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生为人》读后感(读《半生为人》)

发布时间: 2025-01-14 05:54:34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9

读《半生为人》《半生为人》的作者徐晓,封面内页写着当代作家,出版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光明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现任财新传媒首席文化编...

《半生为人》读后感(读《半生为人》)

读《半生为人》

《半生为人》的作者徐晓,封面内页写着当代作家,出版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光明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现任财新传媒首席文化编辑。

作为一个完全不合格的读者,我承认我不认识她。但是我知道这本书里提到的北岛,史铁生,为她写序的刘瑜也有所耳闻。这么说来,与这些名人同处一个时代的徐晓也应当是个有故事的人。

但没想到她的故事有点伤感。

第一个和第二个故事《永远的五月》《爱一个人能有多久》讲述的是徐晓和她早逝的丈夫周郿英的故事。

老周年幼时曾查出患有绝症,婚前就知晓实情的她还是毅然与之交往、相爱。婚后不久老周便开始一病不起,照顾孩子,操持家务,以及累累债务全部压在徐晓一个人的肩上。

她是怎么撑过来的?

这就涉及到本书提到的他们的共同好友。

徐晓的精神支柱赵一凡,那个能拖着一条废腿,靠一双拐杖走遍北京的奇人。文革时期他便早有谋算,将大量书籍收集起来并且手抄备份。那段黑暗的时期也是从他手里流出地下文学作品以供文学青年们阅读。

史铁生,和徐晓在耳熟能详的地坛公园认识的作家,从这里可以一窥这位作家的生平。

北岛,这位我只闻其名不曾拜读过作品的诗人,朦胧派代表诗人。

还有我更加不熟悉的李南、刘迪、刘羽、芒克、万之等等人物。他们每一个人都不失个性与才华,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走上了写作的道路,但他们因文学聚在一起,因为那份颇具影响力的诗刊《今天》走到一起。

在老周病情不显时,这些文学青年常以徐晓两人的家为“办公室”,谈天谈地谈文学。老周病倒之后,他们和徐晓则轮班制照顾病人,徐晓就是这么撑过许多年的。

看过这本书常常使我产生强烈的割裂感,似乎那个年代的人与我们本就是两个世界的人。时代的不同,真的会让差异显得如此巨大吗?

处于文革时期的文青所面临的显然不止于此。他们的友谊也经历着猜疑与背叛。

书中第三个故事是一段有关监狱的往事。起于不知谁人告密,牵连一个又一个无辜的人。亲人间的问候也止于小心的眼神示意,便使这群年轻人之间的交往更加难能可贵。

合上整本书,这意味着我竟然读完了徐晓坎坷的前半生。200多页真实的经历,混合着她的心酸和洒脱,她对文学的赤诚和对友人的感激与追忆。

这是一本值得反复看的非虚构文学,希望看过我这篇不算读后感的读后感的读者,不要因为我无甚墨水的笔触而生出反感之意。

半生为人经典语录

半生为人经典语录汇总如下
1、同自己的青年时代相遇是痛苦的。
2、一个人,并不能因为承受了足够多的苦难,就可以无视、藐视别人的苦难。
3、用自己的血唤醒民众的人是英雄;试图用别人的血唤醒民众的人是伪君子;使无辜者付出血的代价的幸存者是不幸的人——我们承受着被侵害和侵害的双重不幸。
4、“我愿意他活着,为我而活着,为世上有一个真正理解我、呵护我、容忍我的人而活着,尽管我很清楚世上没有谁能仅仅为谁而活或者为谁而死。”
5、很多时候,慎重和苟且、拘谨和猥琐、小心和怯懦是很难划清界限的。
6、如果说振开写诗是在思想,那么芒克写诗则是在呼吸。
7、我这个循规蹈矩的人从此知道了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人——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没有固定的住所,在简陋的房子里,喝最廉价的酒,做自己认为是天下第一重要的事。
8、用“荒芜”这种字眼来表述一个人的生存状态是残酷的,然而事实也许比我所能够通过文字表述传达出来的更为残酷。
9、如果每个中国人不能像德国人记忆奥斯维辛的苦难和耻辱一样,记忆“文革”和与之一脉相承的灾难,我们的民族必将长久地在慢慢自由之路上徘徊。
10、人的心啊,简直像是一个牢笼。每一种思绪,每一种情感,每一种本能的冲动,每一种社会的理念,都像是一头怪兽,互相纠缠,互相冲撞,互相折磨。你东逃西撞,左奔右突,但是你看不见出路。你的心是牢笼,心里的东西是困兽,没人能够拯救你。你是你自己的囚徒。你是你自己的结果。
11、一个人为另一个人,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做得多,还是做得少,都是极其自然的。世上没有一杆称得出感情斤两的秤。法律、舆论、海誓山盟,规定不了,也阻止不了,为谁或者不为谁,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做得多还是做得少,那杆秤在心里,它的砝码始终只可能在心里。
12、爱一个人能有多久?这应该是向上帝提出的,而不是向心灵提出的。就像接受命运一样,好像我是被特地选出来接受这个命题的。这么多年过去了,它一直纠缠着我。爱一个人能有多久?它也许不适合做一篇文章的题目,却实实在在是关于你和我,关于你们和我们的永远的提问。
13、我曾经以为,死亡使我懂得了生命和爱。但是当我牵着幼小的儿子站在丈夫的遗体前、陵墓前,当死亡的事实离我越来越遥远,而死者的存在却离我越来越切近的时候,我才真正懂得,关于时间,关于生命,关于死亡,关于爱,需要你付出毕生的代价去体验。有所体验就够了,你甚至不要指望能把它们搞懂。时间并不能淡化一切。事实上,一个曾占据过你生命的人不是别的,他是你的蓝天,你的阳光,你的空气。一旦失去,没有什么可以取代,可以弥补。他将覆盖着你的生命,直到永远……

送你一颗子弹 刘瑜

越有个性且被广而所知的人,则争议越大,人皆有自己的立场和动机。

本书《送你一颗子弹》,作者刘瑜的随笔文集。看了豆瓣的评论,有一星,也有五星,纵观评论来看,有这样两类。一类人是知道刘瑜之后,想从她的书中读到一些带感的,冲击力强的东西来,然而让她们失望了,这本书的文笔流畅随性,不假思索的生活琐事记录和事后的感悟归纳,剥离文字和概念,经过联想和组合的东西,不太讨好读者。第二类读者随性、感性先导,对作者文中描写的生活情节,无比认同,有着同样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想法。作者直抒胸臆把自己的想法脱口而出,引起了情感的共鸣。虽有很多学术、知识上不太吻合的颠倒,然而真实真诚且通俗的文笔,毫无障碍的阅读,这点恐怕很多人就做不到了。

当今时代下,把时间放在第一位的读者们,读完本书恐怕会觉得自己与其用一个下午的时间,不如读本经典书籍,读这本书纯粹是浪费时间。然而这群人并不怎么甘心,在各大网站上,从自己的立场评论一番本书。在我看来,充其量也就是一种错位来带的遗憾。细细品味各种评论,文字之间甚至有些阴谋论的味道。因为,刘瑜火了,借用“错位”的角度评论一番,以彰显自己的学识和眼界,自己也能火了,这实在是妙。

生活中时常出现错位,你的理解不是她的理解,他是这样看你的然而你是这样看对方的。作者六岁在邻居家看电视至深夜“谢谢收看”才罢休后,无法对父母解释看了什么,只能用看到了“谢谢收看”来做答案。身处异地,不免怀念家乡的猪头肉,阴差阳错的想念起了过去的曾经,猪头肉成为了一种象征符号。30岁时结伴一起去看脱衣舞男的表演,看出了自由主义的政治味道。十天之内换了6个地方,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时差颠倒且人变得微醺迷糊。参与全球知名学校的Formal Hall得出自由主义者有自由主义者吃饭的方式,追求的无非是低调、简单、随便、温暖、私密,惬意,然而,Formal Hall好像正相反。诸如此类的小事情,看了某部影片,某本书的感想感悟,这些书中的文字让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位女性的喜怒哀乐惊悲恐勇。

当一个宁静的晚上,仔细阅读这些文字的时候,发现文字之间透露出一个人在另一个陌生的环境中产生的“错位”感。也巧,当作者刘瑜不火的时候,借此用文字,推它们出去为自己受苦,以排遣内心的情绪。虽心里打得小算盘为自己的小伎俩沾沾自满,但当面对各种大神的时候,仍然有对自己天赋的不满;一个位中国人面对西方价值观产生的“错位”,不适应性,寂寞的无望和强迫自己去适应社会的悲哀。文字间的错位,情绪的张力,勾画出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这已是作者文字功底的彰显。
这种错位感,从书中延续到了书外。大多数读者看本书是有所期待的,想一窥大神刘瑜所谓的子弹威力,想看看大神对政治学的观点,想看看大神是否能以生活窥视深渊。然而,我想他们都会失望,刘瑜只是刘瑜,一个人,她也有另外一面。刘瑜写道:“我相信是一个人感受的丰富性,而不是发生在他生活中的事件的密度,决定他生活的质地;是一个人的眼睛,而不是他眼前的景色,决定他生活的色彩。”

大呼上当,抱怨过后突然以“书”、“经典”的标准去要求这本书,不免让人产生错觉,也许“错位”才是一颗子弹,它能把人击穿,便成薄薄的一片,无法与自己共处。

最后,书中所提的书本和电影

《麦田守望者》、《源泉》、《苍蝇》萨特、《立春》电影、《半生为人》、《革命之路》电影、《最好的时光》电影、《Closer》电影、《好女孩》电影、《自私的基因》、《苦涩的革命》、《他人的生活》电影。

史铁生的父亲呢??为什么总是写他母亲

关于史铁生的父亲并不清楚,无论是他的文章还是各方面都很少提到。下面是我在网上找到的一些关于他父亲的资料——
根据徐晓的《半生为人》这本书的记录
1.从此他(徐晓的丈夫周湄英)一病不起,在朋友中间几乎成了一个持续了将近四年的事件。最初半年需要二十四小时陪护,大家一天三班倒轮流值班。人手最紧的时候,史铁生年迈的父亲为他做饭,史铁生摇着车送到医院。其中有三个月他出院回家,由桂桂在家里给他打点滴。那时候桂桂在通县上班,晚上下了班赶到我家,第二天早上五点多钟就得爬起来去赶班车。因为严重营养不良,再加上长期静脉注射,很难找到可以用的血管,好容易扎上了不是鼓就是漏,我经常半夜里把她叫醒重扎。鄂复明除了值班每周或隔周必去医院,三年多从未间断。家里有过重病人的人应该能够体会,即使是亲人做到这一切都很不容易,在人情越来越淡薄的今天这意味着什么?一九九三年元旦,二十多个朋友在病房里陪他过节,从美国回来的程玉还带来了她的两个儿子。大家带了食品和一次性餐具,搞了一次名副其实的自助餐,医院里的这种聚会恐怕是前所未有的。过春节孙立哲派车把他接到史铁生家,让他也吃上一顿过年的饺子。
2.最初是奶奶照顾他。看过《奶奶的星星》那篇小说的人都可以想象,他的瘫痪对于奶奶和奶奶的死对于他意味着什么。当时,他父亲下放到云南的林学院还没迁回北京,妈妈只好请了事假照顾他。在我的记忆里,她显得非常年轻,戴一副白边眼镜,不像我们许多同学的妈妈已经是老太太了。
3.煮好的茶鸡蛋放在桌上,他(史铁生)一会儿吃一个,压抑了又压抑,还是能连续吃六个而不觉得满足;买来的豆腐丝,还没等做成菜,他就一撮一撮全抓着吃了。无奈,怕他吃坏了,他父亲只好像防猫或防老鼠一样把吃的东西紧着收起来。
4.谈这些似乎不太雅,但这确是他(史铁生)生活的一部分,就像他作为一个孝子要为父亲操持生日家宴,作为一个兄长要为妹妹准备结婚的陪嫁一样。他接受他所看到的现实世界,作为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他的身上充满着矛盾和变化。
首先:他的父亲也是一个知识分子。
"我家共4口人,爸爸、妈妈和我妹妹。我插队时,妹妹在上幼儿园。那年我18岁,她才5岁。我父亲原来是在北京林学院工作,我插队的第二年,举家迁往云南,父母都进入了林区的一个干校。一直到我瘫痪回到北京,父母为了照顾我,随后才迁回了北京。”
《激情年代》(王洪江著)
其次:他的父亲在九O年时还健在。
下面是作家王安忆的回忆:
“一九九○年夏在北京,去史铁生家,他向我演示新式写作武器,电脑。……第二天一早我又到史铁生家。他不在,他父亲说他到地坛去了,就是《我与地坛》中的那个地坛,在这本书里,他也写到过,称之为“古园””
至于他为什么总写母亲,因为他母亲对他一生的影响很深,单单是看《我与地坛》你就能晓得。
希望能帮到你。
本文标题: 《半生为人》读后感(读《半生为人》)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03774.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朴志殷爱的礼物读后感(爱的礼物的内容简介)庞众望的读后感(庞众望的故事读后感200)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