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说礼》观后感http://baike.baidu.com/view/6552702.htm去抄吧百家讲坛彭林说礼观后感我需要彭林说礼每期的...
《彭林说礼》观后感
百家讲坛彭林说礼观后感
我需要彭林说礼每期的观后感,2期为一篇,1、2期一篇,3、4期一篇这样写,一篇400多字尊重他人不仅仅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和美德,它需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给别人面子,维护他人的尊严。
1960年当选牛津大学校长的英国前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曾提出过人际交往的四点建议:
1.尽量让别人正确;
2.选择“仁厚”而非“正确”;
3.把批评转变为容忍和尊重;
4.避免吹毛求疵。
这些建议可以说都是围绕着“尊重”提出来的。
在某种意义上,不加掩饰,直接表露或宣泄是无能、自私的错误表现,它只会恶化事端,造成大家都不愉快的结局。掩饰并非虚伪和造作,只是选择适当的语言和时机做适当的事情;相反,没有任何掩饰的人必然不能与其他人愉快和睦地相处。不要不顾别人的感受对他人的缺点大肆批评,也不要用尖刻的语言去伤害他人,不要取笑他人或是对别人感到不屑,这些都是对他人不尊重的表现,是你与他人愉快沟通交流的一大障碍。
尊重他人,才能自重。
百家讲坛彭林说礼 观后感
彭林说礼的视频简介
《百家讲坛》20211001 彭林说礼(一)什么是礼
一谈到“礼仪”,很多人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西方礼仪,无论是书店里有关礼仪方面的书籍,还是社会上的各种商务活动,几乎都被打上了西方礼仪的标签。而曾经在华夏大地上,盛极一时的“中华礼仪”,却一度被人们忽略和淡忘。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它的寂静和沉默?又是什么原因令它又次焕发出勃然生机,为当今的人们所关注?时隔千年的跨越,凝聚着儒家思想、经典智慧的“中华礼仪”,究竟有着怎样的特殊魅力?它又会给我们的心灵深处带来哪些启迪和帮助呢?
《百家讲坛》20211002 彭林说礼(二)学会称呼
我们与他人打交道,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常常是如何称呼对方。可是在很多人眼里,称呼不就是直接叫对方的名字,或者你吗?有什么可讲究的呢?在清华大学彭林教授他眼里,“称呼”虽然简单,但里面却蕴藏着很大的学问和智慧。如果一不小心,很容易闹出笑话来。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有人称呼自己的配偶为“夫人”,这样的称呼有什么不当之处吗?看似简单的称呼中,究竟存在哪些误区呢?
《百家讲坛》20211003 彭林说礼(三)以情动容
在现在社会,无论是求职,还是参加各种活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如何在短时间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成为很多人关注的问题。清华大学彭林教授,多年从事礼仪研究工作,在他眼里,举止得体、服装整洁,都只是表面的工作。在这些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东西,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而它正是人们取胜的法定,那么这个法定是什么?
《百家讲坛》20211004 彭林说礼(四)穿出“精彩”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的人穿衣服,虽然衣服不一定华贵,但是衣服和人很和谐,怎么看怎么舒服。而有的人穿衣服,怎么看都有些别扭,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前者在着装上符合一定的礼仪,所以衣服就能衬托出人的气质。那么,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穿衣打扮,要想体现出自身的气质和修养,要遵守什么样的着装礼仪呢?
《百家讲坛》20211005 彭林说礼(五)我的位置在哪里
在宴会上、在会场上,面对不同的人,我们安排座位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才能合乎“礼”的要求呢?那么这个“坐相”和“站相”的标准是什么?符合了这个标准,我们的“坐相”和“站相”就合格了吗?在清华大学彭林教授看来,“坐”和“立”看似简单,但要想做好它,绝非易事。它与我们自身的内在素质大有关系。那么,在不同的场合,我们究竟该怎样安排自己的位置呢?
《百家讲坛》20211006 彭林说礼(六)恭敬的学问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已经越来越普通,而真正会交往的人,不但在交往中,能体现自己的修养,还能彰显个人魅力,让人心生敬意。会交往的人,他能够通过言行为自己增色,从而把事情做好。不会交往的人,往往是费力不讨好。人际交往是一门艺术,它需要我们用心体会。
《百家讲坛》20211007 彭林说礼(七)做客的讲究
出门会友,我们常常有礼相赠,为了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心意,我们究竟该送什么样的礼物,才是合适的呢?登门拜访朋友或者长辈,在交谈的时候,有哪些注意的事项?我们每一个人都出席过宴会,如果稍不留神就会失礼。那么,在餐桌上、在宴会中,我们究竟该如何敬酒?就餐的时候,我们又该注意哪些细节呢?
彭林说礼的内容简介
我们每天要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你的举手投足,你的谈吐,是不是合于礼?你想绕都绕不开。比方说,两口子出门,在路上,遇到一个熟人,我们这个男同志要向熟人介绍自己的配偶,对第三方称自己的配偶为夫人,对不对?再比方说我们请人吃饭,隔着桌子,从座位上站起来,跟桌子对面的人说王先生,我敬您。这个合不合礼,
一谈到“礼仪”很多人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西方礼仪,无论是书店里有关礼仪方面的书籍,还是社会上的各种商务活动,几乎都被打上了西方礼仪的标签。而曾经在华夏大地上盛极一时的“中华礼仪”却一度被人们忽略和淡忘。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它的寂静和沉默?又是什么原因令它又次焕发出勃然生机,为当今的人们所关注。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君子”一词似乎离我们有些远了,不过我们在评价一个人时,还常常会用到“德才兼备”这样的词,由此可见,即使在物质生活高度发达的今天,品德和修养依然是评价一个人是否有素养的重要标准,这和“君子”的评价标准基本吻合。那么在中国古代,要想成为君子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时隔千年的跨越,凝聚着儒家思想经典智慧的“中华礼仪”究竟有着怎样的特殊魅力?它又会给我们的心灵深处带来哪些启迪和帮助呢?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