涸辙之鲋的典故涸辙之鲋的典故如下:战国时期,宋国庄周家贫,一次向他的朋友监河侯借粮食时,朋友推说等收了租再借给他,他讲了一个车痕沟里水快干的鲫鱼...
涸辙之鲋的典故
涸辙之鲋的典故如下:
战国时期,宋国庄周家贫,一次向他的朋友监河侯借粮食时,朋友推说等收了租再借给他,他讲了一个车痕沟里水快干的鲫鱼向他求助,他对鲫鱼说到吴国越国去给你借水的故事。说完就头也不回地走了庄周家里贫穷,常常是吃了上顿没有下顿。
有一次,庄周家里断粮了,无奈之下,他到 监河侯那里去借粮米。监河侯听了,故作大方地说:好啊,没有问题!不过,等我收了租地的租钱,才能借给你三百斤粮食,可以吗?庄周听了很生气,但他也不愿意直接戳穿对方的谎话,就讲了一个故事。
昨天我在路上走,在路上听见救命声。我四处张望,原来是车辙里的一条鲋鱼。鲋鱼见了我,边忙大声喊道:老先生,我问它:鲋鱼啊!你怎么啦?它说:我从东海被冲到这里。您能给我一桶水,救救我吗?
我慷慨地点头答应道:好啊!我去南方劝说吴王和越王,引来西江水救你,可以吗?那里是水乡泽国,水多得不得了。鲋鱼听了,非常生气地说:你这是什么话!我失去了正常生活的环境。我只要有一桶水就可以救活我,而你却要到南方之后,放西江的水来救我。
您要是这么说,到那时,你恐怕只有到干鱼店里来找我!庄周讲完这个故事,头也不回地走了。
作者简介:
庄子,本名庄周(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周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庄子最早提出“内圣外王”的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庄子的作品喜欢以引人入胜的方式阐述哲理,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的代表作品是《庄子》。庄子的作品被编入《庄子》一书。《庄子》约成书于先秦时期。司马迁说“庄子著书十万余言”,《汉书艺文志》著录五十二篇,而今本《庄子》仅三十三篇六万五千多字,分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
涸辙之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涸辙之鲋的故事
庄子家里贫穷,就向监河侯借粮米。而吝啬的监河侯开出了一张空头支票,说等收到租金后,借给庄子三百两金子。庄子愤怒地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讽刺监河侯。
涸辙之鲋的原文
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吾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涸辙之鲋的典故_涸辙之鲋的典故意思
涸辙之鲋的典故
庄子因为过分专注于著书,不太注重生产,所以家里很穷,经常因为没钱买粮而忍饥挨饿。有一天,庄子家又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无奈之下,他只好硬着头皮到监理河道的监河侯家去借粮。监河侯本是一个很小气的人,但看见这么清高的庄子登门求助,便爽快地答应借粮,同时说道:“借你粮食当然可以,不过得等我收了老百姓的租税之后才能借给你,你觉得可以吗?”庄子见监河侯不愿马上借粮,十分生气,他恼怒地对监河侯说:“我昨天从家里走了很远的路到你这里来,走在半路上,突然听到喊救命的声音。我当即朝发出声音的地方走去,一看,原来是躺在干枯的车沟里的一条小鱼在呼救。”庄子叹了口气接着说:“它见到我,像遇见救星般向我求救。我当时连忙上前去 问道 :‘小鱼啊,你为什么来到这里?’小鱼回答说:‘我原本住在东海,今天不幸落在这车沟里,快要干死了,请你给我一升半斗的水,救救我的命吧!’”
监河侯听了庄子的话后,问他是否给了水救助小鱼。庄子冷冷地说道:“我当时说:‘好吧,等我到了南方,去劝说吴、越两国国王,把西江里的水引来救济你,让你随江水愉快地游回东海去,你看怎么样?’”
监河侯一听傻了眼,对庄子的救助方法感到十分荒唐,便说:“那怎么行呢?”
“是啊,鲫鱼听了我的主意,当即气得睁大了眼,气愤地说:‘我失去了依赖的水,没法活下去。我现在只要得到一升半斗的水,就能活命了。如果等你引来西江水,我早就死在这里了。那时候,你只能到卖鱼干的店铺里去找我了。’”
涸辙之鲋解析
[释义] 涸:水竭;干涸;辙:车轮的迹;鲋:鲫鱼。指干涸车辙里的鱼。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救助的人。
[语出] 《庄子·外物》:“周昨来;有中道而呼声。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正音] 涸;不能读作“ɡù”;辙;不能读作“chè”。
[辨形] 涸;不能写作“河”;辙;不能写作“澈”。
[近义] 涸辙之枯 嗷嗷待哺
[反义] 绝处逢生
[用法] 比喻处于困境;急待援助的人。也作“涸辙之鱼”、“涸辙枯鱼”。一般作主语、宾语。
[结构] 偏正式。
涸辙之鲋 造句
1、她在废墟中,艰难地等待着,就像涸辙之鱼。
2、常乐天已经是涸辙之鲋,鼎中之鱼。
3、我们正处于涸辙之鱼的坏境里,没想到他不但见死不救,而且还把我们最后一丝希望给弄没了。真是一个见利忘义的人。
4、但人不能饿着静候理想世界的到来,至少也得留一点残喘,正如涸辙之鲋,急谋升斗之水一样。
5、若一旦堙塞,使蛟龙鱼鳖,同为涸辙之鲋。
6、他考试没带尺子,急得大哭,突然有人借给他一把尺子,他笑了,就像涸辙之鱼得到一点水一样。
7、他们就像涸辙之鲋一样在戈壁滩上困了二十天。
8、涸辙之鲋,相煦以湿,不若相忘于江湖。
9、就像冲泡着不含咖啡因的咖啡,似乎味觉已失去,一切都是流于表面的形式,两个人,有相似的经历,有相同的痛处,涸辙之鲋,没有不彼此照顾的道理。
10、虽比不上大鱼大肉,倒也不至于落得个涸辙之鲋的窘境。
11、节奏舒缓的手机铃声响起,杜橘左手食指竖在嘴前,向地上如同涸辙之鲋般挣扎的北嘉剑士比了个嘘的手势,他微微用力让环境变得安静,然后接通了高灵的电话。
12、内地雪灾十分严重,数以万计灾民如涸辙之鲋,受断电断粮之苦,正需要大家伸手援助。
13、涸辙之鲋,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14、的确,涸辙之鲋,若不能相濡以沫,相煦以湿,不如相忘于江湖。
15、涸辙之鲋的 故事 他是听说过的。
16、这条快要被人吃掉的小鱼,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还在极力扭动身子,不过这举措不过是涸辙之鱼的临死挣扎。
17、低头一看,是一尾鲤鱼,衰弱的跃动,张大的嘴巴,已近龟裂的皮肉,涸辙之鲋。
18、涸辙之鲋假如没有三五升水得以活命,真等到调来南江水的时候,也只能在鱼干店里才能见到了。
19、不敢,施主是朝廷一品大员,别看眼下似乎是涸辙之鲋,不久就可河清海晏。
20、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相煦以湿,曷不若相忘于江湖!这是我能想到的,最接近这句话的故事。
猜你喜欢:
1. 关于强弩之末的成语典故
2. 高中偏难的成语典故及解释精选
3. 适合三年级的成语故事
4. 历史成语故事100字
5. 《滕王阁序》典故ppt内容素材
涸辙之鲋文言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人涸辙之鲋,相濡以沫,曷不若相忘于江湖。”
有哪位知道出处吗??爱得太苦的感情最终被放弃、一起共度患难在环境变好后反而破裂的感情,人世间实在太多太多,相濡以沫本来就是人所追求的爱情最高境界,却屈服于“相忘于江湖”,凡人的美梦被现实打破,这是对感情的一种讽刺。
不过,相忘于江湖也是一种境界,并非可以轻松做到,讲究的是“放下”两字。最痛苦的莫过于,不能“相濡以沫”,也不能“相忘于江湖”。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