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思勰的齐民要术,《齐民要术》是中国北魏的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书名中的...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由序、杂说和正文三大部分组成。正文共92篇,分10卷。他的人工选择思想形成是受到中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的影响。指的就是《齐民要术》。 他的家境虽然不是很富裕,但却拥有大量藏书,使他从小就有机会博览群书,从中汲取各方面的知识,为他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基础。他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向一些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农请教,获得不少农业方面的生产知识。中年以后,他又回到自己的故乡,开始经营农牧业,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和放牧活动,对农业生产有亲身体验,掌握多种农业生产技术。
生命科学史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生命科学史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命科学史是一部思想史,它揭示了人类思考和解决生物学问题的思想历程。科学史创始人乔治萨顿说的好——“科学史是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科之间的桥梁,它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自然科学的整体形象、人性的形象,从而全面的理解科学、理解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生命科学的研究历程对生物课堂教学有很大的教育价值,上海市二期课改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生命科学史中蕴涵的教育价值对实现新课程的三维目标、对引导教师的教学方式、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很积极的现实意义。
1.灵活运用科学史,渗透民族经精神教育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先进的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在许多方面是落后的。但是,研读科学史,能够找到很多证据表明我们的科学家在许多可比的方面曾经领先于世界,把这些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重点突破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实。例如,中国古代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人工选择、杂交的科学原理;明代学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既是一本医学书、也是一本生物学巨著等;现代的例子有1965年,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蛋白质;中国科学家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的贡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巨大贡献等等。
当然,学科渗透“两纲”还是要注意无缝衔接。例如,高二生命科学中有“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内容,教师在上到这一内容时,正好是11月20日,就增加了一个教学内容“历史上的今天”——介绍了1981年11月20日中国科学家人工合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成就,民族精神的渗透做到了“落雪无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探究“科学史”,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
《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生命科学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学生通过生命科学课程的学习,在今后的个人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应该具备的对生命科学信息的认识与理解、表达与交流、应用与实施、预测与判断、探究与创新的能力,基本养成科学健康的行为习惯与生活态度,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观念、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化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科学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沿着科学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的.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很有意义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部分重复科学家当时的研究历程,例如,高一生命科学教材中有“细胞膜”的内容,细胞膜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和磷脂,教师在教学中介绍了一系列的科学家当年的研究过程,让学生去探究,学生很自然就得出结论,知道了细胞膜的化学成分、结构及其特点,这样的处理比原本教师的“灌输”,效果好了很多。
类似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如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破译遗传密码的过程等,都可以作为探究的材料为课堂教学服务。
3.用科学史导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的导入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生命科学史以其真实性更有助于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理科学习的趣味性,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科学理论。例如,高二生命科学在讲到“遗传信息的转录与翻译”时,教师出示了一张邮票,邮票以第6届欧洲生物化学大会为背景,邮票的图案是克里克整理的RNA遗传密码表,揭示了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中信息的转化;又如,讲到“激素调节”,可以介绍加拿大医生班廷发现胰岛素的实验过程;讲到“条件反射”,介绍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实验。这些导入都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科学史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历史感和批判精神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现代只通过教科书来了解科学的中学生,往往以为科学的理论与生俱来的正确、是万古不变的永恒真理,而从科学发展史上,科学理论的演变先是在黑暗中摸索,继而渐渐地浮现出来的。
另外,科学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全面的科学形象和科学家形象,领悟科学精神和科学的人文性,从而沟通文理,加深对科学本身的理解。在历史上,伟大的科学家都传承独立思考、追求自由的科学精神,传播在人类生活中相当宝贵的协作、友爱、同情和宽容精神。科学史最有利于恢复这样的科学家形象。
这样的例子在《生命科学》教材中比比皆是,例如:近代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是在修道院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进行豌豆杂交试验,而他的伟大成果被埋没了35年之久。教材中添加了有关孟德尔的照片、生平简介及其研究经历,这对学生更好地理解孟德尔的遗传理论埋下了伏笔。又如,DNA的双螺旋结构是两位年轻的科学家——美国生物学家沃Watson和英国物理学家F.Crick发现的。这两位年轻人并不是资深的生物学专家。他们从真正接触DNA结构的研究,到提出DNA双螺旋结构,只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他们默契配合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过程,作为科学家合作研究的典范,在科学界被传为佳话。
总之,重视科学史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用好科学史,让科学史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则需要教师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7年级读后感六百字3篇
【篇一】
北魏诗人贾思勰在他的《齐民要术·栽树》中写到:“时时灌溉,常令润泽。”作为中华儿女,应拥有一颗中华之心,这便需要让五千年的经典文化不断润泽自己的心灵,在文化的浇灌下成长。
翻开这本300页的书,第一感觉,就是它很细腻,没有太多刻板的说文解字,仅仅是清风明月,几度春秋。深夜,窗外繁星点点,在灯下耐心地阅读,于字里行间,寻找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底蕴,给内心深处的那份诗意一抹安宁的气息。
哪个中国人不是听着“床前明月光”,学着“明月何时照我还”长大的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千古的文学,全都沉淀在这一轮明月之中了。多少远行的游子,是否都会在中秋之夜遥望远方,吟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属于中华儿女的,有温度也有感情的千年文化。
说到明月,自然就会提到李白,从“小时不识月”到“对影成三人”,李白对明月的感情甚至可以说是友情,自小相识。身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他就常常饮酒、赏月、写诗,明月,也是李白的情怀吧。
若明月是夜里浅浅的思念,夕阳就是傍晚深深的眷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一句沧桑的感叹,两行千古的诗句,《小王子》里说,“当一个人悲伤的时候,他会爱上看日落。”其实这可能就是中外文化的不同之处,因为我们的诗意不仅仅是悲哀,还有许许多度的情感深藏其中,或许有“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可也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悠悠的眷恋与情思跃然纸上,夕阳也意味着安宁,那就是苏轼那种“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了。
或许又一天黄昏,金色的光辉在我的桌前停留了一瞬,我愿停下手中的事情,凝视这一抹灿然的亮色,让回忆在晚风中纷飞,也找到属于自己的诗意。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细细体会春去秋来,用诗人的目光看山清水秀,何尝不是一种修行。在不自信的时候想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在寂寞的时候想到“独坐幽篁里”,在郁郁寡欢的时候想到“月若无恨月长圆”,也就是让自己悄悄沉醉、融入中华的千年文化了呢。学会汲取积极,调整心态,不断去寻找的自己。
合上书页,不免羡慕于丹老师,不仅在阅读、思考中了解、感受古人的思想,更让自己的美丽与气质由内而外,缓缓散发。书中的文字、语句之间,唤醒诗意,润泽心灵。
【篇二】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马拉拉的巴基斯坦女孩,2021年10月9日,她15岁的平常的一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马拉拉遭到塔利班恐怖组织的枪击。在全世界的帮助下,她活了下来。2021年,马拉拉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成为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故事让我很感动,感动的原因有很多:她和我一样是一名女学生,可是因为生在巴基斯坦这样的国家,女孩读书是不允许的,她偷偷去学校上课,并在父亲的影响下从10岁起就展开了提倡少女教育的活动,她善用每一个公开发表的机会宣扬和平理念,为每个孩子受教育权利呼吁。她在英国广播公司的网站发表在塔利班统治下的生活点滴。正因为这些她成为恐怖分子的攻击目标。
联想到我自己,我也即将满10岁了,每天有父母送去学校上学,吃的好穿的好,学校的环境也好,我永远也不用担心有人会不让我念书,还会因此受到恐怖分子的袭击。可是马拉拉在那样的环境下学习却总是全班第一,让我有些脸红,我问自己,在这样的和平与爱包围的环境下学习,我尽力了吗?我是不是应该学得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呢?想到为了多看一部动画片和妈妈生气,做作业不专心让爸爸发火,作业完成的质量不高让老师批评....有那么多不应该,唉!真后悔啊!
马拉拉在17岁那年去联合国发表了演讲,她谦虚的称自己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个女孩。可是这个女孩的梦想却是如此伟大高尚:让和平降临在每个家庭、每条街道、每座村庄、每个国家。让世界上的每一个男孩和每一个女孩都能获得教育,和同学们一起坐下来读一本书,是每个孩子的权利。
我在如此祥和的环境下学习是件多么幸运的事。要加倍勤奋才能对得起那些世界上还在为争取上学的机会努力的孩子们。
一个孩子,一位老师,一支笔,一本书,足以改变这个世界。
【篇三】
我爱阅读,阅读教人明理、阅读令人聪慧、阅读使人成长!不论是中文书,还是英文书,我都爱读。从古代到现代,从小说、传记到诗歌、散文,我的阅读非常广泛。最近我刚读完了《波西杰克逊》系列小说。
《波西杰克逊》是美国作家雷克莱尔顿写的一套关于希腊神话的现代奇幻冒险小说。他将古希腊神话与21世纪现代青少年的社会生活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想象奇特,为读者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奇幻世界。这套书是美国总统奥巴马钦点的读物,也是中国“兽王”系列作者雨魔推荐的小说,可见这套书的魅力有多大!
其中,最能体现人物真情的一本,就是《波西杰克逊与魔兽之海》。这本书主要讲了海神之子波西、雅典娜之女安娜贝斯和波西的弟弟独眼巨人泰森为了救出被波锲吕克斯抓走的半羊人格洛弗,悄悄离开混血营,最终与战神阿瑞斯之女克拉丽丝救出了朋友,并拿回了金羊毛的故事。读完这本书,我的感触颇深:波西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他原本可以杀死偷走金羊毛并抢走朋友的的独眼坏人波锲吕克斯,但是他却不忍心下手,最终松开了扼住巨人喉咙的手,却因为他的那份善良,让自己落入了敌人的圈套,受了重伤。波西也是一个勇敢的人,因为他不顾个人安危,为了保护朋友,用生命与老对手卢克对抗,就为了换取朋友多一点的逃生的时间;他还是个愿意为别人着想的人,在最后关头,他们只有够一个人做白头三姐妹的车回营地的古希腊金币,就在别人一筹莫展的时候,他放弃了自己回去的想法,按照先知的预言把钱交给了克拉丽丝,并让她带着金羊毛和成功的喜悦回到了营地。书中的他,善良、勇敢、坦率、讲义气,令我印象深刻。
回想我每次在辅导班默写课文时,总是图快,书写不太认真,虽然我是班上第一个默写完的,但是作业本上的字就像一长条蜈蚣,歪歪斜斜的,十分难看,等到作业互批的时候,同学看得非常吃力,经常问我:这是什么单词?那是什么字母?给别人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在读过这本书之后,我领悟到要向波西一样懂得为别人着想,多些理解,学着换位思考,如果是我每次批改这些龙飞凤舞的作业,该多心烦呀!《波西杰克逊》这套书,不但带给我精彩的故事情节,也在学习和生活中启发着我。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看的书也越来越多,慢慢的,阅读成为了一种习惯。从书中我懂得了道理,收获了向上的力量和快乐。我阅读,悦快乐!
如何评价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生平不详)约在6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间写成的一部农学名著.记述了黄河流域下游地
区,即今山西东南部、河北中南部、河南东北部和山东中北部的农业生产,包括了农、
林、牧、渔、副等部门的生产技术知识,堪称为我国古代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
《齐民要术》共10卷92篇,约11余万字,卷端另有“序”和“杂说”.“杂说”系
后人掺入之作.“序”是全书的总纲,包括著者的指导思想、内容范围、资料来源和写
作目的.
著者在“序”中援引大量经典和历史故事,反复阐发“食为政首”的重农思想,强
调“治国之本,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把农业生产提到治国安民(“农为
邦本”)
的高度上来认识.只有农业生产发展了,人民的温饱问题解决了,才能“国富民
安”.
“食为政首”,是贯穿于《齐民要术》的主导思想.它规定了该书的写作范围和内
容,甚至章节安排的次序.正如“序”中所说“起自农耕,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
毕书.”
从农作物栽培,直至制醋作酱,凡与民生直接相关的生活资料的生产,没有不详细
记载的.
《齐民要术》的内容极为丰富.卷一,“耕田”、“收种”(以上栽培总论)、
“种谷”各1篇;卷二,谷类、豆、麦、麻、稻、瓜、瓠、芋等粮食作物栽培各论13篇;
卷三,“种葵”(蔬菜栽培总论)、蔓菁等各论12篇;卷四,“园篱”、“栽树”(园
艺总论)各1篇,枣、桃、李等果树栽培12篇;卷五,栽桑养蚕1篇,榆、白杨、竹以及
染料作物10篇、伐木1篇;卷六,畜、禽及养鱼6篇;卷七,货殖、涂瓮各1篇(酿造总
论)、酿酒4篇;卷八、九,酿造酱、醋,乳酪、食品烹调和储存22篇,煮胶、制墨各1
篇;卷十,“五谷果蓏菜茹非中国(北魏疆域以外地区)物产者”1篇,记热带、亚热
带植物100余种,野生可食植物60余种.综括了农艺、园艺、造林、蚕桑、畜牧、兽医、
选种育种、酿造、烹饪、农产品加工储存,以及备荒、救荒,基本上属于广义的农业范
畴,反映了当时农、林、牧、渔、副多种经营方式亦已具备了较为完整的规模.
“序”中说它对“商贾之事,阙而不录”.其实,书中不录的,是那种弃农经商,
(“舍本逐末”),周流天下,买贱鬻贵,积累资本,重利盘剥农民的富商巨贾之事.
然而,它对季节性较强的农村集市商业活动却非常重视,书中“杂说第三十”对谷类、
葵、榆诸篇有多处记述.集市所售之物多为农民生产的剩余物,或利用农闲制作的一些
手工制品(椀、车毂等).物品售罄,季节一过,售者又都回到农业生产上去,不致因
此而影响农业生产.基本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所需“莫非种植之物”、“钱货无所交流”
的社会实际.
全书的结构体例也相当严密,每篇由篇题、正文和经传文献组成.根据不同作物,
所述详略不一.篇题下有注文(援引历史文献和亲自调查),相当于“释名”、“集
解”,包括异名、别名、品种、地方名产、引种来源及其性状特征;正文则为实际调查
和亲身体验(“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这是各篇的主体;篇末则援引文
献以补充论证正文,包括重农思想、经营管理、生产技术、农业季节、农业地理、农产
品贮存与加工.据统计,书中援引经传160余种(一说180余种).可以说是历史经验和
当代生产技术实践相结合的一部农业论著.
《齐民要术》规模之庞大、内容之丰富、结构之严谨,都远远超过以往.《吕氏春
秋·上农》等四篇,虽说不算是农学专著,但内容连贯倒也自成一体,基本上属于栽培
总论性质.
西汉《汜胜之书》(公元前1世纪)史称18篇,存者不过3000余字,总结了关中地
区的耕作技术,也只限于种植业.东汉崔寔(?—170年)《四民月全》虽已涉及农、
林、牧、副,却略于技术而重于农事之安排,不过是一部月全性质的农书.
《齐民要术》则是在前代农学的基础上,全面、系统地总结了魏晋以来400年间黄
河流域旱地农业生产的新经验和新成就.
《齐民要术》的最大功绩是:其一,它全面、完整地总结了以耕—耙—耱为主体,
以防旱保墒为中心的旱地耕作技术体系,以增进地力为中心的轮作倒茬、种植绿肥等耕
作制度,以及良种选育等项措施.更加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精耕细作的传统思想;其二,
首次系统地总结了园、林经验,林木的压条、嫁接等繁育技术;畜禽的饲养管理、外形
鉴定和良种选育;农副产品加工和微生物利用以及救荒备荒的措施.填补了传统农学的
空白,为后来农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毫无疑义,《齐民要术》的出现,是我国
传统农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
贾思勰具有什么高尚的品格和治学态度?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能得到各界史学家的高度评价,取得如此成功,是和他本人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分不开的。他非常重视吸收前人的经验。在《齐民要术》中,他引用的古书有一百五六十种。这些古书中有不少都失传了,幸亏贾思勰把其中一部分精华摘录下来,比如西汉时期的《胜之书》,《四民月令》等许多农学著作。贾思勰虽然十分重视前人的经验,可是并不迷信古书。例如《胜之书》中说,黍子的种植要稀一点。可贾思勰通过亲自实践发现,如果密植,棵虽然发得小些,但是籽粒匀称饱满,米色比较白,比稀植效果要好。于是在《齐民要术》一书中,他就纠正了《胜之书》的说法。
贾思勰不但吸收书本中的精华,同时还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积极向群众学习,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从而获得了大量确切的第一手资料。因此书中很多知识的描述相当精确,如果不是亲自实践,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贾思勰这种不人云亦云的严谨治学态度是难能可贵的,这和当时社会追求名利,崇尚空谈的作风是迥然不同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表达了他济世救民、要求实行变革的政治态度。他认为,只有农业首先得到发展,国家才能富裕起来。他蔑视那些终日吃喝玩乐,不问百姓疾苦的达官贵族。贾思勰很有政治远见,在他看来,如果人民的基本生活无法保障,人们吃不饱,穿不暖,日积月累,达到极点定会引起人们的不满,国家也就难以维持稳定的局面了。
还有一点值得特别提到的是:贾思勰不仅注意总结汉族人民的生产经验,同时还注意学习和吸收各兄弟民族的先进生产经验。例如书中关于畜牧方面的许多好方法,就是从兄弟民族学习来的。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