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政新篇》读后感2000字(洪仁玕《资政新篇》的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 2025-02-16 08:27:06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6

《资政新篇》新在哪里论文1000字一、主张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本国生产力;提倡正常贸易,但严禁鸦片进口。“凡外帮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

《资政新篇》读后感2000字(洪仁玕《资政新篇》的读书笔记)

《资政新篇》新在哪里论文1000字

一、主张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本国生产力;提倡正常贸易,但严禁鸦片进口。“凡外帮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旱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但严禁鸦片进口,“先要禁为官者,渐次严禁在下。绝其栽植之源,遏其航来之路,或于外洋入口之烟,不准过关。走私者杀无赦。”早在建都天京之初,太平天国就反复向外人阐明这一严正立场,英国公使文翰感到日后如与太平军通商,“鸦片将被严历禁绝,非同现在只有禁烟之虚名,将必实行禁绝也。”1  二、明确生产资料私有制,允许个人获利致富,实际上鼓励自由竞争。《资政新篇》鼓励富民投资工商业自由经营,国家在工商发达的水陆码头、交通枢纽之区设立税收机关加以管理,而不是象《天朝田亩制度》中所规定的“物物归上主”,“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出资兴办银行的“富民”,“准每两取息三厘”。国家和企业经纪人之间实行分成制,如开矿,凡有民探到矿藏者,“准其禀报,爵为总领,准其招民采取。总领获十之二,国库获十之二,采获者获十之六焉”。主张对外开放,与外商也实行自由竞争的办法:“与外人并雄之法,如开店二间,我无租值,彼有租值,我工人少,彼工人多,我价平卖,彼价贵卖,是我受益而彼受亏,我可永盛,彼当即衰,彼将何以久居乎?”从《制度》取消商品生产、商品流通,到《新篇》鼓励商品生产、商品流通,甚至自由竞争,这个经济政策的转变,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这是从先前行政干预经济(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教训中,也是从外帮经济发展的经验中得出来的。  三、奖励发明创造。在“兴车马之利”条中称:“倘有能造如外邦火轮车,一日夜能行七、八千里者,准其自专其利,限满准他人仿做”。在“兴舟楫之利”条中规定:“首创至巧者,赏以自专之利,限满准他人仿做,若愿公于世,亦禀明发行。”在“兴器皿技艺”条中又规定:“有能造精奇利便者,准其自售,他人仿造,罪而罚文。即有法人而生巧者,准前造者收为己有,或招为徒焉。器小者赏五年,大者赏十年,益民多者年数加多,无益之物,有责无赏。限满他人仿做。”这些条款显然有利于科技进步、生产发展的。  四、承认贫富差别,允许雇工剥削。《新篇》中多处出现“富者”、“富民”、“有财者”、“商贾士民”、“百万家财者”等字样,对于他们,不是限制,而是鼓励其投资于兴办实业,获利致富;对于“穷民”、“贫者”、“灾民”,不仅仅作一点施舍,而是“令其作工”,“自养其身”,“自食其力”。为了保证发展工商业所必需的自由劳动力,《新篇》提出了“禁溺子女”、“禁卖子为奴”等条款,内称:“家贫卖子,只顾眼前之便,不思子孙永为人奴,大辱祖考;后世或生贤智者不得为国之用,反为国之害矣。故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贻笑外邦。生女难养,准为女侍,长则出嫁从良也。”  五、提高商贾社会地位。封建社会中一般都以农为本,以商为末,所以四民的序列为“士农工商”。《新篇》一反传统,改为“商贾士民”,而且政府给以种种支持,如办“新闻馆以报时事常态,物价低昂”,“商农览之得以通有无”;办银行、发行纸币则“大利于商贾士民”;制造“火船气船,一日夜能行二千余里者,大商则搭客运货”。  六、在农村建制上也有所改革。设丈量官,负责兴修水利,丈量田亩,规划建房;设乡官乡兵,负责农村社会治安、公共卫生。这些条款实际上是对《制度》规定的把全体农民编制起来过军事共产主义生活的一种否定。

洪仁玕《资政新篇》的读书笔记

洪仁玕《资政新篇》的读书笔记

  太平天国运动中,与《天朝田亩制度》一样重要的思想文献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这本文献在近代条件下,为农民起义提出了一种真正摆脱传统羁绊,丢开不切实际的空想,继续能够向前超越的可能,但是由于当时军事斗争的紧张,这部有着重要思想意义的方案最终没有来得及实施,太平天国就已经寿终正寝了,但是仍然在思想史上留下了重大意义。正是有了《资政新篇》,太平天国才有了那么一丝与以往农民起义不同的近代民-主主义的气息。

  《资政新篇》的主题是大规模发展资本主义:迅速兴办近代交通运输业,提倡机器生产,开矿,开厂,办银行,积极采取近代西方科学技术,鼓励创造发明,实行专利制度,保护和奖励私人资本。洪仁玕将资本家和封建地主做了某种初步的区分,实际是要求用资本主义来代替封建剥削。与其相适应的是对上层建筑的一系列改造,立法制、去酷刑,办医院,兴邮政,开学校,设立新闻官来进行舆-论监督行政。尽管当时洪秀全敏锐的看到了当时军事斗争异常紧张的'形势下,不应实行,但是并未从原则上否定它。如果说《天朝田亩制度》是重点在打击地主土地所有制,那么《资政新篇》重点在建立和发展一种新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只有建立起近代工业社会才能克服小农业生产者的局限性。

  洪仁玕把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提出了要与西方列强竞争。其好些主张和后来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差不多,但是洪仁玕这个方案,比后来改良派陆续提出的发展工商业的主张,不但早了二三十年,而且也更为全面和彻底。因为洪仁玕的方案是建立在打击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革命基础上提出来的,而改良派的立场是在维护这个制度的基础上提出的,有着阶级本质的差异。

;

有关中国近代史的读后感 2000字

1840年,成为首号资本主义强国的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历史也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进入近代史,这是中华民族一段屈辱的历史,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抗争的历史,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寻求富民强国之路的探索史。我们学好这段历史,必须把握三条主线。 一、一部灾难深重的屈辱史 中国近代史是灾难深重的历史,是中华民族的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饱尝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欺凌。在中国近代史上,大大小小的帝国主义国家争相侵略我们,中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几百个,中国人民在西方的侵略战争中一次又一次被打败。 1840年,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大门,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古老的、落后的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面前战败了,1842年签订了中国近代史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此后又签订了中英《五口通商章程》、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被迫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和外国协定关税,外国取得了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在通商口岸传教等特权。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野蛮和屈辱。 1856年,英法等国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大门,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抵抗失败后被迫和英法俄美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和英法俄又被迫签订《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尤其是沙俄掠夺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外国侵略势力伸向中国内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1885年,法国又发动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清政府又签订了《中法新约》,列强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权利。1894年中国又在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赔款达到两亿两白银,帝国主义强国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然而帝国主义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进一步控制中国,1900年八国联军又共同反动了侵华战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辛丑条约》,赔款本息超过10亿两白银,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了。 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严重的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和领土完整,因此我们要牢记中国近代屈辱的历史,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二、一部不屈不挠的抗争史 在西方列强野蛮侵略中国的同时,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不屈的华夏子孙,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有来自社会底层,也有来自清政府内部,有的是有组织的,有的是群众自发的。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尽管有一些民族败类,但是清政府和广大爱国官兵也进行了一些英勇的战斗,涌现出像林则徐、邓廷桢、裕谦、海龄、关天培、陈化成等大批爱国将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也出现了前仆后继抗争的壮烈场面;在中法战争中,冯子才无所畏惧,领导取得了镇南关大捷,刘永福领导黑旗军威镇敌胆,爱国海军在马尾海战中表现出了临危不惧、英勇战斗的精神;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左宝贵、邓士昌、林永升、刘丁汝昌等人以身殉职,上演了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各地民众自发抗日,都体现出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爱国抗争精神。 除了清政府及爱国官兵的抗争外,广大人民群众从未放弃斗争,帝国主义侵略到那里,就在那里受到抵抗。尤其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广州三元里民众的自发的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抗精神;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还出现了大量的反洋教斗争。 在中国近代史上,还有两次大规模农民运动给帝国主义主义势力以沉重打击。第一次是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在打击中国封建统治的同时,还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承担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打破了西方侵略者迅速把中国殖民化的企图。 第二次是义和团运动:在中外矛盾加剧的19世纪末,终于引爆了中国人民的义和团运动,他们打击的对象是外国势力,到1900年发展到顶点,成千上万的义和团团众以血肉之躯和八国联军进行了英勇搏斗,尽管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剿杀下失败了,但中华民族的不畏强暴、英勇斗争使帝国主义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不可政府性。 最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维护国家主权,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波及全国,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 三、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在中央以弈欣为首,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督抚为首,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在洋务运动中,还出现了冯桂芬、郑观应、王韬等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知识分子,为以后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创造了一些条件。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建学会、和顽固派论战,传播了维新思想,领导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尽管不足百日,以失败告终,但在中国人民救国图强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最早在中国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焕然一新,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在21世纪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本文标题: 《资政新篇》读后感2000字(洪仁玕《资政新篇》的读书笔记)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09375.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绿斗篷》读后感(故事大王读后感500)大闹五台山的读后感100字(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