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章读后感今天我读了《红星耀中国》第三篇。红星耀中国的作者是埃德加.斯诺,其怀着对中国革命战士的重重疑问,以一名记者的身份,冒生命...
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章读后感
第三章题目是在保安,保安是一个地名,现在叫志丹县,为了纪念革命烈士刘志丹而命名的。保安是延安的下属县,其实本篇叫在延安也是可以的!
改段讲述了记着在延安的见闻,与党 领 袖的见面,在红军大学的见闻,与林 彪的会面,在红军剧社的见闻等等!
我印象最深刻的斯诺与毛的会见了,他们谈了许多夜晚,也从士兵和共产党员口中知道了他的不少故事。毛作为领导,有世界上最高的赏格缉拿他的首 级,但他却没有受过一次伤,实在是让人吃惊。他有着中国农民质朴纯真的性格,天生精明,生活上与普通战士们平等,却每天工作十三四个小时,常常到深夜才休息。通过这一章节我不禁对他肃然起敬。
80年后的今天,如书上所说,我党已如一颗红星,照耀了全中国,让中国走上了富强繁荣的道路。
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篇读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第三篇读后感写作要点
1、要弄懂原作
"读”是感的基础,“感”是由“读”而生。只有认真的读书,弄懂难点疑点,理清文章的思路,透彻的掌握文章的内容和要点,深刻地领会原文精神所在,结合历史的经验、当前的形势和个人的实际,才能真有所“感”。
2、要认真思考
读后感的主体是“感”。要写实感,还要在读懂原作的基础上作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分析和评价是有所“感”的酝酿、集中和演化的过程,有了这个分析和评价,才有可能使“感”紧扣原作的主要思想和主要观点,避免脱离原作,东拉西扯,离开中心太远。
3、要抓住重点
读完一篇(部)作品,会有很多感想和体会,但不能把他们都写出来。读后感是写感受最深的一点,不是书评,不能全面地介绍和评价作品。
例文: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xx年前,红色的中国布满层层谜团。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怀着对中国革命与战争的重重疑问,孤身一人前往这被人刻意曲解、遭到铜墙铁壁般严密封锁的革命战略根据地。他探索红色中国,将所见所闻一点一滴的真实记录,汇编成一本书,书名是《红星照耀中国》。
近日,我重读经典,内心依旧澎湃不已。整本书以斯诺的第一视角,生动丰富地描述了红色根据地大大小小的人物与事件,他通过搜集两万五千里长征的第一手资料,与革命领导人进行谈话,运用文字的力量将这段波澜壮阔、激情燃烧的岁月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斯诺的语言很平实,他没有添加过多的修饰性的词汇或者一些美化的文笔,即使朴实无华,但他笔下的人物却有血有肉,带着鲜明的特点。他记录了一些革命领导者的事迹,如毛泽东、周恩来、贺龙、彭德怀、徐海东等。
对主要的历史事件也进行了叙述,如苏区教育、人民抗日剧社、长征、西安事变等。正是通过他的文字,我们对国民政府的暴行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横亘在漫漫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有了更具象的把握,对立志救民于水火、避免我亡国之祸的革命先驱更加心生敬畏。
斯诺对革命者的描写狠狠地驳斥了国民,他们一直对外宣扬鼓吹共产党人为“狂热分子”、“无知土匪”、“强盗”。 书中是这样描述毛泽东的:“ 然而毛泽东还是一个精通中国旧学的有成就的学者,他博览群书,对哲学和历史有深入地研究。
但是对于工作却事无巨细都一丝不苟,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和政治战略家。对周恩来的着墨是他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无私地忠于一种思想和从不承认失败的不屈不挠精神。
这一切似乎都包含在这个红军的故事和参加创建红军的一个人的故事中。除此之外还有黄埔军校毕业身经百战、战无不胜的林彪,使地主乡绅闻风而逃的贺龙,九岁离家闯世界十七岁就带领饥民攻打粮仓的彭德怀,洛浦、徐海东、刘志丹、徐特立、林伯渠、左权等许许多多优秀的领袖。
通过他的叙述,我仿佛看到无数仁人志士在战火纷飞的根据地,用火一般的热情与铁一般的意志,百折不挠,自信乐观地坚持着自己心中那最崇高的革命理想。他们是一群有气质、有风度、有抱负、有力量的领导者!一幕幕如画卷般徐徐展开,虽没有浓墨重彩的渲染却令人激动不已。
毛泽东夜晚在灯前认真摆弄飞蛾、百姓们“似乎毫不例外地都在从容不迫地从事田间劳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战士们嘶哑却嘹亮的呐喊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苏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部队、一段令我们目豪与骄傲的历史。
本书一经发表,就产生了了巨大的反响。它驳斥了刻意扭曲的宣传,向世界人民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革命。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读完这本书后,纷纷走上了革命道路。即使到了今天,它的影响力依然不曾消减。
斯诺写道: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革命事业犹如一颗闪亮的红星不仅照耀着中国的西北,而且必将照耀全中国,甚至照耀全世界。80年后,正如书中所言,革命事业已经照耀了全中国,而中国也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当我们坐在明亮的屋子里,当我们心安理得的接受着最完整的教育,当我们还在为各自的人生纠结忙碌着,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正过着充满阳光与安定的美好生活。
《红星照耀中国》提醒着我,即使身处和平年代,不要忘记无数革命先驱曾在狼烟四起中横刀立马,在民哀国殇之时挺起了民族的脊梁,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冲锋陷阵、赴汤蹈火。
红星照耀中国一至三章读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一至三章读后感第一段:简述《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的书名,作者等基本情况,再讲一下读了这本书的感受,比如说感觉受益匪浅啊,对我很有启示啊等等。
第二段:简述(概括)书中主要内容,注意是简述,越精炼越好,因为这个不是文章主要内容,只是为下文的感想作铺垫。不少人会觉得这很难,所以在概括前可以先阅读一下前记和后记。虽然这很难读懂,但时间久了,不仅能在当中找到自己想要的内容,还能大大地提高阅读的能力。
第三段:读了这本书的感想,这是全文最重要的部分,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这里开头最好先讲一两句自己的观点或者感想,接下来的部分就围绕这句话展开议论,这种写法很容易就是读者知道你想表达什么。
第四段:想让自己的观点更有真情实感,富有时代气息,就可以联系自身,联系生活,联系社会现象。这样写出的文章更真实,有说服力,也更打动读者。
结尾:说一下这本书带给你的启示和对它的喜爱之情(后者可不写)。
红星照耀中国第一到三篇读后感
于某个夏日的晚上,我开始阅读起这本书来。
80年前,一名美国的记者,怀着不知道怎样的心情冒死来到陕北,开始了他的纪实创作。他穿过封锁区,躲过白匪的跟踪,经历无数质疑的眼光,然而他如同他的故事中的主人公们一样,毅然地完成了自己的目标,将一个当时被掩盖的真实的故事及时地讲给全世界人听,他就是本书的作者,美国人埃德加.斯诺。
80年了,对于一个人来说已经苍老了,但是对于一本书,对于书中讲述的故事,今天读来却依然充满着无穷的力量。
当我以飞快地速度读完前100页时,我不禁感叹,作者讲的故事似乎就发生在昨天,就发生在眼前。
作者以一个西方人的视角真实地记录下发生在80年前中国陕北的红色故事(其中有些故事你根本无法从其它渠道了解到这么详细的过程),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也没有多少写作技巧,更没有阿谀奉承式的辞令,有的只是小桥流水般的陈述,简单的对白和清晰的脉络。作者以这种似在诉说的方式静静地讲述着中国的红色革命和革命中的人物。
文章描写的都是在这片贫瘠的土地生发生的故事,艰苦的生活环境,艰难的生存条件,然而人们却是满怀激情,斗志昂扬!是什么让他们如此乐观?是什么在坚强地支撑着他们?
是信仰!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当国民党举起屠刀屠杀共产党的时候,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是信仰的力量让他们前仆后继!当共产党人辗转于被围剿被消灭的各个战场时,是信仰的力量支撑着他们坚持下去!当红军在雪山上,在草地上弹尽粮绝之时,是信仰的力量让他们战胜一切困难!
正是有了这样的信仰,共产党人点燃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是有了这样的信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才能最后取得成功;正是有了这样的信仰,社会主义中国才能最终站上了世界的舞台。
今天,当我们的神舟飞船穿梭于天地之间,当我们的高铁遍布神州大地,当我们的航空母舰游弋于太平洋时,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红星照耀中国》中主人公们的信仰已经开枝散叶。
《红星照耀中国》
《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是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的不朽名著,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作者真实记录了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向全世界真实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毛泽东和周恩来是斯诺笔下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西行漫记》的作者埃德加·斯诺于1905年出生在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市,是家中三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他父亲开了一家小印刷厂,家里过着小康生活。父亲要他也从印刷业开始自己的生涯。但他却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道路,成为世界著名的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