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知识阶级 读后感(“伪知识”(陶行知))

发布时间: 2025-01-23 22:04:35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74

伪君子读后感,伪君子,对比手法运用得熟稔而独特,愈显人物形象。读完此剧本,读者们的感受是什么呢?往下看。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伪君子读后...

伪知识阶级 读后感(“伪知识”(陶行知))

伪君子读后感

  伪君子,对比手法运用得熟稔而独特,愈显人物形象。读完此剧本,读者们的感受是什么呢?往下看。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伪君子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伪君子读后感篇一

  《伪君子》被认为是一部喜剧。讲的是:主人翁答尔丢夫(也就是标题中的“伪君子”)在教堂里装扮成一个虔诚的信士,通过卑鄙的手段骗取信教的富商奥尔恭的信任,然后被带回家。在答尔丢夫的蛊惑下,奥尔恭赶走了自己的儿子,破坏了女儿玛丽亚娜的幸福。在女仆桃丽娜的帮助下,玛丽亚娜才得以明哲保身。最终,在奥尔恭的妻子欧米尔以身试险下,答尔丢夫的伪善面具被揭穿。最终,两个相爱的年轻人得以幸福地在一起,而奥尔恭以及奥尔恭一家人都得以解脱。

  首先说主人翁答尔丢夫,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伪君子。伪善、好色是他的代名词。当桃丽娜穿了一件袒胸的衣服时,答尔丢夫有点慌张,拿出手帕让她盖上“引起有罪思想的胸脯”,这无不显示出他的好色以及伪善。另外,答尔丢夫向奥尔恭的妻子求爱,对她进行无耻的告白这里也可以体现。然后说说奥尔恭,我觉得他是一个愚蠢到不能再愚蠢的人了,做事一意孤行。只是听答尔丢夫的一面之辞,连跟他朝夕相处的亲生儿子的话都不相信,却宁愿去相信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外人,而且这个人他也不一定完全了解。愚蠢呐!以后绝对不做像他这么样的人!与奥尔恭想比,他的夫人欧米尔以及女仆桃丽娜却要明智清醒得多。欧米尔,为了打破丈夫对伪善的答尔丢夫的迷恋不顾自身安全引鱼上钩,最终成功撕破了答尔丢夫的丑陋嘴脸,解救了奥尔恭以及整个家。而在这一过程中,面对答尔丢夫的甜言蜜语,她并没有受诱惑。这也可以看出她的坚贞。然后是女仆桃丽娜,她是一个勇敢、聪明、机智的女子。在面对奥尔恭专制女儿玛丽亚娜的婚姻的时候,她并没有畏惧,而是给玛丽亚娜出主意。而且她是最先认清答尔丢夫的伪善面孔,这不能不让人称赞呐!

  分析完人物形象,另外,我想谈一点关于喜剧的。何谓喜剧?鲁迅说,喜剧是将人生那些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说实话,我并不是很理解。在我看来,这句话针对《伪君子》这一戏剧似乎是不能很好解释的。《伪君子》最终以奥尔恭一家人团圆散场,称得上是喜剧

  而我从中能得到的启示是,当今社会需要真诚,人与人之间有了真诚,定会少一些尔虞我诈,社会便会充满爱吧。我期待那一天!

  伪君子读后感篇二

  读完《伪君子》,自己心里真的舒了一口气,读到最后一节,自己真的很紧张,幸亏有了转机,不然的话很令人遗憾。小说的作者莫里哀是一个喜剧作家,但我怎么没看出来呢?这篇只能算是一个讽刺剧吧,喜剧一般会很轻松,而我读篇丝毫没有感到任何的轻松,只是时不时的笑一下,最后甚至很紧张。

  故事其实很简单,百度百科上有故事情节简介,以下是鄙人的一些粗见,这篇意在讽刺吧,我不知道当时的社会情况怎样,只不过认为这种讽刺放在现实生活中都很适合,好的,想到哪说到哪吧,自己逻辑有点乱,文章的开场白自己没读懂,可能对人物不太熟,自己看了一遍,自己没有弄懂奥尔恭的妈妈究竟对伪君子有怎样的态度,伪君子确实是装得很像,不过现实中的人不是有很多像他的吗?我佩服的两个人一个是侍女陶丽娜,一个是克雷央特,侍女给人的感觉是明辨是非,很豪爽,有种反叛的精神,而且善于做好事,一个是克雷央特,擅于找方法,而不是乱发脾气。再说说伪君子,这个人口口声声说是奉承上帝,是虔诚的信徒,但到最后还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罪有应得。还有奥尔恭,他应该得到点惩罚吧,他受人蒙蔽,而且听不进别人的劝告,真够可恶的。

  故事是有个圆满的结局,有点要人挺出乎意料的。

  被冲昏头脑的奥尔工的女儿玛丽亚娜和瓦顿尔两个人之间说的气话也挺有意思的,原来恋爱中的两个人有时会故意说一些气话来气对方的,幸亏有陶丽娜在中间说和,这就像现在两个小两口闹别扭,最好有个人调解那样,调解人有存在的必要。

  伪君子读后感篇三

  《伪君子》的作者莫里哀,原名约翰巴蒂斯特伯克兰,是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重要代表作家,也是法国戏剧的奠基人。伪君子是他重要的代表作。

  伪君子主要讲的是奥尔贡和他的母亲柏奈尔夫人,听信了小人答尔丢夫假话,把答尔丢夫当成圣人,并自己的一切秘密及财产交给他。答尔丢夫不但靠自己的花言巧语令奥尔贡把揭露真相的儿子赶出了家门,而且还骗得奥尔贡把女儿嫁给他。最后,由于答尔丢夫对奥尔贡的妻子图谋不轨,奥尔贡终于认清了答尔丢夫的真实面目。可是答尔丢夫已经拥有奥尔贡的房产,并且掌握了能置奥尔贡于死地的证据。然而英明的王爷发现了伪君子答尔丢夫的阴谋,不但免了奥尔贡的罪,而且还把答尔丢夫送进了监狱。整个故事至此圆满地结束了。

  在这篇文章中,最主要的人物是宗教骗子答尔丢夫,他表面上道貌岸然,但是实际上鄙俗卑劣。他假冒为善,冒充心中以慈悲为怀;但是实际上他贪财好色,并由于自己的这些特点而露了马脚。他通过虚假的"忏悔"和"劝导"冒充虔诚。使得不幸的奥尔贡上了他的当,并因他的花言巧语冲昏了头脑。他披着宗教的外衣,露骨地表示尊崇上帝,但是实际上他只是靠着上帝的名号来招摇撞骗。例如在文中,欧米尔--奥尔贡的妻子假意爱上了答尔丢夫并且表示没有勇气违抗上帝做出这种事时,答尔丢夫说:"有一种学问,它可以用动机的纯洁来补救行为上的恶劣。这里有种诀窍,太太,我可以慢慢教给您;",又说奥尔贡是"一个可以牵了鼻子拉来拉去的人",他们的谈话他还认为是给他"增光露脸"。可见其的不顾廉耻。从此,答尔丢夫的名字就成为了伪君子一词的同义语。

  合上莫里哀的《伪君子》,仿佛也是刚刚了解一种人性,是可悲的。一个总是把仁义道德挂在嘴边的,心中却总是充满着欲望和肮脏的伪君子--达尔杜弗,也许是从遇见奥尔贡和他母亲的那一刻起,他就觉得机会来了吧,讲人性最美的的臭皮囊披在身上,一步一步,蒙蔽了有势者的眼睛,一切伪装只为达到目的--拥有奥尔贡的财富,占有美丽的艾尔密尔,虽然周围的人意识到了他的邪恶,但"最高领导人"最后才理解,虽然有个美满结局,但其行为确实令人愤恨。

  不长的剧本,却很完美的演绎了人性的贪婪和虚伪一个貌似圣人君子,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其实是一个骗人钱财,贪色纵欲的小人,他用一切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还说是为了上帝和国王,我觉得是深受宗教影响的,奥尔贡母子才会被骗,这部作品的主旨也就是讽刺当时的教会。

  最晚还听舍友说起她初中同学,也就是一个伪君子,表面装得楚楚可怜,博人同情,与其相处后才发现心机极重,城府极深,处处说人坏话,以为以此就可以交到更多朋友,其实只是让人更了解她的本来面目而已。我们的生活中也不发这样的人哪!

  "伪君子"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分布于世界各地,甚至是宇宙的整体,不管何时何地,都能遇见,而最终目的都一样:利益。不明白,有些人为何要在自己纯净的脸上拼面具,一副让别人喜欢的面具,尽管不舒服,却不摘下,直到把心也一点点地埋在面具下,达尔杜弗真的就生来那么坏?不,是贫穷,穷得干干净净,内心却有欲望,他没有戴面具,他穿的是"防弹衣",而且是一件漂亮的弹衣,保护自己并且提升自己,却埋了心,埋了心,那享有的是一个空壳,我替他感到悲哀,也替所有伪君子们感到悲哀。

“伪知识”(陶行知)

“伪知识”

伪知识阶级是历史形成的,中国不但用伪知识,而且有伪知识阶级,它是怎样形成的呢?伪知识阶级是特殊势力造成的,这种特殊势力在中国便是皇帝,陶行知说:

创业的皇帝大都是天才,天才忌天才是很自然的一件事,天下最厉害的无过于天才得到真知识,如果政治的天才从经验上得到了关于政治的真知灼见,谁的江山也坐不稳。做皇帝的人,特别是创业之主,是十分明了此种关系的,并且是100分的不愿意把江山给人夺去。他要把江山当作子孙万世之业,必须要收拾这些天才。收拾的法子是使天才离开真知识,去取伪知识。天才如何就他的范围,进他的圈套呢,说来很简单,皇帝引诱天才进伪知识的圈套有几个法子。

一、照他的意旨在伪知识上用功,便有吃好饭的希望,俗话说,只有穷秀才没有穷举人。伪知识的功夫做得愈高愈深,便愈能解决吃饭问题。

二、照他的意旨在伪知识上用功,便有做大官的希望。世上之安富尊荣,尽他享受。中了状元,还可以做驸马爷,娶皇帝的女儿为妻。穿破布烂棉花去赴朝考的人,个个都有衣锦还乡的可能。

三、照他的意旨在伪知识上用功,便有荣宗耀祖的希望。这样一来,全家全族的人都在那儿,拿着鞭子代皇帝使劲赶他进圈套了,倘时他没有旅费,亲族必定要为他凑个,或者借钱给他去应试。倘使他不去,又必定用不长进一类的话来羞辱他。使他觉得不去应试是可耻的,全家全族的力量都做皇帝的后盾,把天才的儿孙向赶驴子样一个个的赶进皇帝的圈套,天下的天才乃没有能幸免的了。

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读后感

  一、谁是知识分子?
  我到现在还不确切知道什么人算是知识分子,什么人不算。插队的时候,军代表就说过我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那一年我只有十七岁,上过六年小学,粗识些文字,所以觉得“知识分子”四个字受之有愧。顺便说一句,“小资产”这三个字也受之有愧,我们家里吃的是公家饭,连家具都是公家的,又没有在家门口摆摊卖香烟,何来“小资产”?至于说到我作为一个人,理应属于某一个阶级,我倒是不致反对,但到现在我也不知道“知识青年”算什么阶级。假如硬要比靠,我以为应当算是流氓无产者之类。这些已经扯得太远了。我们国家总以受过某种程度的教育为尺度来界定知识分子,外国人却不是这样想的。我在美国留学时,和老美交流过,他们认为工程师、牙医之类的人,只能算是专业人员,不算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应该是在大学或者研究部门供职,不坐班也不挣大钱的那些人。照这个标准,中国还算有些知识分子。《纽约时报》有一次对知识分子下了个定义,我不敢引述,因为那个标准说到了要“批判社会”,照此中国就没有或是几乎没有知识分子。还有一个定义是在消闲刊物上看来的,我也不大敢信。照那个标准,知识分子全都住在纽约的格林威治村,愤世嫉俗,行为古怪,并且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后一个知识分子。所以我们还是该以有一份闲差或教职为尺度来界定现在的知识分子,以便比较。
  如果到历史上去找知识分子,先秦诸子和古希腊的哲学家当然是知识分子,但是距离太遥远。到了中古,我们找到的知识分子的对应物就该是这样的:在中国,是一些进了县学或者州学的读书人,在等着参加科举的时候,能领到些米或者柴火;学官不时来考较一下,实在不通的要打一顿;等到中了科举当了官,恐怕就不能算是知识分子;所研究的学问,属于伦理学或者道德哲学之类。而在欧洲,是些教士或修道士,通晓拉丁文,打一辈子光棍,万一打熬不住,搞了同性恋,要被火烧死,研究的学问是神学,一个针尖上能立几个天使之类。虽然生活清苦,两边的知识分子都有远大的理想。这边以天下为己任,不亦重乎?那边立志献身于上帝,不亦高尚乎?当然,两边都出了些好人物。咱们有关汉卿、曹雪芹,人家有哥白尼、布鲁诺,不说是平分秋色,起码是各有千秋。所以在中古时中外知识分子很是相像。到了近代就不像了。
  二、中国的知识分子的中古遗风
  现代中国的知识分子,相比之下中古的遗风多些,首先表现在受约束上。试举一例,有一位柯老说过,知识分子两大特点,一是懒,二是贱……三天不打,尾巴就翘到天上去了。他老人家显出了学官的嘴脸。前几天我在电视剧《针眼儿胡同》里听见一位派出所所长也说了类似的话,此后我一直等待正式道歉,还没等到。顺便说说,当年军代表硬要拿我算个知识分子,也是要收拾我。此种事实说明,中国知识分子的屁股离学官的板子还不太远。而外国的例子是有一位赫赫有名的福柯,颇有古希腊的遗风,是公开的同性恋者,未听说法国人要拿他点天灯。
  不管怎么说,中外知识分子还是做着一样的事,只是做法不同——否则也不能都被叫做知识分子——这就是做自己的学问和关注社会。做学问的方面,大家心里有数,我就不加评论了。至于关注社会,简直是一目了然——关心的方式大不相同。中国知识分子关注社会的伦理道德,经常赤膊上阵,论说是非;而外国的知识分子则是以科学为基点,关注人类的未来;就是讨论道德问题,也是以理性为基础来讨论。弗罗姆、马尔库塞的书,国内都有译本,大家看看就明白了。人家那里热衷于伦理道德的,主要是些教士,还有一些是家庭妇女(我听说美国一些抵制色情协会都是家庭妇女在牵头——可能有以偏概全之处)。我敢说大学教授站在讲坛上,断断不会这样说:你们这些罪人,快仟悔吧,……这与身份不符。因为口沫飞溅,对别人大做价值评判,层次很低。教皇本人都不这样,我在电视上看到过他,笑眯眯的,说话很和气,遇到难以教化的人,就说:我为你祷告,求上帝启示于你——比之我国某位作家动不动就“警告×××”,真有天壤之别。据我所知,教皇博学多识,我真想把他也算个知识分子,就怕他不乐意当。
  我国知识分子在讨论社会问题时,常说的一件事就是别人太无知。举例言之,我在海外求学时,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看到了一篇文章,说现在大学生水平太低,连“郭鲁茅巴”都不知道,我登时就如吃了一闷棍。我想这是个蒙古人,不知为什么我该知道他。想到了半夜才想出来,原来他是郭沫若、鲁迅、茅盾、巴金四位先生。一般来说,知识的多寡是个客观的标准,但把自编的黑话也列入知识的范畴,就难说有多客观了。现在中学生不知道李远哲也是个罪名——据我所知,学化学的研究生也未必能学到李先生的理论;他们还有个罪名是“追星族”,鬼迷心窍,连杨振宁、李政道、李四光是谁都不知道。据我所知,这三位先生的学问实在高深,中学生根本不该懂,不知道学问,死记些名字,有何必要?更何况记下这些名字之后屈指一算,多一半都入了美国籍,这是给孩子灌输些什么?还有一个爱说的话题就是别人“格调低下”,我以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兄弟我格调甚高,不是俗人!”我在一篇匈牙利小说里看到过这种腔调,小说的题目叫《会说话的猪》。总的来说,这类文章的要点是说别人都不够好,最后呼吁要大大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否则就要国将不国。这种挑别人毛病的文章,国外的报刊上也有。只是挑出的毛病比较靠谱,而且没有借着贬别人来抬自己。如果把道德伦理的功能概括为批判和建设两个方面,以上所说的属于批判方面。我不认为这是批判社会——这是批判人。知识分子的批判火力对两类人最为猛烈:一类是在校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另一类是踩着地雷断了腿的同类。这道理很明白——别人咱也惹不起。
  现在该说说建设的方面了。这些年来,大家蜂拥而上赞美过的正面形象,也就是电视剧(渴望)里面的一位妇女。该妇女除了长得漂亮之外,还像是封建时期一个完美的小媳妇。当然,大伙是从后一个方面,而不是前一个方面来赞美她;这也是中古的遗风。不过,要族表一个戏中人,这可太古怪了。我们知识分子的正面形象则是:谢绝了国外的高薪聘请,回国服务。想要崇高,首先要搞到一份高薪聘请,以便拒绝掉,这也太难为人了;在知识分子里也没有普遍意义。所以,除了树立形象,还该树立个森严的道德体系,把大家都纳入体系。从道德上说事,就人人都能被说着了。
  所谓道德体系,是价值观念里跟人有关的部分。有人说它森严点好,有人说它松散点好,我都没有意见。主要的问题是,价值观念不是某个人能造出来的(人类学上有些说法,难以一一引述),道德体系也不是说立哪个就能立起哪个。就说儒家的道德体系吧,虽然是孔孟把它造了出来,要不是大一统的中央帝国拿它有用,恐怕早被人忘掉了。现在的知识分子想造道德体系,关上门就可以造。造出来人家用不用,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我们当然可以潜心于伦理学、道德哲学,营造一批道德体系,供社会挑选,或是向社会推荐——但是这件事也没见有人干。当年冯定老先生就栽在这上面,所以现在的知识分子都学乖了,只管呼吁不管干,并且善用一种无主句:“要如何如何”。此种句式来源于《圣经·创世记》:“上帝说,要有光,于是有了光”,真是气魄宏伟。上帝的句式,首长用用还差不多。咱们用也就是跟着起哄罢了。
  现在可以说说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中古遗风是什么了。他既不像远古的中国知识分子(如孔孟、杨朱、墨子)那样建立道德体系,也不像现代欧美知识分子跨价值观的立论(价值中立)。最爱干的事是拿着已有的道德体系说别人,如前所述,这正是中古的遗风。倒霉的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已有的道德体系不完备,自己都说不清;于是就哀叹:人心不古,世道浇漓,道德武器船不坚,炮不利,造新船新炮又不敢。其实可以把开船打炮的事交给别人干——但咱们又怕失业。当然,知识分子也是社会的一分子,也该有公民热情,针砭时弊也是知识分子该干的事;不过出于公民热情去做事时,是以公民的身份,而非知识分子的身份,和大家完全平等。这个地位咱们又接受不了,非要有点知识分子特色不可。照我看这个特色就是中古特色。
  三、中国知识分子该不该放弃中古遗风
  现在中国知识分子在关注社会时,批判找不着目标,颂扬也找不着目标,只一件事找得着目标:呼吁速将大任降给我们,这大任乃是我们维护价值体系的责任,没有它我们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要论价值体系的形成,从自然地理到生活方式都有一份作用,其功能也是关系到每一个人,维护也好,变革也罢,总不能光知识分子说了算哪。要社会把这份责任全交给你,得有个理由。总不能说我除了这件事之外旁的干不来吧?凭我妙笔生花,词儿多?那就是把别人当傻子了。凭我是个好人?这话人人会说,故而不能认真对待。我知道有人很想说,历史上就是我们负这责任。这不是个道理,历史上男子可以三妻四妾,妇女还裹脚哪,咱们可别讲出这种糊涂油蒙了心的话来找挨骂。再说,拉着历史车轮逆转,咱们这些人是拉不动的。说来说去,只能说凭我清楚明白。那么我只能凭思维能力来负这份责任,说那些说得清的事;把那些说不清的事,交付给公论。现代的欧美知识分子就是这么讨论社会问题:从人类的立场,从科学的立场,从理性的立场,把价值的立场剩给别人。咱们能不能学会?
本文标题: 伪知识阶级 读后感(“伪知识”(陶行知))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05640.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小桔灯中读后感100字(小学生阅读《小桔灯》有感)傲慢与偏见小说英文版的读后感(傲慢与偏见读后感英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