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熙,语法讲义朱德熙的《语法讲义》电子书能发我一份吗?拜托了,悬赏还可再加,急。。。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基本信息】,介质:,...
朱德熙 语法讲义
朱德熙的《语法讲义》电子书能发我一份吗?拜托了,悬赏还可再加,急。。。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基本信息】
介质: 图书
ISBN:7100020018
出版日期:08/01/2004
【内容介绍】
这部书的底本是作者1961至1962年在北京大学讲授现代汉语语法(二)这门课程的讲义。从1961年初次在北大油印这份讲义到现在,已经过了整整二十年。这次修订出版,补写了第十一、第十四、第十六、第十八几章。其余部分也作了补充和修改。
书中某些论点以及提到的一些语言事实,曾经跟王还、陆俭明等同志讨论过,得益很多。此外,当年在班上听课的同学们提出的许多有意思的现象和问题,对作者的启发是很大的。谨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深切的感谢。
作 者
1981年10月2日
有两件事要借这次重印的机会说一下:
第一、第七章把句首的处所词和时间词一律看成主语(7.2),其实有的是状语,例如:屋里坐,明天见。这两类格式的区别可以从重音位置看出来。“屋里坐”“明天见”的“屋里”“明天”必须重读。如果处所词、时间词做主语,重音只能落在后边谓语部分。这一点是陆俭明同志告诉我的。
第二、这本书写得太简略,有些问题为什么那么处理,道理没有交代清楚。如果有的读者想在这方面知道得多一点,可以参看作者另外一本谈语法的小书《语法答问》(即将出版)。
1983年8月31日
--------------------------------------------------------------------------------
【商品目录】
第一章 语法单位
1.1 语素
1.2 词
1.3 词组
1.4 句子
第二章 词的构造
2.1 句法和词法
2.2 重叠
2.3 附加
2.4 前缀
2.5 后缀
2.6 复合
2.7 复杂的合成词
2.8 并立式复合词
第三章 词类
3.1 划分词类的根据
3.2 词类的共性和个性
3.3 兼类
3.4 实词和虚词
3.5 体词和谓词
3.6 词类表
第四章 体词
4.1 名词
4.2 处所词
4.3 时间词
4.4 方位词
4.5 数词
4.6 基数和序数
4.7 系位构造
4.8 系位组合
4.9 复杂的系位构造
4.10 “二”和“两”
4.11 概数词
4.12 量词
4.13 数量词
4.14 区别词
第五章 谓词
5.1 动词和形容词的区分
5.2 动词的分类
5.3 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5.4 体宾动词和谓宾动词
5.5 名动词
5.6 助动词
5.7 能 能够 可以 会 可能 得(dé)
5.8 敢 肯 愿意 情愿 乐意 想 要
5.9 应 应该 应当 该
5.10 许 准
5.11 值得 配
5.12 别 甭
5.13 好
5.14 动词重叠式
5.15 动词后缀
5.16 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
5.17 名形词
5.18 “多”和“少”
5.19 谓词的体词化
第六章 代词
6.1 代词的性质和分类
6.2 人称代词
6.3 我 你 他 我们 你们 他们
6.4 咱们
6.5 自己
6.6 别人 人家
6.7 大家 大伙儿
6.8 指示代词
6.9 这 那
6.10 这会儿 那会儿 这儿 那儿
6.11 这么 那么 这样 那样 这么样 那么样
6.12 疑问代词
6.13 谁 什么
6.14 哪 哪儿
6.15 怎么 怎么样
6.16 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
第七章 主谓结构
7.1 主语和谓语
7.2 时间主语和处所主语
7.3 受事主语、与事主语和工具主语
7.4 谓词性主语
7.5 谓语的类型
7.6 体词性谓语
7.7 形容词谓语
7.8 由动词“是”组成的谓语
7.9 主谓结构作谓语
7.10 由“的”字结构组成的判断句
第八章 述宾结构
8.1 述语和宾语
8.2 主宾语和施受关系
8.3 粘合式述宾结构和组合式述宾结构
8.4 处所宾语和时间宾语
8.5 存现宾语
8.6 准宾语
8.7 双宾语
8.8 虚指宾语
8.9 程度宾语
8.10 谓词性宾语
8.11 指称性宾语和陈述性宾语
第九章 述补结构
9.1 补语和宾语的比较
9.2 粘合式述补结构和组合式述补结构
9.3 结果补语
9.4 趋向补语
9.5 到
9.6 可能补语
9.7 可能补语“得”
9.8 状态补语
9.9 程度补语
9.10 补语的引申意义
9.11 述补结构的紧缩形式
第十章 偏正结构
10.1 修饰语和中心语
10.2 定语和状语的区分
10.3 书面上的“的”和“地”
10.4 定语和“的”
10.5 同位性偏正结构
10.6 准定语
10.7 粘合式偏正结构和组合式偏正结构
10.8 多项式偏正结构
10.9 定语的次序
10.10 状语和中心语
10.11 副词性状语
10.12 形容词性状语
第十一章 联合结构
11.1 并列成分的连接
11.2 体词性联合结构和谓词性联合结构
11.3 联合结构的逻辑意义
第十二章 连谓结构
12.1 连谓结构的性质和构造
12.2 N和V₂意义上的联系
12.3 V₁带“着”或“了”的连谓结构
12.4 由动词“来”“去”组成的连谓结构
12.5 由动词“是”组成的连谓结构
12.6 由动词“有”组成的连谓结构
12.7 由动词“给”组成的连谓结构
第十三章 介词
13.1 介词和动词
13.2 介词和介词结构
13.3 跟 和 同
13.4 被 叫 让
13.5 给
13.6 在
13.7 把
13.8 比
13.9 连
第十四章 副词
14.1 副词和形容词
14.2 副词后缀“的”
14.3 重叠式副词
14.4 范围副词
14.5 程度副词
14.6 时间副词
14.7 否定副词
第十五章 疑问句和祈使句
15.1 疑问句
15.2 祈使句
第十六章 语气词
16.1 语气词的组合层次
16.2 了 呢₁ 来着
16.3 呢₂ 吗 吧₁ 吧₂
16.4 啊 呕 唉 嚜 呢₃ 罢了
16.5 句中停顿和语气词
第十七章 复句
17.1 单句和复句
17.2 分句之间的联系
17.3 复句和连词
第十八章 省略和倒装
18.1 省略
18.2 倒装
索引
关于这方面的网上讨论摘录如下:
关于朱德熙<<语法讲义>>的一些问题
北大对外汉语教学中心把朱德熙的<<语法讲义>>列为参考书目,但是这本书和北大现代汉语教研室的<<现代汉语>>和高教版的都有很大的分歧,不知道到时候考试的时候该怎么出题.
我在复习的时候遇到一些问题,希望大家给以解答
1在"时间词"一节里,朱先生说,表示时量的词放在动词后头做宾语,表示一件事情经历的时间有多长,例如,找了你半天\ 回来两个月了\ 这里的时间词真的就是宾语吗?
2在代词一节理,她说在正式说话的时候(例如会议上发言),有时用"自己"来代替"我",例如"同志们的发言对自己有很大的启发"这对吗?
此外,朱先生的语法概念,语法结构大不同于别人,例如准宾语,准定语等等,这有必要吗?
另外,这本书是不是没有必要认真复习,因为除了上边的原因外,这本书的版本也太旧了.打架是什么意见.
RE:关于朱德熙<<语法讲义>>的一些问题
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是结构语法的代表作,不了解结构主义的分布和直接成分理论看不懂这部著作。
时间词是体词,如果视为补语,体词修饰谓词,这在理论上就出现矛盾。朱德熙先生从分布理论出发,认为动词后的时间词是宾语。北大版《现代汉语》坚持朱德熙先生的观点,在第317页上有解释。黄伯荣、廖旭东两位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认为是补语,我没见过黄、廖先生有关这方面的解释,但语法结构关系的判定与对语义的理解有关,可能在这上理解不同。
准定语的说法与语义关系有关。
就我个人经验,看《语法讲义》不能抠住某一具体解释,而是要从理论体系的角度去理解,知道这个观点是从何而来的就可以了。
RE:关于朱德熙<<语法讲义>>的一些问题
觉得你可以先看看《语法答问》。
朱先生自己也说,《语法讲义》写得很简略,有些问题为什么那样处理并没有说,相关的理论讨论可以参看《语法答问》。
“朱先生的语法概念,语法结构不同于旁人”,不知你是和那些书比较,如果是和一般的大学教材《现代汉语》比,我想那是因为二者的写作目的不同,后者只是要普及一点语法知识。
你既然要考北大对外汉语的研究生,我想,是有志于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那么朱先生的书一定要认真地读。
“这本书的版本也太旧了”,是的,现在看来,朱先生书中的很多观点可能都有更好的解释,方法也有更新的发展。但不要忘记,这些新的发展,都是在赵、吕、朱诸位先生研究的基础之上的。而我个人认为,朱先生是使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走向康庄大道的第一人。
你要是学新闻、历史等等专业,你学点现在通行的东西就可以了。如果要上语言学研究生,朱先生的书是必看的,可能还要看更“旧”的版本,比如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这是学术发展过程。有些人自己有些成绩就说老祖宗不是主流,据我所知,学现代汉语的人从来没有人那样做。
当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般是吕叔湘、朱德熙两位先生并提,吕叔湘先生是第一部结构主义现代汉语语法著作《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的著者之一,但朱德熙先生的结构语法研究比吕叔湘先生完整、彻底、系统,应该说朱德熙先生是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首要代表人物。
RE:关于朱德熙<<语法讲义>>的一些问题
陆俭明老师曾经在一次讲座中提到将来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有促进的三个方面:1)对外汉语研究;2)计算语言学,第三个有些想不起来了。这个观点承袭了北大中文系在学术研究开放的立场。
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研究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个人觉得朱德熙先生的贡献非常大,除了他个人比较传奇的学术生涯以外,还有一个鼓励后进的说法,“眼高手低”比“眼底手低”要强。现代汉语研究近年来引进的新方法、新思想都是一种眼高的表现,实际出来的成果在国内也是非常有影响的。朱德熙先生能够把结构主义方法运用于古文字研究,也是一大学术贡献。
回顾这个八月论坛风波,重新看了梅祖麟先生对古汉语研究的批评,个人觉得是非常中肯的。我觉得北大中文系应该反思自己在语言学研究上的将来。学问没有什么中国特色、外国进口之分的,“学术,天下之公器”。在古汉语研究上蒋绍愚先生最近为《汉语语法化的历程》所写的序言就是非常精彩的文章。
论坛担心重提梅祖麟先生批评会引起纠纷,故要求真名贴出。我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我不会让自己心爱的语言学和中文系蒙羞,但是更不愿意看到中文系成为中国语言学的“少林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北大中文系应该是一个海洋。我想这个论坛的存在也在逐渐证明这一点。
【基本信息】
介质: 图书
ISBN:7100020018
出版日期:08/01/2004
【内容介绍】
这部书的底本是作者1961至1962年在北京大学讲授现代汉语语法(二)这门课程的讲义。从1961年初次在北大油印这份讲义到现在,已经过了整整二十年。这次修订出版,补写了第十一、第十四、第十六、第十八几章。其余部分也作了补充和修改。
书中某些论点以及提到的一些语言事实,曾经跟王还、陆俭明等同志讨论过,得益很多。此外,当年在班上听课的同学们提出的许多有意思的现象和问题,对作者的启发是很大的。谨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深切的感谢。
作 者
1981年10月2日
有两件事要借这次重印的机会说一下:
第一、第七章把句首的处所词和时间词一律看成主语(7.2),其实有的是状语,例如:屋里坐,明天见。这两类格式的区别可以从重音位置看出来。“屋里坐”“明天见”的“屋里”“明天”必须重读。如果处所词、时间词做主语,重音只能落在后边谓语部分。这一点是陆俭明同志告诉我的。
第二、这本书写得太简略,有些问题为什么那么处理,道理没有交代清楚。如果有的读者想在这方面知道得多一点,可以参看作者另外一本谈语法的小书《语法答问》(即将出版)。
1983年8月31日
--------------------------------------------------------------------------------
【商品目录】
第一章 语法单位
1.1 语素
1.2 词
1.3 词组
1.4 句子
第二章 词的构造
2.1 句法和词法
2.2 重叠
2.3 附加
2.4 前缀
2.5 后缀
2.6 复合
2.7 复杂的合成词
2.8 并立式复合词
第三章 词类
3.1 划分词类的根据
3.2 词类的共性和个性
3.3 兼类
3.4 实词和虚词
3.5 体词和谓词
3.6 词类表
第四章 体词
4.1 名词
4.2 处所词
4.3 时间词
4.4 方位词
4.5 数词
4.6 基数和序数
4.7 系位构造
4.8 系位组合
4.9 复杂的系位构造
4.10 “二”和“两”
4.11 概数词
4.12 量词
4.13 数量词
4.14 区别词
第五章 谓词
5.1 动词和形容词的区分
5.2 动词的分类
5.3 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
5.4 体宾动词和谓宾动词
5.5 名动词
5.6 助动词
5.7 能 能够 可以 会 可能 得(dé)
5.8 敢 肯 愿意 情愿 乐意 想 要
5.9 应 应该 应当 该
5.10 许 准
5.11 值得 配
5.12 别 甭
5.13 好
5.14 动词重叠式
5.15 动词后缀
5.16 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
5.17 名形词
5.18 “多”和“少”
5.19 谓词的体词化
第六章 代词
6.1 代词的性质和分类
6.2 人称代词
6.3 我 你 他 我们 你们 他们
6.4 咱们
6.5 自己
6.6 别人 人家
6.7 大家 大伙儿
6.8 指示代词
6.9 这 那
6.10 这会儿 那会儿 这儿 那儿
6.11 这么 那么 这样 那样 这么样 那么样
6.12 疑问代词
6.13 谁 什么
6.14 哪 哪儿
6.15 怎么 怎么样
6.16 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
第七章 主谓结构
7.1 主语和谓语
7.2 时间主语和处所主语
7.3 受事主语、与事主语和工具主语
7.4 谓词性主语
7.5 谓语的类型
7.6 体词性谓语
7.7 形容词谓语
7.8 由动词“是”组成的谓语
7.9 主谓结构作谓语
7.10 由“的”字结构组成的判断句
第八章 述宾结构
8.1 述语和宾语
8.2 主宾语和施受关系
8.3 粘合式述宾结构和组合式述宾结构
8.4 处所宾语和时间宾语
8.5 存现宾语
8.6 准宾语
8.7 双宾语
8.8 虚指宾语
8.9 程度宾语
8.10 谓词性宾语
8.11 指称性宾语和陈述性宾语
第九章 述补结构
9.1 补语和宾语的比较
9.2 粘合式述补结构和组合式述补结构
9.3 结果补语
9.4 趋向补语
9.5 到
9.6 可能补语
9.7 可能补语“得”
9.8 状态补语
9.9 程度补语
9.10 补语的引申意义
9.11 述补结构的紧缩形式
第十章 偏正结构
10.1 修饰语和中心语
10.2 定语和状语的区分
10.3 书面上的“的”和“地”
10.4 定语和“的”
10.5 同位性偏正结构
10.6 准定语
10.7 粘合式偏正结构和组合式偏正结构
10.8 多项式偏正结构
10.9 定语的次序
10.10 状语和中心语
10.11 副词性状语
10.12 形容词性状语
第十一章 联合结构
11.1 并列成分的连接
11.2 体词性联合结构和谓词性联合结构
11.3 联合结构的逻辑意义
第十二章 连谓结构
12.1 连谓结构的性质和构造
12.2 N和V₂意义上的联系
12.3 V₁带“着”或“了”的连谓结构
12.4 由动词“来”“去”组成的连谓结构
12.5 由动词“是”组成的连谓结构
12.6 由动词“有”组成的连谓结构
12.7 由动词“给”组成的连谓结构
第十三章 介词
13.1 介词和动词
13.2 介词和介词结构
13.3 跟 和 同
13.4 被 叫 让
13.5 给
13.6 在
13.7 把
13.8 比
13.9 连
第十四章 副词
14.1 副词和形容词
14.2 副词后缀“的”
14.3 重叠式副词
14.4 范围副词
14.5 程度副词
14.6 时间副词
14.7 否定副词
第十五章 疑问句和祈使句
15.1 疑问句
15.2 祈使句
第十六章 语气词
16.1 语气词的组合层次
16.2 了 呢₁ 来着
16.3 呢₂ 吗 吧₁ 吧₂
16.4 啊 呕 唉 嚜 呢₃ 罢了
16.5 句中停顿和语气词
第十七章 复句
17.1 单句和复句
17.2 分句之间的联系
17.3 复句和连词
第十八章 省略和倒装
18.1 省略
18.2 倒装
索引
关于这方面的网上讨论摘录如下:
关于朱德熙<<语法讲义>>的一些问题
北大对外汉语教学中心把朱德熙的<<语法讲义>>列为参考书目,但是这本书和北大现代汉语教研室的<<现代汉语>>和高教版的都有很大的分歧,不知道到时候考试的时候该怎么出题.
我在复习的时候遇到一些问题,希望大家给以解答
1在"时间词"一节里,朱先生说,表示时量的词放在动词后头做宾语,表示一件事情经历的时间有多长,例如,找了你半天\ 回来两个月了\ 这里的时间词真的就是宾语吗?
2在代词一节理,她说在正式说话的时候(例如会议上发言),有时用"自己"来代替"我",例如"同志们的发言对自己有很大的启发"这对吗?
此外,朱先生的语法概念,语法结构大不同于别人,例如准宾语,准定语等等,这有必要吗?
另外,这本书是不是没有必要认真复习,因为除了上边的原因外,这本书的版本也太旧了.打架是什么意见.
RE:关于朱德熙<<语法讲义>>的一些问题
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是结构语法的代表作,不了解结构主义的分布和直接成分理论看不懂这部著作。
时间词是体词,如果视为补语,体词修饰谓词,这在理论上就出现矛盾。朱德熙先生从分布理论出发,认为动词后的时间词是宾语。北大版《现代汉语》坚持朱德熙先生的观点,在第317页上有解释。黄伯荣、廖旭东两位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认为是补语,我没见过黄、廖先生有关这方面的解释,但语法结构关系的判定与对语义的理解有关,可能在这上理解不同。
准定语的说法与语义关系有关。
就我个人经验,看《语法讲义》不能抠住某一具体解释,而是要从理论体系的角度去理解,知道这个观点是从何而来的就可以了。
RE:关于朱德熙<<语法讲义>>的一些问题
觉得你可以先看看《语法答问》。
朱先生自己也说,《语法讲义》写得很简略,有些问题为什么那样处理并没有说,相关的理论讨论可以参看《语法答问》。
“朱先生的语法概念,语法结构不同于旁人”,不知你是和那些书比较,如果是和一般的大学教材《现代汉语》比,我想那是因为二者的写作目的不同,后者只是要普及一点语法知识。
你既然要考北大对外汉语的研究生,我想,是有志于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那么朱先生的书一定要认真地读。
“这本书的版本也太旧了”,是的,现在看来,朱先生书中的很多观点可能都有更好的解释,方法也有更新的发展。但不要忘记,这些新的发展,都是在赵、吕、朱诸位先生研究的基础之上的。而我个人认为,朱先生是使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走向康庄大道的第一人。
你要是学新闻、历史等等专业,你学点现在通行的东西就可以了。如果要上语言学研究生,朱先生的书是必看的,可能还要看更“旧”的版本,比如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这是学术发展过程。有些人自己有些成绩就说老祖宗不是主流,据我所知,学现代汉语的人从来没有人那样做。
当代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一般是吕叔湘、朱德熙两位先生并提,吕叔湘先生是第一部结构主义现代汉语语法著作《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的著者之一,但朱德熙先生的结构语法研究比吕叔湘先生完整、彻底、系统,应该说朱德熙先生是以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现代汉语语法的首要代表人物。
RE:关于朱德熙<<语法讲义>>的一些问题
陆俭明老师曾经在一次讲座中提到将来对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有促进的三个方面:1)对外汉语研究;2)计算语言学,第三个有些想不起来了。这个观点承袭了北大中文系在学术研究开放的立场。
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研究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个人觉得朱德熙先生的贡献非常大,除了他个人比较传奇的学术生涯以外,还有一个鼓励后进的说法,“眼高手低”比“眼底手低”要强。现代汉语研究近年来引进的新方法、新思想都是一种眼高的表现,实际出来的成果在国内也是非常有影响的。朱德熙先生能够把结构主义方法运用于古文字研究,也是一大学术贡献。
回顾这个八月论坛风波,重新看了梅祖麟先生对古汉语研究的批评,个人觉得是非常中肯的。我觉得北大中文系应该反思自己在语言学研究上的将来。学问没有什么中国特色、外国进口之分的,“学术,天下之公器”。在古汉语研究上蒋绍愚先生最近为《汉语语法化的历程》所写的序言就是非常精彩的文章。
论坛担心重提梅祖麟先生批评会引起纠纷,故要求真名贴出。我是北大中文系毕业的,我不会让自己心爱的语言学和中文系蒙羞,但是更不愿意看到中文系成为中国语言学的“少林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北大中文系应该是一个海洋。我想这个论坛的存在也在逐渐证明这一点。
朱德熙《语法讲义》读书笔记
继续朱先生的经典。1982年9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书,比我还大一岁。底本更早,是作者1961至1962年在北大讲授现代汉语语法的讲义。书名由此而来。朱老被列为20世纪汉语语法研究八大家之一,另外还有陆俭明,也是北大教授,北大语法研究源远流长。
一本240页的书,前面40页一字一句的读,读了一上午,伤神又疲惫。下午转变策略,抓大点放小点,只求读书及格。一天下来,累的像只狗一样。
要说读了什么?一下子全想不起来,似乎我读了本假书。静心总结有这么几点:
1、语法单位从低级到高级依然是语素,词,词组和句子。再大一些是复句,复句中的去掉语调和停顿的单位称为小句,小句之间关系不防称之为衔接,衔接手段有指称,连词,结构形式上的联系。当然朱老说的是分句之间的联系。关于复句,他讨论的比较少,并且重点讨论了连词在复句中的出现位置。
2、结构省略的意思是小单位组成大单位时单位的省略,省略是有条件的。从语法角度看,可以从省略单位的性质或功能来分析。省略的是某类词还是句子成分。并且,省略要注意使用的语境,不能硬说。什么语境下才会这么说?这是需要关注的地方。
3、词法。语言片段是词还是词组的界限有三项标准,一是替换法,二是扩展法,三是意义的融合。
词的构造主要指复合词的构造,包括重叠,附加和复合。
词类的判断标准只有一个,语法功能,即在句法结构里所能占据的语法位置总和。
词类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包括体词和谓词,前者包括名词,数量代词,区别词,我这那等;后者指动词,形容词,和代词,去这么,那么,怎么样?
4、句法。基于词组本位来分析的。这部分看得不是很细致。词组根据内部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分为:
偏正(包括状中,并且用的作为标志。区别是中心语的词性以及语法功能不同。偏正只能用不是否定,状中用不否定。)
述宾(宾语与述语的联系有受事、动作产生的行为写信、处所爬山、施事晒太阳淋雨️等。语法功能方面,述宾结构中间可以插入了,着)
述补(动作结果或状态,形式标记是插入得或不字。语义关系比较复杂)
主谓结构(主语=话题,这是朱先生观点。话题怎么样的结构,话题从语义上看可以施事,受事,与事)
联合结构(强调联合不一定只有两个成分,可以几个。北上广。)
连谓结构(动词或动词性结构连用的格式。成分之间的意义常见的有1.先后发生的动作。下课了去办公室。2.前一个动词表方式,笑着走进来。3.前一动作表原因或假设,有事不能来。4.后一动作表目的,上街买菜。)
整体感觉,词组部分看得最粗糙,还需要再过一遍。待续。
一本240页的书,前面40页一字一句的读,读了一上午,伤神又疲惫。下午转变策略,抓大点放小点,只求读书及格。一天下来,累的像只狗一样。
要说读了什么?一下子全想不起来,似乎我读了本假书。静心总结有这么几点:
1、语法单位从低级到高级依然是语素,词,词组和句子。再大一些是复句,复句中的去掉语调和停顿的单位称为小句,小句之间关系不防称之为衔接,衔接手段有指称,连词,结构形式上的联系。当然朱老说的是分句之间的联系。关于复句,他讨论的比较少,并且重点讨论了连词在复句中的出现位置。
2、结构省略的意思是小单位组成大单位时单位的省略,省略是有条件的。从语法角度看,可以从省略单位的性质或功能来分析。省略的是某类词还是句子成分。并且,省略要注意使用的语境,不能硬说。什么语境下才会这么说?这是需要关注的地方。
3、词法。语言片段是词还是词组的界限有三项标准,一是替换法,二是扩展法,三是意义的融合。
词的构造主要指复合词的构造,包括重叠,附加和复合。
词类的判断标准只有一个,语法功能,即在句法结构里所能占据的语法位置总和。
词类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包括体词和谓词,前者包括名词,数量代词,区别词,我这那等;后者指动词,形容词,和代词,去这么,那么,怎么样?
4、句法。基于词组本位来分析的。这部分看得不是很细致。词组根据内部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分为:
偏正(包括状中,并且用的作为标志。区别是中心语的词性以及语法功能不同。偏正只能用不是否定,状中用不否定。)
述宾(宾语与述语的联系有受事、动作产生的行为写信、处所爬山、施事晒太阳淋雨️等。语法功能方面,述宾结构中间可以插入了,着)
述补(动作结果或状态,形式标记是插入得或不字。语义关系比较复杂)
主谓结构(主语=话题,这是朱先生观点。话题怎么样的结构,话题从语义上看可以施事,受事,与事)
联合结构(强调联合不一定只有两个成分,可以几个。北上广。)
连谓结构(动词或动词性结构连用的格式。成分之间的意义常见的有1.先后发生的动作。下课了去办公室。2.前一个动词表方式,笑着走进来。3.前一动作表原因或假设,有事不能来。4.后一动作表目的,上街买菜。)
整体感觉,词组部分看得最粗糙,还需要再过一遍。待续。
朱德熙的教学艺术成就
朱德熙无比热爱教学工作,对教学精益求精,教学艺术炉火纯青,以渊博的学识把枯燥的语法课讲得引人入胜。他一生正直纯粹,光明磊落,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不爱虚荣,淡于名利,严以律己,严谨治学,为祖国、为语言学事业倾注了毕生心血。为人谦虚质朴,温和敦厚,尊重前辈,笃于友情,喜爱音乐和绘画,尤爱昆曲,能笛,会唱。尤其擅长京剧,拉得一手好京胡,唱起来称得上是“字正腔圆,在系里表演常常博得阵阵喝彩。
教育领域
在语文教育方面,他著有《作文指导》(中国青年出版社,1951年)一书。《文章评改》(1979年)一书中收入了他于60年代为中华函授学校举办的“语文学习讲座”讲课时的大部分讲稿。他提出中学语法教学应该联系实际等观点,这些对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改进高考语文的考试等都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语法主要内容?
朱德熙:“语法笔记”,商务印书馆
[基本信息]媒体:图书
ISBN:7100020018
出版日期:08/01/2004 BR p>
[介绍]主副本,这本书是作者1961年至1962年任教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法(二)课程讲义。油印讲义时间在北从1961年初到现在,已经整整两年。本修订版出版写第十一,第十四,第十六,第十八章。休息也作了增补和。
一些论点在书中以及一些语言,也已经告诉王,陆俭明等同志讨论的事实,获益良多。此外,当学生在课堂上讲课,笔者提出了很多有趣的现象和问题是一个很大的启发。在这其中,他们想表达我深深的谢意。
1981年10月2日
首先有两件事情,就是想借此机会说几句重印,第七张放处所词和句子的词为主题(7.2)所有的时间,事实上,一些状语,例如:房子,坐在那里,看你的明天。可以看出,这两种格式之间的差异,从应力位置。 “屋里坐坐”,“看你的明天”和“房子”“明天”,必须重新读取。如果你把这个词,这个词为主体,压力只能落在后面谓语部分。这是陆俭明同志告诉我。
二,这本书是写得太简单,为什么这么处理一些问题,真相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如果一些读者想知道在这方面多一点,你可以看到一个又一个关于语法一本小书“语法问题”(即将出版)。
1983年8月31日
---------------------------- -------------------------------------------------- -
[目录]章语法单位
1.1语素
1.2字
1.3短语
1.4章词造句
2.1配置语法和词法
2.2重叠
2.3其他
2.4前缀
2 .5后缀
2.6复合
2.7复杂的复合词
2.8立式复合词
3.1第三章分为语音部分词类
3.2词类的共性和个性
3.3级
3.4实词虚词
3.5身体和谓语
3。语音章表6份
4.1名词体字
4.2房地字
4.3倍的字
4.4名词
4.5数词
4.6基地和序
4.8位组合
4.9部有点复杂结构
4.10“两化”和“两节”
4.11数词 4.12量词的
4.13量词
4.14区别词
5.1章谓语动词和形容词区分
5.2分类
5.3动词的及物或不及的
> 5.4 - 对象的动词和句子
5.5名助动词
5.6
5.7将可能是能够得到(DE)
5.8米的愿意愿意愿意愿意要
5.9应
5.10许浚
价值5.11
5.12
5.13不要说什么好的
5.14动词重叠
5.15动词后缀 5.16的性质和状态形容词
5.17名词字
5.18“多”和“少”的
5.19谓词体字
6.1章代词代词的性质和分类
6.2代词
6。 3我,你,他,他们
6.4,我们让你
6.5自己
6.6人
6.7,我们指导大家
6.8代词
6.10在那一刻起,这个从未见过在这里和那里
6.11某某这么样,所以这么样
6.12疑问代词 6.13
6.14谁什么在哪里
6.15怎么怎么样
6.16疑问代词的用法非疑问
第七章主谓结构
7.1主语和谓语
7.2倍的主体和主题 7.3患者处所,标的物的工具
7.4主语谓语 7.5谓词类型
7.6语音谓语形容词谓词的身体部位
7.7
7.8由动词“是”一个谓词
7.9主谓结构作谓语
7.10“结构组成的句子章
8.1动词结构谓词和对象
> 8.2的主要对象和关系
8.3应用粘接型动词动词结构和模块化结构
8.4对象的地点和时间,对象
8.6准对象
> 8.7双宾语
8.8虚指对象
8.9度对象
8.10谓词对象
8。 11声明的参照对象和对象引用章
9.1补补结构和对象比较
9.2胶粘剂动词动词结构和模块化结构 9.3结果补
9.4定向补充 BR /> 9.5
9.6可以补充
9.7可以补充“得到”
9.8状态补
9.9度补充
9.10补引申义
9.11补紧缩的形式建设
章偏正结构
10.1改性剂和中心词
10.2定语和状语的区别
10.3写上“与”和“地面”
10.4定语和“
10.5平价部分结构
10.6定语
10.7准胶粘剂的类型结构和模块化结构
10.8多项式偏正面结构
10.9定语顺序
10.10状语词组
10.11和中心副词短语
10.12特质特质形容词短语
第十一章工会结构
11.1连接词连接
11.2 POS联体结构和谓词联合结构
11.3关节结构逻辑意义
第十二章SVC SVC
12.1性质和结构
12.2 N与V?感的触摸
12.3 V?组成乐队“a”或“乐”,甚至这种结构
12.4从动词“来”,“走出去”SVC
从动词“要”由SVC
12.6 12.5动词“有”,包括SVC
12.7动词“给”,由SVC
13.1第十三章介词和介词短语动词和介词
13.2介词的
13.3
13.4,并打电话让相同
13.6在
13.7,把
13.9 13.8
14.1第十四章副词副词和形容词
14.2副词后缀“A”
14.3重叠范围副词副词
<br 14.4
14.5度副词
14.6的时间副词的/> 14.7
第十五章否定副词疑问句和祈使句
15.1疑问句
15.2祈第十六章
16.1模态模态组合层次
16.2?挺身而出
16.3?现在这样做的权利吗? ?
16.4呕啊唉生活玫瑰呢?贝尔有
16.5句子暂停和模态
复句第十七章
17.1单一的句子和复杂句子
17.2分句之间的联系
17.3复杂的句子和连词第十八章省略和倒装
18 .1省略倒装
18.2指数
在线在这方面的讨论总结如下:
朱文法讲义德熙< >>的一些问题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教学中心的朱德熙>> <<语法讲义作为参考,但是这本书和现代中国系北京大学“中国现代版“和高等教育有很大的分歧,我不知道什么时候的时候,考试的时候如何的话题。
我复习遇到的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希望给予解答
1,“时间”,朱先生说,这意味着的单词量做后面的动词对象时,这意味着经历有多长,例如,寻找你很长一段时间\月\时间在这里真的是字对象做一件事吗?
2代词的原因之一,她说,当谈到在正式(如会议音箱),有时也用“他们”而不是“我”,如“同志讲话极大地鼓舞了自己,”那是对不对?
另外,朱先生的语法概念,语法结构是非常不同的其他国家,如准对象,如准定语等,有必要做吗?
另外,这本书是没有必要认真检讨,因为除了顶端原因,这本书的版本太旧了。打架有什么建议。 RE:语法讲座关于< >>朱德熙一些问题的
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是一部杰作结构语法,不理解的结构分布和学说直接组成原理不能阅读这本书。
时间词是词体,如果被视为补充,身体修饰谓语字,这在理论上会出现矛盾。朱德熙先生从分布理论,这个词是动词宾语后的时间。北京版的“现代中国”朱德熙先生坚持认为,在第317条的解释。黄伯荣,廖旭东先生们主编的“现代汉语”,是补,我还没有看到黄,廖在这方面的解释,但语法结构和语义关系决定,这可能在理解不同的理解。
准定语的语义关系的论点。
在我个人的经验,看到“语法笔记”不能把握了具体的解释,但是从理论体系的角度了解和认识这种观点是从何而来呢。
RE:关于< >>朱德熙的一些语法讲座问题
认为你可以看看“语法问题和答案。”
朱先生也说,“语法笔记”是短暂的,为什么处理的一些问题,并没有说,相关的理论讨论,可以发现在“语法问题和答案。”
“朱先生语法概念,语法结构与别人不同,”我不知道你是谁,书比较,如果是,一般的大学教材“现代中国”比,我我认为,这是因为两者的目的不同,写作只是为了一点点的语法知识传播。
我想,既然你想考北京的大学毕业的外国语言,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感兴趣,那么朱先生的书必须仔细阅读。
“这本书的版本太旧了,”是的,它似乎,朱先生认为可能有一个更好的解释,该方法还具有一个更新的发展。但是不要忘记,这些新的发展,朱先生竹围研究基金会招录。我个人认为,朱先生是中国现代语法康庄大道走向的第一人。
如果你正在学习的新闻,历史等专业的,你学到的东西,你现在可以访问它。如果你想毕业语言学,朱先生的书,是一个必须看到的,可能更多地取决于“老”版本,如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这是学术发展的过程。有人说了一定的成绩,他们的祖先不是主流,据我所知,学习现代的中国人从来没有谁做。
当代中国现代语法一般是有理朱德熙先生两个吕叔湘先生提到的结构是中国近代第一本语法书“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的作者之一,但朱德熙先生结构语法比吕叔湘先生完整,全面,系统,应该说,朱德熙先生结构语言学是研究中国现代语法主要代表。
RE:< >>朱德熙一些问题
陆俭明老师曾经提到在未来的现代汉语语法讲座,促进三个方面:1)外国语言学习的语法讲座2)计算语言学,一些可以不记得第三位。这种观点继承北京大学学术研究打开位置。
北京大学现代中国研究能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朱德熙先生亲自感受到的贡献是非常大的,除了他的学术生涯亲自传说,有一个令人鼓舞的落后说,“不切实际的期望”比“手眼底低”做强。现代中国的研究,近年来,新方法,新思路的引入是一种眼高性能,实际结果出来在全国也很有影响。朱德熙先生的结构主义方法应用于古文字研究,也是一个重大的学术贡献。
回顾今年八月论坛风暴,,重读先生魅族林研究中国古代批评,个人认为这是非常中肯的。我认为北大应该反思自己的语言在未来的研究。没有学习中国特色,国外进口之分,“公共机构的学术世界。”在中国古代蒋绍愚先生最近研究的过程“作序的”中国文法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文章。
论坛担心重温魅族林先生批评的纠纷,就需要实名发帖。我是北大毕业的,我不会让自己心爱的部门中国语言学和耻辱的,但要成为更不愿意看到中国文学中国语言学“少林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北京大学大学中国文学应该是一片汪洋。我觉得这个论坛的存在也逐渐证明这一点。
[基本信息]媒体:图书
ISBN:7100020018
出版日期:08/01/2004 BR p>
[介绍]主副本,这本书是作者1961年至1962年任教于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法(二)课程讲义。油印讲义时间在北从1961年初到现在,已经整整两年。本修订版出版写第十一,第十四,第十六,第十八章。休息也作了增补和。
一些论点在书中以及一些语言,也已经告诉王,陆俭明等同志讨论的事实,获益良多。此外,当学生在课堂上讲课,笔者提出了很多有趣的现象和问题是一个很大的启发。在这其中,他们想表达我深深的谢意。
1981年10月2日
首先有两件事情,就是想借此机会说几句重印,第七张放处所词和句子的词为主题(7.2)所有的时间,事实上,一些状语,例如:房子,坐在那里,看你的明天。可以看出,这两种格式之间的差异,从应力位置。 “屋里坐坐”,“看你的明天”和“房子”“明天”,必须重新读取。如果你把这个词,这个词为主体,压力只能落在后面谓语部分。这是陆俭明同志告诉我。
二,这本书是写得太简单,为什么这么处理一些问题,真相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解释。如果一些读者想知道在这方面多一点,你可以看到一个又一个关于语法一本小书“语法问题”(即将出版)。
1983年8月31日
---------------------------- -------------------------------------------------- -
[目录]章语法单位
1.1语素
1.2字
1.3短语
1.4章词造句
2.1配置语法和词法
2.2重叠
2.3其他
2.4前缀
2 .5后缀
2.6复合
2.7复杂的复合词
2.8立式复合词
3.1第三章分为语音部分词类
3.2词类的共性和个性
3.3级
3.4实词虚词
3.5身体和谓语
3。语音章表6份
4.1名词体字
4.2房地字
4.3倍的字
4.4名词
4.5数词
4.6基地和序
4.8位组合
4.9部有点复杂结构
4.10“两化”和“两节”
4.11数词 4.12量词的
4.13量词
4.14区别词
5.1章谓语动词和形容词区分
5.2分类
5.3动词的及物或不及的
> 5.4 - 对象的动词和句子
5.5名助动词
5.6
5.7将可能是能够得到(DE)
5.8米的愿意愿意愿意愿意要
5.9应
5.10许浚
价值5.11
5.12
5.13不要说什么好的
5.14动词重叠
5.15动词后缀 5.16的性质和状态形容词
5.17名词字
5.18“多”和“少”的
5.19谓词体字
6.1章代词代词的性质和分类
6.2代词
6。 3我,你,他,他们
6.4,我们让你
6.5自己
6.6人
6.7,我们指导大家
6.8代词
6.10在那一刻起,这个从未见过在这里和那里
6.11某某这么样,所以这么样
6.12疑问代词 6.13
6.14谁什么在哪里
6.15怎么怎么样
6.16疑问代词的用法非疑问
第七章主谓结构
7.1主语和谓语
7.2倍的主体和主题 7.3患者处所,标的物的工具
7.4主语谓语 7.5谓词类型
7.6语音谓语形容词谓词的身体部位
7.7
7.8由动词“是”一个谓词
7.9主谓结构作谓语
7.10“结构组成的句子章
8.1动词结构谓词和对象
> 8.2的主要对象和关系
8.3应用粘接型动词动词结构和模块化结构
8.4对象的地点和时间,对象
8.6准对象
> 8.7双宾语
8.8虚指对象
8.9度对象
8.10谓词对象
8。 11声明的参照对象和对象引用章
9.1补补结构和对象比较
9.2胶粘剂动词动词结构和模块化结构 9.3结果补
9.4定向补充 BR /> 9.5
9.6可以补充
9.7可以补充“得到”
9.8状态补
9.9度补充
9.10补引申义
9.11补紧缩的形式建设
章偏正结构
10.1改性剂和中心词
10.2定语和状语的区别
10.3写上“与”和“地面”
10.4定语和“
10.5平价部分结构
10.6定语
10.7准胶粘剂的类型结构和模块化结构
10.8多项式偏正面结构
10.9定语顺序
10.10状语词组
10.11和中心副词短语
10.12特质特质形容词短语
第十一章工会结构
11.1连接词连接
11.2 POS联体结构和谓词联合结构
11.3关节结构逻辑意义
第十二章SVC SVC
12.1性质和结构
12.2 N与V?感的触摸
12.3 V?组成乐队“a”或“乐”,甚至这种结构
12.4从动词“来”,“走出去”SVC
从动词“要”由SVC
12.6 12.5动词“有”,包括SVC
12.7动词“给”,由SVC
13.1第十三章介词和介词短语动词和介词
13.2介词的
13.3
13.4,并打电话让相同
13.6在
13.7,把
13.9 13.8
14.1第十四章副词副词和形容词
14.2副词后缀“A”
14.3重叠范围副词副词
<br 14.4
14.5度副词
14.6的时间副词的/> 14.7
第十五章否定副词疑问句和祈使句
15.1疑问句
15.2祈第十六章
16.1模态模态组合层次
16.2?挺身而出
16.3?现在这样做的权利吗? ?
16.4呕啊唉生活玫瑰呢?贝尔有
16.5句子暂停和模态
复句第十七章
17.1单一的句子和复杂句子
17.2分句之间的联系
17.3复杂的句子和连词第十八章省略和倒装
18 .1省略倒装
18.2指数
在线在这方面的讨论总结如下:
朱文法讲义德熙< >>的一些问题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教学中心的朱德熙>> <<语法讲义作为参考,但是这本书和现代中国系北京大学“中国现代版“和高等教育有很大的分歧,我不知道什么时候的时候,考试的时候如何的话题。
我复习遇到的一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希望给予解答
1,“时间”,朱先生说,这意味着的单词量做后面的动词对象时,这意味着经历有多长,例如,寻找你很长一段时间\月\时间在这里真的是字对象做一件事吗?
2代词的原因之一,她说,当谈到在正式(如会议音箱),有时也用“他们”而不是“我”,如“同志讲话极大地鼓舞了自己,”那是对不对?
另外,朱先生的语法概念,语法结构是非常不同的其他国家,如准对象,如准定语等,有必要做吗?
另外,这本书是没有必要认真检讨,因为除了顶端原因,这本书的版本太旧了。打架有什么建议。 RE:语法讲座关于< >>朱德熙一些问题的
朱德熙先生的“语法讲义”是一部杰作结构语法,不理解的结构分布和学说直接组成原理不能阅读这本书。
时间词是词体,如果被视为补充,身体修饰谓语字,这在理论上会出现矛盾。朱德熙先生从分布理论,这个词是动词宾语后的时间。北京版的“现代中国”朱德熙先生坚持认为,在第317条的解释。黄伯荣,廖旭东先生们主编的“现代汉语”,是补,我还没有看到黄,廖在这方面的解释,但语法结构和语义关系决定,这可能在理解不同的理解。
准定语的语义关系的论点。
在我个人的经验,看到“语法笔记”不能把握了具体的解释,但是从理论体系的角度了解和认识这种观点是从何而来呢。
RE:关于< >>朱德熙的一些语法讲座问题
认为你可以看看“语法问题和答案。”
朱先生也说,“语法笔记”是短暂的,为什么处理的一些问题,并没有说,相关的理论讨论,可以发现在“语法问题和答案。”
“朱先生语法概念,语法结构与别人不同,”我不知道你是谁,书比较,如果是,一般的大学教材“现代中国”比,我我认为,这是因为两者的目的不同,写作只是为了一点点的语法知识传播。
我想,既然你想考北京的大学毕业的外国语言,是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感兴趣,那么朱先生的书必须仔细阅读。
“这本书的版本太旧了,”是的,它似乎,朱先生认为可能有一个更好的解释,该方法还具有一个更新的发展。但是不要忘记,这些新的发展,朱先生竹围研究基金会招录。我个人认为,朱先生是中国现代语法康庄大道走向的第一人。
如果你正在学习的新闻,历史等专业的,你学到的东西,你现在可以访问它。如果你想毕业语言学,朱先生的书,是一个必须看到的,可能更多地取决于“老”版本,如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这是学术发展的过程。有人说了一定的成绩,他们的祖先不是主流,据我所知,学习现代的中国人从来没有谁做。
当代中国现代语法一般是有理朱德熙先生两个吕叔湘先生提到的结构是中国近代第一本语法书“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的作者之一,但朱德熙先生结构语法比吕叔湘先生完整,全面,系统,应该说,朱德熙先生结构语言学是研究中国现代语法主要代表。
RE:< >>朱德熙一些问题
陆俭明老师曾经提到在未来的现代汉语语法讲座,促进三个方面:1)外国语言学习的语法讲座2)计算语言学,一些可以不记得第三位。这种观点继承北京大学学术研究打开位置。
北京大学现代中国研究能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朱德熙先生亲自感受到的贡献是非常大的,除了他的学术生涯亲自传说,有一个令人鼓舞的落后说,“不切实际的期望”比“手眼底低”做强。现代中国的研究,近年来,新方法,新思路的引入是一种眼高性能,实际结果出来在全国也很有影响。朱德熙先生的结构主义方法应用于古文字研究,也是一个重大的学术贡献。
回顾今年八月论坛风暴,,重读先生魅族林研究中国古代批评,个人认为这是非常中肯的。我认为北大应该反思自己的语言在未来的研究。没有学习中国特色,国外进口之分,“公共机构的学术世界。”在中国古代蒋绍愚先生最近研究的过程“作序的”中国文法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的文章。
论坛担心重温魅族林先生批评的纠纷,就需要实名发帖。我是北大毕业的,我不会让自己心爱的部门中国语言学和耻辱的,但要成为更不愿意看到中国文学中国语言学“少林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北京大学大学中国文学应该是一片汪洋。我觉得这个论坛的存在也逐渐证明这一点。
英美文学论文题目是:英语语法与汉语语法的区别
题目是:英语语法与汉语语法的区别,要5000字,谁能为我提供,重谢!我的QQ961856752一、汉语语法研究现状
自1898年《马氏文通》面世至今,汉语语法研究历经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和
进步,从一开始的模仿到今天的自觉与成熟,从一开始着眼于语言共性到后来着
眼于语言个性再到今天将共性与个性并重,汉语语法的研究发展到现在,无论是
视野、队伍,还是方法、成果,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状态。
但是,与其他语言,特别是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汉语在语法上有太多的例
外和特殊。当我们努力揭示汉语语法原貌的时候,发现汉语在语法中还存在着许
多说不清的问题和现象,汉语语法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
(一)本位问题
“本位”问题是汉语语法研究百年来的中心问题之一。
《马氏文通》(1898)模仿拉丁语语法体系,接受词法的重要性,认为通过
各种词类的说明和解释就能够说明汉语语法的规则,马建忠先生提出“句读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
读焉”,采用“字(word)”本位的语法体系。
1924年,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则采用句成分本位的语法体系。
黎锦熙先生是继马建忠先生之后用西方传统语法理论来解释现代汉语白话文语
法最有成就的学者,他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的“引论”中说:“诸
君知道近来研习文法的新潮么?简单说,就可叫做‘句本位’的文法。”195
年重版序言中,黎锦熙先生又说:“《新著国语文法》的优点就在于把‘句本位
做中心,把组成句子的六种成分做出发的重点”。
1982年,朱德熙先生在《中国语文》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语法分析和语法
体系》,提出了反对“句本位”的观点,他认为“汉语的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
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句子不过是独立的词组”,“把各类词组的结构都足
够详细地描写清楚了,那么句子的结构实际上也就描写清楚了”。同年的《语法
讲义》和1985年出版的《语法答问》,都更加明确了先生“词组本位”的语法体
系,对以后的中国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94年,徐通锵先生在《世界汉语教学》连续发表了《“字”和汉语的句
法结构》和《“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两篇论文,异军突起,提出了字本位
的研究思路,他认为:字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其特点就是一个音节关联一个
概念,形成一个“1个字-1个音节-1个概念”的基础性结构格局。
同年,邢福义先生在华中师大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上提出的是“小句中枢
说”,第二年(1995)在《中国语文》上发表了论文《小句中枢说》,第三年(1996
出版《汉语语法学》,他在导言中明确提出“本书的语法系统,是‘小句中枢’
语法系统”,认为小句在汉语语法系统中处于中枢地位。
除了这些单本位的语法体系主张之外,还有复本位的语法体系。比如张志公
的词和句复本位体系,还有马庆株提出的词和词组复本位体系,等等。
(二)语法单位的划界问题
语法单位的划界问题是本位问题的另一种表现。一般都认为汉语语法单位有
四级:语素、词、短语、句子。但是在对这些语法单位划界区分的过程中,会有
归类两难的情况;因此,为了解释这些语法现象,也有其他关于汉语语法单位的
认识。
首先是关于叫“词素”还是叫“语素”的不同认识。“词素”和“语素”
两个术语均是英语“morpheme”的汉译,起初译作“词素”,1958年吕叔湘先生根据朱德熙先生的建议改译为“语素”
①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词素”
“语素”两个术语便普遍出现于研究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的论著和相关的教材之
中;70年代末以来的著述采用“语素”的越来越多,并出现了不少阐述选择理
由的论著。
其次,吕叔湘先生在区分短语和复合词时,把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单位叫做
短语词。他认为在词和短语的划分上,语法原则和词汇原则有时候有矛盾;这种
矛盾可以用“语法的词”和“词汇的词”这样不同的名称来解决;可是这种做法
还不能办到,因此,在语法上可以认为是一个词、而词汇上宁可认为是一个短语
的“中间物”,可以称为“短语词”。
②
还有,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构成复句的单位可以叫“小句”;如何进
一步明确小句和单句之间的关系呢?邢福义先生的小句中枢说,便提出了语法单
位是语素、词、短语、小句的观点。
③
此外,郭锐老师根据话语片段在话语组织中表现出的相互区别的本质特征
将汉语语法单位分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是语素和语素组,第二层级是词和词组
第三层级是小句和小句组,第四层级是句子。
④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如何划界、如何定义、如何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
一个需要不断进行研究的问题。本文要讨论的纠葛现象便源于此。
(三)语法现象归类问题
如果说划界是自上而下的研究,那么归类就是自下而上的分析。每一个语法
单位的细化研究都需要进一步分类。比如语素,一般有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之
分,在成词与不成词之间,就回到了词和语素划界的问题。
在诸多汉语语法区分归类的问题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在上世纪50年代就
有过的三次大规模的讨论,一次是词类区分问题,一次是主宾语问题,还有一次
是单复句的划分问题。
传统的语法研究都是从词类开始的,但是因为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
化,所以划分词类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有关这个问题的
分歧主要集中在汉语的词能不能分类、以什么标准分类,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词类
系统,对那些多功能的词应该怎样处理这样几个方面。高名凯先生就认为汉语的
①吕叔湘.语言和语言学[J].语文学习.1958(2)
②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③邢福义.小句中枢说[J].中国语文,1995(6)
④郭锐.汉语语法单位及其相互关系[J].汉语学习,1996(1)实词不能分类。
①
张斌、胡裕树二位老师则认为汉语有词类的分别,而且主张根
据不同的语言特点做具体的分析,区分词类不能离开结构去谈意义。
②
周祖谟先
生主张按照词的句法作用和词法特点来划分词类,并对兼类词的识别问题提出了
重要看法。
③
到目前为止,划分词类的三个标准——意义、形态、语法功能——
已经取得了共识,大家对兼类词也有了一致的看法;但实词和虚词应该如何划分
副词是虚词还是实词,实词有哪些小类、如何看待区别词,叹词和拟声词又应该
如何归类等问题,都未能有统一的认识。
汉语的主语和宾语问题的讨论从1955年7月到1956年4月,历时近一年
讨论的焦点是究竟从结构形式出发确定主语宾语,还是从意义出发确定主语宾
语。最终肯定了形式与意义统一的原则,周祖谟、张志公、胡裕树、张斌、曹伯
韩各位先生都表达了相同或相似的看法:确定主语和宾语的范围必须同时顾及结
构和意义。
④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中专门谈到:“从语义
方面看,名词和动词之间,也就是事物和动作之间,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关系,绝
不限于施事和受事;主语和宾语不是相互对待的两种成分,主语是对谓语而言
宾语是对动语而言的。但是就句法成分来看,宾语和补语如何区分,状语的构成
材料的多样性的认识,也都依然存在复杂情况”。
至于单复句问题最直接的分歧就是汉语到底需不需要有单复句之分,虽然大
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区分,但是到现在为止都还存在不同的声音。单复句应该有区
分,但又没有明确界限;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一直在继续。
其他语法现象的归类,在短语的结构类、句类、句型、句式中都有或多或少
的表现。归类不清是因为界限不清,界限不清是因为语法现象情况复杂。所以
现代汉语语法中便有了种种纠葛。
二、什么是现代汉语语法纠葛
这里所说的纠葛,主要就是指相邻的两个语法单位、或同一语法单位的不同
类别之间界限模糊,总有一些语法现象在归属上存在归类两难的复杂情况。
“纠葛”一词出现于语言研究领域,可见于吕叔湘先生的《语文常谈》
(1981),他在书中第三章就提出“形音义的纠葛”,以说明存在于字中形音义
的错综复杂的情形。在语法研究领域中,已有许多专家学者对这种错综复杂的纠
①高名凯.关于汉语的词类分别[J].中国语文,1953(10)
②文炼,胡附.谈词的分类[J].中国语文,1954.
③中国语文编辑部编.划分词类的标准[J].汉语的词类问题[C].北京:中华书局,1956.
④吕冀平等.汉语的主语宾语问题[M].北京:中华书局,1956.葛现象做出了或多或少、或点或面的描述和解释,只是没有叫做“纠葛”而已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中说,“由于汉语缺乏发达的形
态,许多语法现象就是渐变而不是顿变,在语法分析上就容易遇到各种‘中间状
态’。”这里的中间状态就是本文所讨论的“归类两难”的表现之一。
黎千驹先生于2005年在《云梦学刊》第26卷第1期上发表论文《论现代汉
语语法单位及词类的模糊性》,将语义学中的模糊性概念带进了语法研究,指出
语法单位及词类划界中存在的“中间状态”,明确指出语法单位和词类在划分中
的模糊性。
1993年,邢福义先生在《世界汉语教学》上发表论文《汉语复句与单句的
对立和纠结》,指出:“长期以来,人们为现代汉语的单复句界限问题所困扰,企
图找到把二者一刀两断的标准。”在《语法研究入门·复句》(2003)中也说到
“客观世界中,甲事物和乙事物往往没有绝对明确的界限。事实上,复句与单句
之间既有对立,又有纠结。”这里,邢先生把这种单复句之间难以划分清楚界限
的问题叫做“纠结”。
莫超老师在1999年发表于《甘肃高师学报》上的《汉语语法单位教学的难
点及其相应的办法》一文中也提到“汉语语法单位一般认为又四级:语素、词
短语和句子。在相邻语法单位之间总有一些‘两属’的语言现象,在最复杂的语
法单位——句子中更是存在着难以理顺的定义纠结。”
“中间状态”、“语法单位的模糊性”以及“纠结”,与本文所要讨论的现
代汉语语法纠葛现象一样,都是指各级语法单位之间出现的归类两难现象。划界
也好归类也罢,其实是一回事。正如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
中所说“摆问题自然摆的是实质性问题,纯粹名称问题不去纠缠,比如‘量词’
‘单位词’、‘单位名词’,就不值得争论。”但是当名称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影响
时,“也有不纯粹是名称问题的名称问题,比如‘短语’、‘词组’和‘结构’”,
就需要摆出来说清楚一些了。
三、现代汉语汉语语法纠葛现象产生的原因
汉语语法之所以存在纠葛现象,究其根本,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汉语语法
研究的状况,二是汉语语法自身的特点。
第一,汉语语法研究状况导致汉语语法纠葛。
众所周知,汉语语法学是在西方研究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氏文
通》模仿拉丁语的语法体系,《新著国语文法》模仿英语语法体系,两位作者均以西方语法为蓝本给汉语语法浇铸了一层外壳。虽然之后的专家学者们开始逐渐
意识到这层外壳并不与汉语语法本身相贴合,但也只能是以这个并不合适的外壳
为坐标,不断地探索汉语语法的特点,做着进一步的修补工作,让这个外壳尽可
能地和汉语语法更贴合一些。
因此,无论是语法体系还是名称术语,都对《马氏文通》有着相当的保留和
继承。当汉语语法的特点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清晰的时候,学者们便开始不断
地对某些名称的内涵和外延做出进一步的调整。传统认识的影响和汉语语法现实
之间产生了差异,语素、字、词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复杂,短语和句子之间也
存在纠缠不清的现象,这就产生了汉语语法单位之间的纠葛。
在汉语语法的研究中,从相关语法单位的定义中也能够看出纠葛成因,因为
许多概念都是相互定义的。比如说到副词,一般都说大部分副词是用作状语的
而说到状语,又说状语可以由副词充当。这种状态也会造成汉语语法单位之间的
纠葛。
第二,汉语语法的特点。
关于汉语语法的特点,大家提出的观点和进行的讨论已经很多了。最基本的
特点有二,一是汉语是单音节语,二是汉语没有形态(说缺乏形态更为恰当)。
在进一步细化研究之后,目前已达成共识的汉语语法特点主要有:汉语词类跟句
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
基本上是一致的;汉语语法最主要的语法手段是语序和虚词;汉语中量词和语气
词的使用非常丰富。除此之外,汉语语法的特点还应包括:结构独特、灵活多变
注重意合。
②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缺乏形态。这是汉语最基本的语法特点,在三十年代就已逐渐明确。准确
地说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所以词类跟句法成分
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所以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
本一致,所以汉语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所以划分词类就显得十分复杂,所以语
法单位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产生纠葛。
2.结构独特。和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主要表现在主谓结构和动补结构的独
特性上。主谓结构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可以加进去语气词,可以停顿,比如“他上
学了——他啊,上学了”。主谓结构可以作谓语,构成主谓谓语句。
动补结构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谓语中心的后边跟着的不都是宾语,这和西方
①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②龚千炎.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J].语法研究入门[M].商务印书馆,2003语言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汉语语法里补语类型众多,许多时候和宾语一起出现
或是与宾语的形式相同,给人带来困扰。
其他比如存现句,方位短语做主语,而施事却出现在宾语位置上;再如兼语
句和连谓句,谓语出现多个谓词性成分。这些都是汉语语法所特有的现象。
3.灵活多变。汉语句子内部的次序比较灵活,可以改变其内部次序而不改变
句子的基本意思。比如:
a.我还没有看这本书。
这本书我还没有看。
我这本书还没有看。
b.一面锦旗挂在墙上。
有一面锦旗挂在墙上。
墙上挂着一面锦旗。
c.仪仗队好威武啊!
好威武啊,仪仗队!
短语也可以改变语序,意思不变。比如:
a.方言调查——调查方言
b.又大又圆——又圆又大
c.很好——好得很
但更多的是意思发生了改变,比如:
a.内容丰富——丰富内容
b.后面的小孩——小孩的后面
c.好商量——商量好
d.语法传统——传统语法
意思不变,所以句式选择丰富多样,“一样话可以百样说”;意思变化,所
以汉语表达充满睿智,言外之意,随形而动,比如“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变与不变之间,就产生了语法现象的纠葛。
4.注重意合。汉语注重意合,常常不用或少用连接手段,语言中词与词、句
与句的组合经常是凭借语义上的关系和联想达成的。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纲要
(1946)中说“复合句里既有两个以上的句子形式,它们之间的联系有时候是以
意会的,叫做‘意合法’,例如,‘你死了,我当和尚。’”
在汉语口语中,许多词语可以省略。(1)当上下文和情景确定时,名词、代词可以省略。比如:
a.“高兴了吧?”
“是啊,谢谢啦!”
b.她是一位母亲,也是一个女儿。
(2)有时,“是”、“有”、“在”这几个动词可以省略。比如:
a.窗外一副繁华的街景。
b.老太太已经80岁了。
c.书啊,桌上呢。
(3)特别是意合法的使用,省略掉虚词。比如:
a.买不起别买。
b.没戴眼镜看不见。
c.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意合之后的语法形式不再具有所属语法单位的典型性。有的区别不大,比如
“她是一位母亲,也是一个女儿”,主语承前省略,依然是一个复句;有的区别
明显,比如“窗外一副繁华的街景”,省略掉了“是”,谓语从谓词性短语变成
了名词性短语;还有的就为语法的研究带来了困扰,比如“没戴眼镜看不见”
省略了表示原因的关联词,从形式上看是单句,从逻辑语义上看则是复句,于是
就造成了语法现象的纠葛。
第二章语素,语素和词之间的纠葛现象
一、语素和词素
在现代汉语语法学中,有一个与英语“morpheme”概念大体相当的概念,这
个概念在建立之初被叫做“字”,后来随着国外语言学理论的译介,被叫做“词
素”或者“语素”。这两个术语均是对“morpheme”的汉译。探讨究竟是“语
素”还是“词素”,不仅仅是两个不同术语的问题,而且表现出大家对这样一个
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本身的范围和功能认识的不同,这对于进一步区分语素
和词是非常重要的。
“morpheme”一词出自美国描写语言学派,最早被译作“形素”,后起译名
是“词素”;在“词素”流行的同时,“语素”这个名称出现了,朱德熙先生和
自1898年《马氏文通》面世至今,汉语语法研究历经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和
进步,从一开始的模仿到今天的自觉与成熟,从一开始着眼于语言共性到后来着
眼于语言个性再到今天将共性与个性并重,汉语语法的研究发展到现在,无论是
视野、队伍,还是方法、成果,都呈现出生机勃勃的状态。
但是,与其他语言,特别是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汉语在语法上有太多的例
外和特殊。当我们努力揭示汉语语法原貌的时候,发现汉语在语法中还存在着许
多说不清的问题和现象,汉语语法研究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景象。
(一)本位问题
“本位”问题是汉语语法研究百年来的中心问题之一。
《马氏文通》(1898)模仿拉丁语语法体系,接受词法的重要性,认为通过
各种词类的说明和解释就能够说明汉语语法的规则,马建忠先生提出“句读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
读焉”,采用“字(word)”本位的语法体系。
1924年,黎锦熙先生的《新著国语文法》则采用句成分本位的语法体系。
黎锦熙先生是继马建忠先生之后用西方传统语法理论来解释现代汉语白话文语
法最有成就的学者,他在1924年出版的《新著国语文法》的“引论”中说:“诸
君知道近来研习文法的新潮么?简单说,就可叫做‘句本位’的文法。”195
年重版序言中,黎锦熙先生又说:“《新著国语文法》的优点就在于把‘句本位
做中心,把组成句子的六种成分做出发的重点”。
1982年,朱德熙先生在《中国语文》第一期上发表论文《语法分析和语法
体系》,提出了反对“句本位”的观点,他认为“汉语的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
的构造原则基本一致”,“句子不过是独立的词组”,“把各类词组的结构都足
够详细地描写清楚了,那么句子的结构实际上也就描写清楚了”。同年的《语法
讲义》和1985年出版的《语法答问》,都更加明确了先生“词组本位”的语法体
系,对以后的中国汉语语法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94年,徐通锵先生在《世界汉语教学》连续发表了《“字”和汉语的句
法结构》和《“字”和汉语研究的方法论》两篇论文,异军突起,提出了字本位
的研究思路,他认为:字是汉语的基本结构单位,其特点就是一个音节关联一个
概念,形成一个“1个字-1个音节-1个概念”的基础性结构格局。
同年,邢福义先生在华中师大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上提出的是“小句中枢
说”,第二年(1995)在《中国语文》上发表了论文《小句中枢说》,第三年(1996
出版《汉语语法学》,他在导言中明确提出“本书的语法系统,是‘小句中枢’
语法系统”,认为小句在汉语语法系统中处于中枢地位。
除了这些单本位的语法体系主张之外,还有复本位的语法体系。比如张志公
的词和句复本位体系,还有马庆株提出的词和词组复本位体系,等等。
(二)语法单位的划界问题
语法单位的划界问题是本位问题的另一种表现。一般都认为汉语语法单位有
四级:语素、词、短语、句子。但是在对这些语法单位划界区分的过程中,会有
归类两难的情况;因此,为了解释这些语法现象,也有其他关于汉语语法单位的
认识。
首先是关于叫“词素”还是叫“语素”的不同认识。“词素”和“语素”
两个术语均是英语“morpheme”的汉译,起初译作“词素”,1958年吕叔湘先生根据朱德熙先生的建议改译为“语素”
①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词素”
“语素”两个术语便普遍出现于研究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的论著和相关的教材之
中;70年代末以来的著述采用“语素”的越来越多,并出现了不少阐述选择理
由的论著。
其次,吕叔湘先生在区分短语和复合词时,把介于词和短语之间的单位叫做
短语词。他认为在词和短语的划分上,语法原则和词汇原则有时候有矛盾;这种
矛盾可以用“语法的词”和“词汇的词”这样不同的名称来解决;可是这种做法
还不能办到,因此,在语法上可以认为是一个词、而词汇上宁可认为是一个短语
的“中间物”,可以称为“短语词”。
②
还有,句子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构成复句的单位可以叫“小句”;如何进
一步明确小句和单句之间的关系呢?邢福义先生的小句中枢说,便提出了语法单
位是语素、词、短语、小句的观点。
③
此外,郭锐老师根据话语片段在话语组织中表现出的相互区别的本质特征
将汉语语法单位分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是语素和语素组,第二层级是词和词组
第三层级是小句和小句组,第四层级是句子。
④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如何划界、如何定义、如何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
一个需要不断进行研究的问题。本文要讨论的纠葛现象便源于此。
(三)语法现象归类问题
如果说划界是自上而下的研究,那么归类就是自下而上的分析。每一个语法
单位的细化研究都需要进一步分类。比如语素,一般有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之
分,在成词与不成词之间,就回到了词和语素划界的问题。
在诸多汉语语法区分归类的问题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在上世纪50年代就
有过的三次大规模的讨论,一次是词类区分问题,一次是主宾语问题,还有一次
是单复句的划分问题。
传统的语法研究都是从词类开始的,但是因为汉语缺乏严格意义上的形态变
化,所以划分词类一直是汉语语法研究中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有关这个问题的
分歧主要集中在汉语的词能不能分类、以什么标准分类,应该建立什么样的词类
系统,对那些多功能的词应该怎样处理这样几个方面。高名凯先生就认为汉语的
①吕叔湘.语言和语言学[J].语文学习.1958(2)
②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③邢福义.小句中枢说[J].中国语文,1995(6)
④郭锐.汉语语法单位及其相互关系[J].汉语学习,1996(1)实词不能分类。
①
张斌、胡裕树二位老师则认为汉语有词类的分别,而且主张根
据不同的语言特点做具体的分析,区分词类不能离开结构去谈意义。
②
周祖谟先
生主张按照词的句法作用和词法特点来划分词类,并对兼类词的识别问题提出了
重要看法。
③
到目前为止,划分词类的三个标准——意义、形态、语法功能——
已经取得了共识,大家对兼类词也有了一致的看法;但实词和虚词应该如何划分
副词是虚词还是实词,实词有哪些小类、如何看待区别词,叹词和拟声词又应该
如何归类等问题,都未能有统一的认识。
汉语的主语和宾语问题的讨论从1955年7月到1956年4月,历时近一年
讨论的焦点是究竟从结构形式出发确定主语宾语,还是从意义出发确定主语宾
语。最终肯定了形式与意义统一的原则,周祖谟、张志公、胡裕树、张斌、曹伯
韩各位先生都表达了相同或相似的看法:确定主语和宾语的范围必须同时顾及结
构和意义。
④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中专门谈到:“从语义
方面看,名词和动词之间,也就是事物和动作之间,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关系,绝
不限于施事和受事;主语和宾语不是相互对待的两种成分,主语是对谓语而言
宾语是对动语而言的。但是就句法成分来看,宾语和补语如何区分,状语的构成
材料的多样性的认识,也都依然存在复杂情况”。
至于单复句问题最直接的分歧就是汉语到底需不需要有单复句之分,虽然大
多数人都认为应该区分,但是到现在为止都还存在不同的声音。单复句应该有区
分,但又没有明确界限;这个问题的研究和讨论一直在继续。
其他语法现象的归类,在短语的结构类、句类、句型、句式中都有或多或少
的表现。归类不清是因为界限不清,界限不清是因为语法现象情况复杂。所以
现代汉语语法中便有了种种纠葛。
二、什么是现代汉语语法纠葛
这里所说的纠葛,主要就是指相邻的两个语法单位、或同一语法单位的不同
类别之间界限模糊,总有一些语法现象在归属上存在归类两难的复杂情况。
“纠葛”一词出现于语言研究领域,可见于吕叔湘先生的《语文常谈》
(1981),他在书中第三章就提出“形音义的纠葛”,以说明存在于字中形音义
的错综复杂的情形。在语法研究领域中,已有许多专家学者对这种错综复杂的纠
①高名凯.关于汉语的词类分别[J].中国语文,1953(10)
②文炼,胡附.谈词的分类[J].中国语文,1954.
③中国语文编辑部编.划分词类的标准[J].汉语的词类问题[C].北京:中华书局,1956.
④吕冀平等.汉语的主语宾语问题[M].北京:中华书局,1956.葛现象做出了或多或少、或点或面的描述和解释,只是没有叫做“纠葛”而已
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中说,“由于汉语缺乏发达的形
态,许多语法现象就是渐变而不是顿变,在语法分析上就容易遇到各种‘中间状
态’。”这里的中间状态就是本文所讨论的“归类两难”的表现之一。
黎千驹先生于2005年在《云梦学刊》第26卷第1期上发表论文《论现代汉
语语法单位及词类的模糊性》,将语义学中的模糊性概念带进了语法研究,指出
语法单位及词类划界中存在的“中间状态”,明确指出语法单位和词类在划分中
的模糊性。
1993年,邢福义先生在《世界汉语教学》上发表论文《汉语复句与单句的
对立和纠结》,指出:“长期以来,人们为现代汉语的单复句界限问题所困扰,企
图找到把二者一刀两断的标准。”在《语法研究入门·复句》(2003)中也说到
“客观世界中,甲事物和乙事物往往没有绝对明确的界限。事实上,复句与单句
之间既有对立,又有纠结。”这里,邢先生把这种单复句之间难以划分清楚界限
的问题叫做“纠结”。
莫超老师在1999年发表于《甘肃高师学报》上的《汉语语法单位教学的难
点及其相应的办法》一文中也提到“汉语语法单位一般认为又四级:语素、词
短语和句子。在相邻语法单位之间总有一些‘两属’的语言现象,在最复杂的语
法单位——句子中更是存在着难以理顺的定义纠结。”
“中间状态”、“语法单位的模糊性”以及“纠结”,与本文所要讨论的现
代汉语语法纠葛现象一样,都是指各级语法单位之间出现的归类两难现象。划界
也好归类也罢,其实是一回事。正如吕叔湘先生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1979
中所说“摆问题自然摆的是实质性问题,纯粹名称问题不去纠缠,比如‘量词’
‘单位词’、‘单位名词’,就不值得争论。”但是当名称问题有了更深层次的影响
时,“也有不纯粹是名称问题的名称问题,比如‘短语’、‘词组’和‘结构’”,
就需要摆出来说清楚一些了。
三、现代汉语汉语语法纠葛现象产生的原因
汉语语法之所以存在纠葛现象,究其根本,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汉语语法
研究的状况,二是汉语语法自身的特点。
第一,汉语语法研究状况导致汉语语法纠葛。
众所周知,汉语语法学是在西方研究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马氏文
通》模仿拉丁语的语法体系,《新著国语文法》模仿英语语法体系,两位作者均以西方语法为蓝本给汉语语法浇铸了一层外壳。虽然之后的专家学者们开始逐渐
意识到这层外壳并不与汉语语法本身相贴合,但也只能是以这个并不合适的外壳
为坐标,不断地探索汉语语法的特点,做着进一步的修补工作,让这个外壳尽可
能地和汉语语法更贴合一些。
因此,无论是语法体系还是名称术语,都对《马氏文通》有着相当的保留和
继承。当汉语语法的特点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清晰的时候,学者们便开始不断
地对某些名称的内涵和外延做出进一步的调整。传统认识的影响和汉语语法现实
之间产生了差异,语素、字、词之间的关系就显得非常复杂,短语和句子之间也
存在纠缠不清的现象,这就产生了汉语语法单位之间的纠葛。
在汉语语法的研究中,从相关语法单位的定义中也能够看出纠葛成因,因为
许多概念都是相互定义的。比如说到副词,一般都说大部分副词是用作状语的
而说到状语,又说状语可以由副词充当。这种状态也会造成汉语语法单位之间的
纠葛。
第二,汉语语法的特点。
关于汉语语法的特点,大家提出的观点和进行的讨论已经很多了。最基本的
特点有二,一是汉语是单音节语,二是汉语没有形态(说缺乏形态更为恰当)。
在进一步细化研究之后,目前已达成共识的汉语语法特点主要有:汉语词类跟句
法成分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
基本上是一致的;汉语语法最主要的语法手段是语序和虚词;汉语中量词和语气
词的使用非常丰富。除此之外,汉语语法的特点还应包括:结构独特、灵活多变
注重意合。
②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缺乏形态。这是汉语最基本的语法特点,在三十年代就已逐渐明确。准确
地说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汉语缺乏形态变化,所以词类跟句法成分
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所以汉语句子的构造原则跟词组的构造原则基
本一致,所以汉语主要依靠语序和虚词,所以划分词类就显得十分复杂,所以语
法单位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产生纠葛。
2.结构独特。和印欧语系的语言相比,主要表现在主谓结构和动补结构的独
特性上。主谓结构的主语和谓语之间可以加进去语气词,可以停顿,比如“他上
学了——他啊,上学了”。主谓结构可以作谓语,构成主谓谓语句。
动补结构的独特性主要表现为谓语中心的后边跟着的不都是宾语,这和西方
①朱德熙.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②龚千炎.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J].语法研究入门[M].商务印书馆,2003语言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汉语语法里补语类型众多,许多时候和宾语一起出现
或是与宾语的形式相同,给人带来困扰。
其他比如存现句,方位短语做主语,而施事却出现在宾语位置上;再如兼语
句和连谓句,谓语出现多个谓词性成分。这些都是汉语语法所特有的现象。
3.灵活多变。汉语句子内部的次序比较灵活,可以改变其内部次序而不改变
句子的基本意思。比如:
a.我还没有看这本书。
这本书我还没有看。
我这本书还没有看。
b.一面锦旗挂在墙上。
有一面锦旗挂在墙上。
墙上挂着一面锦旗。
c.仪仗队好威武啊!
好威武啊,仪仗队!
短语也可以改变语序,意思不变。比如:
a.方言调查——调查方言
b.又大又圆——又圆又大
c.很好——好得很
但更多的是意思发生了改变,比如:
a.内容丰富——丰富内容
b.后面的小孩——小孩的后面
c.好商量——商量好
d.语法传统——传统语法
意思不变,所以句式选择丰富多样,“一样话可以百样说”;意思变化,所
以汉语表达充满睿智,言外之意,随形而动,比如“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变与不变之间,就产生了语法现象的纠葛。
4.注重意合。汉语注重意合,常常不用或少用连接手段,语言中词与词、句
与句的组合经常是凭借语义上的关系和联想达成的。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纲要
(1946)中说“复合句里既有两个以上的句子形式,它们之间的联系有时候是以
意会的,叫做‘意合法’,例如,‘你死了,我当和尚。’”
在汉语口语中,许多词语可以省略。(1)当上下文和情景确定时,名词、代词可以省略。比如:
a.“高兴了吧?”
“是啊,谢谢啦!”
b.她是一位母亲,也是一个女儿。
(2)有时,“是”、“有”、“在”这几个动词可以省略。比如:
a.窗外一副繁华的街景。
b.老太太已经80岁了。
c.书啊,桌上呢。
(3)特别是意合法的使用,省略掉虚词。比如:
a.买不起别买。
b.没戴眼镜看不见。
c.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意合之后的语法形式不再具有所属语法单位的典型性。有的区别不大,比如
“她是一位母亲,也是一个女儿”,主语承前省略,依然是一个复句;有的区别
明显,比如“窗外一副繁华的街景”,省略掉了“是”,谓语从谓词性短语变成
了名词性短语;还有的就为语法的研究带来了困扰,比如“没戴眼镜看不见”
省略了表示原因的关联词,从形式上看是单句,从逻辑语义上看则是复句,于是
就造成了语法现象的纠葛。
第二章语素,语素和词之间的纠葛现象
一、语素和词素
在现代汉语语法学中,有一个与英语“morpheme”概念大体相当的概念,这
个概念在建立之初被叫做“字”,后来随着国外语言学理论的译介,被叫做“词
素”或者“语素”。这两个术语均是对“morpheme”的汉译。探讨究竟是“语
素”还是“词素”,不仅仅是两个不同术语的问题,而且表现出大家对这样一个
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本身的范围和功能认识的不同,这对于进一步区分语素
和词是非常重要的。
“morpheme”一词出自美国描写语言学派,最早被译作“形素”,后起译名
是“词素”;在“词素”流行的同时,“语素”这个名称出现了,朱德熙先生和
本文标题: 朱德熙语法讲义读后感(朱德熙《语法讲义》读书笔记)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11591.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