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全集读后感三千字左右,【1】,这个寒假重新看三毛的书,她的文字,她的精神,让我悟彻,让我悲痛。她真的深深令我折服!,小时的记忆里,...
《三毛》全集读后感
三千字左右这个寒假重新看三毛的书,她的文字,她的精神,让我悟彻,让我悲痛。她真的深深令我折服!
小时的记忆里,便有了三毛,不知为何对她有如此深刻的印象,也许因为她和《三毛流浪记》中的三毛同名而让我新奇,也许因为她是《橄榄树》的词作者,我很喜欢的一首歌。现在想来,却也理解了那歌词中真正包含的意味。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
我的内心汹涌澎湃,我不知为何如此激动。一个已经逝去的人,却将她无穷魅力与力量的精神世界留在了世上,让一代又一代的人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她的笑,她的泪,她的甜蜜与悲伤。
谢谢三毛!谢谢你赋予我这个有泪有笑的文字世界!
当读进三毛的书时,我特别欣喜,因为我发现她是医治烦躁、苦闷的良药。犹如一望无垠碧绿的草原,犹如纯洁干净澄澈的天空,犹如雨后泥土的芬芳,犹如春风拂面的快感。我不断地建议朋友:当你处事不利、心情烦躁;经受挫折、丧气苦闷的时候,看看三毛的书吧,她一定让你豁然开朗,轻松自在许多。她很会开导你,她懂得你痛在何处。我常常想:也许正是因为三毛经历了很多,很多常人不曾经历的事情,因此她的人生观才如此透彻。
我很庆幸在这个寒假重温了三毛的书,因为我正处于心情苦闷的时刻,是三毛,将我从一个灰暗的世界轻轻拉了出来,带给我一个阳光明媚、快乐自在的新天地!
于是,越来越喜欢她,一遍又一遍体味她的文字,感受她的生活,而这其中,又让我看到了更深刻的,恐怕自己今生都不能及的东西—— 她的爱情!
从《撒哈拉的故事》到《梦里花落知多少》,每一篇都在认真地看,似乎我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真的会笑,会哭,会难过得心疼。我觉得自己已经痴迷了,悲痛的情绪带到现实中来,很是压抑,我似乎也活在三毛的世界里,被她的思维、情感所传染,眼前常常会浮现她、与她有关联的事物的影子。我甚至觉得,她是自己的一个亲人了,因为这种痛,不是一个普通的外人所能激起的。痛,因为她的丧夫,她的绝望,她的煎熬,她的坚强,她的善良。我无法用语言描述她那切肤的疼痛,但我可以深切的体会。瞑瞑之中,我似乎代她在承受那已逝去的悲伤------
三毛已经走了十六年了,其实这样对她来说才是幸福的。也许并未实现自己的诺言,在父母之前先走了一步,但,她已承受的够多了。坚强地活着,可以,但不会得到快乐与新生。因为不会再有那么深刻的爱了,不会再有那么值得爱的人了。心已死了,留着躯壳,只因责任。
走了,既然已经走了,就不要自责了,三毛,与荷西在一起一定才是快乐幸福的啊!
我相信你们有知,我能感觉到,你们幸福无比的生活。再也不会分开了,我也高兴。
【2】
一直以来,我对三毛并没有很深的了解。可是当我通过书中的文字走入了三毛的世界后,我无时无刻不为这位女性作家,不,我觉得我更该称她为一位艺术家,一位生活艺术家而影响着。
三毛,原名陈懋(mào)平,浙江舟山人,1943年三月二十六日出生于重庆。“懋”是族谱上属她那一辈分的排行,“平”是取之她出生那年烽火连天,父亲期望这个世界再也没有战争,而给了这个孩子“和平” 的大使命。后来三毛开始学写字,可她无论如何都学不会如何写那个“懋”字。每次写名字时,都自作主张把中间那个字跳掉,偏叫自己陈平。不但如此,还把“陈”的左耳搬到隔壁去成为右耳,这么弄下来,父亲只好投降,她给自己取了名字,当时才三岁。后来把她弟弟们的“懋”字也都拿掉了。
她曾就读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也曾留学欧洲,婚后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加纳利岛,并以当地的生活为背景,写出一连串脍炙人口的作品。1981年回台后,曾在文化大学任教,1984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91年1月4日在医院去世,享年四十八岁。
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也在全球的华人社会广为流传,在大陆也有广大的读者,生平著作和译作十分丰富共有二十四种。
三毛英文名叫ECHO,三毛本是笔名,从三毛的《闹学记》序中只提及“三毛”二字中暗藏一个易经的卦。但又是什么玄机,就不得而知了。但三毛本人又曾说过:起初起此名,是因为喜欢喜欢张乐平先生(后拜为干爹)的《三毛流浪记》;另有一个原因就是说自己写的东西很一般,只值三毛钱。
她著有散文、小说集《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雨季不再来》、《温柔的夜》、《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我的宝贝》等十余种。三毛散文取材广泛,不少散文充满异国情调,文笔朴素浪漫而又独具神韵,表达了作者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热爱自由和大自然的情怀。其记游散文如《撒哈拉的故事》《万水千山走遍》融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为一体,具有较高的文化审美价值。叙述哀情的散文如《云在青山月在天》《不死鸟》《背影》《似曾相识燕归来》等风格沉郁,淡泊,显得炉火纯青,更具耐读性。
三毛生性浪漫,三岁时读张乐平《三毛流浪记》,印象极深,后遂以“三毛”为笔名。为了追寻心中的那棵“橄榄树”,她踏遍万水千山。然而,无论是异国都市的生活情调,还是天涯海角的奇风异俗,都不能消解她深埋于心中的中国情结。尽管她嫁给了一个深眼高鼻的洋人,但她仍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中国女性。三毛热爱祖国。她很早就提出“两岸不能再分离了”。1985年,她在一个几千人参加的演讲会上唱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她是在台湾第一个把《义勇军进行曲》公开唱出来的人。唱后台下一片肃静,许多人替她担心。三毛从来不刻意追求某一种技巧和风格,一切都显得平实与自然。然而在她信笔挥洒之中,却又蕴涵无限,这也许是一种更高的技巧和风格吧。
有读者认为流浪才是她的真正的名字,无论是她遗留下来的众多作品、她的游历和她心灵情感的转折,都是充满一点点浪迹天涯的意味。
在她的世界里,无论是她与丈夫荷西在撒哈拉大沙漠里遇到的各式各样的艰难险阻,还是风快趣事,或是浪漫幽默的婚礼进行曲都是那样的充满欢笑、喜乐,当我阅读着她的《撒哈拉的故事》和《雨季不再来》时,彷佛感受着她愉快的婚姻生活, 也许自己阅历不深,但我也再想象不出会有比他们爱的更疯狂的夫妻了!我真的惊异,六年来,竟日日如新婚,分离半晌就相思难耐。不是春花秋月,缠绵细语,而只是平日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饭、洗碗、吃饭、劳动、看夕阳、吹海风------两个人真想融为一体,永远都不要分离。 就算是面对着大风沙的侵袭,她也仍然是积极和乐观。看着她那时的文字,自己似乎也被她的幸福所感染,即使是一个人的深夜里,窗外是狂雷暴雨或是台风呼呼,只要当我捧起书,我便开始沉浸于三毛的世界里,她的那份乐观快乐,甚至让我认为她是从天外飞来的仙人,面对于尘世间的纷纷扰扰,三毛总是能够将其变成一件全新的体验。与其说她在为人生而活,不如说人生在为她而变化着。一边读着她的文章,我就不由一边幻想,那一天我也可以像她一样,敢爱敢为,直面生活,有着这么多的冒险经历和奇遇。
但是自从荷西意外去世后,给三毛的打击,痛苦都在她的文字中完完全全的表现了出来。她文章一下子黑暗了起来,文字不再有笑容,代替的只是无尽的悲伤,原本那个天塌下来当被子盖的三毛不复存在。她卖掉了房子,送光了家里的一切,如果不是周围的好友亲戚不断给于新的希望,新的动力,我真不知道如此心碎的事情人是如何度过的。这样深刻的感情,为什么要让一个人先走呢?为什么要留下一半去忍受活着的煎熬?我能想象那会是怎样的痛苦。如此善良、温柔、和气、孝顺的三毛呀!老天不公,为什么要让她去独自承担这切肤的绞痛,即使她说“愿意”……《哭泣的骆驼》、《梦中花落知多少》,我认真地看着每一篇,似乎我早已融入他们的生活,真的会笑,会哭,会难过得心疼。我甚至可以触摸到在文字背后,三毛一边吐诉一边留下的泪。
值得庆幸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三毛又恢复了以前的快乐,虽然在《遗爱》中,三毛在马德里广场上再次遇到了缘分,却因没有勇气去爱再一次而结束,虽然在文字中多多少少仍然有些伤感,可她对生活的态度,对未来的希望还是值得我们所有失去了,痛过了,绝望了的人,去学习,去敬仰的。
当读进三毛的书时,我特别欣喜,因为我发现她是医治烦躁、苦闷的良药。犹如一望无垠碧绿的草原,犹如纯洁干净澄澈的天空,犹如雨后泥土的芬芳,犹如春风拂面的快感。我建议周围所有的人:当你处事不利、心情烦躁;经受挫折、丧气苦闷的时候,看看三毛的书吧,她一定让你豁然开朗,轻松自在许多。她很会开导你,她懂得你痛在何处。我常常想:也许正是因为三毛经历了很多,很多常人不曾经历的事情,因此她的人生观才如此透彻。
三毛最终自杀了,我一直不明白,一个如此坚强的女性为何会选择这样一条道路?即使失去了所有可仍还是有希望啊?我曾对她的死感到万分可惜,我多希望我也可以再写一封信送上我的祝福与爱,更希望三毛能回我的信,我爱她,爱她的世界,爱她的乐观,爱她一切生活的态度与勇气,爱她的经历。然而我渐渐得,我开始明白,或许离开红尘与荷西相见对她而言更幸福。
对于三毛和她的作品,想感慨的有太多太多,你会发现在她身上存在着你所寻找的东西,闲暇之时不如去阅读一下她的文章,你会得到很多很多……
在这个网络泛滥的时代,每天都有成堆成堆的文章出产,纵然还有些好作品,可有几个能同三毛一样“真”?人活着,大礼不辞小让,大行不拘细谨,她做到了;宽厚待人,乐于施舍,不计回报,乐观生活,她做到了,要真正做到那样的人,谈何容易?现代社会又有几个如此之人?却未料想,我一直读着的三毛,竟真是这样的人。那绝不是儿女情长、娇柔做作,她是君子,她是有气度、有气魄的大人物。
看着那本微微泛黄的书,我开始学着三毛像一个高士一样冥想,似乎她的灵魂仍能从书本中慢慢渗出,轻抚着我的脸,告诉我如何走下去。
三毛的作品哪些不值得看?
三毛的书要少看是因为有一部分是毒鸡汤。
如果你真的听了她的话看了她的书。信了她所宣扬的那种生活方式的话,那么对于女孩子来讲,很可能是一辈子都不会走出的情绪深渊。
除此以外,很多读者都说,三毛的书文化价值并不高,因为她的书中没有太多大道理,读完之后也提升不了多少技能。
如果你想通过读书提升能力,学会为人处世的方法,那三毛的书可能并不适合读。因为她是一个生活的记录者,而不是一个导师。她的书中也没有太多的技巧结构,有的只是平凡琐碎的生活,以及那些被娓娓道来的真情。
人物简介:
三毛(1943年3月26日—1991年1月4日),本名陈平,祖籍浙江舟山市定海区,出生于重庆市南岸区黄桷垭,中国台湾当代女作家、旅行家。
1967年,先后游学西班牙、德国、美国,并创作了散文集《雨季不再来》。1973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随后与荷西结婚。
1976年2月,移居加那利群岛;5月,出版第一部散文集《撒哈拉的故事》,讲述夫妻二人在沙漠的生活经历。1977年到1979年,先后发表《哭泣的骆驼》《稻草人手记》《温柔的夜》等散文集。1980年,荷西意外逝世后回到台湾定居。
1981年,出版散文集《梦里花落知多少》,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1982年,根据中南美洲旅行经历所创作的散文集《万水千山走遍》出版。1987年,出版散文集《我的宝贝》,展示她所收藏的一些物品。1990年,创作的第一部中文剧本,也是她的最后一部作品《滚滚红尘》出版。1991年1月4日,在台湾荣民总医院逝世,终年四十七岁。
因为三毛,我们一直在路上——陈天慈《我的姑姑三毛》读书札记
虽然年少时有过很多梦想,虽然很多梦想也都没有实现过,但在人生很多关键点,三毛那自由的灵魂无疑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成为一生的精神底蕴。
陈天慈(Jessica Chen),台湾东吴大学法学学士,美国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学硕士,现定居温哥华。
陈天慈是三毛侄女(三毛大弟弟陈圣的女儿),《送你一匹马》书中特别的天使。
热爱旅游、阅读和高尔夫。现居加拿大,创立了旅游地产公司——豪宅自游网,并任CEO。
近年热衷于三毛文化的推广与传承,成立了北美三毛文化旅游研究会,在中国和海外各界推广三毛文化与旅游行走事业,曾在温哥华多次举办与三毛文学相关的线下活动。2021年,以西班牙为首站,推出了三毛足迹之旅。
本书是一篇散文集,共有20多篇。从内容上看,大体上分为三类:
第一类: 三毛的侄女天慈,深情讲述家人眼中不为人知的三毛,得以让读者从一个亲人的视角看待三毛。从中可以了解到生活中的三毛,像个孩子王,爱讲故事,聪明活泼,风趣幽默,纯善可爱 。这中间有作者天慈自我成长的梳理,有对三毛现象至今仍然火热的思考。
第二类: 作者追寻三毛过往的足迹,从西班牙到撒哈拉,那么多人爱着三毛,最是让人感动。这也是我曾经梦想过,却至今没有付出实现的梦想,弥补了我的空缺与遗憾。
第三类: 呈现了几个三毛粉丝的爱情与人生故事。
书中收录从未公开的秘密趣事、珍贵照片,很多都是第一次见到,非常难得!
本书是三毛家族唯一认可的三毛传,三毛逝世三十周年纪念发行。贾平凹、饶雪漫、陈圣暖心作序。齐秦、孟庭苇、马思纯、鲁豫、《滚滚红尘》导演严浩、周兴哲、猫力寄语推荐。
1.想念三毛,想念那回不去的青春
白衣飘飘的年代,遇到了三毛,不期然就在那荒芜的心田埋下了种子。梦想跟随她行游世界,想着遇到一个像荷西的一样男孩,万水千山走遍,就是到沙漠白手起家也心甘情愿。
在我心中,三毛永远是那个黑发长衣的年轻浪漫女人,真实而遥远地存在于我的青春记忆中。
这次有机会读到陈天慈《我的姑姑三毛》,才猛然惊觉,原来三毛出生于1943年,居然比我妈妈还要年长。
当年,我迷上三毛,迷上中外诗篇,就同我妈说:" 我的梦想就是要做一名行吟诗人,如果我能养活自己还有多余的钱,就承担养老职责。如果我自己都养不活,你反正有四个孩子,就当白生我了。 "
记得母亲的眼神,有些无奈,也有伤感,有些困惑。
如今母亲业已作古,女儿也过了我当年做梦的年纪,只是女儿全无我当年天马行空的梦想,还宅得狠。不知是喜还是忧?
再回想当年我对母亲说的那些话语,该是多么伤害母亲的心。那时母亲要是知道我是深受三毛的影响,八成还会憎恨三毛呢。
一个勇敢率性的孩子背后,背后的家人该是多么担惊后怕?
都说,你遇见的每一个人,其实最终遇见了自己,因为正是那个人照亮了你潜藏的内在。
不愿如上一辈,生于斯死于斯。梦想在远方,生活在别处,一直在路上。
三毛自由浪漫的精神就这样深入骨髓。大学毕业时,我扔掉了所有空间物理专业的课本,却带齐了省吃俭用买下的三毛全套书籍,顺带几本诗集前往金陵古诚读研。研究生毕业时,同样扔掉了专业物理书,却没有拉下三毛的书。之后前往深圳打拚,打算攒下一些积蓄,伺机追寻三毛浪迹天涯。有多远,走多远!
年少时,梦想像三毛那样,无论是心灵还是行动上都是自由的,活出女人极致的精彩,这是很多人一生渴求的境界。
《雨季不再来》、《撒哈拉的故事》、《温柔的夜》、《万水千山走遍》,那些书的内容虽然早已模糊,但那份情怀却永存心底,三毛就这样定格在我的青春年华。不巧的青春,不巧的三毛!
2.欣赏三毛的情怀,更佩服三毛的勇气
三毛无意在心底撒下的种子,吸引着我走向远方。可刚到深圳开始工作,就发现生活已颇为不易。去深圳的路费都是好不容易攒下来的,找工作,找房子,结婚生女,不能带着孩子去流浪吧?于是追寻三毛的梦想,就这样慢慢淡去。
当历经世事沧桑,再次追寻三毛的故事,透过故事看到生活的本质,那个年代,一个弱女子在异国他乡,交通不便,也没有网络,一封信要寄一个多月才到家,物质的清苦,精神的寂寞,不是仅有情怀能支撑的,更重要的是要有勇气。
毕竟这是一个现实的世界,就象这世间很多人,没有离奇的波折,更没了义无反顾的勇气,只有平平现实的每一天,被世代洪流所裹挟前行,直到鬓染霜白直到老去。
放不下滚滚红尘,放不下家人的牵挂,最根本的是没有那种绝然的勇气。
3.关于写作,关于文化
上面提到,作者陈天慈追寻三毛过往足迹,从西班牙到撒哈拉,弥补了我不曾实现的空缺与遗憾。
在这部分中,看到很多读者根据三毛作品中仅存并不详实的信息,一路追寻三毛的足迹,找到早已变卖的故居,在门前唱着歌,一度让当地人颇为不解。
更为难得的是,不少本地人自觉建起三毛的纪念馆及各种纪念设施,当地餐馆有以三毛命名的菜肴,甚至在google地图上标注了“三毛之路”,以方便三毛的粉丝们。
这世间,每个人都用不同的方式纪念着她。
一个旅居西方的亚裔女子,能影响那么多人,跨越国界,跨越文化,实属不易。
优秀的作家,就是通过艺术作品,以一种最为柔软的方式拉近了中西方的距离,拉通了不同文化人们的友谊。
这是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是一位优秀作家所产生的社会价值。
4. 关于抑郁症
三毛在《倾城》中曾说过:“ 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我们有义务要肩负对自己生命的责任。 ”
在《梦里花落知多少》也有这样的话:“ 我愿意在父亲、母亲、丈夫的生命圆环里做最后离世的一个,如果我先去了,而将这份我已尝过的苦杯留给世上的父母,那么我是死不瞑目的,因为我已明白了爱,而我的爱有多深,我的牵挂和不舍便有多长。 ”
可三毛为什么会选择自杀呢?
看到作者陈天慈在一篇文章提到三毛自杀是l因为“抑郁症”。
导演严浩说:“ 人们都叫她小太阳 ,但其实她很孤独。 ”
如今“抑郁症”呈现越来越多的趋势。在多伦多附近的Waterloo小城,有一所有名的学校“滑铁卢大学”,学校名声在外,除了专业方面的优势,还有一种说法是“自杀大学”,每年都有好几个孩子因不堪压力而选择自杀。
有时,同朋友聊天,谈到这样一个话题,如今能生养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就是很平凡,很普通的孩子,只要能自食其力,已是难得的幸福了!
平凡简单,简单平凡,真不简单!
当自己为人父母,更心痛三毛的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伤痛。也期望“抑郁症”能引起更多人关注,避免悲剧重演。
三毛是一个伟大的奇女子,脚步走遍天下,撒下一路的爱!留下世人在这里谈论,留下希望让我们寻找,留下遗憾让我们感慨,结果又是泪流满面。
5.关于死亡
《寻梦环游记》说,人要死去三次,第一次是当心跳停止呼吸消逝时在生物学上被宣告死亡,第二次是亲人穿着黑衣出席葬礼宣告此人悄然离去不复存在,第三次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这时才算真正死去而整个宇宙将不再和你有关。
有人说,三毛走了30年,有人说三毛从未走,一直在我们心里。
是的,至今三毛还被我们想念,从“被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这个角度看,三毛就永远活在这个世界。
三毛在《我的宝贝》说:“ 走得突然,我们来不及告别。这样也好,因为我们永远不告别。 ”
是的,三毛不曾与我们告别,三毛就永远与我们在一起。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自由,包括自由的灵魂,自由的身体。三毛用生命实现了我们的梦想,让旁观的读者看到了自己所欠缺的精彩。
回首人生,感恩三毛在年少时给我增添了远行的勇气,虽然最终未能踏上三毛那般充满文艺浪漫的爱之路,只是在现实中摸爬打滚,也不期然越走越远。后来因为工作关系,游走全球各地,在各地机场频繁的降落与起飞,在时差中颠来倒去,醒来需要想想到底在那个国家,到底现在是几点,总在刹那间想起三毛的梦想。
能不说,这也是三毛的精神带给我的另一种形式的人生体验?
只是潜藏在心底的还有一个梦没有实现,那就是追随三毛的足迹,到西属撒哈拉的加纳利群岛海岛走一遍“三毛之路”,到台湾泰雅人村落看看“三毛梦屋”。
此生既既与三毛无缘谋面,但读过她的书,做过她的梦,若再能走走她走过的路,那我们之间就算有了联络,有了温暖,有了回应。足矣!
(1)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
(2) 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 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 一半在尘土里安详, 一半在风里飞扬; 一半洒落荫凉, 一半沐浴阳光。 非常沉默、非常骄傲。 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3) 生命短促,没有时间可以再浪费,一切随心自由才是应该努力去追求的,别人如何想我便是那么的无足轻重了。
(4)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5) 梦想,可以天花乱坠,理想,是我们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坎坷道路。
(6) 爱情如果不落到穿衣、吃饭、睡觉、数钱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是不会长久的。真正的爱情,就是不紧张,就是可以在他面前无所顾忌地打嗝、放屁、挖耳朵、流鼻涕;真正爱你的人,就是那个你可以不洗脸、不梳头、不化妆见到的那个人。
(7) 人活在世界上,重要的是爱人的能力,而不是被爱。我们不懂得爱人又如何能被人所爱。
(8)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
(9) 我总以为,朋友的相交,最可贵在于知心,最不可取,在于霸占和单方强求。西方有句谚语,说:"朋友的可贵,就在于自由。
(10) 朋友这种关系,最美在于锦上添花;最可贵,贵在雪中送炭;朋友中的极品,便如好茶,淡而不涩,清香但不扑鼻,缓缓飘来,似水长流。
(11)知音,能有一两个已经很好了,实在不必太多。朋友之乐,贵在那份踏实的信赖。
(12)我总以为,朋友的相交,最可贵在于知心,最不可取,在于霸占和单方强求。西方有句谚语,说:"朋友的可贵,就在于自由。"
(13)我避开无事时过分热络的友谊,这使我少些负担和承诺。我不多说无谓的闲言,这使我觉得清畅。------ 我尽可能不去缅怀往事,因为来时的路不可能回头。我当心的去爱别人,因为比较不会泛滥。我爱哭的时候便哭,想笑的时候便笑,只要这一切出于自然。我不求深刻,只求简单。
作家三毛逝世30周年,她去世后都留下了哪些书籍和作品?
初识三毛,是她在痛失爱人荷西后重新提笔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只因这本书,便喜欢上了三毛的文字的洒脱而奔放,喜欢上了她平实简单却满含真挚的文字还有那无法掩饰的淡淡的哀愁,喜欢上了这个传奇而洒脱的一生都在流浪的行者。
三毛逝世30周年,我在书店看到一本粉色的书,名字是《温柔的夜》,看了第一遍我感觉很温暖,这本书记录了她与丈夫荷西的点滴。很久之前看过她的《撒哈拉的故事》,我更是深深地被三毛的文字所吸引。
刚开始买的时候只是对三毛的执念,因为我喜爱了她许多年,但始终未曾读过她的任何作品。买这本书时本就是对人的一种情感,没对其作品有过多的期待,但也是有些许期待的,现今看来,她的作品更是惊艳了。
作品讲述的就是三毛及其丈夫梅西先生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时发生的一个个故事。它们之间是有联系的,读起来当时可能会有一些不明白,到后来就会越来越懂。羡慕三毛说走就走的勇气,羡慕她与荷西先生之间的爱情,更羡慕她在同样一生的时间中经历的不同事情。这本书里面的每个故事都会让人若有所思,让人更多的去了解世界上落后地区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此书中最让我心痛的是《哑奴》这一故事,最让我意难平的便是《哭泣的骆驼》这一故事,最让我匪夷所思的便是《死果》这一故事,至于其中的弯弯绕绕便留给此时正在读我这段文字的可爱的人儿们去自行体会吧。
总之,三毛的许多书其实并不似正儿八经的名家名作,又不似些歪门邪道的作品,是本充满趣味。这正是三毛的初衷,无意因写作而出名,只为了记录一些故事,没什么特殊目的,但其实正是这种无意才让人多了些思考。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