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给史湘云安排了个金麒麟,是想表达哪些意思?在《红楼梦》中,既有“金玉良缘”的美好姻缘,又有“木石前盟”的前世情深,贾宝玉是个多情的男子,但他...
作者给史湘云安排了个金麒麟,是想表达哪些意思?
在《红楼梦》中,既有“金玉良缘”的美好姻缘,又有“木石前盟”的前世情深,贾宝玉是个多情的男子,但他同时也是一个一往情深的男人。在谈及贾宝玉的情感缘分时 ,大家的目光纷纷都放在了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身上,确实如此,林黛玉和薛宝钗算得上是宝玉生命中最大的劫数。
黛玉与宝玉是郎情妾意的一对神仙眷侣。黛玉之于宝玉,是神仙般的妹妹,是不可多得的妙人儿,是心中所期待的共度余生之人。宝玉之于黛玉,是吵架拌嘴的伙伴,是无趣生活琐碎的最有意思的消遣。他们之间的日常和爱情是所有人心向往之的,但是却不是受封建社会所接纳的。更为讽刺的是,在世俗的羁绊和剥削下,两个人最终不能终成眷属,这是爱情的悲剧。
宝钗和宝玉当真是“金玉良缘”一对。一个是四大家族之首贾府的翩翩公子,一个是富商之家的貌美女儿,一个英俊潇洒,才华横溢,一个秀丽温婉,才智过人……不论是家世还是外表,这两个人都是格外般配的,奈何妾有意郎无情,宝玉的眼里心里只有一个黛玉一人,任凭宝钗再温婉美丽,宝玉依然对宝钗不为所动。这究竟该感叹宝玉无情还是赞叹他专情?然而命运的轨道已然注定,封建社会决定了宝玉和宝钗是注定要成就姻缘的。
事实上,除了宝钗和黛玉,宝玉的身边还有一个与宝玉十分般配的女子,她就是史湘云。史湘云是史老太君本家的女儿,她出身高贵,是史府嫡出的孩子。因贾母心疼怜惜她父母双亡的处境,经常让她来贾府居住,因此史湘云和宝玉两个人算得上是青梅竹马。从小一起长大的情分十分的深厚,因此宝玉对史湘云十分的挂怀,史湘云一来到贾府,也总是跑着寻找“爱哥哥”宝玉。在身份和情感上,史湘云是黛玉和宝钗之间折中的人选。
除了两个人的感情,书中有些线索也表明了史湘云和宝玉之间隐含的缘分。书中写过,宝玉和史湘云都有一个金麒麟。就像宝钗和宝玉的金玉良缘一样,宝玉的通灵宝玉和宝钗的金锁是一对信物,证明了两个人未来的牵绊。
那么史湘云身上安排一个金麒麟,可能也是在暗喻史湘云原本是有机会与宝玉成就一段麒麟缘分的,然而“天上掉下了个林妹妹”,宝玉的吸引力被林黛玉完全夺走,自此以后,宝玉的目光紧随林黛玉,史湘云与宝玉终究是有缘无份,只能做相亲相爱的表兄妹了。史湘云为此自然也是心有不甘的,且看她在书中多次因为宝玉总是与黛玉在一起而吃醋,就可以得知她的态度。不过即使没有林黛玉,也还有个薛宝钗,所以史湘云注定与贾宝玉有缘无份了
史湘云有金麒麟,宝玉也得了个金麒麟,这寓意着什么?
有些东西因为篇幅有限,不能一直穷下去。比如,秦可卿是如何嫁入贾家的?世界上有那么多奇怪的事情。这并不奇怪。还有一些东西,作者只是在那里写的,搭了一个门廊,一半装的一半露出来,读者不必去钻研。比如秦可卿和贾珍的关系,冯姐和贾蓉的关系。特别是在描写游三姐的情感世界时,作者有意回避一些敏感的词语,体现了作者对游三姐的尊重,其中包括作者的情感和正直。
因为麒麟的头是金色的,所以应该有作者的暗示。他能暗示什么?它只能暗示贾宝玉与祥云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关系。史祥云有一只金麒麟,贾宝玉有一只金麒麟。两只金麒麟,一小一大,一阴一阳,相配。
但《白头双星》的另一位主演绝对不是贾宝玉。贾宝玉的结局,是面对高山上高石的晶莹雪景,怀念外面仙树的孤寂森林。再者,贾宝玉终于离家出走,双手垂下。和史祥云做白头双星是不可能的。
第31回结束时,智派:在最后几十回中,若兰在射击场戴着金麒麟,这也是金麒麟。从这里,我们可以猜到史祥云的另一个明星可能是魏若兰但是有人说石翔云的才华横溢的咸朗确实是卫若兰。但湘江干涸的却是魏若兰。然而,另一个肥批使得这一猜测需要重新定位。另一个肥批是“西魏若兰舍普的话都丢了没有手稿,唉!”因此,另一颗恒星的位置可能是维罗兰。
当然,对于史祥云的另一位明星来说,也许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从纯粹的虚荣心中找出金麒麟的原主人是谁,而宝玉只是一个过客。就在宝玉把蒋宇瀚的西厢罗交给袭人的时候,宝玉把另一个陌生人的金琦麟交给了另一个人。
红楼梦读后感1500字
光耀千古的文学巨著《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也是最奇特的一部小说。
我读红楼,感悟最深的大致可分为两点。 第一,有感于《红楼梦》的艺术魅力。《红楼梦》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并不仅仅因为它在内容上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更重要的因素还取决于它巨大的艺术魅力。从小说的人物看,它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近五百人,而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典型人物,至少也有数十人,例如林黛玉的尖酸刻薄,薛宝钗的温柔敦厚,贾宝玉的如傻似狂,王熙凤的诙谐幽默等,这些典型人物,各自都有自己独特而又鲜明的个性特征,早已成为人类艺术画廊中千古不朽的艺术典型,在银屏上盛演不衰。 从小说的情节结构上看,《红楼梦》改变了以往长篇小说情节和人物故事单线条发展的单调模式,创造了一个完整宏大而又浑然天成的网状艺术结构,四大家族及众多人物,情节结构安排巧妙,虽然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互相联结,却又有条不紊,层次分明。
从小说的语言上看《红楼梦》,曹雪芹是公认的语言大师,他在继承中国古典文学语言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以丰富的发展,使小说的叙述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准确洗练,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小说中的人物语言堪称经典,作者往往只用三言两语就能传神地勾画出一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林黛玉进贾府那段,王熙凤说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似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只可怜我这妹妹这么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她这几句话,不仅夸奖了林黛玉,而且赞扬了探春姐妹们,还博得了贾母的欢心,充分显示了王熙凤圆滑世故的特点。
除此之外,小说中的大量诗词歌曲根据人物的不同性格而作,更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第二,有感于《红楼梦》的主题,《红楼梦》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巨著,关于它的主题,历来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诚如鲁迅所说的那样:“道学家看见淫,经学家看见易,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但我们细读原著,就会发现,作者所要展示的主题,其实就是人生有限,天地无情的痛苦和无奈,是留恋美好的人生而又对人生美中不足的哀惋与感叹:人生为何要生老病死、离合悲欢?
小说中通过不同人物之口,反复吟唱的这一旋律,正是作者历经世间荣辱后的人生感悟,也是《红楼梦》乃至历代文人所极力探索的永恒主题之一,例如,元春贵为皇妃,但却觉生活“终无意趣”;迎春误嫁中山狼,不久便被折磨至死;探春虽然“才自精明志自高”,但却“生于末世运偏消”,为了家族的利益被迫远嫁异域;惜春看破红尘,出家为尼,“独卧青灯古佛旁”史湘云虽然“英豪阔大宽宏量”,但最终却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妙玉带发修行,结果“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其他诸如香菱、晴雯、尤二姐、尤三姐等等,乃至大观园“女儿国”中所有的女儿们,都无一不是以背剧结局而告终的,不过,曹雪芹的这种人生感悟是积极而非颓废的,他对人生乃至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怀有深深的眷恋之情。当人生与世间的真善美被无情地毁灭时,他才在怜惜悲悯中发出了无奈的感叹,综观全书,《红楼梦》主要在“天上人间诸景备”的大观园这一既诗化又真实的理想世界中展开故事情节,以“无故寻愁觅恨”的贾宝玉为主人公,通过他的独特视角和亲身经历来感悟人生,探索自然,充分展示了青春少女及世间之美被毁灭的无情和无奈。
以上就是我对《红楼梦》的浅谈,自《红楼梦》诞生以来,就受到了普遍的赞赏和喜爱,红学各派各持己见,然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红楼梦》巨大影响和无穷的艺术魅力!,然而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红楼梦》巨大影响和无穷的艺术魅力!
篇二:红楼梦读后感1500字
泪已干,花已枯。一切都被埋没,一切都已消逝。曾经的辉煌已不复存在,变成了落魄的废墟。生是死的灵魂,死是生的节操。在那个时代,注定了那样的命运。无论多少的盛世,终究会化为乌有。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惹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曹雪芹先生对晴雯的态度可以由这首词看出来,曹雪芹先生认为她是霁月在天,她的人品很是难得,光明磊落,她会寿夭是因为周围环境的黑暗,可见曹雪芹对她的基本态度还是肯定的。
但是我却要反过来说一说,因为曹雪芹先生写这部书时,常是照着本来的面貌还原生活,所以他即使偏向这个有傲骨的奴才,但在写作中仍是写出了她众多的毛病,其中当然也有很多是她致死的原因。
首先,很多书里为了表扬这个拥有反抗思想的奴才就会把她描写成一个先进的战士,其实呢?她真的有大家说的那么有思想吗?错,她充其量也就是和宝玉一样,一方面,她认识到这种看似舒适的生活其实就有着对她们这样人的压迫,但另一方面,她却是离不开这种生活的,她只能依附于这种生活,离开这种生活回到贫困的家中,她也就象刚开的剑兰送入猪窝一样,夭折了。
其次,她是不是真的就是个奴才呢?当然不全是。虽然她身份低微,她是没有父母被卖入贾府的,但是她却被老太太收在身边,而且还可以将自己的哥哥也介绍进府,后来跟了宝玉,也是房里数一数二的大丫头,在贾府的金字塔结构中,这种大丫头其实就是仅次于主子的二主子。什么是奴才呢? 在大观园中有比她身份更低微的人,婆子,老妈子,即使就在一个怡红院,其中也有一干小丫头是听她们差遣的。这种大丫头有时权利很大,可以代主子管教小丫头,如果说主人欺负奴才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无奈的话,那奴才之间互相比大小,互相争斗就是可悲,在有一回中,晴雯处罚偷东西的小丫头坠儿时,先掐先打还拿簪子戳,最后就一句话把她赶出去,还让别人无可辩驳,这中间,小丫头有错,但是晴雯也确实是有倚势压人的嫌疑,而且那狠辣的态度,也很有凤姐遗风。
第三,晴雯是不是真的不爱宝玉呢?我个人意见,她是爱的。请看,她总是与袭人拌嘴,虽然这有很大一部分是她看不惯袭人,但是其中就没有一点嫉妒吗?袭人说了句“我们”,就被她抓住把柄大加讽刺。她还讽刺麝月,看不得麝月得了两件太太给的衣服就喜笑颜开,但是后几回,她却抢着送东西说也要去“显个好”,宝玉给麝月梳头时,她躲 在门口偷听,她其实很多时候都在注意这宝玉,注意着和宝玉接近的丫头,例如小红和宝玉略有交集,就被她粗暴打断。她曾笑着说“没什么我不知道的”就是因为她时时在注意!但是晴雯是有骨头的奴才,她不愿卑微的爱一个人,她总想要和宝玉站的平等一点,她不能象袭人那样谦卑的爱一个人,她有她的特点,有点象野蛮女友,漂亮却不温柔,袭人曾笑宝玉“每天不挨她两句硬话衬你,是再也过不去的”,可见,晴雯这种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的手段还是有用的。
第四,晴雯的志向,晴雯能有什么志向呢?她反抗性再强,她能知道反抗什么吗?她茫然的斗争着,其实都不知道斗争什么,她期望得到的是什么呢?平等?怎样的平等?她一个从小生活在富贵乡中的女孩,也算是娇生惯养的了,她离开这个富贵锦绣地,她能做什么?她的苦恼有很大程度上是不知道该怨什么该争取什么,她明白自己身份卑微,是无法和宝玉站在同一高度的,但是她却想能那样,她的最高目标,也不过就是可以成为小姐与宝玉谈个平等的恋爱。她的悲剧就是因为希望的比得到的多,她的心太高,所以永远无法和袭人一样随遇而安,于是总是痛苦着。
第五,晴雯的人际关系,晴雯为什么会落得那个下场的,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她极度失败的人际关系,她不能得到上级的垂亲,这很正常,即使现在一般人也是不喜欢这种倔强人的;她也没法得到下级的好感,她喜欢仗势欺人,她看不起比她更卑微的人,凡事都要占先,所以一但事发,一群人就将她告倒,最后落个被扫地出门的下场。这点在我看来真的不如袭人,袭人远比她有交际的手段。
浅谈几句,觉得还是辞不能达意啊。
篇三:红楼梦读后感1500字
我总认为红楼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体现了一种败落的趋势,不管是家族的,爱情的,仕途的,都是走向没落,这在喜聚不喜散,爱好大团圆结尾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并不多见。
我不得不感谢续者高鄂,尽管他在很多方面跟不上曹雪芹的思想,但他至少让黛玉死了,管她登仙还是辞世,至少她别了宝玉,很好很好。
不是说我天生残忍喜欢看别人的悲剧,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在地下安静的沉眠时,看着宝玉仍在凡世寻找出路,不得不说,她还是幸福的。
或许两个人都是浪漫的人,浪漫的人天生就不该相遇,因为生活不是浪漫,生活会将浪漫消磨得一干二净,最终,红玫瑰变成了墙上的蚊子血,白玫瑰成了胸口粘着的白米饭。所以,就让浪漫在最美的时候画上句号,在彼此的心中,留下幸福的回忆。
可是也许你会说,黛玉死的很悲惨,一点也不浪漫,关于这点,我是不赞成高鄂的续书的,也许曹雪芹的本意非此,也许黛玉确实应该泪尽证前缘,这样不是更好吗?她牵挂着宝玉,用她全部的热情为这一知己痛哭,怀着深深的思念,这样的死,何尝不是高贵神圣的,然而高鄂没有这样写,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情场失意的一般女子。
尽管如此,她最终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他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所以在他身边,黛玉是得不到幸福的。
所以能带着回忆离开他,是一种幸福。宝玉自己能给予黛玉的只是几句好话,他连痴情都谈不上,看看宝钗的下场,不得不说黛玉是幸福的,当然有人说宝钗需要的只是宝二奶奶的宝座,她并不在乎宝玉,是这样吗?难道有一个天生喜欢孤独的女子吗,不管怎么说,寂寞的独守空房总是悲惨的。何况所谓宝二奶奶的宝座她是不是坐上了还是个问题。
如果贾府不倒台,至少宝钗还有容身之地,至少没了丈夫还有富贵,但是不是这样呢?最终贾府沦落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地步,那宝二奶奶的头衔之于宝钗还有何等意义呢?没有幸福的生活,没有丈夫的关爱,寂寞的独自生,独自死,难道不是更大的悲剧吗?
我一直疑心宝玉并不是因为黛玉而离开贾府的,否则他不会娶宝钗。他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他的象牙塔坍塌了,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
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想象黛玉洗手下厨做羹汤的场景吗?穿着破衣烂裙,甚至是要依靠袭人的救济,然后她当然无法再刻薄人,说闲话,只能独自垂泪,不关爱情,而是生活。当生活给宝黛的爱情画上巨大的问号时,黛玉能一如既往的爱着宝玉吗?我想不会,恐怕是要大水狂淹龙王庙的。然后宝玉最终受不了家庭的压力,还是一走了之,这是很有可能的,他没有照顾好宝钗,负担不起生活,同样对于黛玉,他也不过如此。
另一种可能,万一贾府能重整旗鼓,兰桂齐芳,黛玉和宝玉依旧过着他们幸福的日子,多少年以后,宝玉也许会突然发现黛玉皱纹满面,然后会发现身边的袭人竟如同当年的赵姨娘,然后爱情就在岁月中流逝,然后宝玉会回忆那个珠圆玉润的宝姐姐。
其实爱情就是很短暂的,至少这横刀截断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好的幻想和期待,就象杰克之于罗丝,他是她生命中最美的回忆,却不是唯一。
篇四:红楼梦读后感1500字
《红楼梦》中写了一大群青春年少的女子,作品充满了青春的笑和泪、爱和怨、酒和诗。史湘云作为众芳中的一员,被喻为海棠的象征,她有着林黛玉的聪颖和真挚,却没有她的忧郁和褊狭;她有着薛宝钗的才思和醇厚,却不像她那样冷漠和矫情;她有王熙凤的泼辣和爽利,却没有她的残忍和贪婪,她是一个内外兼修的美女。
一、貌美
湘云因其姿容潇洒、高雅脱俗深得众人喜爱。《红楼梦》中并无对史湘云相貌的正面描摹,但是却从侧面写她和宝玉面貌仿佛。三十一回中宝钗提到:“他在这里住着,把宝兄弟的袍子穿上,靴子也穿上,额子也勒上,猛一瞧倒像是宝兄弟,就是多两个坠子。他站在那椅子后边,哄的老太太只是叫‘宝玉,你过来,仔细那上头挂的灯穗子,招下灰来,迷了眼。’”宝玉的面貌书中是描写过的:“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曹雪芹描写的宝玉的外貌,真可谓美极,湘云和他相像,女儿的俊秀之外,也兼有男儿的俊朗。
二、才情美
湘云才思敏捷,是个才华横溢的女诗人。她热衷于创办诗社,在诗歌评论中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群芳宴史湘云掣得海棠花签,签上的诗句是“只恐夜深花睡去”,这是苏轼咏海棠的名句。吟咏白海棠,史湘云来迟了,在别人几乎已将意思说尽的情况下,她竟一连弄了两首,且新颖别致,另有意趣,赢得了众人的赞叹和激赏,被评为压卷之作。大观园的最后一次诗会,她的柳絮词,写得妩媚清鲜,黛玉看后笑道:“好得很,又新鲜,又有趣儿。”湘云诗兴到来时,热情洋溢,忘乎所以,被谑称为“诗疯子”。芦雪庵联诗,她一边是忙忙的吃菜,句如连珠,诗如泉涌,力战黛玉、宝钗、宝琴三杰。林黛玉是大观园中公认的最有诗人气度和才赋的少女了,作者写她多次赞赏湘云的诗,可见湘云的诗才的确是出众的。此外,第三十一回,湘云与丫环翠缕拾金麒麟论阴阳,与翠缕的一问一答中,可能看出:湘云较之宝钗,黛玉才华出众,学识渊博,懂得周易之理,阴阳学说,诸子百家无所不知。兼有宝钗的才思,又有着黛玉的聪慧、少女的活力。
三、率真美
第一、她的笑。读过《红楼梦》的人,恐怕都不会忘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王熙凤的出场,无独有偶,湘云的出场也是先声夺人的,她是和着笑声出场的。湘云是大观园女儿国里笑得最多一个少女,她常是“大说大笑”,“拍手笑”,“拿手帕子捂着嘴呵呵的笑”,有时笑得“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甚至笑得“连人带椅子歪倒了”……,她走到哪里,哪里的空气就活跃起来,就有了欢声笑语。
第二、她的说。这不是赞她说的妙,而是讲她说的直,快人快语。而最能说明她心直口快的事,发生在薛宝钗生日看完戏后,当大家猜出戏中小旦活像黛玉,都不敢说时,湘云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脂砚斋评湘云“事无不可对人言”,可见口快口直是湘云豪爽性格的另一突出表现。史湘云的真率爽直,不只是说笑,在实际行动中也有不少表现。《红楼梦》前80回,写了史湘云两次酣眠,一次酣眠芍药茵,醉后睡姿优美动人;一次酣眠桃花被,睡得痴酣而无所顾忌。这些日常生活场景,看似平淡无奇,却把湘云豪放爽直的独特之美,通过生机盎然的意境,色彩协调的画面,动人心魄的人物仪态,表现得令人陶醉、神往。
第三、为人、为事。她很少或者说根本不会为自己打算什么,争取什么。即使后来劝说宝玉读书,遭到宝玉的责备之后,她以后再也没说过类似的话。并且对宝玉一如既往,毫无芥蒂。她就是这样一个胸无心机,不用心机的姑娘。湘云没有林黛玉的尖酸小性儿,也没有薛宝钗的世故精明。她是个直来直去,有话明讲,从不因口舌龃龉而耿耿于怀的爽快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史湘云与奴婢之间特别亲密的关系,无论对平儿、袭人或者香菱、翠缕,她都一视同仁,从来不“拿小姐的款”。湘云思想性格不与封建传统一致的一面,是她人品美的体现,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史湘云的身世是凄凄切切的,但她没有黛玉的自卑心理,也不像黛玉那样自怨自艾,悲天悯人,用眼泪和叹息来折磨自己,她总是以乐观、旷达、宽宏量忘却自己的不幸和不快,那种寄人篱下的生活,并没有改变她那豪情率真的可爱性格,更没有扼杀她生活的热情和活力。爱说爱笑,敢作敢为,率真和豪爽,这是史湘云性格难能可贵的一点。
总之,人品美、才情美、性格美表现在独具特色的湘云身上,正是二百年来绝大多数读者深深喜爱、热烈赞叹这一艺术形象的主要原因。
黛玉在宝玉为湘云选了个金麒麟后,为啥会有担忧?
在《红楼梦》中,除却富贵人家大院中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最有意思的两个人非贾宝玉和林黛玉莫属了。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用在贾宝玉和林黛玉这一对神仙眷侣身上,是再合适不过。身为读者,看着《红楼梦》字里行间所描述出的两个人流露出的真切感情,要么试探,要么吃醋,要么甜蜜,打打闹闹,看的读者们是时而揪心心痛,时而开怀大笑,为了这两个小冤家操碎了心。
在宝玉的心中,唯一担心的就是林妹妹生气。在笔者看来,贾宝玉对于黛玉是十分理解的,一个林家的独生女,没有母亲的细心呵护教导,没有兄弟姐妹的嬉笑陪伴,有的只是一个老父亲和一副病怏怏的身体,在这样环境中成长的黛玉从小便敏感多疑,宝玉也因为对黛玉的怜惜而总是陪伴在她的身旁。
然而在黛玉的心中,她对宝玉的心思就十分的复杂而又细腻了。在宝玉被赵姨娘和马婆婆用邪恶的巫蛊之术诅咒而一病不起,神识昏迷时,黛玉在一旁急得心力交瘁,自己仿佛也是大病了一场。在宝玉与别的女子嘻戏玩耍调笑时,黛玉在潇湘馆中气的不肯说话……但是黛玉在对于宝玉与别的女子传出绯闻时,她的表现则是更为气愤。
薛宝钗入府后,宝玉与宝钗“金玉良缘”的佳话传遍了整个荣国府,黛玉也因此在张道士清虚观打礁时与宝玉生了一场大气,两个人互相谁也不搭理对方,最后还是贾母及时化解了这一对欢喜冤家的矛盾。
紧接着矛盾又紧锣密鼓的来了,史湘云原本有一个金麒麟,但是宝玉给史湘云留了一个大的金麒麟,这件事被黛玉得知,黛玉如临大敌。原文写道
“便恐由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韵事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
黛玉为什么对宝玉如此不信任,对他始终持怀疑态度呢?
有三个原因。
其一,宝玉有前科在,前不久与薛宝钗的“金玉良缘”才偃旗息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这加重了黛玉对宝玉的疑心。况且宝玉本就爱“拈花惹草”,他从小便与女孩子们玩儿在一处,格外的亲昵,他的身边本就有晴雯袭人这些美人们相伴,如今又传出了流言蜚语,黛玉怎能会不气?
其二,史湘云与宝玉是真正的青梅竹马,他们俩才是从小便在一起玩耍的玩伴,他们的感情是十分的深厚的,这让黛玉对自己和宝玉十分的不自信,因此知道宝玉准备给史湘云金麒麟的时候,她表现得如此不镇静。
其三,男女之间总会有一些信物让两个人加重对彼此的感情,而宝玉所赠出的金麒麟又是一个珍贵的物件儿,宝玉自己又有玉相称,这也难免黛玉会多想,哪个在恋爱中的女人不爱吃醋呢?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