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的悲歌读后感(《乡下人的悲歌》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 2025-01-10 13:33:53 来源: 励志妙语 栏目: 读后感 点击: 99

《乡下人的悲歌》读书笔记,很少读这一类型的书,不,准确来说是很少读书。,回想上大学的这几年,真有点虚度光阴的感觉。整个总结下来...

乡下人的悲歌读后感(《乡下人的悲歌》读书笔记)

《乡下人的悲歌》读书笔记

      很少读这一类型的书,不,准确来说是很少读书。

      回想上大学的这几年,真有点虚度光阴的感觉。整个总结下来,竟没做多少事。好在终于开始醒悟,每天给自己安排些事做,让剩下的时光能够过得充实一些。计划中有一项就是每天阅读两小时,但真正读起来却发现脑子太久不用锈住了,看到好的句子、心动的情节却发不出感想,有了感想却又写不出相应的文章,不知如何去形容。“有自己的思想很重要,甚至可以说,这个比什么都重要”希望这一点自己是有的,也不要丢掉。

      《乡下人的悲歌》是J.D.Vance的回忆录,讲述了了一个底层白人成功逆袭的故事。但本书和其他的励志文又有些不同,这本书没有浓墨重彩的去写他是如何获得成功的,而是以他的视角给我们展示了他所生活的环境——居住在美国的铁锈地带、有一个吸毒、暴躁、不断在结婚和离婚中周旋的母亲、一个抛弃自己的父亲、保护自己的阿公、阿嬷......
      “寒门再难出贵子”很多次听到这句话,却又不知从何而来。“生活在无时无刻不想放弃自己的环境中,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普通人’,这是我做过最棒的事”J.D.Vance是阶层跨越中的幸运儿,从耶鲁大学毕业、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有一位爱自己的妻子,但在这一段跨越中经历了什么我们也不难想象。

摘抄:

>> 据调查显示,白人工人阶级是美国最悲观的群体。拉美裔移民当中许多人面临着难以想象的贫穷,但白人工人阶级比他们还要悲观。美国黑人的物质生活前景仍然落后于白人种族,但白人工人阶级比他们还要悲观。

>> 没什么比一个穷人去偷另一个穷人的东西更卑劣的事了。

>> 如果吉米舅舅连高中都没有毕业就找一份全职工作的话,挣到的钱就像毒品一样——会让你短期内感觉良好,但会阻止你去做应该做的事情。

>> 人们并不是因为我们的市中心没有时髦的文化便利设施才离开的。那些文化便利设施的离开是因为米德尔敦没有足够多的消费者来支撑它们。为什么米德尔敦没有足够的薪水优厚的消费者呢?因为没有足够的工作来雇佣这些消费者。

>> 我喜欢晚上熬夜做作业,第二天早起,每天就睡三四个小时,我自豪我能应付这一切。这么多年我一直非常害怕自己的未来,担心最终会像我的邻居或家人一样吸毒、酗酒、坐牢、有了孩子却没能力或不愿照顾,一想到这些我就有十足的动力。

>> 心理学家把我和琳赛的日常生活叫作“童年不幸经历”,简称ACE。ACE是童年创伤,其后果可能影响成年生活。创伤不一定是身体上的。以下事件或感觉是一些常见的ACE:·被父母责骂、侮辱或羞辱。·被推搡、抓,或被扔了什么东西。·感到家人之间不支持彼此。·父母分居或离异。·和酗酒或吸毒的人生活在一起。·和抑郁或有自杀企图的人生活在一起。·目睹所爱之人被虐待。
>> 逃离了油锅,却逃不过烈火。混乱引发混乱,不稳定导致不稳定。这就是美国乡下人的家庭生活,欢迎你们来体验。

>> 看待这个问题最好的方式也许是承认你可能无法解决这些难题。这些问题总会存在。但是也许你可以从点滴做起,帮助边缘人群。

读《乡下人的悲歌》

截止2021年底,招商银行1000万元以上私行客户7.3万个,总资产有2.04万亿,简单一算,人均资产大约是2800万。金葵花客户是50万以上的客户,扣除7.3万个私行客户,金葵花客户将近230万个,2021年一年增长超过两位数。7.3万个私行客户,人均2800万,怪不得社会上把成为招行私人银行客户看作财富自由的标志之一。7.3万个私行客户,总资产2.04万亿,也就是说万分之5的人占了30%财富;而全部金葵花客户236万个、总资产超过5.5万亿,也就是1.9%的人占了81%的财富。

我们常说二八律,就是一个社会20%的人掌握了80%的财富,80%的人只拥有20%的财富。但现在这个对比就很吓人了,变成了2%的人掌握了80%的财富,98%的人只拥有20%的财富。两极分化,不只是财富,只要是个公平竞争和平开放的社会,一切领域都会两极分化。

这两年聊得特别热闹的话题是“寒门还能出贵子吗?”。其实跟我说的“马太效应、两级分化”是一回事。“寒门再难出贵子”其实是个全球现象,是个普遍现象,是个必然现象,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

直到前不久看到一些社会人文现象,思考背后的根本原因,才想起来要看看这本书--乡下人的悲歌。于是,一口气看完,我真的被震倒了,掩卷长思,想到很多很多东西,具体而言就是四个问题:

· 什么是乡下人?

· 是不是每个人内心都隐藏着一个乡下人?

· 我内心的那个乡下人是什么样子?

· 我怎么摆脱乡下人的纠缠?

其实,《乡下人的悲歌》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完全不需要我介绍了,网络上铺天盖地。不要说这本书的简介了,就连各种读后感都已经是汗牛充栋,以致于我一篇都不想看,也确实没有看,还是自己写自己的读后感最靠谱。

但是,为了这篇读后感的完整性,还是不得不简介一下。

首先,全书看完,回过头来立即发现:书的全名就特别值得玩味。

中文的翻译很简洁,《乡下人的悲歌》。但翻译永远只是翻译,书的英文名“Hillbilly Elegy: A Memoir of a Family and Culture in Crisis”能看出更多的信息。

作者万斯出生在美国阿巴拉契亚山区的一个苏格兰-爱尔兰裔的白人蓝领家庭,是这个家族的第三代移民。整个家族三代都是典型的乡下人,有时有点钱,大部分时候都穷,最主要是他们的精神世界、行为举止、为人处事都是典型的乡下人,而且每一代都比上一代更乡下人。万斯的母亲更是乡下人中的典型,从小就在长辈之间争吵不断甚至互相大打出手的环境中长大,长大后自己的家庭更是一塌糊涂,一次又一次结婚,男朋友就像走马灯一样,没有固定工作和收入,吸毒戒毒没完没了,情绪多变,反复无常,作者万斯最说不清的就是自己有多少个兄弟姐妹,因为他不知道如何定义“兄弟姐妹”这个词。

更糟糕的是,这样的人不是特例,而是很有普遍性的惯例。

万斯就是在这样糟糕的环境里长大,家庭从来都是残缺不全。唯一有点安慰的是,万斯的母亲还知道小孩应该读书,在万斯很小的时候就给他办了一张图书馆的借书证。不管万斯后来上学读书好坏,他的外婆还总是念叨:要他好好读书,只有读书才能有出息等等。他外婆的念叨已经万斯成长过程中家庭能给他最有价值的东西了,尽管来自隔一代的外婆。

真正让万斯得救的是高中毕业没去上普通的大学,而是参加海军陆战队。

几个月的预备训练就让万斯脱胎换骨,彻底鄙视过去的自己。

万斯知道,一切的堕落源自精神的堕落。任何时候都要挑战自己。人人都有困难,关键是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行动;人人都会失败,关键是不为失败找借口,吸取经验教训,全力以赴,重新出发。

不用说,从此以后,在军队,万斯是杰出的军人。回来上大学,万斯是杰出的学生,两年完成学业。万斯来到耶鲁这个全球学子的象牙塔,万斯还是杰出的耶鲁学生。

万斯就是精英,到任何地方都是精英。

但万斯的内心到底还是隐藏着一个很顽固的乡下人,想要彻底根除谈何容易。这在他与精英妻子的家庭生活中经常冒出来祸害他。

但万斯的自省非常令我敬佩,或者说,没有强烈的自省意识,万斯不可能成为真正的精英。

这本书从头到尾说的就是万斯个人的人生经历,写得实在太好了。因此,一出版就立即横扫美国亚马逊、《纽约时报》等影响力畅销书榜,我一点都不奇怪。

《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放牛班的春天》这些都是影视作品,万斯的《乡下人的悲歌》是真人真事。

现在是2021年了。要说我不后悔到现在才看了这本书,那一定是在撒谎。但后悔是很有价值的,能促使我反复思考前面的四个问题:

乡下人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符号,代表什么东西?这个问题我必须自问自答。

必须充分认识到,不管处于什么层次,任何时候任何人内心都隐藏着一个乡下人。

最关键的是:要搞清楚我内心的那个乡下人是什么样子,他最狠的毛病有哪些?

当然这个也是3分自省,7分落实,不能让这个乡下人祸害我,我怎么摆脱这个乡下人的纠缠呢?

《乡下人的悲歌》——J.D万斯(美)

刚看到这个书名时,心里就一直有个问号,他说的乡下人的悲歌到底是悲在哪里?书的前一半更像是一本个人回忆录,一个乡下人的成长回忆,但也是因为这样翔实的个人背景铺垫,才让后面反转的人生有了更鲜明的冲突,也让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主人公人生没有逆袭,他也将永远体会不到那种跃龙门后的不同,然而大多数书中乡下人根本不关心龙门在哪儿,我想,这才是最让人悲悯的地方。

可能这就是乡下人的悲歌——把不正常当正常,以为井底就是全世界                                                  主人公成长在美国肯塔基州东部山区的一个小镇上,是一个把暴力当做生活插曲,毒品扮演着香烟一样角色的环境,周围没有一个人上过大学,甚至高中毕业的都少之又少,试想一个从幼儿园到高中都在一间教室的学校,又怎能培养梦想呢。那个群体有着怪诞的生活哲学,他们有时间生8个孩子,却没时间来供养他们,以为说话爆粗口是生活常态,他们所能看到最远的地方就是离家几十公里外的邻市, 以为最好的生活就是去一家大工厂谋得一份稳定的计时工薪,以为这个世界就是他们以为的样子。试想在那样一个环境里,没有人知道好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谁还会奋力挣脱那样的泥沼呢?

“我们总是美化自身那些好的一面,又对不好的方面视而不见”

“混乱引发混乱,不稳定导致不稳定。这就是美国乡下人的家庭生活”

可能这就是乡下人的悲歌——分不清到底是见识还是能力的差距                                                      书中有一个情节我印象很深刻,作者搬离乡下去到邻市上学,当时老师让大家出一道算式,要求最后结果等于4,他想到用加法,用减法去达成这个结果,但最终老师奖励了一个会使用乘法的同学。作者后来把“不知道用乘法”当做是自己能力上的先天缺陷,觉得自己是个傻子,但是他真的是不会用乘法吗?当然不是,他只是还不知道还有“乘法”这个东西而已。像这种因为“不知道”而不断自我否定,这才是前进路上最大的阻碍。明明只是资源的不平衡所导致见识的差异,却硬给自己扣上能力低下的帽子,因为觉得自己矮人一等,就放弃希望,放弃争取,甘于停留在这个圈子里,就像我千方百计想拉你一把,你却跟我说“没办法,我天生就这样了”。一旦有了这样的苗头,那将是对你想要看变命运 的心态极大的破坏。

借用书中作者提给乡下人的问题:我们的生活,无论好坏,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归因于我们自己的决定?多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化和家庭背景以及父母没教好造成的?

可能这就是乡下人的悲歌——财富带不来心理认同,始终是文化异客                                                作者是一个靠自身不懈努力走出乡下,最终考上耶鲁的人生赢家,看似他好像拥有了财富,拥有 了声望,拥有了曾经家乡人梦寐也不曾求得的东西,但从一个群体进阶到另一个群体远不是表面这么简单。这两个群体是富人和穷人,知识分子和文盲,上流社会和工人阶级,这两个群体越来越分化。他是从一个群体来到另一个群体的文化移民,因为没有跟那个阶层相似的成长背景,他很难懂得他们的社交语言,很难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                                                                                  记得书中说他从小到大认为最奢侈的消费就是去镇上快餐店点一餐丰盛的晚餐,以至于后来他把请耶鲁同学吃一顿快餐当做是一场高规格的礼遇,殊不知在他们看来这并不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这个词他曾经想都没想过,对食物的概念还停留在饱腹这个阶段,未曾想,就在这么一件小事上,竟发现彼此有那么大的认知差异。

所以作者说:贫穷——就算不是金钱上的,至少是情感上的——却一直如影随形

虽然书中描述的是远在彼岸的美国,但每一幕都是中国乡村社会的缩影。

虽然这本书很不留情面地讲述了很多乡下人生活的窘迫、不堪,也毫不留情的把“乡下人”等同为“穷人”,但是当跟随作者经历他人生一个又一个拐点,看着他不断靠自己努力来改变自身命运的时候,心里又感觉鸡血满满,可能他身上的经历就是每一位试图想摆脱穷苦生活的人最好的榜样。           

掌握自己的命运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当我们生长的环境已经很难按我们的意志转移,我是否要任由命运拨弄?出生在那样的环境,被动等待政府或外界力量的介入来改变,只怕最后等来的是有失望和无奈。真的很替作者高兴,他有那样一个阿嫲,一直在后边推着他前进,也佩服他的坚韧,挺过了一次又一次的不幸的洪流。              参加“海军陆战队”是作者人生一个很重要的拐点,它将他曾放弃改变、时刻准备向命运妥协的心态连根拔起,换以做任何事都要先“全力以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信念。至此以后,事情开始变得不一样了,从差点考不上高中的人到成为全州最好的大学的学生,并且门门课都得A,再到后边考上了耶鲁法学院,就像是作者书中所说——”当你足够优秀,光芒会照过黑暗。”

我们在平时做事时是否有拼尽全力呢?是否对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很坚定呢?人生是不是应该要有那么一次把命运攥在自己手里的经历呢?
这本书带给我很多触动,我虽然不是生活在乡下,也没有经历那样恶劣的生存环境,但我同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我们都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可能我们比作者笔下的乡下人幸运的一点是——我们知道生活可以更好的样子,我们会有不甘心,我们都想要搏一把,希望终有一天我也能抓住命运的尾巴。

读书 |《乡下人的悲歌》:写照底层人

故事梗概:20世纪40年代末,外祖父母举家从肯塔基州杰克逊镇阿巴拉契亚山区迁往工业新城俄亥俄州米德尔敦,尽管获得了中产阶级的物质水平,而文化难以融入。而后乡下人的劣根性开始暴露,外祖父母吵架,暴力,酗酒的影响使舅舅,母亲和阿姨遭受童年创伤,也影响了几代人的生活。舅舅和阿姨脱离了原来的环境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母亲吸毒上瘾,婚姻失败,辗转男人之间,小万斯也随着母亲一路流离,过着缺乏安定的生活。高中毕业后在海军陆战队服役并参加了伊拉克战争的经历改变了万斯的人生轨迹,退役后进入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习并考入耶鲁法学院,了解了美国上层精英阶层的运行规则,成功实现阶级跃迁。

本书实际上以万斯家族三代人为缩影描述了乡下人实现向上流动的困境。而导致的这些困境的因素主要有生存环境,社会经济,阶级文化,教育,家庭,个人:
生存环境

对于一个生下来就要对抗生存环境的人来说,这几乎就是生命无法承受之重。阿巴拉契亚山区交通闭塞,思想封闭,同时抢劫、偷窃,吸毒等犯罪猖獗,人们的生命被侵蚀。
社会经济

经济发达让贫困山区的人获得物质的解放机会;经济萧条,米德尔敦沦为铁锈地带,乡下人返贫。同时,信用扩张,消费主义,房地产泡沫,金融危机等逐渐压垮了人们的精神。
3、阶级文化

他们个性上,散漫,懒惰,虚伪,逃避,缺乏责任担当;对应地,没有稳定工作,抱怨社会不公,逃避现实,吸毒嗑药,抛家弃子。母亲就是典型的代表之一。
教育

这个群体,不重视教育甚至嘲笑读书,而辍学,早恋,未婚先孕,吸毒司空见惯。相反地,姐姐琳赛等人教育上的突破为后来幸福提供现实条件。
家庭

家庭不和,父爱缺席,母亲吸毒,家庭结构不稳定,而因这些产生的自卑,愤怒,迷茫,恐惧,不信任感都流进了万斯的血液,携带终生。同样的家庭问题在三代人的家庭里反复重现。

个人

天助自助者。万斯高中差点辍学,退役后进入俄亥俄州立大学后开始努力学习,毕业后考入了耶鲁法学院,成功实现阶级跨越。
《乡下人的悲歌》不仅是以万斯家族为代表的乡下的悲歌,也是我们这些身处底层人的写照。我们也许正在经历这样的处境: 父母关系不和;期望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而自己从不提升;没读书的人常把读书无用挂嘴边;没有人脉资源,父母也不能给出有建设性的指导;社会阶级在固化,贫富差异在拉大,房地产经济泡沫,消费主义盛行。

因此不妨停一停,审视我们生命底色最严肃的部分,未来才可能走得更远。

渡边淳男人这东西读后感

渡边淳男人这东西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渡边淳一男人这东西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渡边淳男人这东西读后感 篇1

  从周六中午下载下来,到周日下午6点看完,13万多字,没有刻意提速,看完了刚逝世不久的渡边淳一的两性关系读本之一——《男人这东西》。

  刚刚分手不足半个月,心情已从最初的剧烈波动、甚至身体上都出现心慌气短的现象,到现在,已渐渐平复了。也许是因为仍在思索这段感情,所以鬼使神差般地看了这本书,一本让女人这种与男人截然不同的生物去尝试着了解男人这种生物的书。正如书中所言,有些观点虽不一定能够接受,但对于今后更好地处理与伴侣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没有坏处的。

  分手的原因很俗气,不外乎由于在心中不确定对方是否真的在乎自己,所以争吵、哭诉。哭一次,他认真倾听,好言相劝。哭第二次,崩了,冷静半个月之后,作出了先分开一段时间的决定。因为不愿去承认相处时间还不够长、感情确实还不够深这一事实,于是自己告慰自己,他是因为不成熟,是个理想主义者,还想去追寻更高纯度、相互都不需要任何妥协忍让的恋爱,所以才会抽身而去。

  看完《男人这东西》,渐渐发现,其实自己才是那个理想主义者,而他,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主义者。书中说,对于二十来岁的男人,谈恋爱不过是和运动、赌博等相同地位的一项事情,并不像女人一样摆在了首要的位置。如果在闲暇的时间,拥有一个无忧无虑、不给其造成结婚压力、两人还可以拥有和谐快乐的性生活的女性,那无疑是锦上添花的。但一旦女人开始认真考虑将来、考虑结婚,此时仍想要自由自在生活的男人,自然而然地就会想要抽身而退了。也许这与爱的深度确实还不够有关,但也许更多地,是因为他们的看重现实,正常的社交生活不可弃,锦上添花的女子却是可以替代的,这听起来有些残酷,有些否定那半年多一年的认真相处,但,也只能这样予以理解了。男人是现实主义的,女人,才是理想主义、浪漫主义的。但太过于浪漫主义,多数又是不太行得通的,因为浪漫主义本身就是一种虚无。

  女人想要对方做出对将来的浪漫的承诺,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一件事情。口头的承诺本身就是不可信的,可悲的是,女人汲汲于争吵、哭泣,想要听到的,就是一句承诺。其实,仍然在一起,就能够说明一切吧。说得再多,承诺得再美,也不如实实在在的仍然相守在你的`身边。也许,男人的现实,更有助于关系的长远稳定。也许女人,也要学会不要做完全的理想主义者,而是应该一半理想,一半现实,坚持理想,接受现实。

  渡边淳男人这东西读后感 篇2

  这本书也是偶然间在网上下载的(跟《乡下人的悲歌》是同时下载的,好像标题是必读啊,经典啊之类的书,才吸引我下载,其实当时我并不知道里面内容是什么,我还以为是一个什么小说呢),存在kindle里很长时间了。

  作者是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写过比较有名的小说有《失乐园》,后来看网上介绍说他被誉为日本情爱大师。果然,写的内容跟东野圭吾、村上春树完全是截然不同。现在看来,读的最多的外国作家的书,竟然是日本。日本的人文方面发展的确实很好,尤其近几年,得诺奖的人增多。

  这本书主要从年少时期到退休后,从各种角度剖析探讨了“男人为何物”这个问题。开始读的时候感觉很没劲,后来读了几章,发现多了解一下异性的心理和行为,也是挺有趣的一件事。

  书中说的很多观点,都让我特别震惊,大概是第一次接触到,便会常常发出感慨“原来如此!”

  不过就如作者所说,他书中说的只是代表大多数男人,并不排除少数特例。对婚姻的定义,有两句我认为比较经典的话,摘抄如下,其他观点,实在是没资格评论。

  “所谓结婚指的是成长于不同环境,接受了不同的父母的教养、价值观、感受性皆不同的那女在同一个屋檐下共同生活一辈子的行为过程。”

  “所谓结婚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一种把从前属于某对父母的女人拉向自己一方的工作,完成这种工作的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用性关系这种纽带把女方牢牢地与自己拴在一起。”

  看一下目录就知道书中的内容了,现在看这本书还是一知半解,我想等我步入婚姻后,还会再读一次吧。

  渡边淳男人这东西读后感 篇3

  最近的读物是渡边淳一的《男人这东西》,感觉这个书应该是写给男士,让其了解女性的尴尬难堪处境的——对绝对的爱抱有幼稚幻想、为妊娠分娩搭上作为女人的生命、接受花心意淫是男人的本能的性别设定。善良的作者写这本书真是不太讨喜。连给出的男女之情随着岁月和婚姻形式必然消亡的困境的解决方案都是残酷的——萨特和波特娃。

  “ 绝对的爱虽然存在,但是都极为短暂,而且并非永远不变。如果希望永远留住她,就只有在爱的顶峰死去。”

  “工作和性不得入内”的家庭,安逸和倦怠互为正反面的婚姻,让人无法提起兴致。当然,就像作者说的这样,大多数人都是在形形色色或多或少的妥协中过活。

  男士的性是偏向精神性的,敏感脆弱爱面子;男士的爱和性和激情是联系在一起的,男士对家庭的定位却是安逸和宁定,想必做妻子也是累累的。

  我实际不知道拿什么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作为未婚且空窗期的处女(我应该是要归类到“对婚姻抱有纯真幻想”的一类),或许我应该把这本书作为社科类调查报告来看,就不会只发出“怎么这样”的惊叹,才可以像作者在结尾处写的那样认识到“男人这东西原来是这样”,这样也符合作者对这本书“男性自供状”这样的定位。

  与书评中的表万智想必,我的切实感悟或者体会是不多的,除了发出这样的感叹“怎么能这样”“如果这样的话……”总之,对男人林林总总的概括,掌握一点有益无害。

  最后,表万智的结尾也完美的表达了我的感慨,在此引用:

  我以一个女人的感性,终于意识到了我为什么原理婚姻的理由,那就是:我喜欢恋爱。

本文标题: 乡下人的悲歌读后感(《乡下人的悲歌》读书笔记)
本文地址: http://www.lzmy123.com/duhougan/403022.html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 微信扫一扫赞助
  • 支付宝先领红包再赞助
    声明:凡注明"本站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励志妙语所有,欢迎转载,但务请注明出处。
    如何控制愤怒读后感(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读后感)书虫读后感猴爪(书虫英语读后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