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与医学有关的书读后感(医学读书心得5篇_医学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 2025-02-01 05:04:3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4

医生的修炼读后感,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医...

读与医学有关的书读后感(医学读书心得5篇_医学读书笔记)

医生的修炼读后感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医生的修炼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医生的修炼》是一本令人惊艳的作品。葛文德医生魔力般的文字,能让病房里的真实故事仿佛正在我们眼前上演。书中每一个病例故事饱含了他对医学事业深刻的反思,触碰到我们每个人的心底。对于如何修炼让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人员,如何缓解医患之间的矛盾,葛文德医生在书中给予我们很多启示。

  正视医学,精益求精

  “医学普遍存在于现实生活中,但它却保持神秘,常常令人难以琢磨。有时我们将医学看得过于完美,其实,它并没有那么神奇。”

  无论是我们,还是患者,都要接纳临床的复杂性,因为医学是一个时刻变幻、难以琢磨的知识体系。我们所知道的和我们所追求的之间总会存在一些差距,但是正是这个差距使得我们更加努力去做每一件事。我们永远不会超越无限,但是我们要运用我们所掌握的知识为患者选择最适合他们的治疗方案,追求相对的完美。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长年累月、坚持不懈的学习和经验。

  倾听沟通,以人为本

  “现代医学不断发展,技术日新月异,真正的考验已不再单单是祛除病人的病痛,而是医生能否以将心比心的态度提供热情亲切的服务。”

  在面对患者时,我们要摒弃高高在上的姿态,努力为患者营造一个舒适、自信的环境。我们可以将患者视为自己的好友,就如同葛文德医生那般,多和这些“老朋友”谈谈心,了解他们真实的需求是什么,希望达到什么效果,在医患之间充分沟通的前提下与他们共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这既是对我们医学的敬业,也是对患者的尊重。

  我很喜欢书中最后一个病例故事,不仅是因为两位医生凭借精湛的医术救治了患有坏死性筋膜炎的爱丽丝,更重要的是他们能站在爱丽丝的角度,放弃了截肢这个最直接的治疗方案,为的是能为这个年轻的女孩保留下完整的双腿,并且在患者治愈出院后仍能心系爱丽丝的.生理和心理状况,这完全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医学理念。

  不忘初心,审视自己

  “长年累月这样工作,他的耐性越来越差,出现一点小状况就心烦气燥。本来,要做好医生就得咬紧牙根,逆来顺受,再怎么忙也得先解决突发问题。然而,哈里森已经被业绩冲昏了头脑,手术中接二连三地出现问题。”

  哈里森医生缺少的是保持最初从医的热忱和对自己行为和人格的审视。优秀的医务人员不仅仅只考核其业务水平,医德和人格也是至关重要的。世人称呼我们为白衣天使,是因为我们心灵的宁静、灵魂的纯净和医德的高尚。医学前进的道路上充满了各种的未知,我们需要做的是时刻客观地审视自己,在行进的过程中不断纠偏,保持最初那颗救死扶伤、服务患者的心,相信我们都能成为患者眼中可爱的人。

《医生的精进》读后感

因为参加了好报写作班,每天有500+的作业要完成,所以我就增加了阅读量,最近读了美国著名外科医生阿图.葛文德的《医生的精进》,写点感受,也作为作业上交。

阿图•葛文德的《医生的精进》让我更加认识到医生是一个多么神圣的职业,它的重量确实不是一般人所能担负的。医生不是医匠,就算拥有再多的医学知识和再成熟的医疗技能,都未必能称得上是一个医生,顶多算一个高级医匠。医生必须把自己对生命的感知、体悟、理解和关怀融入到现实的医疗工作中,不断思考着人与人性,这样才能经得住医里医外的种种考验。

在本书中,常常被谈起的是现实医务工作的种种细节,比如每一次接触患者后的洗手,比如一个对患者某一部位的小检查,稍有疏漏或闪失,都可能酿成大错。作者在书中说过:“医生常常被认为是独立的脑力工作者,但其实比起诊断出什么疑难病例,确保每个人都洗手这件事能够更大地促进医学发展。”(《医生的精进•01洗手这回事》)由此可见,医学面对的始终是人,是患病的人,而不是人患的病。对疾病的研究再登峰造极,如果不注意洗手这些与治病看似关系不大的细节,可能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

而在每一次对病人身体的检查方面,甚至拓宽到每一次与病人的互动,都在考验着医生为人处世的智慧。

“你本是一名掌握医疗知识和技术的专业人士,从未想过检查规范上的小问题也能将你挫败。不过事实证明,医生的社交素质与专业素质一样关键。随意和正式之间的度要怎样把握,含蓄和坦率要如何界定,怎么表现谦虚和自信,要表现到什么程度才好,这些事情与医疗技术同等重要。我们从事的是与疾病作斗争的工作,可并不是直接与基因或细胞互动,而是跟有血有肉的人打交道。正因为这样,医学才显得如此复杂多变、富有魅力。患者是否信任医生,医生能否听到患者的诉说,能否得出正确地诊断、进行恰当的治疗,都取决于每次互动的开展。”(《医生的精进•04医疗中的性骚扰》)

作为医生,每天要面对许许多多的患者,同时也要处理与同事、与患者这两方面的关系,加之现实中医患数量上的极其不对等,医生的确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医学的确是一个劳心劳力的职业。不过比起处理那些疑难杂症,更难的部分在于我们必须和其他人合作,而且是在自己无法完全掌控局面的情况下。我们的工作是一种团队活动,但跟比赛场上竖立着闪闪发光的记分牌的那些运动有两个关键性区别:第一,输赢的赌注是人的生命;第二,我们没有教练。第二点可不是无足轻重的小问题,医生得自己指导自己,想赢得胜利就只能靠自己给自己鼓舞士气,而这正是我们不擅长的。”(《医生的精进•后记——走向优秀》)

葛文德医生还写过很多医学人文方面的著作,这本《医生的精进》仅是他“医生三部曲”中的第二部。而我国在医学人文领域颇具影响力的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王一方也为这套书作了总序。他称赞葛文德是一位了不起的医生,因为他除了在医学领域精益求精之外,还在笔耕不辍,不断深化着他的“生命之思与医学之悟”(王一方语)。在总序的后半段,王一方总结了葛文德的思考,而关于医学的不确定性是其中最令人深思的部分。

“即使到了高年资阶段,他依然认为医学中最大的困惑还是不确定性。病人因为无法确诊而惶恐不安,医生因为不能确诊而左右为难,医疗费用因为不确定性的探究而节节攀升,社会舆论因为不确定性而质疑医学的科学性。在形形色色的不确定性煎熬中,医生应该转变自己的态度,不把呈现确定性作为职业的唯一价值,转而以友善与共情去安抚惶惑的病人和躁动的家属。”(王一方《医生的精进•总序:了不起的葛文德》)

本书的最后一章是走向优秀,如何做到,作者提出五个建议:即兴发问、不要抱怨、勤于统计、笔耕不辍、勇于求变。这五条也正是这本书的内容的真实写照,值得我们医学人士包括所有人学习借鉴。

读《医学的温度》有感

这几天花时间把《医学的温度》一书看完,该书作者是中国科学院院士韩启德,长期从事我国医疗领域工作。虽然是一本关于医学的著作,但是作为工科生的我读起来却没有感到丝毫的费力,可见作者之举重若轻。该书其实是作者自己工作和读书的一些感悟,故而语言通俗易懂,但是却能给人以深思。全书围绕人、医生、病人展开,具体感悟如下:

一、人的范畴——生命的意义。书中作者并没有给出答案,但是我想这个问题也是没有答案的,或者说是每个人的答案都是不一样的。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尤其是长期从事医务工作的人而言,生死早已看惯,故而他们会比一般人更加会思考什么是生命的意义。书中引用了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还有毛主席在纪念张思德的追悼会上所言,“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难看出,作者对生命的意义的倾向就是奉献。确实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如果没有奉献精神,那么很难想象他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普通人也是一样,能力固然有所差异,有的人成就很大,有的人成就很小,但是只要是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那么就是有意义的,那么生命就是有价值的,这样才是一个大写的人。

二、医生范畴——医生如何做。“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我想这句话对医生来讲肯定不陌生,我觉得也很有道理。现在的医生或者说整个医疗行业都太注重技术了,反而忽略了病人本身。因而医生几乎了成了开方子的机器人,成为药品推销员。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医生这个职业可能很快就要被医疗机器人取代,因为现在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制造的医疗机器人给出的诊断准确率高达99%。但是病人其实更多需要的是关怀,文中提到一个比例,康复的病人中有三分之一是不治而愈的;有三分之一是去看了医生,但并不是医生看好了病,而是病人觉得已经看了医生,心理上获得了宽慰,帮助了康复;仅有三分之一确实是医生治疗好的。这种说话不很准确,但是大概的意思是没有问题的。另外就是中医和西医的问题,应该大力发展中医,文中从社会国庆方面予以了论证,中医从有华夏民族以来一直延续至今必然有其道理,到我们这一代要实现中国梦必然不应该让其式微,应该大力发展,这次抗疫中医的作用发挥出色,或许也引起政府重视,相信不久将来中医必将发扬光大。其实曾经我高考志愿第一志愿也是医科,奈何自己不争气,没有考上,如果我当医生的话,我相信我一定会是一个好医生的,并且我还喜欢中医,因为中医本身已经不仅仅是医道本身了,这里面包含了中华民族的很多哲学,堪称一绝。这种人文理念在西医中是很难体会到的。比如“上医医国”“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些西医是绝对没有的也绝对理解不了的。

三、病人范畴——漫漫人生路。人的一生,所谓生老病死都离不开医生,可以说陪伴你一生的不是你的父亲母亲不是你儿女情人,是医生。我主要讲的是死,中国人大多是害怕面对死亡的。有时候我常常在想,我会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死亡,有其是在生命的终点自己已经感觉到自己生命在流逝的那个时刻,自己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现在还无法想到。但是克服死亡恐惧的良方是乐观主义精神,这一点我是不缺的。韩院士在文中说现在的医疗资源百分之八十都是在病人临终救治上面,这一点有没有必要?临终关怀固然要有,但是也要看病人本身。我的亲身经历,我外婆在2021年年底摔倒引发脑出血,送到医院之后经过几天的抢救,最终死亡。其实抢救之前基本上已经知道结果,但是还是抢救了,这个时候其实就是家人心里图个安慰而已。对于我外婆本身来讲,她可能已经完全没有知觉了,如果她有知觉的话她肯定也不愿意经历这样的开颅手术,身上插满管子,身旁时家人 的哭喊和呼唤。这样的死时一点尊严都没有的,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了,病人这个时候其实就是一摊肉了,比喻或许不恰当,但是很真实。完全忽略的病人是个人这个根本,某种意义上讲,子女其实是不孝顺的,但是世情如此,人言可畏,不得不这样做。而且这也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这些医疗资源更应该用来去救助那些更加有需要的人。所以,就算是死亡,那么也要死亡的有尊严一点,古代君王让大臣死都是赐酒,今人可效仿之。

书中还对医学的进展、精准医学、现代医学的反思进行了很多论述,这些看原文应该更好。作为一个门外汉,看了此书感触良多,亦可证明看书者不应有局限,应该博采涉猎广泛,这样才能有所精进吧。是感,计之。

三篇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范文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1

  第一、从《黄帝内经》现有的内容看,《黄帝内经》是托名传说中的人文始祖黄帝及其臣子岐伯、雷公、鬼臾区、伯高等人的论医之书,包括《素问》和《灵枢》两大部分,各分九卷、81篇,共80多万字。

  1、《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史崧将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2、《素问》,在汉魂、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佑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第二、从《黄帝内经》原始的内容看,《黄帝内经》又名《内经》,其中所引述的古代医籍多达五十多种。主要有《禁服》、《脉度》、《本藏》、《外揣》、《五色》、《热论》、《诊经》、《脉经》、《针经》、《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经脉》等等。这说明在《内经》成书之时,就已经有很多的更为远古的相关医书流传于世,所以,也可以简单地认为

  《黄帝内经》是对我国上古医学的第一次逻辑大总结。

  第三、从《内经》的创作年代看,其基本定稿年代大概不晚于战国时期。尽管其中有些内容可能出于秦汉及六朝人之手,但是,《内经》得以见诸于世可能在大约2000年前百家争鸣的先秦时期。

  第四、从《黄帝内经》涉及的知识领域看,其博大精深的阐述,不仅仅涉及医学,还涉及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很多的学科。

  第五、从《内经》的问世及其深远影响看,中国古代著名的大医学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正是深受《内经》成书思想的熏陶,经过自己不断地刻苦研读,深得其内容精要后再不断结合自己切身的体会,重新弥补了其中的不足部分,最终才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医。

  第六、从《黄帝内经》的成书过程看,《黄帝内经》撰成之初,在战国时期可能被称为《黄帝脉书》、《扁鹊脉书》等20余种单行本。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校书,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中,始由李柱国等校定为《黄帝内经》十八卷。到东汉初,班固撰《汉书》时,这些医籍的传本仍被完整地保存,载于《汉书艺文志》中,仍为十八卷。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魏末晋初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亡失。《九卷》在唐代时,王冰称之为《灵枢》。

  至宋,史崧将其家藏《灵枢经》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各9卷,始成为《黄帝内经》基本固定的两大组成部分,分别从天人相应、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藏象、病症、诊法、治则、针灸等九大方面,并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始对中医学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2

  黄帝内经之所以是中医学,甚至是所有医学的必读书,并不是说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鉴的就是其中对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做出了基础论述,正所谓名不正啧言不顺,要论治,就要辨证,要辨证,就要审症求因。有因才有果,正是黄帝内经给出了因,才会有中华医学这个果。在五脏生成篇、五脏别论篇等篇章里,黄帝内经记述了五脏六腑的基本特点;在三部九候篇、玉机真脏论篇等篇章中,黄帝内经论述了切脉的部位与方法,脉象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等等;更让我惊喜的是,在黄帝内经的宝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章中找到了当初学习刺法灸法学时的原文: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侯已备,後乃存针……这些熟悉的字句让我对黄帝内经更加亲切了。另外,黄帝内经中在脏腑气血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中心的邪正盛衰理论,合并经络,来阐述热病、咳、痹、痿、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减轻百姓遭受病厄之苦。

  要说黄帝内经的特点,我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变化”,举个例子,在咳论篇中的一个问题: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中,我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症,也是无穷变化的,更何况治疗方法呢?黄帝内经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异法方宜论篇中说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势使然也。东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药,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针,中央之导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而黄帝内经之灵枢,别名针经,大多是针灸经脉腧穴的理论,在经络腧穴学的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多有背诵,其中的内容让我对人体又有了新的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解剖的层面上,也从中更加深刻理解了脏腑之间的联系,启发我产生了很多新的思路:例如,讲手太阴肺经运行时,一句”还循胃口”便提示了治疗肺病时兼顾胃的调理以增强疗效的可行性。

  我只是愚笨初学者,尚能有所感悟,对于圣贤前人,当然更不在话下:仲师之伤寒,金元四大家之寒凉攻邪补土滋阴,明清之温病,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内经。一部经典,竟成就了一部部新的经典,真是蔚为壮观。

  事实上,黄帝内经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它还不够全面,也不够准确,但它有留白,给後人完善的可能。譬如,黄帝内经对五脏六腑具体形状位置的论述并不详尽,但後来就有人在一本叫医林改错的书中进行了纠正。我很佩服医林改错的作者,但更让我敬畏的是这隐藏在历史长河中若隐若现的传承,这是伟大的。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3

  《黄帝内经》一书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上有着不可估量的地位,当然其在中医学领域的经典地位更是家喻户晓的了。它作为一部国学经典不仅仅是医学生应该好好研读的,它在养生方面也给我们很多启示,它指导我们如何才能顺应自然以达到健康和谐的状态。

  《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必谨先之。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因此,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在读过《黄帝内经》后,我结合自己的身体和生活状况综合分析了一下,发现自己没能做到《黄帝内经》所提及到的理念。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气虚无力。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在养生也不迟,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到作息习惯„„在生活中我以前不注重自己情绪调节的,当然也很少注意自己的作息习惯,现在普遍大家都睡得很晚,殊不知这些都是背离阴阳之道的,而且平时也不注意情绪和精神的调节,在读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时才发现对精神的调节以及对情绪的控制对健康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看来这些谨小慎微的地方如果不注意真的会出现很严重的状况。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这些也就提醒我们应该内心恬淡,而且应该到外面出去走走,这才符合养生的大道。

  另外,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也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流传于世,该书巧妙运用以岐伯和黄帝等人的对话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入浅出,很精当的阐述了阴阳五行,四时气候,五运六气一些理念。《黄帝内经》读后,我的感受虽然没有很深,但确实得到一些体会,我想这就是收获吧,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按照这些感受去生活,虽不能达到上古之人境界,但还是大有裨益的。因为《黄帝内经》篇幅较多也没能全部看完,而且后面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也不能读懂,因此仅有这些肤浅的感想来完成这次作业。今当临文嗟悼,不知所言。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精选三篇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1

  不敢说是兴趣,而只是出于好奇,或说是受当前“国学热”的影响,在紧张工作之余粗读了几遍《黄帝内经》,竟似乎感到了醍醐灌顶的美妙。做为道家经典着作之一的《黄帝内经》,自然不会仅仅限于行医治病,她对我们的生活态度、为人处事乃至日常工作等方面同样有着深刻的启迪。我不是医生,固然不能对其中博大精深的医理有多深的理解,但许多力透纸背的哲学警句却使我多少能品味到一些修身与处事的智慧。随着深入的阅读,我尤其感悟到了书中所强调的心态平和与淡定,浮躁的心境竟也渐趋平静,对原本的一些纠结也随之释然。

  我们普通人读到《黄帝内经》,自然会想到养生。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人们的保健意识日益提高的今天,对心理健康也日益重视。而《黄帝内经》中认为“心性”平和在健康中的地位是至关重要的,甚至超出一般养生保健的范畴,而将上升为一种人生态度。

  书中开篇便提到“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七情六欲是人的天性,生活中有许多悲欢离合,工作中有各种各样的沟沟坎坎,使我们或喜或怒或哀或乐,对此我们是否能够做到得意之时不忘形,失意之时不失志,一切泰然处之?当代著名中医刘力红教授在总结清末民初大善人王风仪先生的思想后,认为在构成我们身体健康的要素里面,身体只占大约10%,心理活动占20——30%,而心性方面却占到60%以上。王风仪先生还认为,诸心性里面,“怨、恨、恼、怒、烦”是谓“五毒”,而其中“怨”是最坏的。“怨”伤脾胃,而脾胃对应五行中的土,在五脏中居中,主运化,由此“怨”很容易滋生出其他负面情绪,严重危害我们健康。不仅如此,抱怨还能严重影响一个集体的正常运转,抱怨的人总是把问题归咎于他人或是客观原因,即便这种归咎看似有道理,而很少向内反省自己缺点,挖掘自身的潜力。美国的心灵导师威尔·鲍温所着的《不抱怨的世界》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也印证了的我们古圣先贤的思想的普世而永久的价值。如果我们真正能做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保持一颗平常心,既不刻意压抑情绪,也不肆无忌惮地发泄,而是通过正确的途径适当地疏解,那不仅有利于我们的健康,而且对于我们的修养,对于人际关系,对于我们的工作都大有裨益。因此,我们要少生抱怨而常怀感恩,感谢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感谢我们的学长给了我们知识,感谢我们的同事给了我们帮助和鼓励,这样才能向内营造平和的心境,向外营造和谐的环境。

  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衡量幸福的不是一把标尺,金钱、名利固然能给人带来快感,但也往往使人“以妄为常……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从而损害身心健康,消磨意志,影响工作。当我们习惯于以这些单一的荣辱观来思考生活时,则一切真谛被我们漠视的同时,也牺牲了我们的健康。“是非成败转头空”是人类历史的常态,也是人生际遇的常态,只有保持心的宁静,用我们的心去感受亲情,用我们的心去融入自然,用我们的心去享受祖先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用我们的心去热爱工作,用我们的心去感悟生活,以平常心去做百分之百的努力,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去接受结果,才是最深的幸福体验,如《黄帝内经》所说:“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

  心静下来才能排除杂念,心静下来才能空灵高远,心静下来才能给心境腾出足够的空间,去按受和容纳更多有益的东西,心静下来才能使我们的知觉敏锐,身轻体健。

  《黄帝内经》曰“道者,智者行之,愚者佩之”。一位老中医把“动脑、动体、不动心”做为健康的秘诀。不仅如此,不动心才能凝神,不动心才能用心,在此基础上动脑动体才能增长知识,增长才干,正所谓“虚其心而实其腹”。心的宁静才能使我们真正铺下身子来勤勤恳恳地学习工作,做到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消除不了内心的躁动而被俘虏于外界的喧嚣,那只能是“愚者佩之”,而流于浮夸或炫耀。

  古人对心的宁静十分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生活的幽静,“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是天宇的寂静,“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万物的沉静。古人对这一切的体悟,皆源于心的宁静。

  因为宁静使人深思,静能生慧,伟大的思想源于心的宁静。

  一个坠落的苹果使牛顿悟到了万有引力定律,没有内心的平和如何能有这样深邃的洞察?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这固然是告诉我们在身处逆境之时要志存高远,而没有心的宁静又岂能如此?有人说伟大思想的产生是因为信息的匮乏,因为信息的匮乏引发人深沉的思考。在海量信息的今天,到处充满了喧嚣,保持心的宁静尤显可贵。《礼记·乐记》上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物而动,性之欲也”,让我们有一分心澄如水的清高,留一点与世无争的清净,存一些纯正无邪的天真,去思考去感悟我们的人生,去热爱我们的大自然,去关爱我们的`社会。

  《黄帝内经》所强调的宁静,是心法。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2

  最近阅读了《黄帝内经》及有关讲解《黄帝内经》的一些书籍,使我对这部经典的著作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养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现在作为医学院的学生,观念开始有改变了。这一次阅读之后,《黄帝内经》在我面前不再是单纯的医学书籍,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书。也使我悟到“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的智慧。《黄帝内经》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学习和生活带来更大的帮助。

  我在了解中医养生知识的同时,更感叹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黄帝内经》是中国最著名、最古老的中医典籍之一,也是一本包罗万象的书籍,它不象西医书籍那样去讲解生理病理的专业知识,它只是帮助我们去认识自己的身体,帮助我们认知日常生活中的玄妙,告诉我们什么是坏的生活习性,什么是好的生活习性,最重要的核心就是告诉我们怎么不生病,怎么顺应春夏秋冬的自然规律。我深切地感到,《黄帝内经》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一笔精神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国独有的宝贵财富,是我们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经典。

  可是,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我们的老祖宗传承下来的这笔财富,很多人认为,讲健康是老年人的事情,养生更是老年人的事情。很多年轻人更是不知道如何珍惜自己的身体,不知道如何善待自己的心灵,不懂得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很多人起居无常,饮食无度,生活没有规律,暴食暴饮,透支健康,透支快乐,还有人以为有了名利地位和金钱就有了一切,许多人都为追求这些东西而对健康在所不惜。所以在当今的社会中,有很多人都是亚健康状态,各种疾病也越来越年轻。《黄帝内经》告诉我们,健康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健康才能长寿,而长寿并不等于健康。只有健康快乐,才是一个完满的人生。你每天的生活习惯,决定你是否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年老还是年少,都应该关注自己的生命,关注自己的健康,从现在开始就要好好养生,这样才可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才可能有一个美好的人生,这样才会生活得有滋有味。健康和快乐,才是生命的真谛。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3

  

  《黄帝内经》这本书一开始就道出了"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的问题,并提出了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又常,不妄作劳……可谓是一针见血,但这不是它最厉害的,最难得的就是找到了生命与自然的联系,并用非常通俗却又变化无穷的阴阳反映其规律。古人以阴阳论道,可敬可叹。

  我认为,黄帝内经的伟大不在于理论,而在于提出理论前长期的观察探究。比如,"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的阐述就是对人体生长发育成熟衰老的.概括,还有四季虚邪与脏器的对应,无不体现了黄帝内经非常扎实的观察验证基础。这种发现问题,观察矛盾,寻找规律的探究精神正是每个医者所需要继承的。

  很多外行人认为黄帝内经太老了,已经跟不上新时代要求了。但黄帝内经的思想偏偏是超前的,其中提出的养生之道还被到处引用,被奉为圭臬。而且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疗思想不知又比西方预防观念早提出了多少年,而且至今仍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之所以我们常称其为经典,正是其中的很多话都是不刊之论。

  黄帝内经之所以是中医学,甚至是所有医学的必读书,并不是说它囊括了所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而且它也做不到,真正值得借鉴的就是其中对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等做出了基础论述,正所谓名不正啧言不顺,要论治,就要辨证,要辨证,就要审症求因。有因才有果,正是黄帝内经给出了因,才会有中华医学这个果。在五脏生成篇、五脏别论篇等篇里,黄帝内经记述了五脏六腑的基本特点;在三部九候篇、玉机真脏论篇等篇中,黄帝内经论述了切脉的部位与方法,脉象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等等;更让我惊喜的是,在黄帝内经的宝命全形篇、八正神明篇等篇中找到了当初学习刺法灸法学时的原: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侯已备,後乃存针……这些熟悉的字句让我对黄帝内经更加亲切了。另外,黄帝内经中在脏腑气血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为中心的邪正盛衰理论,合并经络,阐述热病、咳、痹、痿、厥等疾病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以减轻百姓遭受病厄之苦。

  要说黄帝内经的特点,我第一个想到的词就是"变化",举个例子,在咳论篇中的一个问题:肺之令人咳何也?而回答是: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从中,我认识到即使是一个症,也是无穷变化的,更何况治疗方法呢?黄帝内经的思想很博大,能包容,在异法方宜论篇中说到,一病而治各不同,地势使然也。东方之砭石,西方之毒药,北方之灸焫,南方之九针,中央之导引按蹻,雑合以治,各得其所宜也。

  黄帝内经之灵枢,别名针经,大多是针灸经脉腧穴的理论,在经络腧穴学的程的学习过程中多有背诵,其中的内容让我对人体又有了新的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解剖的层面上,也从中更加深刻理解了脏腑之间的联系,启发我产生了很多新的思路:例如,讲手太阴肺经运行时,一句"还循胃口"便提示了治疗肺病时兼顾胃的调理以增强疗效的可行性。

  读此书收益颇丰,待细细咂摸,摸清其中文理。

本文标题: 读与医学有关的书读后感(医学读书心得5篇_医学读书笔记)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0706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扫尽人间贱丈夫读后感(毕淑敏散文读后感)活宝日记读后感四百字(《活宝三人组之探险记》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