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硝烟的战争作文,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情感,调节自己的心情。怎么写作文才...
没有硝烟的战争作文
人们都说网上的较量历来是没有硝烟的战争,要我说,我和爸爸抢肉吃历来也是没有硝烟的战争。
一天吃午饭,爸爸做了一道美味的佳肴。望着这道美味的.佳肴,我的喉咙都快伸出爪子来了,真想一口把它们全消灭了。佳肴一端上桌,我的眼睛就紧紧地盯着这道菜,生怕他跑了似的,手紧紧握着筷子,心里暗暗的想:今天要把它吃个够!爸爸已宣布开饭,我跟爸爸的抢肉大战就开始了!
趁爸爸还没有来,先下手为强。我赶紧夹了一块放进嘴里。爸爸上桌时看到我已经开吃了,也不甘示弱。他的筷子像长了眼睛似的,大块肉直往他嘴里送。我最近牙齿有点疼,吃得有点慢。可爸爸却是这一块刚放进嘴里,又在碗里去夹第二块。我急了,连忙去夹第二块肉,可爸爸已经将第三块肉放进了嘴里。我只好实采取下一招,一把一把地“抓”肉,然后把它们全都包到嘴里,快速的嚼,嚼完了又“抓”一大把,然后又包在嘴里又嚼……吃得倒是很快,可“效益”就太低了,一把里面,大多数都是咸菜,其他的都是小粒的“纳米”肉,很小很小,根本就不够解馋。没办法,再想想吧,第三招该是什么呢?
望着爸爸还是不紧不慢一夹一个准,我急中生智,有了!用偷袭法!
我假装失望地说:“算了,不跟你斗了。”便去夹了一把素菜放进嘴里。但,我的眼睛依然紧盯着那满满一大碗的肉。爸爸这时也放松了警惕,吃肉的速度也慢了下来。正当爸爸夹到一口好肉时,我眼疾手快,突然把肉的尾巴夹住,一拉,哈哈!肉成了我的战利品了!爸爸还在那里愣着的时候,那块大肉已被我吞下肚了。第三招,胜利!
我脑袋一动,想到:如果我能想出更高明的绝招,那我不就大获全胜了吗?对,就这样,我把肉全部夹在自己的碗里,不就可以不受爸爸的干扰,慢慢享受美味了吗?我赶紧翻来覆去地找,不管大的小的,全往碗里夹。不一会儿,碗里就盛满了一大碗肉,哈!这下可以慢慢的享受了,我不再去望餐盘里的肉了,因为自己饭碗里的肉就已经够我美美地吃上一顿了!
嘻!这就是我们家没有硝烟的战争,有趣吗?
爱情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在2021年的情人节来临之际,不禁感叹作者起的章节名太好,爱情本来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只是过去的很多年,从来没有意识到,所以也从来没有荷枪实弹,准备应战。
双鱼座的女生总是被动地等待、接受别人的爱和关怀,从来不会主动争取。如果有人跟我说分手,大概我连为什么都不会问,转身离开,正如很多年前,我从来没有问出口的那个问题;如果年末评奖没有我,大概我也不会去问领导为什么,不管自己那一年多么辛苦和优秀。如果这真是一场战争,这矫情的性格,是不是从一开始赢的机率就很小呢?
以前我总觉得,应该找个势均力敌的人谈恋爱,后来发现,即使势均力敌,像我这样的人,遇到自己喜欢的,也总会自卑到骨子里,从气势上就输掉了一截,也不会有什么势均力敌了。至于自卑什么,我也不知道,比如自卑自己丑(虽然你们说我不丑),自卑自己胖(虽然你们说我不胖),自卑自己其实并没有那么有才华,比如在情人节即将来临之际,想写一篇关于情人节的文章,却在绞尽脑汁凑字数………
刚刚不小心去翻了空间日志,惊奇地发现2021年情人节写过一篇日志,那一年情人节正好大年初一,全文1200字,行云流水般不知所云,好友们竟然纷纷评论安慰我。那些当时的肝肠寸断和悲伤逆流成河,无非就是输了一场战争,如今看来确着实矫情了一些。当一个人云淡风轻谈起自己的伤心往事,大概就是真的放下了。
卡耐基说,爱和友谊并不是从天而降的礼物,一个人要想被爱和获得朋友,一定要付出许多努力和代价。这努力和代价,应该就是这场战争的战略和战术吧。歌颂爱情的书和歌曲那么多,但是为爱所困的人也从未减少。
这世上本不存在什么感同身受,但是,依然希望能遇到一个读得懂你同时你也读得懂的人。如果哪天我们战场相见了,可否手下留情,让我只赢这一回可好?
《我的战争》观后感
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我的战争》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的战争》观后感1观看这部电影《我的战争》更多的是体会到战争的残酷,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人类要远离战争,才能追求和平安宁,才能有和亲人团圆的温馨画面。
朝鲜战争是人类战争史上以弱克强的少有典型案例,场面宏大,残酷血腥,震撼人心。这场战争无论截取哪一个片段都是震撼人心的。影片采撷了几个战争场面,表现出了人类的共同情感:亲情、恋情、友情、乡情在残酷的战争面前受到的冲击与考验。人们渴望这些情感,却被战争无情剥夺。
在两山夹一谷之间,美军的先进的坦克轰轰驶来,面对精良装备,我们手上的简陋装置撼动这个庞然大物?孙北川这个九连连长,在观察完地形后,冷静、果断地说炸掉山头,让山上的石头自动滚到山谷,挡住坦克的去路,就可以把美军牵制,通过这个具体细节的描写,我们看到了“老爹”这个老兵油子,平时说话都一针见血,他说他是爆破专家,孙北川惦量了一下,同意了让他去完成这个艰难的任务。他背着那么沉重的炸药包,在陡峭的山上,给人感觉“风烛残年、风雨飘摇、命悬一线”,他哼着小曲,小曲回荡山谷,以驱散他内心的恐惧,表达他的思乡情怀,在扣人心弦的一幕幕之后,他和儿子在悬崖中爬了上来。美军的精良坦克被飞下的乱石重重砸毁,以弱克强的神话就此书写。
影片有几处美军的特写镜头,在当下的世界格局,用电影镜头,用历史的真实瞬间呈现战争的真实画面——也许导演另有用意吧。美国是世界上无可撼动的霸主吗?那么瞧瞧你们在历史上曾经的表现吧!虽然我们打赢了这场战争,但“一将成名万骨枯”,那些无名的尸骨,遍野的忠魂,一座座无字的丰碑树立在了异国他乡。诚如孙北川在牺牲前的那句话:将来有人记得我们吗?战争,我们要铭记。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壮大我们自己的国家。
而今,没有硝烟的战争更要引起我们的警觉。文化侵略、精神腐蚀、物质利诱……,何尝不是我们在朝鲜战争后的又一攻坚堡垒。
《我的战争》观后感2个人对战争片的好坏之分,从不指在电影能有着多么宏大刺激的战争场面,而更在于其本身能否用那些鲜活真实的生命去承载战争之殇与和平之思,但《我的战争》中一味的战火渲染,剧情的散乱,人性的苍白,都只是使电影变的肤浅平庸。
难以否认这是一部在战争场面上下了不少功夫的作品,可惜于逼真的战争并没有去写实其所带来的冷酷残忍,电影只是用战争在不间断的渲染着主旋律的英雄情怀,但这不是一部虚构的`《指环王》,无数人的生死都可赋之笑谈,战争背后有着多少的苦难,数以万计的英魂却只是在电影中成为了衬托那一腔英雄热血的悲情,这样的作品从本质上来说,虽然稍胜于全然无法入目的抗日神片,但与前者不思战争之殇的做法并无不同。
《我的战争》虽是一部以小人物为视角的作品,但电影并没有为观众带来一个小人物面对战争的那种真实,其只是一再的用一场接一场的战火来营造看点,殊不知这样建立起来的战争早已败絮其中,爱情的附加不但难以引人共鸣,反而使故事充满了虚假的做作,而单一化的视角,更令本错综复杂多方角逐的鏖战,变成了一场毫无战术可言的自欺欺人,如若不是电影将背景在伊始设定于了抗美援朝,那么这甚是一场可以套搬于其他战争之中的移花接木。
在现如今,不论意识形态如何,战争片所最终着点的都必当该是反战,电影看完后给人的观感绝不是热血沸腾,心潮澎湃,而是对战争原罪本身深省的反思,以此再突显的爱国主义情怀才会变的真挚动人,但在这部剧情散乱的电影中几乎无从建立起真挚的人物情感,人海战术的牺牲亦变的难有感怀,当生命的逝去只是变成了电影强行煽情的手法,这样的战争片且不谈对比何般他国经典,就拿冯小刚的《集结号》来说也是谬之千里。
一部好的战争电影,最为根本的是有对生命的尊崇和战争的反思,但无论从诸多国产的抗日神片,还是这部以“我”来着点的抗美援朝,却连这一点都做的乏善可陈,又能拿什么来引人共鸣,追思先烈。
《我的战争》观后感3久违了,抗美援朝影片。真的已想不起上次看关于这场战争的电影是什么时间了,因此无论影片品质如何我都要去看看,更何况影片还真的不错。
我看电影《我的战争》向编剧刘恒致敬:在许多作家忙着“穿越”到古代,尽情展现帝王将相之时,他能用良知写下这个剧本。向导演彭顺致敬:因为他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对这段历史的感知不会比我们多,尽管被诟病影片人物刻画不到位,细节缺乏,不懂三三制战术,乱加爱情胡椒面等等,但他能在对这场战争的非议声中,能从中国这么多导演中站出来,用心拍摄了这部影片并让它横空出世,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向演员的敬业精神致敬:刘烨、杨佑宁等,为了影片真实在炮火中坚持不用替身完成每一场戏,这里的刘烨尽管胡子拉碴、性格粗糙,但却觉得这是我看到的他最美的形象。甚至连台湾演员杨佑宁在这里都令人刮目相看。
当看到黄志忠扮演的老爹争抢着并哼着豫剧与敌人同归于尽时;当看到刘烨饰演的连长孙北川用憨憨有力的声音对全连仅剩的30余人“还有没有种”的呼声时;当看到身边战友一个个倒下而那些具有民我看电影《我的战争》族血性的男人仍勇敢前进的纯爷们时;当看到孙北川闭眼之前问战友“你说我们这些事以后会有人记得吗”时;当看到王珞丹饰演的文工队队长站在欢迎队伍边用期待的眼神寻觅,恍惚中戴着军功章的孙北川在归来的志愿军队伍中默默的走过,仍是一身灰土满脸沧桑,然而他永远也回不来了时;当看到惨烈的战争场面以三D的形式近乎真实的呈现在人们面前时,我想被感动的热泪盈眶滚滚而下的不会仅仅是我一个人吧?
这是在特殊时间,特殊环境,特殊地点打的一场特殊战争;这是一个世界军事史上以弱胜强的典型案例;这是一场无数个“我”组成的战争,说它是一场打出国威给共和国带来60年平安发展的伟大战役并不为过。
《我的战争》观后感4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那个时候的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兵力残缺。经济百废俱兴,正是这种本该稳心发展的时候美国对邻国朝鲜发动战争,并且损害到了我国的边境和利益。中国共产党毅然决然的发动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本片的故事就发生在战争的开始。
影片的一开始,便讲到了志愿军出发时的情形,还巧遇上了奔赴战场的文工团,出发时军人的亲戚都是千叮咛万嘱咐,也有泣不成声的。因为每个人都知道战争的残酷与无情,但都更加希望他们平安归来。
在奔赴战场的火车上,因摔伤的而需要医救的小神仙结识了文工团的队长孟三夏,而小神仙的连长孙百川和孟三夏是同乡,因此三人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而在志愿军奔赴战场的的途中便受到了美军飞机和机枪的突袭,虽然经过一番激战后志愿军挺了过来,但是也死伤惨重,同时也明白了这场战争的残酷。火车被炸毁志愿军和文工团只能步行奔赴前线,在奔赴前线途中便遭遇了美军的坦克连,在敌我装备差距巨大的情况下,我们还是用身体强行炸毁了一辆坦克。不料敌方坦克过多,只能先撤退。后来接到上级的在武义亭阻击敌人坦克队伍。由连长孙百川带领的九队埋伏在两边的高地,由于敌方是坦克队伍子弹对他们基本没用,他们便想起用两边的巨石来砸毁坦克,然
后派老爹去山崖上安装炸药,而他的儿子小神仙也跟了上去,不愧是“上阵父子兵”。最后还是炸掉了石头,阻断了坦克前进,但小神仙和他父亲也险些牺牲。真是因为这次的五义亭阻击战,九连被封“钢铁九连”的称号。后来就到了最后的战斗,九连接到了任务,誓死打下537高地。因为地形原因537高地并不好攻打,一次次的进攻战士们毫无畏惧,整个连队就剩下了几人打下了537高地。最后战争胜利了,举国欢庆。
今天的胜利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西线无战事》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1我在小学期的时候,阅读了德国作家雷马克根据自己的战争经历写的一本小说《西线无战事》。它给我留下了很大的震撼。这本书故事的背景是在一战的最后两年,全书着重描绘了战争的残酷和恐怖作者笔下既没有堂皇的军容,也没有壮丽的场面。有的只是毒雾硝烟、断肢残骸以及战壕中的血泊、墙壁上的脑浆、树枝间的肠脏。让人读了如临其境,充满了对战争的恐惧与憎恶。
但是本书既不是对战争的控诉也不是内心的自白,仅想以此告知后人曾经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在罪恶的硝烟中苟延残喘着,最终还是静静地倒下了。
作者雷马克通过主人公博伊默尔这个角色直接参与了一场战争,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以一个战争参与者的身份方方面面的去描述了整个战争所带给人们的种种伤害。博伊默尔身边的战友们的那些故事又向我们极力描述了战争的可怕之处。读到某处,我们或许会设想自己也成为了他们其中的一个,甚至还会禁不住为自己也设计一种死亡的场景,但死亡的方式上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也可以说,他们的内心对死亡既是万分的恐惧又是极度的坦然,因为恐惧并不能降低他们被子弹、弹片击中的可能。恐惧有时常常还会加快他们死亡的步伐,那个跑出战壕的士兵就是一个例证。
也许是由于自己是一名准军人的原因,对于战争有着本能的敏感。当我看到小说中描写的那些枪林弹雨和遍地横尸的场景,心里便会不由颤动。这就是战争,死亡对于士兵来说本身就是一种宿命。当一个人一旦处于一种战争的状态,死亡便成了随时会发生的事情。就像书中所说,即使我站在平静的水中,离漩涡的中心很远,可是我已经感受到它的吸力在缓缓地,无法逃脱地,抗拒不了的把人吸过去。这种引力,便是死亡。对于一个士兵而言,大地对他们通常有着特殊而又重大的意义,或许那才是他们最好的依托,最亲的亲人,最好安全的保障。当炮火来临的时候,他们把自己的身体连同四肢和脸深深的埋在泥土里,因为只有紧紧的贴靠着大地,他们才能多活哪怕十秒钟的时间。在战火之中,一个士兵只有度过一千次的偶然性才算真正的活着。
故事的最后,保罗与他的七个伙伴在残酷的战壕生活中体验到死亡、孤独、恐惧与了无希望,才发觉了战争的现实与可怕。然而一切都已来不及了!这群当初抱持着满腔的热血与激奋的青年,最终无一幸存。而德军在军方报告中,仅只短短一句“西线无战事”,便将所有隐藏在和平假象中的残酷事实全数抹灭。
其实在战争死亡面前,文字的力量又能有多大呢,至少是无法倾诉的重。只有亲身经历过战争的人才能真正体会那一份无法言说的痛苦。想让这些从战争中奇迹幸存的人恢复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么?疼痛和血腥早已深入他们的骨髓,其实当踏上那片战场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注定与和平无缘。他们的眼早已在硝烟中变得惊慌失措,而这种过度的疲劳也让空洞的眼显得毫无存在的意义。他们虽然存活下来了,但其实他们已经同一起浴血奋战的战友们消逝于那个战火年代,带着他们的青春年华。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2暑假当中,阅读了德国作家雷马克根据自己的战争经历写的一本小说《西线无战事》。它给我留下了很大的震撼。
这本书的书名“西线无战事”是在一战最后两年,人们在德国军方的战报中可以成百次地读到的句子,对此,有人相信,有人怀疑,可是只有少数人知道,在这个句子背后隐藏着更多的悲哀、痛苦和毁灭。《西线无战事》讲述的仅仅是主人公,二十岁的德国小伙子博伊默尔,以及他的同学和朋友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最后两年里的战斗和生活的一些零散的`片段。博伊默尔和他的同学当初只是些十八岁的青年,在长期接受老师们灌输的所谓“英雄气概”,“神圣职责”和“祖国”等爱国主义口号后,自愿报名参军,经过短期训练后开赴西线参战。但自从上了战场的那一刻起,这帮热血青年对生活热忱的理想便在残酷的硝烟与弹片的现实面前破灭了。年轻人的理想主义抵抗不住连天的炮火和壕沟里的野蛮撕杀。他们的眼中只有鲜血、残肢,、碎肉、脑浆和毒气。活生生的同学和战友一个个阵亡,战场成了一个个无名士兵的坟墓。他们每天都在生死线之间挣扎着,直到死亡。
读完这本小说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战争就是毁灭的代名词。战争摧毁着一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总共造成5000多万人的死亡,各国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给人类文明带来了空前的大灾难。战争不仅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并给活着的人——特别是参加战争并在战争中成长的那一代年轻人——的心灵造成无尽的摧残。与军队里的其他人不同,其他人大多在战前就有了工作,家庭,战后可以很快恢复正常生活。可是这一代年轻人大多是仅有十八、九岁的小伙子,上战场前他们从来没有过职业,他们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人。接着战争教会他们野蛮无情,教会他们丢弃梦想,让这些年轻人每天在野蛮与良知,现实与梦想,这些极端之间苦苦挣扎,直到最后原本纯洁的心灵被完全摧垮。
虽然战争意味着毁灭与灾难,但在人类的历史长河里,战争一直没有停止,人类对和平的呼声也一直没有间断过。近日来,我们可以从各种新闻媒体上了解到,现在伊拉克境内已经战火连天,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火药味。十几天的战火已经使大批的军人身葬战火,许多平民无辜丧身。战争,给多少伊拉克人,美国人,英国人……的心中留下阴影,给多少伊拉克、美国、英国……家庭带来黑暗。我为这又一场灾难的出现而感到悲哀。几千年来,这个地方曾遭受过多少次战争的毁灭。古时候,这里曾是美丽富饶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无数部族都梦想着占有她。最先踏入这块土地的是苏美尔人,接下来是阿卡德人,阿摩利人,赫楞人,亚述人,迦勒底人,波斯人,古罗马人,土耳其人,直到现在的阿拉伯人。下一个可能就是美国人了。只有强者才才能统治这片土地,弱者就要遭受灭顶之灾!这便是这块土地的历史,一部野蛮征战与文明建设的历史。我们不否认那些些古人创造了辉煌的文明,但我们也不要忘记,当一个古老文明被一个年轻的用武力取代的时候,其代价便是成千上万的男人,妇女和儿童被屠杀,多少的辉煌的建筑,亘古的遗址,精美的艺术品及其他人民劳动成果被毁坏,无数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古人进入这片土地为的是食物,现在美国人进入这块土地为的是石油。但他们的代价都会是一样的——无数人生命的丧失与心灵的摧残。千百年来,人类时时刻刻对和平发出真切的呼唤。战争的恐怖和残酷,人们对和平的渴望,这一切都是人类无泪的悲哀。
在这部小说的最后,就在和平即将到来之前的一个宁静的秋日,博伊默尔已经被战争摧垮,想到自己无法面对将来的生活,轰然倒地。他阵亡了。此时是1918年10月,这天整个前线是如此平静和沉寂,所以军队指挥部的战报上仅仅写着这样一句话:“西线无战事”。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3《西线无战事》这本书讲述了主人公保罗和他的战友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生的故事。当我刚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这本书又是那种无聊的叙事故事,因为它在一开始就花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了主人公和他的战友,在撤离前线的日子里是如何为了能够多得到一点军需食物和纸烟而高兴的,接着又描写了他们在去战地医院看望他们濒死的战友时还想着继承战友那双漂亮柔软的靴子。
可是,随着故事的进行,他们重新回到前线战场上,我才明白撤防的日子对保罗和他的战友们是多么难得的舒服日子。作者用了极其细腻的文字描写了前线战场上的情形:炮弹如何散落在战场上,大地上的泥土和树林如何炸裂开来不复存在,火箭和照明弹如何在天空中交织成网,战士幻想中和平美丽温暖的家乡和空气如何被现实中狭小冰冷的战壕打破,求生的欲望与随处可见的死亡和尸体的鲜明对比,保罗在战场上杀了一个人又试图救他时身上的人性的斗争。这一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战争的继续,都使人感到触目惊心,最后让人冰冷麻木。
贯穿全书的是主人公保罗的不停的思考:“我们为什么会到战场上来?敌人,我们的敌人,他们知道为什么自己会到战场上来吗?我们的战友和对面的那些法国兵,和俘虏营的那些俄国兵有什么区别?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工人,甚至还有学生,还有那些稚嫩的孩子。战争会把我们变成什么样子?我们再也不能回到过去的生活中去了。”
尽管对周遭发生的一切有着种种的疑问,但是这一切在战争中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一旦战争打响,对保罗他们来说,只剩下“活着”这件至关重要的事情。这些士兵在被草率地送上了战场之后,从身体到精神,都被战争摧毁了,有的落下了残疾,有的死亡了,还有的因为想逃离这个战场而被送上了军事法庭,甚至到1918年德国投降的前夕,主人公保罗也倒下了,最后,他们这一群人,从外到内,无人生还。正如书的扉页文字所说的:“这本书既不是一种控诉,也不是一份自白。它只是试图叙述那样一代人,他们即使逃过了炮弹,也还是被战争毁灭了。”
作为一本著名的反战小说,这本书循序渐进,让我从一个亲历战争的人的角度对战争这件事产生了思考,希望战争永远不再有。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4本书以一名德国军人的视角描述了参加一战的经过,看到战友的逐一死去,他反思了战争的正义性和他们活着的意义。
这名军人的参战是受班主任鼓吹效忠国家思想的影响,而非是他个人自主的选择。当他投入战争后,发现他的班主任“超出我们的,无非是空洞的言语和巧妙的圆滑。第一次雨点般的炮火就指出了我们所犯的错误,在炮火底下,他们谆谆教导我们的那种世界观土崩瓦解了。他们仍在继续撰写文章,进行演讲,而我们却看到了野战医院和死亡。他们把效忠国家看成是头等大事,而我们却已经知道,死亡的恐惧比以前更加强烈了。然而我们没有成为叛变者,没有成为逃兵也没有成为胆小鬼——所有这些词汇他们信手拈来就随便使用。”“在这里人们才看到,一个人身上到处都可以中弹。……人们无法理解,在这样支离破碎的身子上面居然有人的脸,而生命每天就在那里面延续。然而这仅仅是一个野战医院,也仅仅是一个病区——在德国有成千上万,在法国有成千上万,在俄国也有成千上万。既然这样的事情都是可能的,那么所有已经写出来、做出来和想出来的一切是多么没有意义啊!既然几千年的文化根本无法阻止血流成河,无法阻止成千上万个折磨人的监狱的存在,那么一切必定都是谎言,都是无关紧要的。只有野战医院才显示出什么是战争。”
可惜本书出版后不久又爆发了二战,似乎一战给人类带来的创伤远不能阻止下一次战争的爆发。为什么战争是无法避免的呢?有人认为战争是人类集体非理性的产物,因为如果每一个士兵都理性地不参与战争,则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不可能开始的。笔者认为,战争是少数人经过理性分析的产物,再利用集体的非理性去实现他们的利益。如果德国成为一战的胜利者,它将取代英法成为国力最强的欧洲国家,并在全球建立它的殖民地,战争是一场博弈,筹码是百姓的生命。而本书的作者不幸是被征召入伍的一员,他见证了战场的无情和众生的苦难。
书中有一段讨论我认为挺有意思,“恰登在听到敌人要发动进攻的消息时,就会以最快的速度把他那碗肥肉豌豆汤用汤匙舀着吃光,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一个小时好后还能否活着。这样做究竟对不对,我们曾讨论了很长时间。卡特认为不好,他说,一个人必须估计到腹部会被枪打伤,遇到这种情况,填饱肚子比空着肚子更加危险。”前者的做法更加快乐,后者的做法更为理性,设想一下,如果你不确定下一秒是否还活着,是否会努力让自己现在尽可能过得好一点呢?如果空着肚子上战场,依然会有被一枪打死的风险,不妨吃好了再上路,免得留下遗憾。
如果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你会做什么呢?你会带家人去吃一顿从未吃过的但渴慕已久的火锅,还是冷静地继续加班工作到深夜,彰显站好最后一班岗的献身精神?两者都有其合理性,因为前者让你珍惜和家人的最后时光,后者让你为社会发挥最大的价值。
或许今朝有酒今朝醉不一定是享乐主义,蜡炬成灰泪始干也不一定是英雄主义,背后的原因只不过是像作者说的那样:“年纪稍大的人,他们和自己往昔的生活,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有产业,有妻子、孩子、职业和感兴趣的事,这些是那么牢固,便是战争也破坏不了。我们二十岁的人只有父亲和母亲,有些人还有个姑娘。这也没什么——因为在我们这样的年纪,我们双亲的力量是最弱的,而姑娘们尚未占主导地位。除此之外,我们也没有很多别的东西;无非有些幻想,有些业余爱好,还有我们的学校;我们的生活尚未越过这一范围。然而这些东西,现在已经荡然无存了。也许坎托雷克会说,我们正好站到了生活的门槛上。事实也是这样。我们还没有把根扎牢,战争就像洪水一样把我们冲走了。对于其他人,对于年纪稍大的人来说,战争不过是一个中断,他们可以超越它进行思维。但是我们却被它逮住,不知道结局会是怎样。”有时候同事会问我,为什么你总是工作到这么晚,是要当劳模吗?其实不然,一如书里讲道:“我们这么做,不是因为我们有幽默感,我们之所以有幽默感,是因为如若不然,我们就会完蛋的。”
如果认为本文对您有所帮助请赞助本站