书,都是他帮学生找的。
先生说, 要贴着人物来写 。汪曾祺便明白,小说中,任务是主要的,其余的什么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议论都得是附着于人物的,不能与人物游离,要与人物同呼吸,共哀乐。而且,叙述语言要与人物相贴切,写农民,就要写农民的语言,不能有学生调。沈先生的写作方法具有朴实的现实主义风格。
先生经常在上课的时候提及他的朋友们,与他往来密切的有梁思成林徽因夫妇、金岳霖先生、朱光潜先生等等, 他们的交往真真谈得上是君子之交,既无朋党色彩,也无酒食征逐。清茶一杯,闲谈片刻,如是而已 。
沈先生大多数总是笑眯眯的,他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这个世界的一切。到了晚年,喜欢放声大笑,笑得合不拢嘴,且摆动双手作势,像个孩子。 只有看破一切人事乘除,得失荣辱,全置度外,心底明净的人,才能这样畅快地大笑。
沈从文先生的写作方法、做事风格也一定的影响了汪曾祺先生的一生,从汪曾祺先生的文章和处事中就可探知,汪先生的文章语言朴实,风格清丽,处事淡然,汪曾祺一生以是沈从文的学生为骄傲。
用最简的语言,写最深的真情,这种没有技巧的技巧,最能道出人心 ,使那些故人读起来是那么的亲切。
读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你会发现,平凡的生活中也有那么多有趣的事,闲时赏花看月,煮茶看书,不失为一件乐事啊。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