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拾得的评述这个绝妙的问答,蕴含了面对人我是非的处世之道,因此虽经一千多年,至今仍然脍炙人口。清朝雍正年间,寒山、拾得被追封为“和合二圣”,与...
寒山拾得的评述
这个绝妙的问答,蕴含了面对人我是非的处世之道,因此虽经一千多年,至今仍然脍炙人口。清朝雍正年间,寒山、拾得被追封为“和合二圣”,与丰干合称为“国清三隐”。 寒山子,又名贫子,经常栖身在天台山始丰县西的寒岩幽窟中,因此被称为寒山子。由于身居寒岩,饮食无着落,所以常到国清寺,向厨房中洗碗筷的拾得要饭吃。拾得的身世不详,据说他年幼时被人遗弃在赤城道侧,恰巧被正在经行的丰干禅师发现,带回国清寺中,因此名为拾得。拾得原来担任斋堂的行堂工作,一日忽然兀自登座,与诸佛像对坐而食,口中嚷着:“憍陈如!你这声闻小果啊!”旁若无人地比划着筷子,呵呵大笑,因而被改派到厨房洗碗碟,正因为如此的因缘,他才有机会把剩下的菜肴装在竹筒里,给寒山来取用。寒山来寺时,或在廊下踱步,或者对空谩骂,总是容貌枯悴,衣衫褴褛,头上经常戴着桦树皮作成的帽子,脚下则穿着木屐,然而在他的怪异言行之中,似乎蕴藏着许多佛理。有时候,他的荒诞行径惹得寺僧不耐,拿杖棍逐赶他,他也不以为意,反而拍拍手,呵呵大笑而去。
寒山和拾得
当天正逢财神节,上午游客较多,我们下午到的时候,现场依旧有诸多香火陈设。我们避开人群,闹中取静,取道南山民俗文化园。
我和张会计年纪相仿。四十多岁的人了,经历过生活的风雨,跌跌撞撞,信科学也信神佛。因此,逢庙必进、遇神便拜,也能解释过去。
走到二十四孝的木刻牌匾前,我发现第二十孝上赫然刻着“贼窟救母”。然而细读内容,与题目相悖,出入明显。回来查阅核实,果然有误,实际应为“贼窟救父”或“贼窟救亲”。
我们又信步来到一处庙宇内,殿内东西两侧各供奉一仙,貌若童子,标注“和合二仙”。张会计认真,她俯下身子,小声念道“拾得子”“寒山子”。我俩不约而同地低声惊呼,“天,原来是他俩。”“对上号了!”
寒山和拾得,如今最为我们熟知的是他们之间的玄妙对谈:
(寒山问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该如何处之乎?”
拾得答曰:“只需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问拾得:“如果世间有人无端的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厌恶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说:“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这则问答在《古尊宿语录》中有记载。
关于二人名字的由来,有许多版本。其中,流传最广的是下面这则。
寒山独自一人在浙江天台翠屏山隐居,当时住在一所寒岩里。自号“寒山子”。有一天,寒山离开寒岩,途中拾得一个弃婴。这婴儿见风就长,一条岭未走完,就长成了一个小孩,寒山想问,小孩说他没有名字,寒山因其拾自路旁,就给他取名“拾得”。两人形影不离,情同手足。数年之后,成为莫逆之交。
二人爱慕上同一个女子。后来拾得临婚,寒山暗自得悉后不辞而别,削发为僧。拾得见状,舍女去找寒山,并立下誓愿与其一同出家。一路打探,走到姑苏城外的枫桥时,有了眉目。拾得心想,我不能空手去见寒山呀,就在这时,他看见了旁边荷塘里有许多盛开的荷花,急忙伸手折了一支,捧在手里,走进寺院。寒山听闻拾得赶来,想必腹中饥饿,急忙从房中捧出一只盛着素食的竹编食盒。二人相见,喜极而舞,遂俱为僧。拾得献荷,寒山递盒,从此传为佳话。后人把持荷的拾得和捧盒的寒山称为“和合二仙”。
既是僧侣,那南山禅院里的和合二仙,却是两位童子,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这是经过了艺术加工。“荷”“盒”谐音“和”“合”,故人们常在婚礼之日挂于花烛洞房之内,或悬于厅堂,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尚的图像出现在婚礼上比较违和,人们就把僧侣改为了童子。
南山禅院的和仙手持一柄硕大的荷叶,合仙手里拿着一个半打开的盒子。这和传说中是否有出入呢?我对此进行了查阅。
我所查阅到的和合二仙图案,大致雷同:一个仙童拿一朵荷花,另一个仙童拿着一个盒子。荷花和盒子都是美好吉祥的象征。出于祈福的心理,盒子由原来的食盒演变成了法器,从盒子里飞出的五只蝙蝠,寓意五福临门,也是大吉大利的意思。也有其它,艺坛巨匠徐悲鸿笔下的《和合二仙》图,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徐悲鸿最早期作品:画面上,食盒里面放着的则是灵芝、鹿茸等宝物。
由此可见,和仙手中拿的,并不仅仅如南山景区里所示,只是一片荷叶,更应该是一柄带着荷叶的荷花。而合仙手里的盒子也并非看上去那样,是空的,而是必有所藏。
苏州枫桥的这座寺庙原名“妙利普明塔寺”,因寒山和拾得在此居住过,改名为“寒山寺”。以示对两位高僧的纪念。最为我们熟知的就是唐代张继写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寒山拾得与寒山寺
2021年春节假期余额的最后一天,有幸参加了寒山寺举办的讲座《寒山拾得与寒山寺》,没想到姚院长是一位年老学者,可是讲起寒山拾得,和合文化与寒山寺时,精神抖擞恍如精力百倍的小伙子。
寒山、拾得两人就是和合文化的人格化身,寒山寺的寺名从唐玄宗命名后,虽然经历过几次的改名,最终在雍正年代恢复寒山寺这个寺名,使用至今有1500多年的历史。
关于寒山拾得的传说很多,唯有他们的诗词留给我们后人。特别要提一下寒山问拾得的有名对话,通过姚院长的讲解,对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寒山问拾得曰:“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拾得云:“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拾得回答的精髓在于人人天生有佛性的基础上来理解,忍他,让他,由他,是相信因果的行为,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即相信对方会改变,如果对方不改变,自有其因果报应找他。这个关键点是理解与修行的窍门。
的确,讲起来容易,做起来不易,是高境界的胸怀,更是大包容的修行。
首先,和合的前提就是不同的甚至的矛盾事物之间的和合,然后就是多种不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取长补短达到最佳状态的和合,对立面互相渗透,产生互相依赖的状态,如此,再产生新的事物,从而达到推动事物的发展。
当年上海改革开发,建立浦东新区的时期广为老百姓流传“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套房。”的说法,如今的上海东方明珠作为城市标志广为世界人民熟知,期间所有经历的改革之路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合精髓的体现最好的见证!
和合之贵 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充分说明和合难能可贵之处。
和合之真 和生万物,充分说明宇宙中事物运动规律的反映。
和合之善 和合首先是君子文化,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合之美 世上所有美的事物都是和谐的,简言之,美即和谐。
和合之赢 合作共赢,共享,共荣。
寒山与拾得作为和合文化的欢喜人格化身,不仅仅佛家的化身,它也是儒释道三家文化和合融通的文化丰碑,他们先学儒家,然后道家,最后出家修佛,因此,和合文化充满神奇力量和大智慧的无限生命。
很高兴在这里与你相遇,欢迎交流与关注!
寒山拾得问对录有道理吗
玄妙对谈
昔日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置乎?”
拾得曰:
“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还有甚诀,可以躲得?”
拾得云:“我曾看过弥勒菩萨偈,你现听我念偈曰:
[1]老拙穿衲袄, 淡饭腹中饱;
补破好遮寒, 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 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 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 随他自干了;
我也省力气, 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 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 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 人贫道不贫;
一心要修行, 常在道中办。
世人爱荣华, 我却不待见;
名利总成空, 贪心无足厌。
堆金积如山, 难买无常限;
子贡他能言, 周公有神算。
孔明大智谋,樊哙救主难;
韩信功劳大, 临死只一剑。
古今多少人, 哪个活几千;
这个逞英雄, 那个做好汉。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