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镜中人的寓意杨绛的作品中提到了“镜中人”这一概念,这主要指的是人们通过镜子审视自我,以及人们在生活中扮演的各种角色。首先,杨绛指出,“镜中人...
杨绛镜中人的寓意
首先,杨绛指出,“镜中人”并非指真面目,而是通过镜子反射出的形象。这一观点体现了她对人类真实内在与外在表象的洞察。她认为,人们往往会被自己的外在形象所迷惑,而忽视了真实的内心世界。因此,我们需要每天审视自己的内心,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
其次,杨绛提到了“半斤肉保姆报一斤”的事情,这反映了她的生活态度。她认为,生活中的奉承、刻毒、老实等都是镜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这些镜子可以帮助我们看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也可以让我们了解他人的真实性格。
最后,杨绛还强调了自我审视的重要性。她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审视,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便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
综上所述,“镜中人”这一概念在杨绛的作品中具有深刻的意义,它体现了她对人类真实内在与外在表象的洞察,同时也强调了自我审视的重要性。
《你命中有我》读后感
渐渐的,平日里话也越来越少,一篇文章里说,“无声”也是一种交流,只有相同磁场的人,才会通过这种特别的振幅和频率听见彼此,祈祷我是在接近这种佛系交流,而不是在退化。
这种病态导致记忆力越来越不好。读过的书,大都停留不住脑子里,刚看过的电影也会忘记。经历和学习了很多,到头来,却因发现自己什么都没剩下而自卑。读完一部书,还能被我记得内容,是一件非常难的事。
记录读后感,会使我绷紧每根神经、眉头紧锁、目光呆滞,像失忆的人努力找寻回忆一般的头痛欲裂。就像安星努力的回想出现在梦里的她一般,我竟是如此感同身受。
十万个读者,十万种感受,却都是读者和作者的隔空交流。我只能以自己的心境去感知我所感知到的,或许不贴切也或许不深入,但以我对先生的了解,他定会说:“只要你开心就好。”竟遇到了一位佛系作家,当了一名佛系读者,一切刚刚好。就像《你命中有我》整部书也只能用佛系来诠释。
这本书,本是3月14日白色情人节就拿到了,想着整理好情绪再读,就先放进了书架。清晨从书架上拿起这本书时,不小心滑落,竟撞坏了桌上的镜子,又撞断了我的修眉刀,不知怎么,心里有些怪怪的,冥冥中是代表什么吗?还是我想太多。
为了整理这部书的读后感,我用了5个小时的时间,依然《卡农》单曲循环。相当于把这部书读了好几遍,每一遍都会发现新线索,有新感悟,以我现在的年龄和经历也就只能体悟到此,或许多年以后再读起,又会是另一番滋味也不好说。到那时,我想再写一篇读后感。
想说的太多,逻辑整理有些吃力。从三方面分析把握:
一、艺术鉴赏:
一部书的灵魂绝不仅仅是内容支撑的,要让整部书变成一个整体,每个细节都将是书的生命。封皮的艺术鉴赏性相当于一部书的气质。就像欣赏一个人,好形象必然会直观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与美有关的一切都应值得被记住。
《你命中有我》封皮的设计表达出整部书的立意。先将封皮展开形成一整张平面图,结合整部书的内容,中间的“我”是安星,其中一个“你”隐喻为邓黛,另一个“你”为邓妮;一条直线像是时间轴一样,将三个人的命运连在了一起,又将两个人分成两个世界;两种颜色代表幻想与现实、浪漫与忧伤、前世与今生、男与女;将书合拢,又将两个“你”重叠,隐喻为邓黛和邓妮的姐妹关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作为安星的“我”,在中间起到了镜面效应,即是镜中人,又不在镜中。
“二不”和“不知道”更像是现实生活中作者的两个小跟班。或是读者,读过这所有的故事后讨论着,猜疑着。嘻嘻,猜的。
二、内容鉴赏:
若从宏观方面,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整部书像是以作者自己的性格特点、生活态度、家庭背景、身份地位,待人处事方式为基调,后填充的人物关系,情节设定,故事脉络的。整部书若正叙,那么结局是佛系,若倒叙,我倒是觉得挺美的,无论最后和安星在一起的是邓黛,还是邓妮。从平面和空间分析,以55页为界限,我将书分成了两部分:真实与虚拟、前世与今生、邓黛与邓妮。
前部分,作者传达了很多思想。安星与“她”和谐甜蜜的生活方式,侧面引导了男女婚恋中应遵循的良性生活态度,借用“她”闺蜜的生活做对比,以讽刺的意味反衬出,现在大部分婚恋中,情感状态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及相处态度。
对于作者来说,安星与“她”的生活,也许是作者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写照,也或许是作者对这种“她”的幻想,及想拥有这种生活的一种向往之情。贯穿整体内容来看。我想将前部分看成是今生,后半部看成是前世,虽然没有结局,但缘分并没有断,无论那个“她”到底是谁,过成今生安星和“她”的样子,岂不都很美吗?
一开始我将今生在一起的“她”当成是邓妮,其实后来发现一个细节,在这部分描写中,“她”并没有被具体提到名字,或许作者也给读者留有想象空间,邓黛或是邓妮。和安星借手机,胸前有颗红痣的姑娘,也可是邓妮,也可是邓黛,并不重要,反正下一世还会找到彼此。
三、感受回顾:
其实倒是想问一句,先生,那个敲开酒店门的姑娘虽是读者,也会不会是今生胸前有颗红痣的她呢?书中很多语句实则是内容,但又读出很多隐喻与现实呼应。读至结尾,有一处令我动容,邓黛在翻译写在鞋子上的I U 时,她翻译成I Love You ,或许我在想,以当时安星的态度,或许他有可能写的是I Lose You。
今生:我再次很认真的对她说“这个有可能,那就这样,发现胸膛有颗痣的就是我,两胸肌中间”
前世:邓妮偶然间拾到的观音吊坠,胸前有一颗红心,这胸前的红心痣将三个人连接到一起,安星妈妈说,那是他十四岁的生死劫。如今看来,是情劫。
今生:她在我胸前用手指弹着钢琴,那首我熟悉的“一闪一闪亮晶晶,满天都是小星星。”她说我就是那星星。
前世:我喜欢看星星,和年龄无关,从小到大都喜欢。
今生:“大理,不知道几天,去‘调戏’一个小姑娘。”我做了个鬼脸。
前世:邓黛辞职去大理经营一家客栈,在那里她又与安星相遇。
《男生贾里》读后感
主人公贾里是一个有着伟人素质的孩子,他才智不凡、爱憎分明、勇往直前。以下关于男生贾里读后感是我为各位整理收集的,希望能给大家一个参考,欢迎阅读与借鉴。
男生贾里读后感【1】我很喜欢《男生贾里全传》这本书。
贾里特别聪明,可妹妹却和他相反,总是马马虎虎的。贾里是个好强的人,而妹妹贾梅一点也不好强。
贾里班上的陈应达,鲁智胜和贾里是班上的三剑客。
其中,我最喜欢“吃患者”,“书友庄静”,这两个片段。
《吃患者》讲了一个叫阿伦的男孩,他的真名叫刘格诗。他有个令人羡慕的食量,有人计算过他一口气吃了八块大排,外加四杯仙橘水和若干只面包。不过他有一个毛病,就是说话时容易口吃。阿伦平时像兔子一样温和的人,发起怒来会变成一头猛兽。
《书友庄静》讲了一个叫庄静的网女孩子,一听名字就知道她很文静,美丽,怕羞的女孩。有人说她是居里夫人式女生,数学拔尖,深得数学老师的青睐。严老师称道的女弟子“庄静”属于第一人,严门女将!上体育课,到女生上场体锻了,女生们认为紫外线会导致皮肤癌!大家都不愿意体锻,唯有庄静一个人在烈日下默默的进行体锻。庄静看过许多书,有的书里有错误,只要她发现了,她都会把它改正过来!
这个那还,聪明、机智、热情侠义,经常会做出令人刮目相看的事情,———他就是贾里。这个故事以幽默的语言感染着我!
男生贾里读后感【2】“书随人性而定”,说的是你看的书是随你的性格、喜好而确定的。
贤者看书明,愚者看书昏。看书必须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才算看懂。
对《男生贾里全传》的作者秦文君而言她过于大胆,敢于写自己不能写的文章。但是她是女人不可能洞察男孩子的心理,也许与她的家庭环境有关,但我想更多的是她有一颗想要明白孩子的心。
男生贾里是个为了出名,什么事都敢干的人,先是‘舞台明星’,在是‘三剑客’,‘家庭轶事’、‘选举风波’、‘父子之间’、‘口吃患者’等,都是贾里想要出名事件,奇怪的思想,异样的行为都不禁让我有些怀疑他是人吗?他十分不满父母对他亲生妹妹的偏爱,常常想挤掉她,但常常哭笑不啼的惹出麻烦与笑话。他十分喜欢出名,这在他的日记中里写过:“我们全家都有照镜子的习惯,只是各有侧重:妈妈照镜子似乎只为察看发式,每次都一个劲地用手拢头发。爸爸不同,照镜子总爱扬眉毛,仿佛对着镜中人摆威风。贾里的亲妹妹呢,一照镜子神情就痴痴的,看酒窝像观赏稀世珍宝!而贾里的出发点是审视自我,暗暗发言:行动吧!不愿浑浑噩噩的男生贾里。”
这就是秦文君笔下的贾里,虽然行动、行为、性格以及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事件全都证明他是一个仅有6岁的男孩,但作者能写出如此文笔,也大可让人叹服!
男生贾里读后感【3】在很小的时候,我就非常喜欢读书。从小人书开始到拼音童话作品,与这些书为伴,我度过了三年幼儿园的生活。自进入小学读书的那一天起,老师就要求我们多读书,读好书。今年寒假我重读了秦文君阿姨的《男生贾里》。
男生贾里可不是个平平常常的人物,他的`故事真不少!这个大男孩聪颖机智、热情侠义,他周围的伙伴们一个个也都不同凡响,经常会做出点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干出点令人刮目相看的事情。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少年生活,看到他们有滋有味的成长历程。
贾里的生活真是多姿多彩!他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哥哥:主动给妹妹贾梅拟定训练的计划,想让妹妹成为舞蹈家,当妹妹打退堂鼓时,他鼓励她克服困难,坚持到底;他还是一个富有爱心的人:给性格古怪同时患有先天性心肌缺损的林萍送去快乐;他有着一颗正义的心:二年级有一个叫斑马的人,总是带着一些高年级的留级生到处去欺负别人。这时贾里、鲁智胜和陈应达三人就会站出来想办法来对付他们。让我不由得纳闷:怎么所有奇怪的事都让贾里碰上了?
我爱看《男生贾里》,是因为贾里的责任心,爱心和正义感。虽然发生在他周围的一个个小故事都很平凡,但到了秦文君阿姨笔下就变得那么生动,有趣。
我爱看《男生贾里》,是因为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读起来都很亲切。其中古板的爸爸,慈祥的妈妈,善良的贾梅,时髦的林哓梅……书中一个个人物都能在我的生活中找到影子,他们的故事就好像发生在我的身边。
男生贾里读后感【4】最近我读了秦文君力作《男生贾里》。主人公贾里是一个有着伟人素质的孩子,他才智不凡、爱憎分明、勇往直前。他的“死党”鲁智深对贾里说:“你既不是伟人,也不是庸人。”但贾里还是一心想做伟人。
贾里清楚伟人应该豁达洒脱,旗帜鲜明,又爱又恨,轰轰烈烈。所以便把邱士力作为恨的目标,可在运动会上意外的结为了朋友,他认为朋友是不能互相憎恨的,便重新制定了一个计划。
贾里从报纸中看到了健美班,于是悄悄地报名参加了一个收费最低廉的健美班。里面的人都羡慕贾里,因为绝大多数都是来减肥的,只有贾里一人是来健美的。一年下来,贾里即没减也没加,只是胳膊硬了点,腿结实了一点。伟人计划又失败了。
临放寒假时,鲁智深道听途说来一个消息,说许多学生准备在假期里出去勤工俭学。贾里就决定要去大工厂里打工,第二天,他穿着一身向鲁智深借来的西装,一双锃亮的皮鞋。但守卫一眼就识破了,对贾里说:“我们这儿拒收童工。”可贾里理直气壮,最后,他猛一下脱掉西装,抄起剪刀,眼疾手快地几下消除了羽纱上的线头。守卫呵了一声,贾里动作更敏捷了,不料,一个动作做过火了,把夹里剪开了一个小口子。这下不等对方开口,贾里就夺路而逃……
贾里的老爸说过一句话不做小事的人,怎能做成大事。谁也不是生下来就是伟人,要后天培养成的。大事是点点滴滴的小事组成的,大海是小雨点慢慢地积累的。想要成就大的事业,就要把每一件小事做好。
关于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热门范文三篇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书中的每行字每句话都要记在心里,这样就会让你受到更优美的陶醉,沉浸于书籍之中无法自拔,你会坚持读书吗,在你的 读后感 中告诉大家吧,以下是我和大家分享关于苏菲的世界读后感热门范文三篇相关参考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参阅。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1
《苏菲的世界》全书由一个快满15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开序幕,“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却蕴涵着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苏菲在彷徨中开始思索,并在她的私人哲学老师艾伯特的引导下进入西方哲学领域。苏菲穿越时空,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已成为历史的那些有着精辟的思想的大人物进行了一次心灵的谈话,目睹了历史又一次严肃的重演。看这样一部作品,等于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苏菲的所到之处,处处凝结着文明的精华,弥散着哲学的气息。在这样一本小说里,包括了整部西方哲学史,本身就极具魅力。一直觉得哲学是一门虚幻而不切实际的学问,生涩难懂,但其实一直是我不了解哲学。这本小说系统地涵盖了各种哲学思潮。随着小说人物在书中不停的追逐和寻求剧中谜团的解答,越来越深入的使我了解到以前不感兴趣的西方哲学史。
《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告诉我们哲学是什么,在哪里,给很多哲学着作敲了钟,或是指明了路。
很多研究哲学的学者都认为“哲学”就应该是生涩的、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高深理论,并以自己能用艰涩的语言描绘为荣。而这样的结果就是所有的哲学理论不能普及和推广,
但《苏菲的世界》改变了这一现状,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述哲学史,本身也是一个纯粹的哲学命题,随着探求进程的步步深入,使我了解到更多的哲学原理。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是在欣赏一部人类文明通史的真实演义!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2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我不知,你也不知。
哲学,就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学问。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世界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若是连自己是谁都不清楚的话,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那岂不是像《浮士德》中魔鬼所说:“一世劳苦有何益?到头终把眼儿闭。”
苏菲作为少校所写的书中人物,少校是她的“上帝”,控制着她的思维和行动。而少校也只是本书作者乔斯坦.贾德笔下的人物,贾德决定着他的一言一行。而贾德先生呢?还有跟他生活在同一个世界的我们呢?
我认为,我们也许也是被某种类似于“上帝”的存在决定着言行举止的。这种想法,有点接近于“宿命论”。这听上去有点悲观,其实我自己也难以接受。若是连写下这行字都是被某种不可知的力量所控制的,那未免也太可怕了。
这使我感觉到,自己不算是一个真正的“个体”,也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简单地说,就是“自己”不存在。我现在写下的话,是“我”说的呢,还是“上帝”说的呢?我只是这一场闹剧中一个完全按照导演的剧本表演的角色罢了。这样说仍然不安,因为演员至少还知道剧本的内容,而我们并不了解。我觉得我们更像是提线木偶,被控制着一切。
于是,我们被所谓的“控制者”所决定感受到的由物质组成的世界,是真实的吗?
你也许会说,与“我思故我在”的道理一样,由我能利用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等感受来感知到世界中物质的存在,从而证明这些物质的存在。可是,按照帕克莱的说法,这只是一种体验,你并没有感受到物质,因为在梦里也可以有这种体验。对于他这种说法,我似懂非懂,有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感觉。
于是根据我对书中柏克莱理论的理解,得出以下结论:笛卡尔所说:“我思故我在”,虽然说自己的思想也仅是一种体验而无法证明肉体的存在,但一定能证明“思想”这一晋升产物本身的存在。那既然肉体的存在不能被证明,我们就只好判断,自己只是“活”在思想之中,或像书中父伯特所说:“受到心灵的包围。”
按照此理,因为我不能感知到他人思想的存在,所以我也可以否认。于是,他人都成为了心灵所虚构的产物,这与很多人小时候所疑惑的“这世上是不是只有我是有思想的人”相似。我相信若你们也是有思想的生物,就肯定不只我一人曾经有过类似的想法。
不过经过多次思考后,我把上诉观点否认了,因为思想并不是“物质”。我作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我不可能单凭自己一个人而丰富自己的思想,这一切肯定是凭借他人的思想建立的,而我一定能感知到。怎么感知呢?通过文字和语言。虽然我不能感知到“文字”、“语言”本身的存在,却能感知到它们所流露出的思想,这之间肯定有一个奇妙的转换,我还暂时不能解释。不过,总算是证明了“这世界不只我一个个体”的说法,可喜可贺。
我知道目前我思想的漏洞还是很多,而大多数思想都是借助于他人而产生的,所以我承认自己的无知。不得不说,《苏菲的世界》这本书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给了我与哲学3000年历史上的各位哲人对话的机会,我感到十分欣喜。虽然我算是把这本书读完了,但这肯定不是最后一次,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我完全掌握这门哲学课程。
我将会回到那只白兔的细毛顶端。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篇3
两个月,断断续续翻完《苏菲的世界》这本小说(于我来说,也仅仅是小说),好吧,我只是看了个热闹。那么小说读懂了么?大概…也许…可能吧!也不敢说,苏菲的世界里一切都是那么神秘,留给我的好像只有幻想的恐惧和语塞的尴尬。
恐惧
“苏菲开始对着镜中的自己扮鬼脸,就像她在家中浴室里做的一般。镜中人也一如预期的跟着他的动作做。突然间,一件骇人的事发生了。有一刹那,苏菲很清楚地看到镜中的女孩同时眨着双眼。苏菲吓得倒退了一步。”苏菲吓得倒退了一步。好勇敢的小姑娘!仅仅倒退了一步。而我,吓得赶紧合上这恐怖的东西,关灯,睡觉!这是恐怖小说吗?夜已深,再读下去,注定要害怕得失眠了。实际上,还是幻想了很多,幻想假如我遇到了这样一位哲学老师,会如苏菲一样勇敢吗?会如苏菲一样好奇,进而去一探究竟吗?显然是不能的,仅仅是一段文字,就被吓成这番模样,怂!甚至不明真相地想好了这次读后感的标题:《假如我是苏菲》……真的失眠了!于是将它闲置了许久。假日里,瞥见了它。艾伯特是谁?席德又是谁?苏菲和他们相见了吗?好奇心还是驱使着我又拿起了它。“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哲学家只有一个条件,要有好奇心……”我想说,好奇心让我读完了小说,却完全忽略了它的实质:哲学。没想到的是,尴尬来得那么突然,丝毫没有防备。
尴尬
读完小说的那天下午,第一节语文课,《生命与水》已接近尾声:生物钟是怎样进行的?人为什么会生老病死?……虽然人体存在着许多不解之谜,但我们知道,水是生命之源,人体一切奥妙都离不开水。话音刚落,一只小手高高举起:“老师,我有一个问题,人死后有灵魂吗?”我怔住了,许是苏菲的影响,脑海中突然蹦出了这样的想法:这孩子和苏菲一样也碰到了一位神秘的哲学老师吗?抑或是苏菲和艾伯特从少校的故事中走出来,操纵席德与少校已不能满足他们,又来寻找下一个目标传授哲学了么?还是席德与少校?(荒谬!荒谬!)
小的时候,对于这种问题,我也是困惑的很,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渐渐地淡忘它们了,如同书中所说,那种爬进兔子皮毛深处的微生虫,怡然自得的生活着,不觉地很佩服他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回答?像苏菲的妈妈那样,还是学校里的诡辩家?关键是我也不知如何诡辩。此刻,好想让艾伯特或是少校,又或是乔斯坦贾德来回答,突然很后悔忽略了哲学的部分而只是看了个热闹,我想要是略读懂了个一二,起码还能诡辩几句。“站在科学的角度来说,是没有的!事实上,到底有没有,老师也不知道。”什么答案?尴尬得溜出了教室……哎!悲哀悲哀!一个不受待见的诡辩家也称不上了!
谬谈就到此结束吧!再读!再读!说不定还能和他诡辩个一二。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