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虎与蔷薇的读后感急求调和In,me,the,tiger,sniffs,the,rose.,——题记,中国几千年而来的文化,其中阴阳乃为重要之部...
猛虎与蔷薇的读后感
急求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
——题记
中国几千年而来的文化,
其中阴阳乃为重要之部分。
便连那武侠小说中,
最上乘的内功
心法无非是以静制动。动、静便是每个人心中的猛虎和蔷薇。虎啸肃长空,娇颜可堪怜。
自古女体为阴,
男体为阳,就连西方神话中,
女人不过是男人的一根肋骨所成。近千年的皇
权社会,
泪湿了多少双三寸金莲,
盘中舞飞燕的身姿又承载了几多泪痕,
可还记得明妃的青
冢仍然向着故乡?但是没了肋骨,疼痛也不言而喻。所以二者缺一不可。
猛虎和蔷薇,就象征着人性的两面。其一如世间的男子大多数是眉宇间凛然正气。一
腔热血,如猛虎下山般,少年时也都想将这大好江山握于手中,站在高处,俯瞰苍生,君临
天下。
其二如水做的江南女子,
眉目含笑,便是那株株盛开的蔷薇,盛开的裙摆搅乱了一池
春水,看着涟漪荡起,可谓痴者葬花也。两者之间即矛盾丛生,又相得益彰。你说柳七之词
只合十七八女郎合唱,却忘了那奉旨填词的狷狂。
一步踏尽一树白,一桥轻雨一伞开,
一梦
黄梁一壶酒,一身白衣一生裁。
这般洒脱不羁,这般不拘于世,就算那让力士脱靴的李太白
也为之失色了吧!更何况是十年生死两茫茫的东坡先生。
我心里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余光中先生在此文中写道
“
‘细嗅’
刚刚象征着两者的关系,
两者的调和与统一。
”
“细嗅”说明二者的共存关系。既不是猛虎践踏了蔷薇,也不是蔷薇醉
倒了猛虎。
猛虎应该欣赏蔷薇,
便如辛弃疾欣赏李清照般,因为蔷薇总有重开之日。蔷薇也
应尊重猛虎,
醉倒也会有醒来的片刻,
就像乌江畔的一轮皓月,
长袖舞尽别君去的那瞬艳烈。
白马啸西风,杏花春雨江南梦。金戈铁马,烟笼寒水。朝堂上,谁扫眉凌众卿;落红
中,谁拈花而笑道是非。青衣飒飒,汐颜儒雅;衣袂飘飘,一身风华。问卿,可还记得娟娟
二八好年华,溪边浣衣洗纱?
猛虎蔷薇,只要好好将两者调和,便能人见人爱。若人大智若愚,深藏不露,心中便
是猛虎嗅着蔷薇。
人生若只初相见读后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人生若只初相见读后感(精选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生若只初相见读后感1其实情感类的小说,情节都差不多,要不就是灰姑娘爱上白马王子,要不就是两个相爱的人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在一起,再不就是有个一个痴心人偏爱那个无情人,最好的结局莫过于两人终于冲破种种障碍再一起了。小说的不同的在于人物个性塑造的不同。
本文就没有逃脱以上情节,灰姑娘赵子默遇到白马王子江修仁的故事,情节中赵子默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女生,她对着江修仁,并不像江修仁之前的女友那般表现的如此爱钱。对于江修仁她并没有过多的幻想,正因为这样,江修仁放不下她。结局虽然没写他们俩有没有再一起,但也可以让读者往好的一面去想。
说实话,如果作为一部小说来看,我觉得并不精彩,而且结尾部分有点太匆忙,不仅仅是因为没有给出一个完美的结局,本文中另一个重量级的人物江修仁的未婚妻才刚刚出场,给她的只是一些些的文字,就嘎然而止,实在是有点意犹未尽。但这些并不妨碍我花了几个小时仔细的看这部小说。
再一个我对这部小说起的名字《人生若只初相见》有些不解,人生若只如初见:大概的意思是说与意中人相处应当总像刚刚相识的时候,那样地甜蜜,那样地温馨,那样地深情和快乐。赵子默与江修仁初见及很长时间并没有爱,之后也只是江修仁的征服欲让他们之间产生了爱,结尾部分他们也并没有说他们以后不在一起了,所以我觉得这个题目起的并不是很好。
人生若只初相见读后感2这是一本很通俗的小言,但绝对不是一般的小言。
每一个设定,每一步的感觉都是写到读者心坎里面的。
就像很多读者所说的那样这是一本可以再文荒时候反复阅读的书。
每一遍阅读都给你带来不同的感觉。喜欢子默这个人淡如菊的灰姑娘,看着她开始被动的与江少交往,心里难过,着急!后面慢慢的和她一起爱上了冷峻的江少,但她的冷静,直面现实让我更加心痛!还好她的、执着在如梦初醒后充分发挥,面临强大对手都勇敢地争取,让人欣慰!更让我没想到的是江少是一个这么值得去爱的可爱男人,深情得让人抹去了一开始花花公子的印象。书的广告:一场有关艳遇的游戏,写得不对;但是那句:蓦然回首,还好,他遇见了她。真好,她遇见了他。真的真好!
有兴趣的话去看看把,很不错,梅子黄时雨是真正讲故事的人,不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为了表达感情和某些理想而讲故事。
人生若只初相见读后感3子墨与江少是多么幸运,没有在年少气盛时相识,也不是在年华易老中相逢,是的,刚刚好,就在半醉半醒的青春里。
或许人世间有太多的悲欢离合,我们看过太多华丽上演却寂寥落幕的故事,渐渐失去了对爱情的希翼。但人总是要固执的留着一点希望才能活下去,人生若只初相见,何事悲风秋画扇!在爱情的迷宫里小心翼翼地试探,免不了小摩擦、小误会。()
我喜欢默默,喜欢她的温和,喜欢她的淡泊,喜欢她外柔内刚的洒脱,喜欢她与坚强风骨并重的温柔可爱,在她身上,有一种信步人生的真正的豁达,不怨天,不尤人,平和地接受的历练。感谢作者梅子微酸带甜的文字,陪我度过了一个暗香浮动的夜晚,然后带着一个深深大大的熊猫眼,意犹未尽地在初秋的凌晨时爬进了自己的被窝。
人生若只初相见读后感4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古代的诗词,那些经过历史的沉淀所散发的独特魅力是任何文字都无法企及的。工作以来总是想定下心来再细细的品读,却总是下定决心却又总是搁浅。趁着暑假的时间,我翻开了安意如品读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可谁想却一发而不可收拾。
人生若只如初见,彼此都只是朦胧着,回忆着,而不去戳破彼此间的那层隔膜,就好像书中讲的那样,李隆基仍是他的旷世名主,杨玉环仍做她的绝代佳人,江山美人两不相侵。没有开始,就没有结束。读至此处,心中突然感慨万千,岁月如哀歌,青春易逝,容颜易老。当镜中人仅余一片斑白,你不曾知晓的是那个蓦然回首的女子,一闪而逝刻骨的伤痛和来不及逞强便被风干的,不舍的泪。而更为无奈的是,三郎等不到镜中人的一片斑白了,只能透过已很模糊的记忆来怀念曾经的那个她了。
而萧郎与慧娘的故事似乎更加传奇,从慧娘得知萧统是太子时便已定下了之后的悲伤结局。太子是承载着整个王朝的人,是决定着今后黎民百姓命运的人。他挣不脱门当户对的传统,逃不出封建礼法的制约。“宫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慧娘便死于此,而萧统亦追随慧娘而去。一对痴男怨女,用生命谱写了这一曲恋歌。代表相思的红豆便由这二人传播开来,渗透着二人的鲜血,成了王维留给我们的千古绝唱。倘若都只是初见,没有相知,相惜,相爱,这两对痴情男女便也不会如今日这般,只能让后人艳羡、哀叹、怀念。安意如便用这般忧伤温柔的笔触带我感受着,让我沉醉,让我悲伤,却又忍不住感慨。
而后要提到的卓文君与司马相如和刘彻与阿娇则是有缘分相遇,更有机会厮守,却阴差阳错的虚度了彼此相爱的时光。从古至今,没有人能比文君和相如更配得上浪漫二字。得不到家庭的祝福,他们可以很浪漫的私奔。而偏偏两人又都绝顶聪明,能够无声的说服家人,两人的厮守似是必然的。但天下男儿皆薄幸,无论曾经多么深爱,总会有君心淡漠的那一天,文君毅然决然的与相如决绝。她是满怀留恋的,却仍壮烈的与爱人诀别。直至相如缠绵病榻,两人才冰释前嫌。其实本没有什么“前嫌”可言,因为文君从未真正的怪过相如。
对于一个古时的女子来说,最悲痛的便是那厢的多情手已把玩新人发,与他人结同心去了。文君可以壮烈的与君绝,而阿娇做不到。她从小便是娇生惯养,不懂宽容为何物,偏偏刘彻是一代帝王,是拥有弱水三千的帝王,而且做不到只取一瓢饮。阿娇便注定了被废的命运,只能对着冷清的金屋怀念曾经刘彻“金屋藏娇”的誓言,寂寞的对镜独赏。
如花美眷,终究敌不过逝水流年。流年太现实,现实里有太多的欺骗与无奈。当年的秋风轻易就荒芜了今人的心,今日的浮华依旧褪不尽那年的忧伤。沧海桑田,亘古不变的,只有那心头的一抹苍凉,和那一声飘散在风中的叹息:“人生若只如初见。”
人生若只初相见读后感5一周的上班业余时间,把这本书啃完了,最大的感想可以借后记里面的话——“功夫在诗外”。倒不是我用了多大的力气拜读,而纯粹因为这本书是一边和袁同学研讨一边百度着看完的。
“他们愤世嫉俗的不羁性情,她们旖旎独特的古典韵致,共同演绎出流传千古的浪漫往事,为我们留下太多可歌可泣、可感可叹的爱情回忆。”都让我一边看一边百度里面的各个小故事。从汉高祖的戚夫人到小资代表纳兰容若,无数的才子佳人。无数的的爱情冒险,也许是历史史实,亦或是野史故事,谁又会介意千年前的真假呢。又不是看古典诗词赏析,只是看悲喜交加的浪漫故事嘛……
其实对于很务实的我们羯羯来说,这类书不是很适合我们。看这书的一周也正是现代文人们口诛笔伐的一周,突然觉得,古代的文人的作品为嘛那么丰富多彩,是不是就是因为他们不需要在乎钱。有的主流的,可以仕途昌顺,有的隐士还有富人供养,实在不济的还有青楼女子们崇拜……钱怎么来,估计他们想都不会想,所以他们的东西才脱离了物质因素,更多了精神上的光彩!
人生若只初相见读后感6人生若只如初见,仿佛,那样重要。可是,此一生,与谁初见又有什么关系呢?你看,这些轮回了千年的花种,至今还在无我无他的绽放……
初读这本书时,也许年岁尚浅,竟读不出个所以然来。然后读了一半就此作罢。等到再想起时,已是高中。
翻开扉页,目录映入眼帘:人生若只如初见、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带着一颗澎湃的心继续翻阅,班婕妤的事迹令我悲怆,殊不知在合德飞燕之后还有如此悲凉的女子,那一句“何事西风画悲扇”真真切切的反映了她的无奈和凄凉,她一介女流,却饱含才情,早年深得皇帝宠爱,却只因她们,她变成了宫怨诗的“代言人”,深深惋惜……
汉成帝的薄情让她心寒,但在他死后,她依旧在他陵园里,陪他一生一世,闭目时,她似乎看见了年轻时他微笑如水的样子,两相依偎,或许是亲密无间的时刻……可是非常短暂,只像人生若只如初见。
深吸口气,继续看。杨玉环的经历令我感慨。她和李隆基的旷世之恋载入史册,被后人熟知。她却只因安史之乱被后人指为红颜祸水。何其无辜!
原只是一介王妃,却不想被年过半百的皇帝相中,他无可奈何,她亦无可奈何,可是,音律使他们走到一起,一曲霓裳羽衣舞令后人着迷,他们也因此沉沦……他不再是君临天下的万乘之尊,更像个意绵绵、情切切的少年郎,多喜多愁得有情人。她娇呼他为三郎,我的三郎,,好似平常夫妻般和谐,帝皇家的这种情难能可贵……
可是,悲剧的开始往往毫无征兆,命运伸出手来,把种子埋下,幽秘地笑着,等待花开结果的那天,他们分离了,无奈只能“一抔黄土收艳骨,数丈白绫掩风流”她香消玉殒,他无奈太子反叛,只得退位做太上皇,从此孤独终老。若,人生若止如初见,多好。他仍是他的旷世名主,她仍做她的绝代佳人,江山美人两不相侵。没有开始,就没有结束……
抚平心情,继续阅读。一句耳熟能详的“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让我停目,没曾想,这句背后竟有一段凄婉的爱情故事。
小时候,我一直把西班牙和葡萄牙搞混,就好比一千四百多年前萧郎和惠娘的一见钟情,明知错了,却义无反顾。在杏花烟雨的江南,一段如影如幻的爱情开始了,他们相遇,大俗却又大雅的一见倾心。他本是求编集《昭明文选》,只因口渴,来到一座茶坊,偶然抬头,就被她的清丽脱俗所打动,那茶,未曾喝到嘴边,却已先浸的人眼明心亮……
只是,这清新的开头,结局却不尽如人意,他是太子,有重责,她只能忍痛割爱,告别时,她立于他的马下,将红豆置于他的掌中,让他望豆如望人。可是,他就此别去,归来遥遥无期。他没法突破礼法,没法娶她,她相思成疾,当他归来时,已是红颜零落青草稀了。他没有哭泣,只将红豆种下,回京后,一病不起,数月之后,也薨逝……
这结局,虽然令人心里有些堵,但也是欣慰的,毕竟两人在世时没能如愿,但在下面,两人终究偿愿。
虽未将红豆熬成缠绵的伤口,但终究有个唯美的开始,就让它人生若只如初见……
扼腕叹息,我继续品味。金屋藏娇的故事耳熟能详。那是汉武帝刘彻小时对陈阿娇的承诺,但她没有像武媚娘那样有徐才人的提点而变成一代女皇。她迷惘,不懂得“以色事人,色衰而爱弛。”的道理,她不懂自古皇帝最薄情,自持出身优良,有和皇帝青梅竹马的情谊就乱加嫉恨后宫妃嫔,再被他看成眼中钉肉中刺之后依旧不懂得放手,致使变成废后,让自己的夫君宠爱他人,只是因为她想要一生一世一双人的恩宠,无奈,对方是好色的汉武帝……
也许放弃,才能靠近你;不再见你,你才会把我记起。只是因为,她明白地太晚。
时光匆匆,夕阳西下,我合上书本,望向远处,只觉得内心翻滚,我努力平复,却失败,只好起身,看那夕阳之景……
邂逅一首好词,如同在野春之暮野;邂逅一个人,眼波流转,微笑蔓延,黯然心动。人生若止如初见,多好……
人生若只初相见读后感7人生若只如初见该多好,但其实记忆里美好的过往你都从未失去过。
——题记
“人生若只如初见”是的,也许正如安意如所说,有太多人爱这一句。我亦如此,承蒙生活中一人一事一物的出现,予我拥有值得回忆的往往。如果还未厌倦,我愿意一直喃喃自语下去,就这样不争朝夕。
记忆有古文云:天不老,情难绝。看作者鉴赏诗词,大多都配与才子佳人的.佳话解读。而结局大多曲终人散,纵使爱恋过程颠簸。
所以我不得而知。不知太多,不知世事难料,亦不知人间冷暖。我应如是,竟开始想倘若两人有缘相遇,有幸相知,纵然不知能否执子之手,与子皆老,大也好过从未碰头。再来想,有情世间,柴米油盐,难免会淡然。而若彼此心中有初见时之欣喜,之悸动,那倒也无憾。还是说……
还是说世人在月老树下,渴望的绝非昙花一现,而是始于初见,止于终老,守至白头?不知,不知。又若人生不曾相遇,何来的怀恋初见呢?然而书里诗词牵引的儿女情长断然就煞去了这一说,原来初相遇,他们的青春亦已不再安分守己,然后也就成回忆,成了人生若只如初见罢。
如西施和范蠡,如苏东坡和朝云,如陆游和唐婉,如汉武帝和陈阿娇,如王宝钏和薛平贵……安意如每邂逅一篇的诗词,便会牵引不知凡几的古人的柔情千种,他们的初见乃至爱到尽头决绝也不背弃的爱恋,这使我不觉一凛,这是否所谓的矢志不渝呢?
“初见惊艳,再见依然”我亦顿然所悟,我未想过,又或许是唯是人生若只如初见的信仰才写出的那些刻骨铭心的诗词呢?抑或在他们心中,当时只道是寻常啊。至始至终,这种妥协不知对否,但我深知,这一句永远有爱,有力量,且沧桑。
唯念,他们的初见回眸来世轮回亦未擦身而过。盼个地久天长。又想来并非是古人有辛相遇大千万物,当日出东方,此刻的我们也会有那初相遇啊。人生若只如初见,对于我们,抑是一种新的可能和希望。未来抑或现在。
人生若只如初见,我念昨夜,睡眼朦胧望向窗帘没拉严实的窗户,见外头是零星的灯火在熠熠闪光。初次顿悟原来黑暗时纵然是千帆过海的寂静,却也有微弱的闪光带来温馨的光亮;人生若只如初见,我念今夕,在天台看夕阳从摩天大楼落下,初次感叹自然与人类共造的良辰美景;人生若只如初见,我念清晨,在灰蓝色的世界里头顶落下刚枯黄的香樟叶,初次欣喜四季变化的美好……
纵我尚年少,时光静好,繁华落尽,路过的风景我会好好收藏。
只缘感人一回顾,若干句人生若只如初见留给未来的你我,刚刚好。或许如此,有情世间,才会爱得简单,感得简单。我终于豁然,这本书所带给我的,是有幸与它相识后亦非初见的感悟,如此美好的感觉啊。
承蒙与你相遇,花朝月夕。
人生若只初相见读后感8很久前买过一套安意如的关于古典诗词的书籍,正好十一有点时间拿来读。
中国的古诗词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代表之一,而中国人的文化体验,甚至对于生产、生活、艺术、交往等等社会事务都受到中国古典诗词的影响——那就是更加的注重意境,更追求那种“留下一点空间”让读者自己体会的感觉。而能够写下这些优美的古典诗词的人他们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相信这本《人生若只如初见》会给你答案。
作者是一个女孩子,是一个小美女,因此文字很柔美,很多角度是站在女性的角度,这几本书都有很鲜明的性别的标记,当然不是说有标记不好,而是能够看到作者比较率真的关于爱情、家庭、夫妻关系的看法。
看似作者天马行空的文字,很多都非常有深意,值得回味和思考。比如在谈《子夜歌》的时候说道传统的中国人非常“敬天”,很多事情要靠“天意”,不违“天命”,而现在则不然:“我们越来越愿意相信自我的力量,一位可以改变很多事,到头来依然没入命运的漩涡;越来越爱做深刻的思考,却越来越远离纯真,不能与自然作最纯粹直接的交流。”是的,现在越来越的成功学的书籍和理论在探讨人的主观的作用,个人意识的作用,但是绝对不能说个人的意识、个人的思想就能够决定一切。
古典诗词大多是男女互相倾慕、互相思念以及抒发离别之情的,因此往往是感情上面的悲苦产生了凄美的诗词。而关于男女之情,作者也有自己的一些很有见地的观点:“爱,需要宽容,但不能纵容。所以,一旦发现男人变心就放手吧,若有那个气度还可以敝帚自扫,扫干净自家大门,真诚地请他,永远地——莫再光临。”说的没错,男女之间的感情很多时候真的需要这样的冷处理的方法,效果会更好。
千古的诗词产生于作者的遭遇。有了什么样的遭遇才有什么样的诗词。但是,人又不能被自己的际遇左右,那样就会囿于自己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能不让自身的遭遇霸占(自己)思想的人是可敬的,就像莫扎特,生活潦倒荒唐,音乐却盛洁无瑕。”因此,人能够不囿于自己的一点小情小意,也就有了更高的境界。
这是一本关于诗词的历史,也是一本关于历史的诗篇。
人生若只初相见读后感9我爱看书,却不习惯买书。并不是经济拮据所致,只是不想把没有多大珍藏价值的书摆在书架,徒然占了空间。我要是买书,就是买那种一眼看去便爱不释手,要慢慢阅读才能体会个中味道,即使在看完一遍后也会看第二遍、第三遍,且大多时候是随手翻阅,翻到那就看那,不需要太多的前文铺垫,也无须看什么背景介绍,你只需看眼前的文字便能读出应有之义了。现在大多时候我是从图书馆借来一大堆书,有囫囵吞枣式看的,有稍微仔细看完的,不过在上述所说标准下,真正能激起我购买欲望的书很少。有时觉得这种求好书的心态就如寻觅佳人,怀着期盼在茫茫书(人)海中找寻自己的意中人,是既有趣又兴奋。
很幸运地,上个星期我终于找到一个“她”了。手捧着这本从当当网寄过来的书,清淡的书香味沁人心脾,抚摸过光滑的扉页,然后迫不及待地找个僻静地细细品味。嗯,要的就是这种感觉。真是人生若只如初见!呵,这本书叫《人生若只如初见》(安意如著)《人生若只如初见》通篇都是古典诗词的赏析散文,且都是讲述爱情的。
对我国古代的诗词我一直有种敬仰感。中华文明几千年的文化正是在《诗经》、唐诗宋词等各朝代的诗词中得以承传。先人们通过诗词将各自各种时代的不同生活状态展现给后人,使我们能够看到一个世象纷繁、人生迥异交织的清明上河图。诗词言简意赅,高度浓缩,这就给我们想象之地。我每次读诗词总爱探究其中的成诗背景。作者相关资料等。而《人生若只如初见》正是符合我这个喜好,她以原诗词为基础,插上想象的翅膀,将诗词故事化地向你娓娓道来。
我以前爱看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原因在于他总是能将单一事物多维度地延展开来讲,如《道士塔》通过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使你在时空变幻中感受到历史地厚重和文化地深邃,这是“小而化大”。而安意如的文章则相反,是“大而化小”,安意如通过对不同古诗词的解构引申出一些最本质的道理,我们每个人在看了这些道理后叩问自己内心:这不就是我们一直追求和向往的吗?确实,对真挚爱情的追求是人类历史中永恒的话题。《人生若只如初见》就是讲述这个主题的。很佩服安意如,能将爱情写得如此不同类型却都那么触人心弦。无论是“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还是“十年生死两茫茫”,抑或是“当时只道是寻常”,安意如的文字会告诉你爱情千百年来有着怎样荡气回肠的不同演绎。
我向来秉持理性,自然不会多愁善感,以往阅读的书本多以实用性为主,不过慢慢感觉心灵越来越缺乏灵性的滋养。英国诗人萨松有句话说:我心里有一只猛虎在细嗅蔷薇。对照自己的心境我以为是如此。其实在外表刚强的我内心却有着柔软的部分,只是自己一直忽略了,如今将它放出来竟懂得细嗅。在这个有压力喧嚣的尘世中,很多时候我们表面上故做坚强,可谁的心不曾柔软过?
人生若只初相见读后感10看了这样的文,这样细腻温婉和疼惜的语调,不猜都知道,写这篇文的,必是个有诗心的女子,肯在秋风乍起时于秋野赏辉煌落日的女子,肯在子夜悠然一杯淡茶一盏灯的赏诗画的女子。她说,我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也一个人看书、写信,自己对话谈心。然而,却并不是寂寞的。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夜半来时她能随幽兰入梦影,穿越一个个的朝代,低婉而慈悲的看完每个故事,于天明前记下种种纷扰。天明时,她又恢复常态,迎着人间的一个个春夏秋冬呵,渡着静好安康的日子。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本书,看第一遍时是电子版,在一个网站上一气呵成的看完。看第二遍时,还是电子版,下了两法课,在炎炎夏日的午后,乘着公交车往回赶的路上,花了一个星期对着手机屏幕,再回肠一次。想哪日,买一本纸质版的,灯下,就算不用焚香静手于夜深无人处细细品读,也该是满心欢喜,犹若见故人了吧。
总觉得一本好书,会自然的让你去看于它有关的其他好书。我那挤了又挤的时间啊,怎么去容下《饮水词》、《人间词话》和《宋词三百首》呢?
触摸你的锋芒----《无花的蔷薇》读后感
自古有识之士总是以天下为己任,期望救万民于水火,共臻郅治。他们中的武将拿起干将莫邪,奋勇守卫祖国边疆;政客拿起权利法杖,引领人民适彼乐土;文人则拿起纸笔,播种思想的花籽。
鲁迅起初投身医学,想从强身入手救国人,可是国人的病根并不是身体上的,而是思想上的,所以他投身文坛,秉承着自己的赤子之心,用自己的锋芒向世人宣扬自由平等的思想。不管道路如何困难,他都愿意倾心以此为终身事业。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就是鲁迅一生不变的追求。
我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当身处大不列颠的诗人西格里夫·萨松让心中的猛虎蹑手蹑脚地轻吻蔷薇的唇瓣时,鲁迅却双目含泪地折去枝头的暗香,露出他赤裸的锋芒。暗黑的社会造就暗黑的思想,暗黑的思想助长这暗黑的社会。这个社会里的人民已经毒入骨髓,病入膏肓,医者父母心,鲁迅以一颗父母的仁爱之心努力地想去改变这病入膏肓的社会和人民。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这就是他开出的药方,他不惧这无边的黑暗,拿出自己笔端的锋芒,来会会这当局的钢刀,拯救沉沦的人民。
英雄是会被人民铭记的,你的锋芒,不仅戳破了当局的假仁假义,更刺穿了当世思想流毒的壁垒;你的锋芒,不仅警醒了当时的有识之士,更深远的影响了时代浪潮的迭迭后浪;你的锋芒,让我们更生动的理解了自古文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后世读者,愿拜于先生足下,触摸先生冷峻锋芒和火热的内心。
文人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有血性的斗士是绝不能容忍不公平不自由的。“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是他们的人生信条。自由与平等的思想已经深入鲁迅的骨髓,他首先将笔锋指向了吃人的封建礼教。鲁迅在《我之节烈观》里猛烈抨击了中国封建礼教中对男女的不公平,也使我产生了深深地共鸣。
自古朝代兴替、国家兴衰都是历史发展的自然规律,但是几千年来人们面对国家的兴难是怎么做的呢?鲁迅发现,他们不改革,不自省,而是通过“表彰节烈”这种手段,以期能改变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然而在执行时,又不是“节烈面前,人人平等”了。对于女性,男权们坚信贞节烈妇是值得大力表彰、广泛宣传的,而失节的妇女却是应该受人唾弃和鄙夷的。可是对于男人呢?他们左拥右揽,三妻四妾的歌颂着贞节烈妇的故事。以现在眼光看来,他们真的是毫无节操可言。
真的猛士,敢于解答现有的疑问,并勇于接受新的质疑。鲁迅自问自答的分析了“节烈观”是否合理。读罢拍案叫绝。
一问“不节烈”的女子如何害了国家? 当时的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不讲新学问新道德的缘故,行为思想,全钞旧帐,所以种种黑暗才和古代的乱世仿佛。与女子的“节烈”与否全无半点关系。 二问“何以救世的责任全在女子? ”传统思想是“男主外,女主内”,内忧外患时,男子们却将责任全都推到了女人身上,这不公平。 三问表彰之后又能有何效果? 纵使“表彰节烈”使未受“节烈”考验的女子下定决心做一个节烈女子,可是这又对于男子做主的世道人心有何关系? 四问节烈本身是否道德? “节烈”与否是要在考验过后才能揭晓的,当女子经受住了考验,在考验面前杀身成仁,成了人人颂扬的烈妇,却也只是歌颂几句罢了;倘若是个没死的,人们就要议论她为什么不选择去死呢?叹息她还不如选择死去呢。仔细想想,对一个遭受强暴的弱女子进行口诛笔伐,却不应该是这个人间应该有的,这是不道德的。 五问多妻主义的男人们,是不是有资格表彰她们的“节烈”呢? 其身不正,有什么资格对人家指指点点呢?
通过以上的质疑,他发现支持“节烈”的理由竟是如此支离破碎,可是对“节烈”的颂扬却依然存在。这种“节烈”面前的不公平, 用思想枷锁禁锢女性的自由是不道德不合理的。不合理的东西就要接受新的质疑。
再问一,节烈难么?答道,很难。男人们都认为这个极难,所以需要表彰。发生了强夺女子贞节的事时,其责任却全在女子,男人却可以不受指责。所以很难。再问二,节烈苦么?答道,很苦!凡人求生是本能,“烈”就是死,人们当然不想死;节就要孤守终生,可是女子力薄,生计尚难维持,偏偏社会上又不盛行互助,所以有钱尚可,贫人只能饿死。所以节烈很苦。再问三,不节烈就不苦么?答道,也很苦。社会公意,不节烈的女子就是下品。社会上是容不下的。所以不节烈也很苦。再问四,女子愿意节烈吗?答道,不愿。又难又苦谁会愿意?
综合上面的理由和事实,得知节烈是极难,极苦,不愿身受,又不利自他,不益国家于人生又毫无意义的,所以现在依然提倡节烈就是不合理的。尽管“节烈观”是传承千年的铁律,但是即使是铁律,只要是不公平不合理不自由的,赤心文士也敢于抨击敢于揭露。鲁迅就是一个执笔的赤心斗士。
鲁迅是一位斗士,他的笔墨不是要书写花前月下温柔乡,他要做的是发现社会的弊端,并勇敢的戳穿。面对一个病入膏肓的社会,他能做的就是勇敢的站出来,做那个说出“皇帝的新衣”秘密的孩子。
他看穿了犬儒的苟生之术: 蜜蜂的刺,一用就丧失了他自己的生命,犬儒的刺,一用则苟延了他们的生命。 他们以蜇人为生;他看穿了某些名流的虚伪:与名流学者谈,对于他之所讲要当做偶有不懂之处。太不懂被看轻,太懂了被厌恶。偶有不懂,彼此最为合宜;他看穿了世人的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曾经阔气的要复古,现在阔气的要保持现状,未曾阔气的要革新。他们之所谓的复古,是回到他们所记得的若干年前,而非虞夏商周;他看穿了世人的冷漠无情: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只觉得他们吵闹;他看穿了狗仗人势的虚伪 :每一个破衣服人走过,趴儿狗就叫起来,其实并非都是狗主人的意旨和唆使,趴儿狗往往比他的主人更严厉……
直言时弊者必然会被别人讨伐,就如现在的‘五毛党’、‘大水军’。但是作为斗士的鲁迅选择的是迎接挑战,正面回击。陈西滢教授说“鲁迅先生一下笔就构陷他人的罪状。徐志摩先生曰“鲁迅的作品我是不大看的,即使看也是白看,没有看进去或是没有看懂。面对别人的攻击,鲁迅是选择回击的。徐志摩评价陈西滢为有根的学者,陈西滢评价徐志摩为对中国新文学发展尤其有贡献的人。那么,中国现今“有根的学者”和“尤其重要的思想家和文人”就相互推选出来了。他对这种相互吹捧向来是报之以“呵呵”。
鲁迅的文字是犀利的,你休想用假象来蒙蔽他的双眼。对于世上存在的虚伪和欺骗,他敢于用自己的笔尖将其戳破,即使现实是如此的鲜血淋淋。他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他要的是真实,即使这真实并不美丽,而不是虚伪的假面。
时不我待,人生于世不过数十年而已。但是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鲁迅逝去了,他的文字还在,他的思想也还在。他的杂文集《无花的蔷薇》就像是一把利刃,锋芒毕露。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这就是他最珍贵的遗产。
读了这本《无花的蔷薇》,让我对文学和文人产生了新的思考。《论语》里说文胜质则野,质胜文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似乎是在告诉我们文人雅士,君子贤人都应该是文质彬彬,隐藏自己的锋芒,喜怒不形于色的样子。可是鲁迅却不是这个样子,他将花瓣折去,只剩下锋芒毕露的刺。他就像是一位佩剑的侠士,面对不平之事就会仗剑而立,挺身而出。这样的文人墨客,是值得后人敬仰的。
另外,文质彬彬是不是就不能锋芒毕露了呢?为人处事有君子的谦谦之风,面对不平不公也自当挺身而出才对。作为一名以笔为刃的文人,应该时刻铭记着自己的责任,为自己认为正义的事业,为自己坚持的信仰,勇敢的展露锋芒。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